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范进中举》教学实录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8-1 05:35
标题:
《范进中举》教学实录
《范进中举》节选自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儒林外史》,这篇课文篇幅长,难点多,意蕴深。琐碎讲解,会令学生索然无味;课堂表演更是难于调控。那么怎样教呢?细研课文之后,我找出切入点:“范进中举之后那些方面变好了呢?”由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解读人物。
(学生略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之后。)
师:这是发生在科举时代的故事,主人公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那么范进中举以后哪些方面变“好了”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并划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阅读思考。)
生1:周围人对范进的态度变好了,特别是胡屠户的态度。
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中举前胡屠户骂范进是“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却是“贤婿老爷、文曲星”。
生2:中举前他在范进中秀才时只带了“一挂大肠、 一壶酒”;而中举后却带了肉和钱,后头还跟了一个小伙计。
生3:中举前常常把范进骂个狗血喷头,摸门不着,而中举后看到范进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生4:还有最后范进给他六两多银子时,他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去了,跟范进中举前的逞风逞威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8-1 05:35
综合小结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比较图表:
中举前
中举后
称呼
现世宝、癞蛤蟆
贤婿老爷、文曲星
长相
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品貌好、才学高
贺礼
一挂大肠、 一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
一口啐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
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去了
师:中举前后这种截然不同的变化放映出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可用哪些词语概括?
生2:前倨后恭、粗俗势利。
生3:趋炎附势、爱钱如命的市侩。
生4:还有嫌贫攀富、凶横粗鄙、圆滑世故。
师:大家概括得很好,可见吴敬梓笔下的胡屠户是一个欺贫攀富、粗俗势利、凶横粗鄙、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
生5我还有不同的看法。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8-1 05:35
师:中举前后这种截然不同的变化放映出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可用哪些词语概括?
生2:前倨后恭、粗俗势利。
生3:趋炎附势、爱钱如命的市侩。
生4:还有嫌贫攀富、凶横粗鄙、圆滑世故。
师:大家概括得很好,可见吴敬梓笔下的胡屠户是一个欺贫攀富、粗俗势利、凶横粗鄙、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
生5: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看法。
师:(一愣)请讲。
生5:胡屠户言语是过于尖刻,是有市侩的一面,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对范进教训的真诚性。范进太沉迷于追求功名富贵了,他只管念书,不谋职业,导致一家难于维持生计,而胡屠户要为自己的女儿着想,教训范进应养活老婆和老娘也合情合理。
师:那你的意思是胡屠户本质是好人,只不过后来被什么东西给影响了?
生5:我想应是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胡屠户善良的本性和人格。如果考官不是周进,范进就不会中举,不中举那不还得老老实实去谋生?胡屠户教训他是为他好。再者如果没有周进、张举人这样中举就有权有钱的先例,胡屠户就不会如此奉承巴结中举的女婿。所以应认定胡屠户非是天生的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是封建科举制度和追求功名富贵的世风扭曲了他的人格,使他变成这样,错不在他。
师:非常精彩!这一点我没想到,你让我对胡屠户有了新的认识。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找找象这样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的人还有谁?
生6:还有众乡邻。在范进应考期间母亲饿得眼睛都看不见了没有人接济;而“新贵人”中举发了疯还拿来米、酒,甚至抱来了鸡,并为之热情跑前忙后招待报公人。
生2:态度变好的还有张举人,中举前没有什么交往的他这时与范进称兄道弟的。
师:为什么这些人的态度有如此大的变化?
生7:因为范进中了举人。
师:是的,中举后就可以当官,人们巴结他也是希望得到好处,可见当时盛行什么世风?
生3:嫌贫攀富、趋炎附势的世风。
生8:范进的经济状况变好了,在他中举的当天张举人就来送银送房。
生6:范进的社会地位变高了,人们称他为“贵人”、“老爷”。
师:除此,还有哪些方面变化了呢?比如范进自己有没变化?中举前的他是怎样的?
生9:他唯唯诺诺、老实可欺,除了被胡屠户痛骂,还经常被人耍弄、欺哄。
生6:他傻头呆脑的。
师:哪部分看出他傻头呆脑的?
生6:范进卖鸡那部分。
师:好,让我们跟随着这位同学的提示一起朗读“范进卖鸡”这一段课文。
(学生朗读。)
师: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地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如此呆气十足地卖鸡实在可笑。那么接下来范进自己还有什么变化?
生7:范进中举后发疯了。
师:他疯到怎样的程度呢?
生8:他被人灌醒后,爬将起来,又拍手大笑到:“噫!好了!我中了!”
生9:他往外疯跑,摔了一跤,头发都跌散了,浑身水淋淋的,他在一个庙的门口站着,满身满脸都是污泥,鞋也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到:“中了!中了!”。
师:我们该如何朗读这两段文字?
生6:要读出范进当时狂喜的心情,甚至可以有些颤音。
生3:读疯言疯语时,要把握好他的心态,声音要短促,语速要急,音色沙哑。
(两学生演读。)
师:很好,刚才大家读出了范进的嘶哑、疯傻。那么当时范进的心态怎样的呢?
生1:范进高兴得无话可说,只会木然地念叨:‘好了!中了!’”
生10:他的话看似疯言疯语,实际映出了他的内心。范进当时心里只想着‘中了’以后就能高人一等,荣华富贵享受不尽,日子‘好了’,所以他只说:‘好了!中了!’”
生11:“书中自有黄金屋”已成了范进的疯狂追求,突如其来的喜讯使他不堪一击而发疯。
生12:范进中举后疯了,其实他在追求功名的三十多年里也是疯狂的,他已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科举机器了,他心中只有科举,他只为科举活着。
生13:为了追名逐利,连自我和人格都丧失了。
师:是的,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责骂,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麻木到在胡屠户辱骂面前点头称是的时候,突然看见“第七名亚元”的大红报帖,他那被窒息以久的自尊心,以及多年来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而喜极发疯。范进是非常可笑也是非常可怜的。而且这种可悲不只是范进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读书人。那么,暂时的发疯之后呢?
生14:被胡屠户一巴掌给打醒了,精神状态变好了。
师:何以见得?
生14:中举后他坦然地同张乡绅平起平坐,说的话也非常文雅,说什么“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生9:他不再把胡屠户放在眼里了,将“岳父”改称为“老爹”。
生10:他面对胡屠户不再是唯唯诺诺或疯疯傻傻的了,从拿钱感谢他时说的一番话:“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过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看出。
师:这里有一细节:范进把五十两银子一下子分了六两多给胡屠户,六两可不是小数目,为什么他变得如此大方,难道他不担心以后无法维持生计了吗?
(学生思考。)
生15:范进中举了就可以当官,当官就可以挣到更多的钱。
师:用“挣”好还是其他的词更好?
生16:用“捞”“榨”更好。
生15:“敛”更好。
师:是的,中举了就可以当官,当官就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正如当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范进已预见自己不久可以捞到更多银子。
师:那么,引起这一切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生17:中举。
师:中举只是表象,其社会根源应在于──
生15:科举制度。
师:刚才同学5认为科举制度扭曲了胡屠户的人格,其实它所毒害的不仅是胡屠户,还毒害了范进及其他人一个范进,它扭曲和异化整个社会关系。
面对这们的科举,古人感慨良多,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多媒体: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学生齐声朗读。)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课后反思】
这是我2005年1月在本校上的一堂中考调研课公开课。本课以“范进中举之后什么变化了,哪些方面变好了?”切入,以“变好”两字为主线,把前后情节(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贯穿起来,这样既浑然一体,又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文本。至于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乡邻们的趋炎附势,张乡绅的巴结攀亲,揭露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病态心理和世态炎凉的主旨,通过讨论“范进哪些方面变好了”也渐渐清晰起来。在亲近文本的过程中,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发现,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相互的交流也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如果说过去教师是把知识和结论教给学生,那么这堂课则是把找到问题答案的材料和机会给了学生。从“以学论教”这个角度看,这是一个成功的处理。
不过,成功的同时也存许多不足──
第二天,我将学生的作业收上来批改。本以为经过品读讨论归纳,学生对课文印象应该够深刻了,作业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批改的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大部分学生评价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时只能用很笼统的“凶横”、“小气”、“爱钱”等字眼。惊讶之余我反问自己,我的这节课上得到底怎么样?一堂自己较满意的公开课,为何对学生而言效果却是如此的不理想?静下心来,仔细回想吴校长的一番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紧张起了吗?学生以后写记人作文时掌握本文的方法了吗?没研习重点语段学生对范进和胡屠户形象的感知清晰吗?当时在会场上没留心这些评价,现在回想起来,吴校长的话很对,我考虑更多的是让学生“配合”我,按我的思路解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课时当我小结胡屠户是一个欺贫攀富、粗俗势利、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时,学生5的别样见解是我始料不及的,虽然我没有否定他,让他将观点讲出来,但我还是找“机会”尽快回到预先设计的流程和内容上。这种突发事件其实是学生思维进入愤悱阶段的表现,是教学内容落实和学生能力训练的结合点。如果当时我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结构和流程,抓住学生5这一闪光点,师生围绕“胡屠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展开教学分析、研讨。也许学生对胡屠户的印象会更深刻,对课文思想内容把握更到位,以后的写人记事文章会写得更得心应手。
另外,我设计的大部分问题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急于让学生明白“引起范进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变好的根源在于封建科举制度;引起范进心灵扭曲、胡屠户和众乡邻人格变异的根源也在封建科举制度”。而虚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与咏涵,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只字不提课后练习所要求掌握的“商酌”“唯唯连声”“忌讳”“攥住”“侥幸”等词语。连学生把“梓”读成了“xī”,我也只是口头改正,没有强化学生记住。这样照成的弊端是:课上学生听得清清楚楚,说得头头是道,但课后落实到纸上时,要么写错,要么无从下手。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质很难得到提高。毕竟脱离了“工具性”根基的“人文性”追求,只能是天马行空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似不错,实则华而不实。
学习课改精神后,我意识到语文本位的现象应改变,应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于是,常常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字词少讲了,书少读了。这种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去追求的人文素养无异于空中建楼阁。如果在教学中能做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那么,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有可能实现。
现在意识到教学中出现的失误为时不晚,我坚信:只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就会在这片神奇的沙滩上拾取更多美丽的贝壳!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