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几点想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星空    时间: 2008-4-5 15:29
标题: 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几点想法
提问是课堂一种常用的形式,然而这里却有很多学问,可以说提问是一门艺术。这里我就语文学科谈谈自己一些想法:

   (1)问题的趣味性

   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于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往往一些灵感火花便是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美国一位老师上《影子》时,他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围成一个圈子上课,自己则站在中间。此时他启发学生说:“同学们大家看看我发现了什么?”有人说“你很帅”,有人说“你的影子很长”等等,这样老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对影子进行讨论。一位老师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事先让学生各准备一个三角形,上课时他让学生把三角形拆开,然后研究一下看有什么结论。很多同学被趣味的问题所吸引,认真思考起来,并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这样老师施教便简单多了。

   也许,作为一个老师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等特点,适当考虑趣味性是必要。我在讲解舒乙《都市精灵》时,为了让学生研究北京和旧金山的人和自然的关系,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要求学生设计一段北京的鸟和旧金山的鸟的对话。学生非常感兴趣,谈到了环保、非典、绿色、人文等。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问题的趣味性是学生体验学习快乐与成功的一条有效通道。

   (2)问题的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老师在问题设计时应该注重个性、鼓励创造,力主人文性精神的有机渗透。学习《散步》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否陪父母散一次步,或帮助父母洗一次脚,或在父母生日的时候给父母打一个电话、给父母写一封信、送给父母一个自己做的礼物。事后接到好多父母的来信来电说孩子懂事了。

   也许这些人文性极强的问题给予学生知识上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是他们健康成长的“脑白金”和“钙质”。

   (3)问题的开放性

   1997年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说:“美国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有创新及冒险精神,往往能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为何有人说中国的小学生是“问号”,初中生是“感叹号”,高中生是“句号”。那么,我们学生的创造力究竟到哪里去了呢?试看今日的语文教学,师生的活动大多被“公共思维”的套子套住手脚。尤其表现在对“文本”的解读常局限在现成“条条”“框框”里。“唯专家观点”、“唯权威意见”、“唯教参解读”、“唯标准答案”基本上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目标所在。众所周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不必定于一尊,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世界、个人经历、生命体验去作合理地阐释与解读。怀疑成见,批判权威不正是创新品质的幼芽?我们语文教育者一定要给以沃土,洒以阳光,滋以雨露,为其来日的枝繁叶茂提供必备的条件。

   举例来说,就像一个圆圈,孩子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张口、一块饼、一个球,甚至是妈妈含泪的眼睛,人类生存的地球,老驴拉的磨盘和它留下的足印……如果他们的头脑里只剩下数字“零”和字母“欧”,学生还有什么想象力、创造力可言?要想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思维的主体地位,为其思维的多元性发展开辟一方天地。

   所以我们常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即“请谈谈你对亲情是如何感悟的?”“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对交友的看法。”“请设想一下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等。这样学生便在教师的问题下有了自己的见解、主张、个性、解读,从而从不同程度发展了人。

   (4)问题的生活性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设计问题时,应多备学生,备他们的思想,备他们的生活。老师应多了解学生圈子里的事,去了解他们爱读什么书,去了解他们爱看什么电视,去了解他们崇拜的偶像多是些什么人,去了解他们的交友观、消费观等,也许只有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才能真正和他们产生共鸣。

   同时,老师还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有意识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观。语文的资源是无穷的:图书馆、影剧院、大街上、家中等无处不在;语文的触角是纷繁的:同学、书籍、电视、报纸等满目皆是。语文“小课堂”向“大世界”的时空推移,使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止走向灵动。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积淀了底蕴,又扩张了语文的“磁力”。

   学生会在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中激活灵性,更为重要的是,在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等得到充分的发展。

   

   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当然,我们既不主张烦琐的“地毯式”的低幼化问题充满课堂,更不主张高深莫测曲高和寡的问题充满课堂。课堂是线,问题便是闪眼的珠子,如何将这珠子穿好,穿的恰当、得体、漂亮,真的要老师一番匠心。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