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羚羊木雕》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00: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自身最好的朋友万芳,家长发现后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向万芳要回木雕,“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此文讲述的是一件有关子女和家长之间的事情,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和现在社会中小朋友如何与家长沟通的热点话题紧密联系,学生对它很是感兴趣。另外,这篇课文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而且人物的神态、动作,尤其是语言十分地贴近人物身份、个性。文章内容含概量十分大,在教学中必需有所取舍。因此,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从人物入手的方式,将朗读、情节分析和主题的感悟作为此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大的自由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家庭生活和生长经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多篇文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认识,学会如何与他人、家人沟通。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2、联系生活,学会与家长、他人沟通,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并以分角色朗读,掌握人物个性化语言为教学重点,以感知课文,联系生活,说说自身的看法观点为教学难点。

在上述目标和内容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教学战略的实施:

1、为让学生很好地将课文与自身的生活紧密联系,我特别设计并十分注重了这次的课前准备。基于此文讲述的是作者生长过程中和学生同龄时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大多也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于是,我让学生在日记中谈谈自身上初中后在家中的变化,并且让他们写了一篇周记《我和我的家长》,说说自身在生长过程中和家长之间的一件事情。这次的课前准备,学生很感兴趣,也做得很认真,很多同学通过这次的日记和周记向我说了许多的心里话。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我更加了解了学生,和他们的距离也拉得更近了,这让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对我的教学协助很大。学生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对此文也更加感兴趣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进一步了。

2、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进一步地贴近人物,理解内容。现代的语文教学提倡自主学习,而且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个将外部的语言文字不时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种内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朗读。因此,朗读应该说是现代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所以,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把朗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强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讲助读。”课前,先让学生自身选择自身认为最适合的角色,然后每六人为一组,进行各组间的朗读竞赛,让学生自读、自评、自讲,并评选出最佳的一组。通过这种竞赛的形式,学生读得异常的认真,也很快、很准地总结出了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3、情节结构的学习,让学生将自身的写法和作者的写法进行比较,从中学习此文情节结构的巧妙。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布置了一个让学生评述此文的环节,同学在发言中很机灵地说出了一个看法──课文很精彩,于是我顺藤摸瓜,抓住情节这一重要的内容,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时间和相应发生的事情,一一列出后,让他们以自身的方式来布置情节,将众多的布置方式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体会本文情节结构布置的巧妙。

4、主题思想、作者创作意图的掌握,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身对此事的一些看法,谈谈自身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在前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表示得很活跃,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防止这次争执的方式,也说出了自身很多的真知灼见,很多观点甚至是很精辟的,我都没能考虑到。

通过以上的各个环节,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得很灵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动身点和立足点,做到了讲课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前课后都十分活跃,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但此文的教学也存在很多的缺陷,有些地方感到有些遗憾,最大的缺乏就在课文的复述的环节上,学生对课文的复述不到位,他们仍旧没能掌握复述的必要环节和正确的方式,复述能力有待提高。另外,有些学生的朗读能力很不行,无法融入文字,没能读出感情,对文字的表示能力也有待提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6 17: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