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5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优质课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06: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分析: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诚实是一种美丽,认识到做到诚实并不

容易,高尚的人任何时候都是诚实的。故事通过对比,体现了手捧空花盆

的孩子诚实的美丽。

学生分析:

平时班级有不诚实的学生全班同学都敢于批评指出,以理

奉劝,并热情其改正.学习这课时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读课文,在

读中感悟,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情感参与,并联系自己实际,从而

更好理解诚实的美德。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识课文14个生字,会写8个字掌握4个词,学习新部首鱼字旁。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阅读使学生懂得,诚实是一种美德,愿意做诚实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识字。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国王为什么选中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教学准备:

  图片、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故事导入:放轻音乐,教师讲述《金斧子》的故事。

  问:你喜欢哪一个小孩?为什么?(自然导入“诚实”单元)

  2.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位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读书

同学们想自己读这个故事吗?请大家轻声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方式和课

文中的生字生词交朋友。注意: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

  2.小组交流、汇报。

  3.检查识字情况并指导。

1)出示生字卡,形式多样地认读课文中的字、词。遇到重点字请同学解决。

  2)完成语文天地中“比一比,组词”的前三组。

  4.指导书写。

(1)    自主观察。

a.|学生独立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看相同结构的字有几个,书写时注意什

么,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b.注意笔顺、间架结构。

(2)    读立观察

a.临写:学生照田字格中的生字描红、临写。

b.评价:看一看,比一比自己写的字和田字格中的字一样美吗? 

(3)练习给生字组词。

  三、合作释疑

  1.读文质疑

课文大家能读通读顺了,那就看看自己能读懂吗?请同学默读课文,遇到不

懂的问题标出来。

  2.小组合作交流不懂的问题。

  3.汇报交流。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课文

  1.复习:听写部分生词

  2.导入新课:出示课文插图,老师声情并茂的讲故事。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故事中,老国王用什么方法来挑选未来的国王?最后谁被选中了?

  二、读文,感悟

  1.读课文1、2自然段,看看你知道什么?

  2.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种花的成绩怎么样呢?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到答案。

  3.根据学生回答出现两种成绩指导学生朗读。

  1)找到第一种成绩

  A练读相关的句子。

B出示插图(众小孩手捧鲜花的样子),加深感知:花盆里的花多美呀,孩

子们笑得多甜呀,他们在想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

  2)练读第二种成绩的句子。

  A出示插图,通过第一种成绩的对比,谈小男孩的感受。

  B读出感受

  3)面对两种不同的成绩,国王是什么样的态度?

  A小组合作。找出句子读一读。感受国王从皱眉到高兴的变化。

  B以小组形式汇报。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演)

  4.讨论:国王为什么选择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5.总结全文

1)    诚实是一种美德,它不仅仅是未来国王应该具备的品质,也是我们在座

的每一位同学应该具备的。老师相信你们都想成为他(手指课题)一样诚实

的人。

  2)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深化认识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样解决?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对

诚实的行为及时赞赏。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择续写:

  (1)国王做完选择之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2)你对国王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附:板书设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1: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