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作文教案:西瓜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8-18 14:56
标题:
小学作文教案:西瓜
设计依据:
1、目前不少学生都怕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又普遍存在“假、大、空”的现象。更严重的是,许多老师家长在辅导孩子作文时发现,孩子本来口头叙述的比较真实的感受,写到纸上就变成了大话、空话,甚至假话,他们在孩子时候就形成了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的“双重人格”。为了努力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求各语文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中的先进理念为指导,使学生“写作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真切的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训练地表达”。而本作文教学方案的设计,也正是以这种新理论为依托展开的。
2、作文题目千变万化,常让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而话题作文,不限文体,不限表达方式,具有比较自由、开放的特点,因此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怎样写好话题作文,仍是学生在写作时感到困惑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走进话题作文的大门,激起学生想象的智慧,我选择了沙地学生很熟悉、很常见的事物——西瓜作为话题,以这一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的材料,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注社会,品味人生,从而写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真实作文。
设计目标:
1.引导学生用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直接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并且以自己全部的心思、全部的真情仔细体味人生。
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把选材的触角延伸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之中。
3.让学生尝试自主拟题习作,展开适当的联想,将文章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不拘写作形式。
教学重点:让学生用各种感官去感受事物,在感悟中引导学生联系到生活实际之中。
教学难点:让学生将感受事物、品位生活中的独特而真实的感受,与话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拘形式地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
1、学生自由组合编组,围着中间一卓就坐。
2、准备四个沙地大西瓜
3、多媒体准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所教年级:六年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导入话题(3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的作文课跟以前的作文课有些不同。首先,我想向大家提两个非常简单的小问题,但请你们如实回答。
其一,你们写过作文吗?
(学生集体回答:写过)
其二,同学们写了几年的作文,觉得作文难吗?
(学生集体回答:难、不难、还可以……)
师:今天天气真热啊!刚才呢,老师在街上买了一样好东西,来给大家解解渴,请大家先给它起个名字吧![出示西瓜,并分发给各组一个瓜,放在中间一桌]
二、“研究”西瓜,尝试写话(7分钟)
师: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仔细地“研究”一下西瓜,并动手介绍一下它是怎么样的。
(学生开始观察研究,动手写话。)
师:(五分钟后)现在我读几篇大家写的作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老师随机抽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朗读]
(指名学生回答:都写了形状、颜色……)
三、“听、闻、摸、尝”,品味西瓜(15分钟)
1、“听”西瓜
师:同学们,看来大家的“眼力”可真不错,将这西瓜外形的特点都概括出来了。可不知大家有没有听到什么有关西瓜的声音呢?仔细听听,发挥想象,你听到了啥声响?
(学生自由回答:“咚咚咚”的手指敲瓜声,“咔嚓咔嚓”的切瓜声,“扑突扑突”的吐瓜子声,“嘣——”的西瓜爆裂声等等)
师:大家轻轻松松就听出了那么多的声音,那不知你们刚才写进文章没啊?
(学生集体回答:没有)
师:那老师就要责怪你们了,还要留给你们一个永久性的家庭作业:用自己灵敏的耳朵用心去听身边的每一个事物。
2、“闻”西瓜
师:请大家再闻闻这西瓜,有啥气味呀?
(学生自由回答:淡淡的青草味,浓郁的瓜香味,丝丝的泥土味等等)
师:那刚才有同学把这些味道写上去了吗?
(学生回答:没有或摇头等)
师:哎,大家都长了鼻子,而且还长在头的正中央,可就不能派上用场,不用它去闻、去嗅,真是大大的浪费。那我又要留给你们永久性的家庭作业:用自己的鼻子,用心去闻眼前出现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3、“摸”西瓜
师:相信大家不论是以前,还是在刚才,都肯定摸过西瓜了吧,那你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自由发言回答:摸上去很光滑,摸上去凉凉的,还有些湿漉漉的……)
师:那不知刚才你有没有将这触摸的感觉写下来呀?
(学生回答:没有)
师:真可惜,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一双充满智慧的手,而且是人类特有的“工具”,像动物它们没有。老师可又要怪大家了,还得留个作业: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生活中一切可以触摸的东西。
4、“尝”西瓜
师:大家看过、闻过、摸过西瓜后,想不想尝尝这大西瓜的滋味如何呢?
(学生集体回答:想)
[教师用刀将各组的西瓜切成每人一份]
师:你觉得这沙地西瓜味道怎样啊?
(学生自由发言:好甜,真好吃,又脆又香,真爽口,好解渴……)
师:那刚才你是否将这些美味写出来了呢?
(学生回答,估计不多)
师:嗨,这么美的味道,没把它们写出来,真是太浪费了。这下老师又要留一个作业给你们:让我们的嘴,去品尝生活中所有的美味,并记住这些美好的滋味。
四、联系生活,展开联想(5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在品尝美味时,想到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我想到了这么好吃的西瓜应该分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吃!
*我想到了这么好吃的西瓜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
*我想到了这么好吃的西瓜应该将它推荐给全世界的人们一起分享!
*我想起了一件关于“西瓜”的往事……)
五、讨论选材,拟定提纲(方案)(10分钟)
1、引导讨论
师:同学们想的可真多,现在老师也基本上了解了大家的想法,但问题也又出来了:
*如果你想与家人一起分享这西瓜,你该如何分?
*如果你想起了一件关于西瓜的往事,这又是怎样一件事?
*如果你想知道这西瓜是怎么种出来的,你该如何办呢?
*如果你想把这香甜可口的家乡特产——沙地西瓜推荐给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们,又该怎么做呢?
……
(学生展开讨论:*买一个回家……
*具体将一下这件事……
*向种瓜大户去调查……
*给西瓜做广告,上电视……)
2、自主选材,试拟提纲(方案)
师:请同学们从上面的材料中任选一个方面,也可以选其它自己喜欢的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文体及主要内容。比如关于“西瓜”的调查报告、“西瓜”的故事、关于“西瓜”的广告设计……并列好一个较为具体的提纲。
(选同一材料的同学可以自由合作,也可单独进行,综合本堂课有关“西瓜”的素材,进行分析整合,拟定好写作提纲、调查方案或广告设计方案等。)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8-18 14:57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提纲,师生共同评议(10分钟)
在写各方面材料的同学中,分别选一两篇,请他们来实物投影下展示,其他同学与老师集体进行评议。在评议中,力求做到“多就少改”,尊重学生的意见。尤其对中后生,更应注意激励和表扬。
二、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回指导(20分钟)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提纲,拟好一个恰当的题目,进行作文草稿。教师巡回走动,随机进行个别指导与评讲。
三、学生修改作文,完成习作(10分钟)
学生先自己修改草稿,再请同学互改,然后将作文抄到作文本上。
特色提示:
1、本教学方案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作文要真实”这一目标,是毛继东老师“三步法作文教学体系”这一理论操作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让学生们学会运用各种器官,自由自在地去感受生活,感受作文”,并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在作文指导中,并没有使学生停留在“视觉作文”上,而积极引导学生用耳听、用鼻闻、用手触,充分运用感官去感受这个看起来再常见不过的“西瓜”。也正因为这种感受,对西瓜的描述也就丰富多彩、言之有物了,每一次的听、闻、触摸,大家都有独到的见解。且不谈作文写得如何,起码让学生有实话、真话可写了,这可算是个实实在在的训练。
2、本教学方案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让学生自主的感受“西瓜”后,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联想,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丰富的联想,自主地选材,确定文体与题目。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大胆地去做,大胆地去议,学生根据自我感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学生们有了自己的感受,有了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的信心,自然会钻研写作技巧了。《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合作学习”这一概念,本教学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感受事物,讨论写作提纲,互相评议修改作文草稿等。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积累自己的语言,也弥补了教师个别指导力度不够的缺陷,特别使作文中的“弱势群体”,使他们在无形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水平。
3、本教学方案设计注重将作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西瓜为话题的切入口,让学生通过看、闻、听、摸、尝瓜之后,再展开联想,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中去,激起学生的回忆、调查与探究,然后再将其写作成文。不仅有助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树立作文为生活所用的意识,更体现了作文教学的开放性。
4、本教学方案设计找准了学生作文的倾诉点,真正实现了为学生“需要”而作。学生写作文,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教师通过设计情景,让学生用各种感官获得独特的感觉后,引导学生表述;让学生品尝以后自主联想,再由联想到发现问题,进而想办法去解决,这一过程都较好的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有了写作的动机,自然而然会积极动脑筋了。同时,这样的设计,也使学生的欲望从单纯的西瓜这个“物”转移到语言文字表达上来,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总之,这是一份以“真实、自主、合作、需要、创新”为着眼点的个性化的作文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论、新理念。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