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课堂教学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7 11:48
标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课堂教学随笔)

第一节数学课(9月6日)





真正上数学课今天是第一天,虽说课早已备好,昨天还简单温习了一下,结果还是一团糟。
1、没有控制好教学时间;
2、备课不充分,无论对教材还是学生都不到位;
3、课堂纪律不好,学生说话、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的较多。
问题已经摆在面前,现在要做的是解决问题。
现象1与现象2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都是因为备课没有备好,所以教学时间控制不好。解决办法也很简单——认真备课。(不过说来简单做来难,已经是“老教师”了,改变起来更难。)像今天的内容,或者放弃估测的内容或者改成两课时上,否则贪多求全,反而两头落空。
教学要学会做减法。一、学生聪明与优秀大多不是教师的功劳,所以不用担心因为自己没有讲到而影响到学生的成绩,细想来还是担心自己的平均分的因素多一些吧。二、贪多嚼不烂。觉得得每个都重要,哪个都不能不讲,跳出小学数学来看,都是可讲可不讲的。
现象3形成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教师讲解缺乏吸引力。这里不一定是教师的语言基本功问题,还有教学内容本身的问题。教师要努力发掘数学本身的魅力,用数学本身吸引学生,这才是最持久的动力。二是学生的习惯不好,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年龄的原因。除去这些客观的原因,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是我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还要从备课入手。通过备课命使数学的真、善、美得以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展示,发展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古人说得发好“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通过细致的备课还能提高教师的表达水平,使教师的语言更准确、简洁、优美。
其次是认真、长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这一点上今天已经进行了一些努力,例如准备哪些学习用品及它们的摆放位置,上、下课的礼仪,还有课堂中5秒钟快速整理课桌,3秒钟端正姿势等,这些习惯绝非短时间可以养成的,如果自己淡忘了,疏忽了,学生肯定忘得比你快。(最好将这些都写在备课本上,每天上课都可以看到,以此提醒自己)
今天纪律最不好的时间是作业时间。所以培养学生独立、安静完成作业是重中之重。一般来讲是,课堂作业都是提前做过的,不会有普遍问题出现,即使有也在作业前指出、纠正了,所以要求学生在作业时保持完全安静是可行的。
这里还面临一个问题,学生作业的速度相差悬殊。先做好的怎么办?是做思考题还是看课外书?应该都可以吧,或者将两种方式综合起来用,虽然会增加自己一点工作量,但若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培养学习一处习惯,那也物有所值了。
当然别忘记错误登记和作业订正。这既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机会,也是与学生沟通的最好时机。只要做好记录,早上、中午随时随地可以订正,这样及时反馈,能避免问题堆起来无法解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7 11:48
9月7日


经过昨天的反思与调整,今天感觉稍好,不过问题依然存在,感觉比较明显的是:
1、课堂节奏感仍然混乱。整节课基本上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的主体性几乎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被教师分割成零零碎碎。缺少独立学习时间,包括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演算……感觉学生浮在课堂之外,由于缺乏主体性,缺少动机,很快学生失去兴趣,失去耐心。忙了一节课,结果课堂作业的时间也没有剩下,学生收获也少得可怜。
2、学生常规岌待养成。大概15分钟以后说话、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的此起彼伏,不知是自己调控不力,还是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致。
如何调整?
1、继续提高备课质量。备课中继续做减法,需要探究的问题每节课出现一两次就够了,一堂课也不要设定超过3个知识目标,实在无法协调就改成两课时,反正教学时间肯定是足够的。
2、继续强化课堂常规。包括上、下课礼仪,课前准备,不做小动作,听课姿势,作业时保持安静(这一点重点强化),在学生自觉性、主体性形成之前纪律的约束力还是必须的。
3、控制教师讲解时间,15分钟后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此时以学生活动为主。尽量留出10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保证练习的数量。



关于学生的操作能力的思考


第一课的作业中有一题是测量课桌的宽度,从学生作业反馈来看,问题很多。我觉得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1、
课桌比学生尺子长的多,需要连续测量的累加,这一点学生知道吗?有部分学生是将尺子接起来量的。
2、
测量必须沿着与长边垂直的一条直线进行测量,否则测量的结果就会偏大,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了吗?
3、
每次测量都必须从0刻度开始,而不是尺子的一端,学生发现了吗?
4、
使测量的次数相对较少,累加又相对方便,选择怎样的尺子最合理?
5、
测量结果不一定是整数,甚至不是整毫米,怎么办?
6、
当遇到与他人测量结果不一到时怎么办?
我相信这些问题肯定在作业中出现了。是淡化,回避矛盾,还是郑重其事地摆出来研究?如果要单独研究,会花费较多时间,在大班额情况下,一节课也不见得能使大多数同学形成技能!那么是否要讲呢?换个角度思考,仅仅根据一道习题,将教材这样改变是否有悖新课程精神?这种技能等学生年龄稍大些是否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找不到答案,看来只有自己尝试过才有结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7 11:48
9月8日






关于订正


无法改变自己多年的习惯,作业虽然在批改过程中按优、良、合格分开,却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订正,当然更不要谈二次批改了。
时间是个问题,学生的时间排得满满的,整块的时间肯定是没有的。但时间也不是无法克服的困难,我看有些老师就做得很好,早读之前,午睡之前都能见缝插针。让我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就总是有的。”如果自己的课堂时间能安排的得合理一点,适当留一点时间给学生,也能解决部分订正问题。其中做好登记是关键,因为作业是每节课都要做的,订正的时间却不是每天挤得出来的,只要有登记,哪怕一周之后,也能来个“秋后算帐”。



关于习惯


连续的两节课,嗓子明显不适应,不是因为分析题目,而是因为维持秩序,不断大声训斥学生。
三天了,都是如此,搞得自己甚至有点上火。静下心来想一想。
1、学生习惯养成需要时间,三、五天是不可能养成的,更不要说是改正坏习惯了。几个月,一个学期后能有所改观就该心满意足了。所以大可不必为此上火。坚持,严格要求是根本。
2、自己的课堂节奏还是有问题。老师讲的太多,以及那种“伪探究”太多。学生“被学习”的结果是不爱学习。虽然一节课只有35分钟,毫无疑问学生是坚持不了这么长时间的。可以尝试一下讲10分钟练5分钟,再讲10分钟,最后剩下10分钟让学生独立作业。
3、仍然要通过改进教法、选择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激发动机,培养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学习”,要让学生感觉听课、研究数学比讲话、做小动作有意思,有吸引力,那学生自然而然不会违反纪律了。那我的教学就成功了,少讲甚至不讲也没问题。
这让我想起“第56号教室”的“雷夫老师”:我们要孩子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关于备课


1、精练的导语既能节约教学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真是一举三得。今天上“千米的认识”原来谈话导入设计是“从某地到某地有30千米,乘车要多少时间,走路呢?骑车呢?”看似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建立千米的概念之前,空谈“速度”、“时间”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反而会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迷糊,害怕。二次备课时改为“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千米’?1千米大约有多长?”老师开门见山,学生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高速公路上经常看到千米,1千米里有1000个‘米’”。这种说法虽然有点不严谨,却是最真实,最接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直接板书“1千米=1000米”,简洁、有效。
2、拿来主义要不得。为了省事,课件是从网上下载的。虽然是修改后使用,仍然在课堂中遇到一堆的问题。
l
例题中所举地名都是南方某省的地名,学生猜了半天才明白,冲谈了学习的主题。
l
教材解读有误,这节课是千米的认识,学生只要能进行简单的千米和米的换算就可以了,而下载的课件中则出现了复名数的换算,并且是作为一个难点来教学的。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待问题发现之后,已经无法回避,又造成教学时间超时,作业时间挤占。
l
课件质量低,文字错误,数字错误没有及时发现,待学生提出时,又造成课堂一定的混乱。字体的大小、配色都有问题。
出现这么多问题,这种课件用真还不如不用。
3、课堂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太少。自己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让学生一起回答问题,本意是想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回答问题,结果往往是让一部分同学滥竽充数。练习还是应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动动手,在动手的基础上动口,有助于保证教学秩序,也有助于发现问题。独立练习(书面)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因为你的思维成果必须转化为文字或数字,白纸黑字,无法欺瞒。否则很可能造成一节课下来,部分学生什么也没有做,到家庭作业才发现,已经来不及了。独立练习要心到、眼到、手到,不像听讲,只要耳到就行了,有效避免了学生小动作、开小差的现象,假使有这些现象发生,教师也能迅速发觉。从这个角度来说,再重要的讲解,也要勇于放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作业时间。
4、备课要高瞻远瞩。备课要在通读教材,认真把握单元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每节课的目标,这样才不易出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偏差,像上面提到的测量课桌宽度的问题,复名数的换算问题,如何放到单元的高度,从整个第一学段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有些问题可以主动回避,有些决定会更成熟更合理。至于教材与《作业本》的矛盾,一般情况下还是要服从教材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7 11:49
9月9日

9月9日


今天上了一节练习课,为了贯彻“做减法”的备课精神,将练习二中的一些题目进行了删减,例如第4题,题目要求“了解一下大概多少时间才能到达”被省略了,因为按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步行3千米,大概需要多少时间的问题对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了,可能部分学生会估计大约一小时,对大部分学生来讲,通过这个问题的学习或研究难有收获或收获甚少,而时间却用了不少,对于部分学生来讲还可能因为失败而影响学数学的信心。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决定是否正确。
还有最后一题,先告诉两地之间的距离,然后又以对话的方式出示速度,最后要学生解决9时出发,12时能否到达。(这是一道星号题,作业本中有一道类似的题目)单从数量关系的复杂性来讲,这是一道3步解决的问题,其中还涉及两位数乘法,肯定超出学生现有水平(当然优秀的学生还是能独立解决的),如果教师为了学生能顺利完成《作业本》,帮助学生分析分析,会有更多的学生能解决这类问题。
我最担心的是时间,如果只有正常教学时间,按要求从三年级开始每周只有4节数学课,(我校加了一节思维课,实际上是每周5节数学课)这5节课既要完成新授,还要完成课堂练习,作业订正(现在学生放学就必须离校,没有时间进行个别辅导,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如果还要人为地拔高要求,对我来讲简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在学校看到的现象是:学生几乎所有的课间休息都用来写作业,中饭后也在写作业,这种情况下的作业是不可能有质量的。所以我又选择了放弃。
剩下时间对前几次作业做了一个简单的点评,使作业订正的矛盾得到缓解,(两班共109我同学,按出现错误50%计算,每天大约有55本需要订正,然后面批,我有时间,可学生没有时间,从上学到放学的行程排得满满的,而且作业又不只有我数学一科)通过集体讲评,大部分简单错误的同学完成了作业订正,我很快地给他们打一个勾。
这给我一点启发,以后有可能上几节课就安排一节练习课(作业讲评课),将练习的讲评、纠正集中到一节课内,至少使大部分的错误得到解决。剩下需要个别辅导的学生人数将大大减少,或许有可能实现个别指导订正。
最后是作业时间,虽然不充分(5分钟左右)但有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作业,相对于前几节课来说是一种进步,这次成功可以使自己后面的教学有了可以参考借鉴之处。

另:
《作业本》设计有许多不合理之处,我需要对它进行处理,必要的话自己设计作业,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充分落实,使思维得到适度的训练与发展。使作业真正对教学发挥补充和辅助作用。

又:
今天有一名家长来看我,说女儿对数学课产生了兴趣。我很开心,从她口中了解到,其实只是因为我在第一次见面时给他们变了一个“魔术”——莫比乌斯环。可见提高学科的趣味性是多么重要,这学期有可能将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哪怕只有一月一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7 11:49
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法
9月11日



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法


    经过一周的教学,发现自己时间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一是新授时间控制的问题;二是作业时间的问题,这其中包括课堂作业的时间,讲评作业的时间,订正作业的时间,二次批改的时间。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有着密切联系,讲授的时间与作业的时间总和不变都是35分钟,讲课的时间长了,作业的时间就短了;讲授的效果如何更直接关系到作业的质量,所需讲评的时间,订正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前段时间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通过控制教学目标来控制教学时间,最后达到解决时间的矛盾。
    于是对传统的五步教学进行了思考,决定进行调整。仍然是五步,但时间与目标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新授阶段,约10分钟。这一环节以落实知识目标为主。以《吨的认识》这一课为例,在这个阶段要让学生初步建立吨的表象,知道1吨大约有多重。这是这节课的最主要的任务,课堂前10分钟是一节课中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力争使学生只听这10分钟,也能基本实现教学目标,不能达到百分之百,但要追求百分之百。
    创设良好的情境,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但不是每节课都需要的,在有效与有趣之间,我更倾向于有效。最好用一两句话就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开门见山,目标明确,只有这样才可能在10分钟内完成任务。
    第二步:针对性练习阶段,约5分钟。主要是巩固上一环节是学习的知识。仍以《吨的认识》为例,这个环节的目标就是合理使用“吨”这个质量单位。做一些填单位,将质量与物品进行连线的练习。这个环节仍然以效度为主要目标,像填单位,不能让学生看着投影,听别人说一说了事,一定要每个人切实去选一选,连一连。并且让学生说出思考方法,例如以自己的质量为参照,小狗比我轻,大象比我大得多,鲸鱼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因为目标集中,虽然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时间上仍然是充裕的。
    第三步:解决问题阶段,约10分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吨的认识》一课中,要解决的是吨与千克的换算问题。只有掌握这项技能,才能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相对“3吨=(   )千克”之类的问题,“做一做”将问题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在保证效度的同时,兼顾深度。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在实际中运用。
    第四步:应用拓展阶段,约5分钟。这个阶段既一方面巩固新知,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的作业服务。现阶段课堂教学与练习、考试脱节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教学中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备课中教师要充分了解作业的难度,考试的方向,在这个环节中进行适当渗透,有必要可以将作业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前做一做,讲一讲。使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又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作业和考试,培养他们的信心。
    第五步:独立作业阶段,约5分钟。课堂最后5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不集中的时候,此时最好的学习方式是独立作业。安静的课堂气氛不仅为认真学习的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能提高不守纪律的同学自觉性,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从配套作业本的设计来看,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学生是能在5分钟内完成任务的。这样有效避免了学生利用课间时间、中饭时间写作业,在嘈杂的环境中作业质量难以保证;还能避免在没有老师监督下学生的抄袭现象。
    上述五个环节基本上可以解决新授与练习的时间矛盾,暂时还无法解决作业订正的问题,可以考虑在练习课上集中解决,这有待在实践中继续研究。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7 11:49
争当数学小博士
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选了几道思考题,准备每天在教室后面贴两道,做对的奖小红花。不知道难度是否合适,大家指点一下。
1、请你移动下面算式中的一根火柴棒,使其等式成立。★

2、移动两根火柴,使等式成立。★★

3、下图是奥运会会标——五环图,你能不重复一笔画成吗?★★



4、班级里有36人参加乒乓球和游泳两项比赛,参加乒乓球比赛的有26人,参加游泳比赛的有29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5、两只小鸭子所展示的这一列数有规律吗?谁能帮助小鸭子填上最后两个数?★★★
  
6、三年级有学生180人,男生比女生多20人。三年级男、女各有多少人?★★
7、今年红红和妈妈共48岁,妈妈的年龄刚好是红红的3倍,妈妈今年多少岁?★★★
8、将1~7这七个自然数填入图14—10的七个○内,使得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10。★★★

9、小东把积存下来的120个硬币,按2个一角,3个五角,4个一元的顺序一直排下去,这些硬币一共是多少钱?★★★★★
10、下面算式中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当它们各代表什么数字时,算式成立。★★★
                                         学
                                       科学
                                     爱科学
                               +   热爱科学
                                   2  0 0  0
11、有一个正方体的小木块,它的六个面分别涂着不同的颜色。分3次把它放在桌面上(如下图)。请问,木块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面分别对着什么颜色?★★★★

12、一头象的重量等于4头牛的重量,一头牛的重量等于3匹小马的重量,一匹小马的重量等于3头小猪的重量,问:一头象的重量等于几头小猪的重量?★★
13、笼子里有鸡和兔共20只,总共有腿50条,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14、三年级举行口算比赛,共有25题,要求在2分钟之内完成,每做对一题得4分,错一题或不做一题扣1分,小华得了75分,她做对了几题?★★★★
15、青蛙在井底向上跳,井深10米,青蛙每次跳上5米,又滑下来4米,像这样青蛙需跳几次方可出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7 11:49
进步
9月14日

进步


今天在5班上《吨的认识》,通过调整备课和课堂控制,真的只用了25分钟,剩下10分钟作业。通过小组竞赛——夺小红花,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使课堂纪律比原来好了很多。不过在6班没有实现目标,明天继续努力。

作业


作业的问题还是一如既往地纠结,今天有点想通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不是所有的作业都必须做的、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学生的原因,所以关于作业只要把握住一条底线,就差不多了,否则自己就活不了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7 11:50
《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交流中不断修正、完善对四边形的认识,能正确辨认四边形。
2、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找图形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一些图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这样说“在……地方看到了……图形”
师:在我们所发现的图形中,有四边形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四边形。
出示课题:四边形的认识
2、找四边形
师: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找出来,用编号表示。
3、讨论四边形的特征
师: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四边形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师:我觉得四边形,只要有四条直边就可以了,你们觉得呢?你能创造一个有四条直边,却不是四边形的图形吗?
4、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表面是四边形的。
5、练一练
师:下面这些图形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二、分类,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分一分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还是有些不同的,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四边形分类吗?同桌合作。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师:你是怎么判断四边形的对边是否相等的?
师:你是怎么判断四边形的角是不是直角的?
2、连一连
师:从这里你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联系与不同?
3、说一说
师:我刚才听见一位小朋友说“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不是四边形。”他说得对吗?你能帮忙解释一下吗?
三、巩固练习
1、走迷宫
要求学生依次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
2、数四边形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呢?
师:能将你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再说一次吗?
四、课堂作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7 11:50
《四边形的认识》公开课反思
9月16日

《四边形的认识》公开课反思


今天上了到新学校的第一堂公开课,钱主任亲临指导。钱主任也算是老朋友了,对我很客气,没有提太多的意见。但所谈的几点还是非常中肯,有价值的。
一、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在“连一连”这个环节中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去判断“对边相等”和“四边相等”若能让学生动手“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学生理解会更深刻。
对于这一点,昨天自己也曾考虑过。1、若放手让学生操作感知,时间不允许,很可能结果还同有出来,下课了。2、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后面还要专门学习,今天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给四边形分类的难度,所以一笔带过或许是可以的。3、数学的本质是抽象不是直观。若学生从图形中能感知并抽象出对边相等,是否可以省略直观操作?以取与舍之间自己也犹豫不决。最后从公开课的角度还是没有让学生操作。
二、最后一题设计比较精彩,对学生的帮助也很到位。(1、给图形编号,便于表述;2、有序思考,从单个图形到两个、三个、四个,避免重复和遗漏。)但难度偏大,占用了较多时间,从最后效果来看也不是十分理想。完全正确的同学屈指可数,且占用了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时间。权衡利弊放弃要优于保留。
这一题在设计中确实属于亮点,在试教中已感觉到有难度。正因为其“亮”所以才舍不得放弃。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我是听课者而非上课者,我也会建议放弃这一题。
单从这题教学本身来说,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自己的引导不到位。设想中当学生遇到困难产生疑惑时,教师现身给予引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产生编号、有序思考的需要。实际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学生还没有“愤”和“悱”自己就将“金点子”和盘托出,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消化不良。其次对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把握不准。面对这样一道题,学生到底能达到一个什么水平,有多少同学能解决问题,自己心里没有底。现在若让我重新设计,我一定会将1号长方形去掉,学生只要横向观察,而不必同时考虑两个方向,虽然图形只减少了四分之一,难度下降却不止一半。这些都是后话,只说明自己水平还不够,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感谢钱主任,不愧是专家级的领导。点评一针见血,又饱含对年青教师(当然自己已经不年轻了)的鼓励。自己只有更努力,不辜负钱老师的期望。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评价是“不够从容”。以自己近二十年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上这样一节校级公开课,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不从容。
预想中:师生的交流应该如讲故事般娓娓而谈,对学生的影响应该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事实上:课堂中却充斥着自己急躁、亢奋的声音,教学看似环环相扣,实际上是没有为思考、交流留下空间,为反思、回味留下时间。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理念已经在脑海里存在多年了,却总不能转化为行动。每每面临作业、考试或公开课的时候,总是被置于一旁。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如何能影响学生的灵魂?如何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生长?
我相信数学活动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它的快乐不是来自问题的有趣,更不是来自分数或某种外来的奖励。在我看来,“独立思考”才是最大的乐趣。学生学习为什么不快乐,因为他们缺少甚至没有独立思考!不是学生不愿,而且我们的教育没有为学生创造可以独立思考的外部条件,而自己就是这个错误的“帮凶”!
所以,如果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上课,我会将这节课分成两节课,将那道富有思维挑战的练习题放到第二节课,第一节课就研究四边形的分类。我不会再设计“连一连”让学生拾级而上。我会让原本存在于他们脑海中的各种“可爱”却真实的想法都得到尊重。大小、端正、漂亮都可以是分类的根据,通过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学生会发现对于任意一个图形而言,什么是区别于其他图形的本持属性,什么是非本质属性。这些才是分类的根据。其实,分类的结果并不重要,感受智力活动的快乐,才是最有价值的。钱主任在点评中也曾强调,对小学数学而言,兴趣要放在第一位。我以为对数学的兴趣便源于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何谓“乐”?智力活动之快乐也,独立思考之快乐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7 11:50
关于单元考试
9月18日


关于单元考试


今天平行班的老师基本在上准备单元考试,我一个人先上第二单元。不考的原因有二。
一是没必要,这样的考试除了让学生、家长增加压力之外,毫无意义。要了解学生的水平,难道凭这一份试卷吗?如果孩子有问题用考试能解决吗?
家长会比较关心成绩,往往用学生的成绩来决定对学生的态度,或奖或罚。如果平时不关注孩子的学习、作业,而只是到考试成绩出来,再来关心一下,并以成绩论成败、评功过,未免太“亡羊补牢”了吧。
二是太浪费。每次考试短则一节课,长则两节,加上试卷讲评一节课。按七个单元计算就是14到21节课,折合起来大约是3到4周时间,再加上期中、期末的考试,一学期有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用在考试上了。真不知道学生是来学习还是来考试了。这种浪费不知道老师们是否算过。应试教育的弊端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我是极力反对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的。
道理或许大家都知道,只是有时迫于学校的压力,家长的要求,不得以而为之。



关于计算正确率


今天开始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算法非常简单,要真正让学生做好却不简单。浏览了人教网上“银杏的夏天的教育随笔”和“ 善待学生差错(教学随笔)”越发觉得不可小视。结果却正如自己担心的那样,学生的“粗心”现象非常突出。
1、抄错现象不少。在我的想象中,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结果随意抽查了一组,就发现二、三个抄错的同学,(我让学生把做一做中的题目抄到草稿本上,然后用竖式计算)简直令我不知所措,提醒、教训、处罚?我不知道哪种效果会更好一点。只有提醒学生边读边抄,虽不是好习惯,也只有将就了。
2、20以内的口算错误比较突出。今天是第一课时,我故意只讲了例1,放慢速度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便于后面进行调整。从课堂练习来看,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如果是算法不会,还可以教,“6+7=15”我怎么教?而且这种错误也不合适放在全班去讲啊。
3、从完成《作业本》的情况来看,进位点基本都点了,但计算中忘记加进位,每个班都不少于15人。(全班55人)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是差距很大,快与慢相差不半都不止。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与效率。
反思:
1、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抄错、20以内加减法出现错误较多。要训练学生作业时专心致志的习惯。如果确实学生对对错无所谓,可以适当奖励或惩罚,强化学生的这种意识。
2、学生的检查意识缺少。做完不等于做好,“一步一回头”“估计得数的范围”这些方法应该教给学生,最好能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都说习惯决定命运,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教育的很多工作可能前功尽弃。
3、强化基本口算的训练,对于最基本的运算,差距最好不要太大,这样有利于统一教学。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7 11:51
偷来的一招
9月20日
关于错误订正,今天向同事学了一招,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把自己的好办法拿出来共享。
1、
简单、少量错误由组长负责二次批改;
2、
典型、普遍错误课堂讲解,集体纠正;
3、
个别学生大量错误,利用中午时间个别纠正,批改时做好这类同学的登记,纠正一个划掉一个,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当天无法全部纠正,只要名单在,第二天还能继续纠正,而不会漏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7 11:51
读《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杂感

教材与教法敦轻敦重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材的改革,各种名目、各种流派的教学法改革与创新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现状,所以才有新课程,才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出现。当时颇有同感,今天重读《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有关学习观的论述,觉得上述观点可能有误导之嫌。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至于小学阶段是否需要学习方程、统计与概率,学到什么程度,我觉得倒是次要的。不错,在现阶段这些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比原来大大增加了,教育改革的重点不应该在这些内容是否要学上,而在于怎么学。教育是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所以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教育如果将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放在首位,那一定是个错误,教材改革充其量也只能称为修订,而不能随便称为改革。


“教育理论”想说爱你不容易


不同的学习观,从根本上说是不矛盾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例如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的基本因素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奖励。它比较注重反应和奖励。而建构主义更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强调主动建构。广大一线教师想要深入了解这一点却很难。自己曾经就非常相信建构主义而对行为主义敬而远之,看见行为主义就想到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想到那只可怜的狗!
教育学者、专家在某一方面进行了深入、有效的研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普通教师基本上只能进行教育实践。实践与实验是有距离的。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一般教师是无法理解专家的深度的。如果我们把实验当实践,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较为适宜的方式是适当参考专家的研究成果,形成符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方法。(这大概与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有点相似)即使是这样,仍然有困难,我们对专家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或许是我的偏见:很少有一线教师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某种教育理论。以自己为例,在曾经任教的几所学校里,自己都还算是比较爱学习的,(当然比我爱学习的肯定有)但也就是到《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这个程度为止了,更多的是看一些随笔、案例之类的书籍。就算是《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也只能算是一本“科普读物”而非数学教育类的专著。想读却一直没机会读一本关于“建构主义”的专著。虽然“建构主义”的大名已经如雷贯耳,自己也曾斗胆“借来”放发自己的发言和文字当中。对于我们这些师范毕业生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教师来说,想做一点研究真是太困难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有口无心的小学生数学课堂


《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第四章“小学生如何参与者课堂教学”,读过才知道:现在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不是因为兴趣、好奇心或者从数学思考中找到了快乐。而是因为社会的期望(学校、家长)与压力、因为表扬与奖励。这些都是可以的,却是无法持续的。教育中的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并且以爱的名义强加给学生,学生自身是无法意识和避免的。这就形成了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行为投入很大,心理投入很少。
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心理投入,会逐步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态度,这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为什么为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中有一个说法:研究表明行为投入对计算技能和解决简单问题影响明显,而对开放性需要高层次思考的问题没有显著影响;相反地,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对计算技能和解决简单问题无显著影响,而对开放性需要高层次思考的问题没有影响较大。这导致部分教师可以忽视学生的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而不会影响到他的教学质量——考试分数。的确,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对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考试选拔体制来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虽然对学生来说是可以终身受益的。
打个比方,如果你只是工地上彻砖头的,大概只要有行为投入就可以了,花太多的心思在上面可能也改变不了什么,创造出什么价值。如果你是个艺术大师,要创造艺术作品,没有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就无法想象了。所以艺术大师基本上感情丰富。
作为一个学生,至少在学生时代应该有成为大师的理想吧,而不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直奔着“泥水匠”去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9-27 11:58
万以内进位加法练习课
9月25日

万以内进位加法练习课


1、 算一算
课本上是单纯的计算,我从学生作业是的错误考虑,加了一个提示:别忘记加进位数哦。出发点是好的。对比两个班级课后的效果,觉得教学顺序不同效果亦不同,把提醒放在计算之前比放在计算之后好,如果能让学生观察哪些算式需要进位,计算中需要注意什么?再出示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学生计算速度和准备工作(学习用品的准备和学习状态的调整)关系密切,有的同学两题做好了,另外一些同学还在慢腾腾地找本子,你急他不急,此时如果你大声地批评他们,又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不批评他则可能一直磨蹭下去。习惯太重要了。
2、 估一估
475+126≈(  )百
……
原来这个环节是放在后面的,今天早上整理思路时,觉得将它提前更合适。
以第一题为例,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算法:
(1)500+100=600;(2)400+100=500;(3)480+130=510;(4)500+150=650
第1种是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第2种是去尾法,第3种是四舍五入到十位,第4种最特殊,他是四舍五入到50,很有创意。没想到学生中会有如此众多的算法,我觉得估算本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取值策略,只要能说出道理,都是可以的。
3、 估一估,连一连
此题源自课本第20页第8题,编者的意图大概是要学生发现规律“前凑9后凑10”,我没有按编者的意图设计,而是紧扣估算做文章。
在投影中将这10个数都写出来,让学生通过估算将它们配成对,使每组数的和都是1000,因为每组数相差都比较大,所以只要估算合理基本上就能完成连一连的任务。
学生完成情况也比较理想,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先让同学们先在课本中去连一连再回答,使部分同学有机可乘——听其他同学回答而自己不思考。
4、 算一算(线段图)
这是第9题的变式,前面作业中出现关于用两点代表一条线段的问题,学生解答得不是很好,于是设计了一道非常简单却有针对性的练习。一条线段上有4个点,分别用字母表示。同时标明相邻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请学生补充问题并计算,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可以用直线上的两点表示一条线段。(今年是第一次教三年级,不太清楚学生是否明白这一点)
5、 只用数字8组成五个数,填入下面的方框,使等式成立。
□+□+□+□+□=1000
课堂中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的:
(1) 提问学生只用数字8组成的数有哪些?(8、88、888、8888……)并追问这里最大能填几?为什么?
(2) 提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计算+估算。(其实应该是先估算后计算,先通过估算确定范围,然后用计算验证。)
(3)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
(4) 集体交流
师:刚才我看到有人这样写,你觉得对不对?“88+88+88+88+88”
生:不对
师:为什么?你觉得是太大了还是太小了?
生:太小了,10个100是1000,就是(把88看做)100也只有500。
学生言简意赅,虽然可能有些学生还反应不过来。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数感,这位同学是位平时不起眼的女同学,可惜没有抓住机会表扬一下。
不知道这与前面的估算训练有没有关系?
师:太小了,调整一下,怎么调?
生:调大一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太小了,调大一些)
师边改边问:改成888+88+88+88+88可以吗?
生:太大了!
师:大了,怎么办?
生:太大了,调小一些(板书:太大了,调小一些)
师:888+8+8+8+8可以吗?
生:太小了!
师:你没算过怎么知道太小了?
生:888不到900,要再加100多才可能。
很明显,学生在自觉地进行估算,888+32<900+100所以888+32<1000
师:怎么改?
生:888+88+8+8+8
师:这五个数的和是1000吗?你怎么知道的?(算一算)
因为时间到了,没有让学生独立验算,师生共同演算888+88+24,教师演算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可以将三个8分一次相加,比较方便。

课后反思:
1、 组织教学虽然会耽误一点教学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总的来说是物有所值的,今天在另一个班就是因为上课初没有充分做好组织工作,结果整堂课都在不停地组织教学,得不偿失。这个环节不但不能省略,而且要求断强化,最后形成课堂常规。
2、 估算(包括计算)要放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展开研究,只有学生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作用,感受到它的价值,才会主动、自觉地运用。像配套《作业本》中的第一题,要求学生先估算再计算,因为没有体现估算的价值,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是难以得到发展的。
3、 今天在另一班上课很不成功,细想,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拖堂。如果前一节课拖堂,或布置了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练习,必将影响到下一节课。学生从一堂课到另一堂课,必须有一个休息和调整的时间。想想我们自己,连续做一件事时间长了就要站起来伸伸懒腰,走动走动。这还是在成人身上,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远不如成人,更需要调整一下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才能进行下一次学习。迫于老师威严,他们不敢随意走动,但注意力不自觉地就会下降,说话、小动作增多。有时候拖堂,留一点课外作业是无法避免的,此时做好组织教学工作就越发显得必要了。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