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预期效果 | ||||||||||||||||
上课前出示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法) 音像资料:故宫建筑群介绍。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出现故宫建筑群及解说) 师:设问刚才看到的故宫,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师: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个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 看音像资料。 生答: (1)明成祖时修建的。 (2)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过的地方。 (3)故宫建筑风格: ?①造型雄伟。 ?②布局严整。 ?③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建筑左右对称,是古代传统的城市建筑的杰作,突出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④内外装饰精美豪华……介绍自由阅读卡“琉璃瓦和汉白玉”小常识。 ?⑤让游览过故宫的同学作介绍。 | 课前读语文课《故宫博物院》,通过看故宫的影视资料,增加了对故宫建筑的情感体验。 由于预先给同学阅读《故宫博物院》与资料,一般能答出故宫建筑的特点(可以各抒己见,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或启发或补充或小结)。 老师要明确故宫(又叫紫禁城)是北京城最中间的一部分,以防止学生误以为故宫就是北京城。 | ||||||||||||||||
师:除故宫以外,明朝长城也是世界奇迹。用多媒体技术将《秦长城》《明长城》出现在同一屏上,上面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大致位置、走向。 请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师:放长城音像资料。 ①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绵延万里的长城,同学们看后有何感想? ②分组讨论,历朝修长城的目的、作用,我们如何来评价历代修长城这件事? ③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上问题。 师:(在学生讨论并充分发表意见后) 所以长城被称作建筑史上的奇迹。有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所以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象征。 为抵御北方蒙古族南下,从十四世纪(明太祖初年)至十六世纪中期(明亡前夕),花了将近200年的时间,陆续修建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反映了明朝社会什么时代特点?(请学生从明清几个时代特点如君主制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闭关自守等来考虑。) | 学生看教师出示的秦、明长城。回答: ①秦、明两朝长城地理位置不同。 ②明长城更长一些。 生:看音像资料。讨论回答。 ①长城雄伟、壮观,像一条巨龙。它是古代人民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的建筑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工程浩大,难度极高,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③修长城的目的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 ④明代用修长城的办法来抵抗北方蒙古族的进袭不可取,如果用这些钱物来发展科技、增强国力和改进军用技术,也许效果更好。 生:让到过长城的学生来介绍。 学生讨论回答: 反映明闭关自守的特点。 | 由于多媒体技术将秦、明长城制作在一张图上,学生很容易看出位置不同,明长城更长一些等不同点。 教师充分引导,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 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从长城的气势、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以得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充分显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让学生讨论如何看长城,目的是启发思维,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老师要启发学生,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视角。 从老师给出的答案中选择一个降低了问题难度,学生回答中可能会有错,老师要鼓励他,说出道理,切勿简单地说他错,打击积极性。 | ||||||||||||||||
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取代这一措施? 师:建筑本身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科技水平和思想文化内涵,刚才我们从北京城及长城两大建筑看到了明清文化成就,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明清文化其他方面的杰出成就。 学生看书时,老师画空白表
师:①我们往往将学的知识列表归类,那么,表中要有哪些要素呢。 ②请学生先自学这部分内容。 ③请一同学上黑板填表。 师:让同学推荐三个代表上来介绍三部巨著。 师:在学生介绍完后设计问题: ①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特点?(也可以从书上去找答案)待学生回答后,师总结:由于明朝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宋应星《天工开物》就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因为明中期以后,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对宋应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也为他写书提供了基础)例如,他的书中介绍了很多当时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生产技术。请看课本上第115页的一幅《天工开物》插图,这就是当时领先世界的一项生产技术,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让学生猜) 师:这是我们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时已能排除瓦斯这种气体的技术,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师:另外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还有体现宋应星的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让学生看书上史料,并看书下注释,了解这段史料的意思。书上有两位同学对宋应星的这一观点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你们认为呢? 师:和宋应星同时代的徐光启(学生对他的著作已作过介绍,这里老师可适当作些补充),他是中国古代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接触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他已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中国先进,能关注别人的长处,虚心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他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这是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第一次。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明朝三位科技巨匠以及他们的著作,那么,在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 ①学生自己设计表中各项内容。 ②学生自学。 ③同学上黑板,填表上内容。 ④三位同学上来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三部著作(略) ⑤其他同学可作补充说明。 生:充分讨论这一问题。(如天工开物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可作猜测。老师提醒同学注意: ①是采煤时煤矿中用的。 ②竹筒是空心的。 生:看书上《天工开物》史料,“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①首先看书下注释,了解这段史料的含义。 ②对两种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可畅所欲言。 生:在教师鼓励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明朝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而科技上却出现了总结性的三部巨著?从网上他们会了解当时欧洲处在文艺复兴时期,中国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与西欧相比,是否有共同的东西?《天工开物》等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明朝的考试制度对中国科技发展有哪些负面影响?…… 这一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一般能从书上的介绍中找到答案(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 | 学生自由发言,答案是开放性的。 (1)老师先设计一张空白表和同学一起商量:我们往往把一些相关知识用列表方式来归类,那么,这表中需要反映哪些要素呢,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学会归纳知识的方法。 (2)表格设计好后,再看书,使学生明白看书的重点(有目的地学习)。 (3)请一同学上墨板填表,避免会说不会写。 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组织学生讨论。老师充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错了也要找理由予以表扬,以鼓励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对这两种观点的赞同与否,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举一些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必须遵从自然规律的道理。 学渊于思,思起于疑,小疑是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问,而不要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要确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其次,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上他能提出一个问题要比他“接受”到几个知识点重要得多,这是他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 学生挖掘的也许不止这些,只要有道理,都应予以肯定。 | ||||||||||||||||
课堂总结 师:请同学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师:布置探究活动,寻找家乡的古建筑。 | 生: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完成课内作业。 生:谈自己在这一课学习中的感想、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或困惑,还有什么需要表达的,师生平等、相互探讨。 | 给学生们自由拓展的空间。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要作适当辅导: ①帮助学生根据住址分若干小组,调查最近的古建筑。 ②调查内容、方法介绍。 ③提醒学生重视口述史,采访知情老人,也可请你们的亲友帮忙。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