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专业阅读: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7-6-11 07:29
标题:
专业阅读: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专业阅读: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是哲学简史,因而写作顺序是按时间来写的。本书先是讲了先秦诸子中的名、墨、道、法、阴阳家和儒家,之后是儒家不断发展的一条线,中间有道家的复兴,产生新道家,也有儒家的复兴,产生新儒家,以及佛家的发展。同时也谈论到了西方哲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书进行简要点评。
一、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家必须对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之所以称之为反思,因为它以人为对象。无论是宇宙论、人生论还是知识论都是从这一个角度出发的。每一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中国哲学家认为一个人能够有的最高的成就就是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但是如果人希望能够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就需要离开社会,或者甚至必须否定生。有一些哲学家是这么认为的,这些被称作是出世的哲学,另一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事物,这些就是入世的哲学。
中国的哲学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但是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二、 各家的起源
对于百家的分类,各种说法众说纷纭。司马谈将其分为六家,也就是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对于百家第二个分类的是刘歆,其在六家之外又加上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刘歆的重大成就不是在于对思想家的分类,而是对其追根溯源。他认为当时只有官学没有史学,后来周朝衰落官吏失去职位而开始以私人的身份来教授专业知识。通过他的评论,我觉得能够对古代的官职做一个了解,以及为各家的起源做出一个解释。
三、 道家与隐士
关于道家,在本书中一共涉及了五章。先是早期道家的三个阶段和新道家的主情派与主理派。早期道家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以杨朱、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是隐者,其哲学的出发点也就是全生避害,因而不同阶段的道家主要是在这方面的水平不同。
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杨朱主要用直接逃避的方式来保存自己。主要的观点就是“为我”、“轻物重生”,一毛不拔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杨朱希望实现无用之用,认为恶会带来祸害,而善也是会招致伤害的,最好的就是在善恶之间保持一种无用的状态,而无用的状态最后又能够保存自己的生命,因而又是无用之用。
第二个阶段,老子首先揭露宇宙的规律,最根本的就是物极必反。在认识到这个规律之后,就需要我们能够遵循这一规律来办事,只有这样之后才能够有利于自己的生存。遵循这一个规律,一是要求我们看待事物要学会从反面入手,二是要能够容纳相反的事物。在老子这首先提出了无为的概念。顺德而行的生活,超越了善恶之别。这样的生活是最好的。同时老子认为在政治中需要做到两步来实现无为。一是君主无欲,来从根本上去除天下大乱的根本。而是选择无为而治不妄作。
第三个阶段,庄子进一步提出更高的全生避害的办法,就是从这个世界逃避到另一个世界中。首先庄子认为幸福课分为相对幸福和绝对幸福。实现相对幸福的方式就是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然本性。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能够使人得到幸福。这样的观点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看法十分相似,柏拉图也认为每一个人的幸福都不一样,需要从每一个人各自的德性出发。但是,因为人有生老病死,所以即使实现了个性,依旧会感到痛苦,也就是这样的幸福是有限的相对的。这在庄子看来还是比较低级的幸福。
庄子在讨论绝对幸福的时候,首先提出了一个以理化情的这样一个观点。这个的意思是说我们最万事万物的原理知道越多,就越不会为情所动。想要实现这样一种幸福,需要我们拥有更高一层的幸福。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7-6-11 07:29
四、法家
首先,我们在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将法家与法律和审判联系起来是一个错误的看法,正确的来说法家讲的是组织管理的办法。法家的出现尤其历史背景,当时社会长期处于战争之中,因而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而法家无疑是最符合要求的。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将法术势三者结合了在一起。治国的第一步就是需要立法。这和儒家的思想是不一致的,法家认为圣人治理国家,应当使大多数不做坏事,而不是让少数人做好事,前者有数量上的优势。在立法之后,人君就需要运用权势,通过赏罚分明的办法来统治。但是在这里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人君没有能力俩制定一部优秀的法律,二是人君没有能力来监视所有人。那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准确用人,如何准确用人就需要有术的知识。到这里,法、术、势三者已经在政治统治中结合了起来。
五、儒家
首先是早起儒家三个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其思想中主要有是个概念,一是正名,二是仁义,三是忠恕,四是知名。义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义就是宜,指事情本来就应该这么做。义的本质就是爱人也就是仁。而行忠恕之道就是行仁。知命的意思是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做事情是处于义的考虑,我应该这么做,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无能为力的东西,那就是命。我们能够改变的知识我们自己,对于外界我们无法改变他们,。所以我们选择做自己该做的而不计成败。
孟子是儒家中理想派。其性善论的学说影响很大。他将人性分成善的部分和不善也不恶 的部分,但是这一部分如果受到外界坏的一影响就会变得糟糕。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会行仁义,就是因为人有仁义礼智四端,是这些使得人不同于禽兽。就国家起源,孟子认为是起源于人伦,国家是一个道德组织,而国家元首必须是道德领袖。孟子认为的治国之道,第一步就要先使民众富裕起来,然后再让他们受教育,懂得人伦道德。在这里,孟子将孔子的忠恕之道由内圣推向了外王,认为君主治理国家也不过就是在推行自己的忠恕之道。其次在孟子的思想中,还有一种神秘主义。一是在行忠恕之道的过程中,将自己与他们联系起来,而取消了自我、私我,使得自己和别人之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二是孟子的浩然之气的观点。行浩然之气就需要“知道”和“集义”,并且他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是儒家的现实派。表面上看荀子是低估了人,其实并不是如此。荀子认为世界间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所创造的。天地人三者,都有自己的职责,人不应该去管天的事,人的职责就是利用好天来做出有价值的东西。荀子认为人是恶的,但是有认为人是有智能的,这使得人能够向善。荀子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这一观点,一是人能够意识到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够活的更好。因为要合作,所以在一个社会组织内部就需要制度,这个制度在儒家中就表现为礼。另一个论证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是自然的,但是人伦关系是社会创造的,是这些使得人能够表现的和禽兽不一样。荀子另一个很重要的成就就是指出乐是人理性的变现,并将乐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
冯友兰在最后一章中式按照自己的著作为线索来对中国哲学进行一个概括。有几个观点非常有见地。一是他认为形而上学的推理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事物的存在。形而上学只是要我们知道有“理”,而不需要我们知道每个“理”的内容。对“某事物存在”的肯定也是形而上学需要作出的唯一的肯定。二是他将人生的境界分成了四个,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越往上就需要更多的觉解。中国人倾向于圣人在做平凡人做的事的时候能够有高度的觉解。所以中国的圣人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最后他认为需要将中国哲学的“负”和西方哲学的“正”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中国哲学的充分发展。
我们在讨论诸子百家的时候,需要将其使用起来,也就是需要看到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可以说当今社会是和战国时期十分相似的,各国之间相互对立。在这里我们还要能够区分中国历史中长期以来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和战国时期。前者需要从中国的夷狄观来看,而后者则是文化相当的人之间的战争,我们在于当今社会比较的时候,需要和后者相比。对于前者中国人一直是不担心的,而后者则会引起恐慌,这在近代也有很明显的表现。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