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集DOC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4
标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集DOC
      本套审定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资源。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下载方法:右键点击下面的教案附件,选择目标另存为,保存在桌面上或你的电脑上解压缩即可使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zip

教         案            (序号  1    )
课题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10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掌握百分数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能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学会写百分数。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纸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导入新课。

三、实际应用

四、总结
        “猜猜哪杯糖水甜?”
1、出示2杯糖水:1号杯——水30克,其中糖5克,
2号杯——水20克,其中糖4克。
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交流。
小结:根据糖和糖水的关系或糖和水的关系,才能判断出谁甜。
  2、依据糖和糖水的关系,判断小组上表格中的3杯糖水谁最甜?小组分工合作完成。
     学生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1、百分数的意义。
如果要想比较这一共的糖水谁最甜,该怎么办?
   指出:在实际生产、生活、工作中,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样的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把表格中的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说说这些分数的意义。
揭示出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的读写法。
    自学书上的有关内容。
    把表格中的百分之几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并说说意义。
练习:练习十九   4
练一练   1看到这些图形,你想到了什么数?
举例:说说准备资料中的百分数的意义。
折出百分数。
3、百分数和分数的比较。
下面的说法你认为对吗?
(1)        “六年级男生人数是全年级总人数的57/100”,可以说成“六年级男生人数是全年级总人数的57%”。
(2)        “学校十月份用纸13/100吨”,可以说成“学校十月份用纸13%吨”。
小结:百分数和分数的不同。
根据提供的信息说说百分数的意思,及从信息中你想到了什么。
说说自己的收获。        
课后感受        在揭示出分母要用100来表示的时候,还有点不顺,应该选择一些更恰当的数据,使学生感觉到应该统一到一个共同的分母的分数。
                                                授课日期  11  月26/27日

教         案            (序号 2     )
课题        分数、小数化百分数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11   月 10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或小数化成百分数。
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来年系,培养学生应用旧知识和探索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小数话成百分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百分数

四、        小结五、        作业        1、什么叫百分数?谁能写出几个百分数?
2、复习题,学生练习。
问:小数怎样化成分数的?分数怎样化成小数的?
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分数化成小数只要用分子除以分母。
3、引入新课

1、        教学例1
A、你能把这些小数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吗?
改写成这样的分数后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不能再改写成百分数呢?
学生试一试。
B、        生口答改写过程。说说是怎样想的。
(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C、        找规律
仔细观察每题中的小数和化成的百分数,并把化成的百分数与小数比较,有什么变化,想一想怎样把小数很快化成百分数。
说说把上面板书补充成:小数——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两位,添上百分号。
2、练一练   1     上下练习
3、教学 例2
A、        想一想,我们用什么办法比较方便地把这些分数化成百分数?
B、        试一试,能不能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按上面的方法化成百分数,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看书例2。
C、        口答改写过程,。结合说明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并且这一步要用约等号。
D、        小结方法。
问:我们是怎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的?
4、练一练    2
   说明取近似值的格式。
5、归纳方法。

1、口答练习20   1
2、练习20     2
  说明:一些特殊的分数,如果能口算看出是100分之几1,就可以直接写出百分数的结果。
3、练习20     4


练习   20    1、2、3        
课后感受        学生能根据以前的知识自己来学习小数和分数化成百分数,但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百分号的写法。
小数化成百分数学生想的方法有2种。
                                         授课日期11    月 28  日

教         案            (序号   3   )
课题        百分数化分数、小数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3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12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化小数、分数的方法,能正确的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
2.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4

使学生认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解题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百分数化小数、分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引新















二、        教学新课



































三、        课堂练习








































四、        布置作业        1.把下面的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
(1)       (2)0.235     1.2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口答)
(1)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把分母100的分数化成小数的。
说明:只要去掉分母1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那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那么,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呢,(板书:百分数化小数)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        教学例3。
(1)        出示例3。
提问:百分数可以直接写成怎样的分数?我们怎样把这些分数化成分数呢,大家来试一试,注意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注意说明12.5%怎样化成分数的。
体温我们是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板书:百分数       分数:先改写成分数,再约分。)
2.        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注意讲清145%和3.5%的改写结果。
3.        教学例4
(1)        出示例4
提问:你准备怎样把这些百分数化成小数。做在练习本上。
让学生说一说各是怎样做的,老师依次板书。
(2)提问:百分数化小调书是怎样做的?(板书:百分数        分数:先改写成分数,再约分。)
说明:都是先直接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去点分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改写成小数。
请大家把化成的小数与百分数比较一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3)小结方法。
指明学生口述方法,板书出: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左移两位。
4.        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订正。
5.归纳方法
提问: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
请大家看一看书上怎样说的,比一比我们总结得对不对。

1.做练习二十第7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小数化成百分数和百分数化成小数比较,在方法上不同在哪里?
指出:小数化百分数和百分数化小数,在方法上正好相反。小数化百分数是把小数点向右一定两位,添上白粉号;百分数化成小数是去掉百分号,把小数点笑左移动两位。
2.做练习二十第8课。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指名两人说一说结果,与同学校对。
提问:分数怎样化成百分数?百分数怎样化成分数?
3.        做练习二十第9题。
先让学生弄清每条直线上的“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并明确第三条直线第2小份是十分之一;再要求学生分别在   里填百分数、分数和小数。
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每一组数,弄清相同的点表示出的数都是相等的,如5%就是 和0.05。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每组里的三个相等的数。
4.        做练习二十第10题。
小黑板出示。
让学生填在课本上,同时指名一人板演。
提问:每一小题里三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由于每一个数表示的是同一个涂色部分,所以它们是相等的。如果应用我们刚才学习的互化方法,就可以看出 就是0.3,30%也是0.3; 就是0.63,63%也是0.63。
5.        做联系二十第12题。让学生看题,提问: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你准备怎样做?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样比的。
指出: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比较大小,一般要化成同一种数来比。通常是化成小数比较容易。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5、6、13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11题。       
课后感受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转化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授课日期  12 月1/2   日

教         案            (序号   4   )
课题        百分数应用题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11   月12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及分数应用题基础上,通过迁移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白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解答这样的应用题,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白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准备









二、        教学新课










































三、        练习




四、        小结



五、作业        1、        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2    0.25    0.044   1/4    4/5   41/80
2、        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六年级学生有150人,其中“三好学生”有30人。三好学生占学生总数的几分之几?
  说想法。概括出数量关系式。
3、        引入新课
实际上百分数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以有关百分数的应用题的解法,和以前的分数应用题相同。

1、        例1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4

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这里的百分之几和复习题里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相同吗?这道题里也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应该怎样计算?能说说怎样想吗?
学生列式解答。注意百分数。
比较例和复习题在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例1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练一练    1
  上下练习;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1)        通过审题提问画出线段图(略)
(2)        问:从题目看,原计划造林多 还是实际造林多?你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这句话?
完整板书和线段图。
   启发学生想一想,:“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是哪两个数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
(3)        讨论算法并列出算式。
根据以上分析,要求出“实际造林比原籍化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列式:(20—16)÷16
(4)        想一想,这道题还有什么做法?
(5)        学生讨论: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00%,可以求出怎样求出问题的结果?
   学生交流。并列式。
4、将例2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
  (1)学生讨论,从问题看,把谁看作单位“1”?要怎样算原计划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学生交流。并列式。
(2)观察比较
    这两题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不一样?能根据例2的结果实际造林比计划多25%,就说计划比实际少25%吗?这两题的不同点在哪里?
5、练一练  2
上下练习。提问想法。

1、练习21     1
提问相同点和不同点。(题目、解答、列式)
2、练习21       3
   想法;为什么用的步数不一样?

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什么?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练习21      2、4


       
课后感受        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白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部分同学需要强化。
                                             授课日期  12 月   3/4日

教         案            (序号   5  )
课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12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掌握解题思路和规律,能正确解答。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简单统计的一些知识,初步了解百分数在统计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掌握解题思路和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揭示课题
二、        基本题练习












三、        综合练习
















四、        小结五、        作业        略


1、口算
练习21   5
2、解答应用题
  (1)苹果有50千克,梨有40千克,梨的重量是苹果的百分之几?
   练习,说说想法。
问: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解答这类应用题都要用哪个数量做除数?
(单位“1”做除数)
   (2)苹果有50千克,梨有40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少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口答算式和结果。
提问想法?为什么用(50—40)做除数?


1、练习21     6
按实际填数。算出百分数,说说想法。
提问:每道题都是用哪个数量做除数的?为什么第(3)要用两个数的和做除数?
2、练习21     7
  口答算式,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第一直接用240做被除数?第(2)、(3)要用(300—240)做被除数?
   第(2)、(3)、的除数为什么不一样?
3、练习21     9
上下练习,说列式的理由。
三题有什么联系?
第一和第三的解答什么不一样?第一和第(2)解答时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不同?
4、练习  21     10
学生填写表格。


练习21    8       
课后感受        学生能掌握解题思路和规律,正确解答进一步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了解百分数在统计中应用。
                                              授课日期  12  月   5/8日

教         案            (序号  6    )
课题        百分数应用题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3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21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简单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理解、掌握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规律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重难点        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规律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







二、        教学新课





















三、        巩固练习






四、        小结


五、作业        1、        复习题
说说每一道题的想法。
列式解答。
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解答的?为什么?
2、        把下列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1/4  1/2   1/5    3/5
3、        引入新课

教学例3
学生讨论:和复习题 意思完全一样吗?根据“倒出60%”,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提问:求倒出多少千克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能解答的自己列出算式。
你觉得30×60%可以怎样算?
学生讨论后说明,把60%化成小数计算比较简单。
学生计算结果。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4

问:这道题和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解题时有什么相同?
2、        教学例4
(1)如果把例3问题的结果做条件,把一个条件改成问题,就是要学习的例4。
   学生讨论: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问:题里已知哪个数量,要求哪个数量?
你认为用什么方法解答方便,自己练习。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方程解?
(3)        学生比较:例3例4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解答方法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练一练    1
  说出单位 “1”
填写数量关系式。
2、练一练    2、3
  各是怎样想的。上下练习。
为什么第2用乘法算?第3用方程算?
3、练习2 2    3
  上下练习,结合说说是想的。

解答百分数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解答?


练习22    1、2、4       
课后感受        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情况较好,但有些同学一看到题目里有百分数有些无从下手,通过讲解这方面的知识点有所掌握。
                                             授课日期  12月  9/10日

教         案            (序号    7  )
课题        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25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稍复杂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它的解题思路和规律,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比较等思维能力,以及数学意识和估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稍复杂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规律,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铺垫












二、        教学新课




























三、        巩固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        解方程
x+25%x=2.5       x-15%x=8.5
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组练习。

2、        幻灯出示书本复习题。
让学生读题,并列式解答,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        引入新课
如果把问题“比原来降低多少元”改成“现在每台成本多少元”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


(1)        出示例5,让学生读题
提问: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求现在每台成本多少,可以怎样想?数量关系式怎样?

提问:例5和复习题解答时为什么不一样?
(2)        你还能用不同的列式来解答吗?自己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式。
提问: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
(30上面的解法,和过去学过的分数应用题一样吗?

3、        教学例6
(1)        出示例6,学生读题。
(2)        学生讨论:这道题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它也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集体订正
提问:为什么用方程解答?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方程?x 和 15%x各表示什么?

4、        引导比较
学生讨论:例6和例5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例5和例6都是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解题的关键都是先找准单位“1”的数量,都是用原来每台成本减降低的元数,等于现在每台成本这个数量关系来解答。

1、        做‘练一练“
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谁来说一说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为什么数量关系式会相同?
提问:为什么第1题用算术解法,第2题用方程解答?

2、        做练习二十二第8题
提问:为什么都用方程解答?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一样?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要怎样解答?

练习二十二第5、6、7、9题。
       
课后感受        学生大都能掌握稍复杂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能理解和掌握它的解题思路和规律,能正确地进行解答。但计算方面有些欠缺。

                                             授课日期  12  月  11/12日

教         案            (序号    8  )
课题        百分数应用题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8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23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式,加深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解题关键和规律,能正确地进行解答。同时,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及其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式,加深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解题关键和规律,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基本训练




五、        基本题练习






























六、        综合练习







四、作业        1、揭示课题
2、练习22   11
  问:甲数与乙数的比4:5是什么意思?
  口答;问:第一的两小题各是怎样想的?
第二小题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1、练习简单百分数应用题
   出示路程的火车票,小孩的票价是大人的25%。
(1)        如果大人票价12.4元,小孩的票价是多少元?
(2)        如果小孩票价12.4元,大人的票价是多少元?
让学生说说想法。为什么两道题用的方法不一样?
2、题组练习
(1)、一个工人要加工120个零件,已经加工了80%,还要加工多少个?
  一个工厂已经加工了一批零件的80%,还剩24个。着批零件要加工多少个?
   上下练习。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4

这两题的解答方法不一样吗?
(2)校园里杨树20棵,杉树棵数是杨树的60%,杉树多多少棵?
   校园里杨树20棵,杉树棵数是洋书的60%,杉树比杨树少多少棵?
先比较题目的 异同点,再解答。
学生口答算式。
(3)校园里有杉树12棵,正好是杨树棵数的60%,杨树多少棵?
   校园里杉树12棵,比杨树棵树少40%,杨树多少棵?
比较异同,再解答。
口答方程。
外甥女列的方程不一样?
3、小结

1、练习22    13
   练习;说说是怎样想的?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解答的?
2、练习22    15
估计哪一种电扇的价格便宜一些。
自己解答,与估计的结果比较。
口答算式。让学生看看哪一种的电扇价格便宜一些。

练习22   12
         
课后感受        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式,从而加深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解题关键和规律,能正确地进行解答。但有些同学计算不太认真,得数容易算错。
                                              授课日期  12  月 15 日

教         案            (序号  9    )
课题        百分率的计算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21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百分率计算的意义,理解、掌握百分率(如合格率、发芽率、出勤率等)的计算方法,并进一步完善统计知识,提高学生百分数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百分率计算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二、        新课知识的迁移







三、实际应用题
















四、总结揭题

五、练习













五、全课总结
        1、        设置情景
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上个星期我们进行了一次数学测试,老师想现场统计一下测试情况,请及格的同学站起来好吗?,90分以上的同学请站起来好吗?(根据人数板书统计的数字)
一般来说我们是把考试成绩得90分及90分以上的同学称为成绩优秀者。“刚才我们用最快的方法帮我统计出了我们班这次测试情况,谢谢你们!”
看了黑板上的统计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        引入优秀率的概念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帮忙算一下,这次考试的优秀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谢谢!非常快,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根据学生板书公式)
你能算出优秀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吗?
我们通常把优秀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板书)用“优秀率”来表示。
            优秀人数   
           全班人数     

看了这个式子你有什么疑惑吗?(说明100%的意义)
你会计算我们班这次数学测验的优秀率吗?
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优秀率,那么谁知道什么叫合格率吗?
你会算我们班这次考试的合格率吗?


好了,我们刚才说到了考试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并且学会了如何计算,同学们很聪明!在现实生活当中,还接触到哪些常用的百分率呢?比如:……
3、        出示教导处的学生出勤率表:
(最好学生在前面的举例中自己说到,然后再出示表格)
问:什么是出勤率?怎样算出出勤率?
学生组内完成表格计算
判断:某一小组统计了学校三(1)班的出勤情况,得出出勤率是102%。


1、统计题:(预先请学生统计好)
   班级共有36人,来自36个家庭
拥有轿车的家庭数       
装有空调的家庭数       
家有电脑的家庭数       
订阅报刊杂志的家庭数       
  (1)我班家庭轿车拥有率是(     )
  (2)我班家庭空调拥有率是(     )
(3)我班家庭电脑拥有率是(     )
  (4)我班家庭报刊杂志的订阅率是(     )
学生计算后汇报。并说说从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统计上题的各种率:
我班有36人,(   )人全对,满分率是多少?
你做对了几题?得分率是多少?(学生自己算自己说)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准备给今天的课起个什么名字?


  1、练习二十三    1、2
  2、自制糖水。
   什么是含糖率?让学生互相说说。确定好含糖率10%。让小组内讨论该放水多少克?糖多少克?
含糖率   10%
糖(克)        水(克)
5       
        90
       
说说你们小组的想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课后感受        今天的这堂课,在授课的时候注意围绕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既有助于学生对新课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授课日期12月16/17 日

教         案            (序号 1 )
课题        单式折线统计图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 25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知道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学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画出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其变化,
2、        能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3、        能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引新














二、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4

教学新课


































三、        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1、        复习条形统计图
我们以前学过统计中的哪些内容?
条形统计图的横轴代表什么?纵轴代表什么?每个项目相应的直条的长度是怎样确定的?

2、        引入新课
有时候,我们还用与条形统计图类似的一种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量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

问:你能说出这张统计图表示的意思吗?
   折线的上升和下降各表示数量怎样的变化情况?


1、        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
问: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折线统计图的基本形状吗?
指出: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顺次连接各点成为折线的统计图。

问:与条形统计图相比,你认为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指出:从折线统计图上看,它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清楚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        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要求制作折线统计图
问:你能想出怎样制作折线统计图吗?
指出:折线统计图底制作步骤与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只是表示数量的方法不同。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折线统计图是按照数量的多少描点连线。

(2)制作折线统计图
说明:先要表示出什么统计图和制作日期
提问:按照例题统计表里的数据,先画什么?横轴上要有几个月份的位置,纵轴上至少要表示出多少毫米?

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统计图

(3)分析统计图
问:你从这个折线统计图里看到了哪些情况?
指出:折线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做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统计表里的数据。
让学生说一说图里已有的意思。
让学生描点、连线,老师巡视辅导
问:你从统计图里看出了哪些情况?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折线统计图是怎样的统计图?它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课后感受        统计的内容学生已经哟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所以学得非常轻松。
                                                授课日期 11 月 3 日

教         案            (序号 2 )
课题        折线统计图的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 25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根据需要收集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2、        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揭示课题





二、        基本练习















三、        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这节课进行统计图的练习。通过练习,大家要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学会分析折线统计图。并利用我们收集的体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一找一个人的生长过程有没有规律?


1、        做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看题,师介绍人的正常体温大约37摄氏度。
问:这是什么内容的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了哪些时刻?纵轴上是怎样表示体温的?

请学生互说这位病人每天各个时刻的体温。

说明:从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不同的数量各是多少,也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        做练习十四第2题
小组讨论:你从统计图上知道了什么?
指出:根据折线统计图,我们可以知道统计图的结果和数据的一些特点。
1、        做练习十四第3题
小组讨论:从统计图来分析,你认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        做练习十四第4题
让学生根据素质报告书上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小组内讨论:看看自己哪一段时间体重增加得最快,和其他同学是不是差不多?全组同学体重增长有没有共同的特点?男生有没有什么规律在全班交流?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统计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感受        对于最后一个练习学生非常有积极性。
                                             授课日期 11 月4 日

教         案            (序号 15     )
课题        分数除以整数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1 本教时为第1  教时      备课日期 9月 8日
教学目标        理解、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分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理解、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i.       








ii.        新课教学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1.举例说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乘法算式134×38=5092,写出相应的两个除法算式。
3.举例说明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以分数乘法的意义各是什么?
以上复习题可以指名回答。


1.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5个半块月饼的教具,提问: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4

(1)每人吃半块月饼,5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怎样列式?得多少?
       (块)
(2)两块半月饼,平均分给5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月饼?
    教师出示两块半月饼,将它们平均分成5个半块月饼。要求学生按照教具的演示过程列式、计算。


(3)两块半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多少人?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教具演示,再列式计算。
(人)
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上面3道题中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再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个算式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已知两个因数: 和5,求出它们的积为2 ;用乘法计算。)
(2)第二个算式呢?(已知积是2 和一个因数是5,求出另一个因数是 ,用除法计算。)
(3)第三个算式跟上面哪一个算式是类似的?(跟第二个算式是类似的,也是已知积是2 和一个因数是 ,求出另一个因数是5,用除法计算)
教师: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它跟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不一样?(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做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自己读题、做题,做完后要问学生是怎样应用乘法算式和分数除法的意义来填写除法算式的得数的?
3.教学分数除以整数。
  教师出示例1: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教师:根据题意需要用什么运算来求出得数?并列出算式。(应该用分数除法来做,算式是 ÷2。)
    教师:这个算式的含义是什么? 米是几个 米?应该怎样计算?试试看。(表示把 米平均分成2段。 米是6个 米,实际上是把6个 米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米?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教师板书)。)

(米)

教师: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
    教师:把 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还可以怎样计算?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算法来算?(把 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米?可以看作是求 米的 是多少米?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计算。(让学生自己计算,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做完后,让学生讨论,就这道题来说,哪种方法可行?哪种方法不可行?为什么?
    (第二种方法是可行的。第一种方法不可行,因为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教师: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但不是总能得到整数的商,所以通常把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教师:在分数除法中,是不是所有整数都可以作除数?边想边阅读教科书第31页
上关于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
教师:为什么结语中除以整数要把0除外?这个法则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和小数的除法法则有什么关系?(在除法运算中0不能作除数,这一点相同;在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运算中要转化成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4.做教科书第31页中"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产生错误的情况。集体订正
时,让学生把错误的做法说一说。一般有:

让学生说一说产生错误的原因。
    (1)把除号改为乘号后,没有把除数相应地改成它的倒数。
    (2)把除数改成它的倒数后,没有把除号改成乘号。
教师再补充下列练习:
在○内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醒要按照法则来做题,能够口算的,要用口算。巡视时,要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八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一说第1行每小题跟第2行相应的题目有什么联系?使学生明确每栏的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是上面乘法算式的积,而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得数是乘法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
3.做练习八第3题的第1栏两道小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再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八的第5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再做题。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数量关系和算法。使学生明确8个鸡蛋重 千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千克,就是把 千克平均分成8份,所以要用除法计算。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些内容是这一单元的基础。复习时,要结合例题把教科书第30~31页的内容边想边读,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课后感受        本节课采用画线段图的分析方法,效果很好,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理解计算法则,对以后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授课日期 9月 24\25 日
教         案            (序号   16   )
课题        整数除以分数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 9  月  9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法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旧知











二、教学新课


































一、        巩固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1、        口算
3/4÷3   1/5÷4   2/7÷6   6/11÷2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5

分数除以整数通常是怎样计算的?
2、        复习第(1)题
学生口答算式与结果。
这一题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求?
  出示数量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
3、        口答填空
3/10小时是(     )个1/10小时。
1小时是(    )个1/10小时。
4、        引入新课

1、        教学例2
这一题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根据数量关系式怎样列式?
  (18÷3/10)
  画出一条线段,并提问:如果把这条线段看做1小时行的千米数,怎样来表示3/10小时行的千米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3份用颜色线画出。
师边述说边画线段。
问:从图伤看,3/10小时行驶18千米,就是几个1/10小时行18千米?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求几个1/10小时行多少千米?
   要求10个1/10小时行多少千米。先要求出什么?图上哪一段表示1/10小时行的路程?
   根据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
   讨论:按这样来想,你认为第一步求什么?怎样求?
(1)        1/10小时行的千米数是:18÷3
   为什么要用18÷3?18÷3能不能转化成用乘法来计算?
讨论:1/10小时行的千米数已经用式子表示出来了,你觉得第二步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2)        1小时行的千米数是:18×1/3×10
(3)        为什么要用18×1/3的积再乘10?根据乘法结合律,18×1/3×10还可以怎样乘?
问:18÷3/10求出的是1小时行的千米数,18×10/3也表示1小时行的千米数,那么18÷3/10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从上面的推想过程看出,18÷3/10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了?
   比较这个等式里的算式,在等式两边,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
2、        小结。

1、练一练   1
2、练一练   2整数除以分数是怎样计算的?
3、        练习八  2整数除以分数和整数乘分数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4、        练习八  3
分组练习
做完后问:每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地方?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说一说在整数除以分数时,要乘哪个数的倒数,在分数除以整数时,要乘哪个数的倒数。



练习八、   1、4、5
       





































18×1/3×10
=18×(1/3×10)
=18×10/3




课后感受        此节课的教法与前一节类似,更多的在于在学生昨天学会分析方法的前提下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寻求解题方法。

                                             授课日期 9 月 26日

教         案            (序号17      )
课题        分数除以分数        课型        新课
本课题教时数: 1   本教时为第1  教时      备课日期9 月 10  日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总结、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总结、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引新






二、        教学新课


















三、        巩固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        作业        1、        口算
(见幻灯)
问:这些除法都是怎样算的?

2、        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的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都是用乘除数的倒数的方法计算的。如果是分数除以分数,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1、        教学例3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
问:已知什么?求什么?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算式

2、        小结方法
分数计算可以怎样计算?

3、        组织练习
(1)        做“练一练”第1、2
问:一个数除以分数,只要怎样计算?计算时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2)        做“练一练”第3题
强调运算符号和除数变化。

4、        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指出:以后在计算两个数相除时,就可以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


1、        练习八第7题
2、        练习八第8题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练习八第6、9、10       












板书: ÷3= ×

÷ = × 课后感受        由于前面知识学得较扎实,学生能自己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但有个别同学掌握的程度不太扎实.
                                              授课日期 9月29 日

教         案            (序号   18   )
课题        解分数方程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9  月 11  日
教学目标        1、        学会根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来列方程解分数除法的文字题,能正确地解分数方程。
2、        认识分数除法里商的大小规律和分数乘法里积的大小规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解分数方程,并
认识分数除法里商的大小规律和分数乘法里积的大小规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六、        复习铺垫







七、        教学新课
八、        巩固练习







九、        课堂小结
十、        作业        1、        口答列式
(1)        24的 是多少?
(2)         的 是多少?
问:为什么用乘法?

2、        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列成乘法算式的知识来学习解分数方程。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否用一个数量关系表示这句话的意思?

1、        做“练一练”
指出:由于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式子来表示,因此,按照题意就可以设这个数为X ,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5

列出方程来解答。

2、        做练习八第13题
问:观察前面两列,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出:在乘法里,一个数乘的数小于1,积小于这一个数;一个数乘的数大于1,积大于这一个数。在除法里,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练习八11、12
       












板书:
一个数× =




课后感受        本节课内容较简单,学生们对这一知识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讨论发现规律.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不错.
                                             授课日期9  月30 日

教         案            (序号    19  )
课题         分数除法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9 月 12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三、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        复习法则。
问:分数除法要怎样计算?
2、        计算:
5/7÷10   14÷4/5   12/13÷8/9
三人板演。
3、练习八   17
   上下练习,说说是怎样想的。
   问:分数加减法要怎样算?分数乘法怎样算?分数除法呢?
4、练习八   18
   学生口答,选择说怎样算的?

1、练习八   19   第一行
   四人板演;计算时说明要注意的约分等问题。
2、练习八   20
   说说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
   练习计算。
   口答算式与结果,让学生说说各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
3、练习八   21
   问:解答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解答。口答算式。
为什么3/4×2/5来计算?
3、        口答。
根据下面的条件, 先说出哪个是单位“1”的量,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1)        桃树占果树总棵数的2/5。
(2)        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3/20。
(3)        修好了一条路的3/7。
(4)        一堆煤的1/4已经运走。
(5)        这批布的2/3是花布。

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几分之几的对应数量


练习八   19  第二、三       
课后感受        本节课上下来,分数计算学生们掌握得都不错。在分数乘法应用题如21题的第三小题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些题型方面下功夫。
                                      授课日期    10月8  日

教         案            (序号   20   )
课题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课型        新课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9月30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旧知



二、        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三、        课堂小结

五、作业        1、        口算  练习九第1题
问:分数除法要怎样算?

2、        引入新课
   这节课,就用学过的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习分数的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1、        教学例5
出示例5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出:按照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分数连除,要转化成分数连乘来计算。改写成连乘后,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相乘。

2、        教学例6
问: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小结
根据例5、例6的学习,你能说一说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要怎样计算吗?

指出:在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里,凡是遇到除以一个数,都可以改写成乘这个数的倒数。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转化成分数连乘来计算。


1、        做“练一练”第1题
2、        做“练一练”第2题
3、        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行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要怎样计算?



练习九第2题第一、二行,第3题第二行。       
课后感受        这节课的例题对学生而言很简单,但是练习九的第3题解方程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解方程上比较合理。
                                              授课日期 10月9 日

教         案            (序号 21     )
课题        分数四则混合计算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 8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四则计算,提高学生分数计算的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般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般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方法练习










四、        两步计算练习





四、应用题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四则计算,学会了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练习分数四则计算,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计算的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并能用分数计算解答一般复合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        口算
3/8+5/8  3/5-3/10   3/4-1/4
3/7+5/8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5

5/9×3/10   1/2×4/7
7/9÷2/3  2/5÷2/5
分数加减法是这样算的?乘法和除法呢?
2、        笔算
5/9-3/9   5/7+2/5   3/4-2/5
5/6×3/5   4/7÷12    3/8÷1/5
上下练习,说说计算过程。
3、练习九   7
上下练习,说说想法。

1、练习九   5第一行
  上下练习   
问:分数连除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是怎样计算的?
2、把下面的式子改写成连乘的式子。
  1/4÷2/3÷4/7     8÷2/3×7/8
2/3÷4×3/8     5/7×9/10÷5/6

1、练习九   9
读题,讨论要怎样想。
学生说说要怎样解答,为什么要怎样解答,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练习九  11
可以怎样想?上下练习。
说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3、练习九  12
口答算式,提问是怎样想的,算式的每一步是求什么。



练习九   5第二行   12
        6、8、10       
课后感受        本练习中的应用题学生单独练习会出现一些问题,老师可稍加指导和点拨。
                                              授课日期 10  月 10   日

教         案            (序号 1  )
课题        分数应用题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0月 8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基本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引新









二、        教学新课

















三、        巩固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作业        1、        先说出单位“1”,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见课件)

2、        做43页复习题
问:这道题怎样想?

3、        引入新课
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确定单位“1”,再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列式。这节课就继续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学习分数应用题。

1、        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
问:关键句是哪一句?谁占果树总棵数的2/5?
单位“1”是谁?

(2)让学生画出线段图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指出:求单位“1”的应用题一般来说用方程解。

2、        比较解法
请同学们比较例1和复习题。
问:在条件、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确定单位“1”,再找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1、        做“练一练”
让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解答。
2、        做练习十第4题
问:要怎样想?根据什么来列方程?


今天学了什么?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怎样思考、分析?
练习十第2、3题       
课后感受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这对学习较复杂应用题有一定的帮助!
                                                  授课日期 10 月 13 日

教         案            (序号2 )
课题        分数应用题练习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 1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8  日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规律。
2、        进一步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3、        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铺垫








二、        教学新课














三、        巩固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作业        1、        复习
出示复习题(见幻灯)
问:解答这道题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列方程解?

2、        揭示课题
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确定单位“1”,再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列式。这节课就继续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学习分数应用题。


1、        教学例2
(1)        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
(2)        找关键句,说数量关系。
(3)        学生画线段图。
       (4)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5)小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2、        教学试一试。
(1)        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
(2)        找关键句,说数量关系。
(3)        学生画线段图。
       (4)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        小结
问: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为解答分数应用题该怎么去思考?

1、        做练习十第6题
2、        做“练一练”
3、        做练习十第9题
问:列方程解是怎样想的?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解答分数应用题一般要怎样想?今天学习的这类应用题可以有哪些方法解答?

练习使7、8、10       
课后感受        例2比较简单,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试一试”稍有一些难度。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试一试”的分析上。的确通过画线段图的分析,学生对此类题目有了一定的解题思路。
                                                  授课日期 10月 14日

教         案            (序号  3  )
课题        分数应用题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 8日
教学目标        1、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5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相应的解题规律,更好地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能正确解答基本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基本训练









二、        基本题练习















三、        综合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        作业        1、        口算
做练习十的12题

2、        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分数乘、除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将重点解答分数乘除应用题。

3、        基本训练
(1)问:解答分数应用题一般是怎样想的?
(2)说单位“1”和数量关系式。(题目见幻灯)
指出:确定了单位“1”和数量关系式就可以根据数量关系来解答分数应用题了。

1、        做练习十13题
问:数量关系是怎样的?该两题的三个数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题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做练习十第15题
学生独立写出数量关系式并解答。

强调:,单位“1”已知的类型直接用乘法解答,单位“1”未知的类型一般用方程解答。

3、        补充应用题
(1)        先说出哪个数量是单位“1”,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苹果数棵数是果树棵数的1/5
(2)        根据上面的条件,补充一个条件和问题
使得它成为用乘法解答的应用题
使得它成为用方程解答的应用题

1、        做练习十16题
问:这两个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列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指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解答时要把单位“1”的数量当除数。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你进一步了解了哪些知识?


练习十14题       
课后感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几倍的问题也能归为单位“1”求。
                                                    授课日期10月15 日

教         案            (序号 4  )
课题        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1  教时      备课日期10 月 10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运算,并能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运算顺序,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引新


二、教学新课



















三、小结


四、作业        1、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2+9÷3    18÷(12—3)
2、        引入新课

1、        教学例1
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上下练习。
引导观察计算过程,说明递等式书写的规范过程,并说明理由。
2、        组织练习。
练一练   1
说顺序后练习。
3、        例2
说运算顺序,这里除法的两步按照计算法则要怎样算?
观察转化成乘法后的算式,想一想,是不是可以简便运算?
上下用简便算法。
问: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        练习;
练一练   2   
这里除一个数要怎样算?
用简便算法。
说说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是怎样算的?


说说运算顺序,要注意什么?


练习11     1~3、4、5       
课后感受        混合运算学生做起来很简单,只是在简便运算上还要注意灵活运用。
                                                    授课日期 10 月16 日

教         案            (序号  5    )
课题        分数计算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 15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计算的法则,以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分数的计算。
提高学生分数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三、应用题练习




四、思考题。









五、作业       


1、        口算
练习11   6
学生口算,选择不同算法的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问:分数加减法怎样算?分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分数除法是怎样算的?
2、        混合运算练习
练习11  7   前四题
把每题要先算的划出来,然后告诉大家。
四人板演。
3、        简便运算练习。
(1)练习11    8第一行
口答转化成的算式,说说怎样简便?并说明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练习11   8第二行
上下练习;说说是怎样想的?

1、练习11    9
可以怎样想?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
2、练习11   10
   思考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上下练习。

1、        观察算式:
18×1=18    9×2=18
6 ×3=18    4.5×4=18
3.6×5=18    0.5×36=18
比较算式的每一道题,什么不变,什么有变化?因数是怎样变化的?
3、        教学思考题。
算式有什么特点?
自己尝试。

练习11     7、8、9       
课后感受        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授课日期 10月17日

教         案            (序号 14   )
课题        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10 月10  日
教学目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5

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运算,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进行运算,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引新






二、        教学新课




















三、        课堂小结


四、作业        1、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2+9÷3     18÷(12-3)
2、        将上题中的数据改为分数,问运算顺序怎样?
3、        问: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是否一样?

1、        出示例1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人上黑板,集体说解题顺序。

2、        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

3、        教学例2
出示例2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口答、老师边板书边提问。
指出:这道题在把除法改为乘法后,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所以我们在混合运算时,每一步计算时,都要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能用简便算法的一般用简便算法。

4、        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2题
问:应用了什么定律,要怎样计算?
指出:在除法转化成乘法后,要注意有一些题可以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这节课学习了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谁来说一说它的运算顺序怎样?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练习十一  第1~3题的第一行,第4、5题       
课后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简便运算上,基本上同学们还是掌握的不错。
                                                 授课日期 10 月 20日

教         案            (序号 15 )
课题        分数计算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10  月10  日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计算的法则,以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分数的计算。
提高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揭示课题

二、        计算练习







三、        应用题练习

四、        讲解思考题



五、布置作业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四则计算,还学习了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以及分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练习这一内容。


1、        口算
练习十一第6题
问:分数加、减法要怎样计算?分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分数除法要怎样计算?

2、        混合运算练习
分组完成练习十一的前6题   四人板演

3、        简便计算练习
分三组完成   六人板演  集体订正

1、        练习十一第9题
问:这道题是怎样想的?你认为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好?
2、        练习十一第10题
说说数量关系式,然后列式计算。

1、        让学生观察一组算式
18×1=18         9×2=18       6×3=18   
4.5×4=18
问:这一组算式的每一题,什么不变,什么有变化?各因数是怎样变化的?
2、        教学思考题
问: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和同桌说说吧。

完成练习十一7、8中你刚才没有做的其余题目。       
课后感受        本节课的高潮是思考题的探讨,同学们热情高涨,也说出了一些比较好的方法。课堂效果较好!
                                                    授课日期10 月21日


教         案            (序号1 )
课题        比的意义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1   教时      备课日期10 月12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2、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引入新课









二、        教学新课








三、        巩固联系

五、作业        1、        口答(幻灯出示两道除法到分数,两道分数到除法的换算题)

引入新课
2、        出示两道文字题
(!)3千米是5千米的几分之几?
(2)8吨是4吨的几倍?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两种类型同意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

1、学生用十分钟自习书本52到53页
2、问:通过自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3、        小组内互相说,解决问题。
4、        教师请个别同学说,然后师生一起探讨、研究。
5、        幻灯出示例1、例2,让学生解答,以便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6、        说明相关注意点。如:单位、比值、名称、写法、读法……
1、        书本53页练一练
2、        练习十二  1、2

练习十二  3、4、5        
课后感受        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故采用学生自学,教师做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扎实。
                                                    授课日期10 月22 日

教         案            (序号 2  )
课题        比的基本性质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15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
2、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6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化简。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三、 巩固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1、口算   练习12   6
2、口答填空:
13÷18=(     )/(     )=(     )∶(      )
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3、        复习题。
口答。
第一题根据什么填写的?除法里商不变的规律是什么?
第二题根据什么填写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1、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比和除法、分数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而除法的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有类似的。现在请大家联系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在比中有怎样的规律?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出示比的基本性质。
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得到比的性质的?
3、练习12   7
  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4、比的基本性质应用。
A、        约分
            
   学生口答约分结果。
约分应用了什么知识?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进行约分,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应用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B、        出示:男生35人,女生40人,写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的比。
说出比。
我们可以根据比的基本性质,仿照约分的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5,得出7∶8。
问:表示男生和女生的比哪个更简单?7∶8的前项和后项这两个数是什么关系?
指出: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是最简整数比。
C、        出示例1
(1)学生做第一题。
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前项和后项要同时除以6?
(2)练一练  1     学生口答,说想法。
(3)例1和第二题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什么数?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怎样转化成整数比?
学生试做。
为什么同时乘12?
(4)练一练   2
做书上。说想法。
(5)例1第三题是怎样两个数的比?怎样转化成整数比?为什么要同时乘100?
   看看书上怎样做的,并把它作完。
问:你认为两个小数的比一般要怎样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6)练一练   3    做书上。
口答。
这个比第一步先转化成怎样的比?再怎样化成最简单的分数比?
D、        总结方法。
你认为比的化简一般要怎样做?

1、练习12   8    上下练习   说想法。
2、化简比。
(1)        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0∶16;
(2)        盐和水重量的比是2∶12;
(3)        两条公路的长度比是6∶9;
   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里两种数量一共是多少份,每种数量各占多少份。

练习12    8  9、10       
课后感受        同学们大都能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个别同学要强化练习.
                                                    授课日期 10 月23  日

教         案            (序号  3)
课题        比的意义和性质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 15 日
教学目标        1、        加深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说出一个比的具体含义,能比较熟练的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2、        进一步认识求比值与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比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求比值与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比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揭示课题

二、        基本题练习







三、        综合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作业        前两年级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        提问:比的意义是什么?比与除数、分数有什么联系?
2、        提问: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和比值的意义,怎样求比值?
3、        提问: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质    有什么用途?
4、        做练习十二题 12
5、        问: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依据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1、        做练习十二第13题
问:盐水是怎样配制的?盐水的重量是多少克?
    在配制的盐水里盐的重量占几份,水的重量占几份?盐水的重量可以看成几份?




2、        做练习十二第15题
问:哪几题的结果是相同的?为什么会相同?

3、        口答题(见课件)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们进一步了解了哪些知识?

做练习十二第14、16题       
课后感受        同学们能比较熟练的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授课日期10 月 24 日

教         案            (序号4 )
课题        按比例分配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1   教时      备课日期10 月15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四、        小结五、        作业        1、        说一说下面的比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公鸡和母鸡只数的比是3∶7。
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是5∶4。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6

水稻、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的比是3∶2∶1。
2、        先说一说每种数量之间的分数关系,再解答。
科技书和文艺书本数的比是2∶3。
科技书本数是两种书总本数的(      );
文艺书本数是两种书总本数的(       )。

   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
   男职工人数是职工总人数的(     );
   女职工人数是职工总人数的(     )。
3、引入新课。

1、        例2
条件、问题。
题中其实是把多少人数按什么分成哪两个部分?
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是什么意思?
问:男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怎样知道的?女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根据这个比知道了男职工和女职工总人数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想一想,会解答吗?
   学生练习。
   口答解题过程。问:学生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谁来说说,例2是怎样想的,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看看书上的解题过程,是否与我们的解答一样。
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学生说检验过程,师板书。
问:第一步检验的是什么?第二步呢?
师说明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以及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2、        连一练  1
学生练习;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再说说解题时要怎样想。
3、        教学例3
说说条件和问题。
问:要分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三个班人数的比是怎样的?
就是把多少本图书按照哪个比来分配?
说说要怎样想?
学生练习在本上。
让学生重点说说一班本书为什么这样算,再检查第二、三步做地对不对。
可以怎样检验?
小结。
4、练一练   2
  说说要怎样想。学生练习。
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5、说出每个数量各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语文书和数学书本数的比是2∶3;
一条公路修好的和剩下米数的比是1∶1;
山羊和绵羊只数的比是8∶5;
一种混凝土里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是2∶3∶5。



练习15    1、3、4       
课后感受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用另一种方法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例:
做例2时,5+4=9(份)
       270÷9×5  (男)    270÷9×4  (女)
                                               授课日期 10  月27  日

教         案            (序号 5   )
课题        比的应用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2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15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维他命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思路,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应用题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1、说出下面每个比表示的具体含义。
苹果和梨的重量比是2∶3;
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台数比是5∶2;
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人数比是1∶25。
2、口答
   练习13    6;说说是怎样想的?
3、揭示课题

1、        练习13  7
找一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两道题里的40棵各与比里哪个份数相对应?
这两道题,哪一道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哪一道不是?为什么?
按比和分数的关系想一想,这两道题会解答吗?
上下练习;
两题在解答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1)用40×3/5+3,而(2)用40×3/5来解答?
2、题组练习
(1)        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白兔有15只,黑兔有多少只?
(2)        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黑兔有12只,白兔有多少只?
说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与按比例分配问题相同吗?有什么不同?
3、补充练习
   出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女生有多少人?
  1)学生说说上面比的具体含义。
2)口头补充成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3)口头补充成已知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应用题,并口头列式。

练习13    9       
课后感受        同学们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授课日期 10 月  28 日

教         案            (序号 6  )
课题        比的应用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21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对比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比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加深认识不同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基本训练














二、应用题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1、        口算
练习13   10
2、        说出下面每句话的具体意思。
一本书,已看页数和剩下页数的比是2∶1。
苹果筐数和橘子筐数的比是3∶4
一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
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4∶9
要求说出各占几份,再说出每个数量各占总数量的几份之几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几倍。
3、        用比表示下列数量之间的关系。
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
大米袋数是面粉的1.5倍。
公牛头数是母牛的1/3
摩托车辆数是自行车的2/5。

1、        解答应用题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6

配制黑火药用的原料是火硝、硫磺和木炭。这三种原料重量的比是15∶2∶3。要配制240千克这种黑火药,需要三种原料各多少千克?
上下练习;
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是什么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2、练习13   11
  问:4∶1是哪两个数量的比?长和宽对应的总长度是40米吗?为什么?
   要下求什么,再求长和宽?
   上下练习。
3、练习13    13
  明确题意后指出:能根据数量与比之间的对应关系把它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学生口述后解答。说想法。
   能把(2)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练习13    12   13       
课后感受        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日期 10  月 29   日

教         案            (序号7   )
课题        复习分数除法        课型        复习
本课题教时数: 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22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其应用,能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和把一个比化成简单的整数比。
2、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分数除法和分数除法与加、减法或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和把一个比化成简单的整数比。
能正确地计算分数除法和分数除法与加、减法或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揭示课题







二、        整理知识























三、        组织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这节课我们先复习分数除法的有关概念和计算。
通过复习,大家要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这些概念的应用;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要能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和正确地进行比的化简,能正确地计算分数除法,以及分数除法与分数加、减法或乘法的混合运算。

1、        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
问:分数除法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你能根据分数除法表示的意义,把2/15×5=2/3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吗?
指出:分数除法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        复习分数除法计算法则
提问:我们在分数除法里,学过哪几种情况的计算?
      分数除法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

3、        笔算练习
做复习第2题
指出:在分数除法里,无论哪一种情况的计算,都要转化成乘法计算。
4、        复习比的意义
问: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举个例子来说明。
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请你根据4:5来说明。
5、        做复习第3题
6、        复习 比的基本性质
提问:化简比和求比值各是依据什么来做的?

1、        做复习第5题
2、        做复习第6题
3、        做复习第7题
指出:有关分数除法的运算,只要按过去的运算顺序,计算时遇到除法计算,只要转化成乘法来计算。

4、        做复习第8题
指出:根据求一个数和分数相乘可以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来解答这样的文字题,也可以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式解答。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课后感受        教学效果较好,同学们所做的题目的正确率较高.
                                                    授课日期 10 月30日

教         案            (序号 8  )
课题        复习 应用题        课型        复习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23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加深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比的认识,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应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比的认识,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应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揭示课题

二、        复习基本思路










三、        对比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应用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加深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1、        口答列式
(1)        78的1/3是多少?
(2)        36的3/4是多少?
(3)        4/7的1/2是多少?
提问: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怎样算?

2、        根据下面的条件找出单位“1”的量,说出数量关系式。(见可件)
提问:从上面的练习中你发现在分数应用题里,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指出:解答分数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的数量,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的规律,单位“1”的数量乘几分之几,就等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这是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1、        做复习第11题
2、        做复习第13题
3、        做复习第14题
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这两题都是比的知识的应用题,为什么列式不一样?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解答分数应用题一般要怎样想?比的知识的应用题一般是怎样解答的?

复习题9、12、13题       
课后感受        教学气氛好,同学们的表现欲强.

                                                    授课日期10 月 31日



教         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6

     (序号  1 )
课题        分数和整数相乘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8 月 27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知道计算时能约分的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法则。
难点: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
教学准备        例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新授。




















































三、



习。










四、小结。


五、作业        1、        说出下面算式表示的意义。
9×3    4×6    12×10
  问:整数乘法表示的意义。
2、        计算 + + +
提问计算结果,并板书。
问:这道题每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计算的?
3、        引入新课:分数和整数相乘。

1、        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的意义。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
   投影示意图:出示长方形,表示1公顷;把长方形平均分成15份,依次表示出西红柿、黄瓜、辣椒各占 公顷。出示问题“?公顷”。
   问:从图上看,每种蔬菜占 公顷,三种蔬菜一共占几个 公顷?
   求3个 公顷一共多少公顷,用学过的分数加法的知识可以怎样列式和计算?

   这道加法算式每个加数有什么特点?
   这是求3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算比较简便。想想,可以怎样列式?

这是什么数和整数相乘?
你能联系图上的意思,把分数和整数相乘的算式和上面的加法算式比较一下,说出它表示什么意思吗?
和刚才复习的整数乘法的意义比较一下,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与整数乘法相同的意义吗?
   
2、        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
根据上面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 ×3表示什么?既然 ×3可以是表示3个 连加,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得数吗?
(学生自己算,不会的可以讨论。)
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 + 可以怎样用简便方法算出分子是多少?为什么可以用2×3来计算出分子是多少?
你认为这里的计算过程里,哪些部分可以省略?
就可以怎样直接相乘?为什么要把分子2和3相乘,而分母不变?
3、        学生总结法则。
4、        简化算法。
×3和3× 的积 为什么可以约分?能不能在哪一步先约分?
学生观察过程并讨论。



1、        做“练一练”1
说明图意填书上。
为什么可以写成分数和整数相乘?
2、        练习一、1    口答
3、        练习一、2    口答
说说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吗?
4、        练一练2
为什么都列成分数和整数相乘的算式?哪题可以先约分?
5、        练一练3  分组练习
上下齐练。说明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6、        练习一、8
比较异同;练习。
说说为什么都用乘法算,结果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练习一3~6
          
















板书加法算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板书: ×3
      3×  






板书出意义:可以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可以把分子里的因数3和分母15先约分,然后再乘,这样比较简便。
课后感受        学生做作业的细心度不够,特别是六(2)班的同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

授课日期:9月4日
教         案            (序号  2    )
课题        一个数和分数相乘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8 月 28  日
教学目标        1、        理解、掌握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
2、        运用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
难点:能运用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




















二、        教学新课

















































三、        课堂小结
四、        作业        1、        出示口答题
×3      ×5     ×3      ×2
  ×2    ×3      ×1       ×6

问: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
分数和整数相乘要怎样计算?

2、        口答
一个修路队每小时修路200米,3小时修路多少米?4小时呢?
问:你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

3、        引新、揭题
我们已经知道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今天我们利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来学习一个数和分数相乘表示的意义





1、        教学整数和分数相乘的另一方面意义。
出示例1
(1)        学生读题并画出1小时200的线段图。
(2)        问: 小时修多少米怎样表示,你会吗? 小时修的路你会表示吗?请分别画出线段图。
(3)        问:如果按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的角度出发,200米、 小时、 小时各表示什么?问题求的是什么?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你会列式吗?
(4)        讨论:对照线段图讨论200×  表示      什么意思呢?200×  又表示什么意思?


(5)        问:求200的 还可以怎样列式?
求200的 还可以怎样列式?

(6)        引导归纳:这两个算式都是分数和什么数相乘?分数和整数相乘还可以表示求什么?


2、        组织练习
(1)        做P7练一练 第1题
  请学生说明题意后列式
(2)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6

做P10练习二第2题

3、        教学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
(1)大家来分析一下200×  要怎样计算?
问:200× 表示什么意思?求200的 要把200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几份?要怎样算?
问:200÷4求的是什么?用分数表示这一份就是  求这样的3份就乘以3。
问:现在谁能根据200×  =200× 来说一说这个算式是怎样算的?
(2)同组同学互相说200/4×3这一步是怎样想的。

(3)200× 要怎样计算?
请同学们边说想的过程边完成该题。

(4)归纳方法
谁能说说整数乘以分数该怎样算?(讨论)
(对照书本第7页)

4、练习
(1)        练一练第2题
(2)        练习二第4题
指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明白了哪些问题?

练习二第3题第一行,第5题       

























板书:200×
200×


200× 就是求200的 是多少?

200× 就是求200的 是多少?

板书: ×200
×200


分数和整数相乘还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板书:200×

200÷4×3

200/4 ×3
课后感受        学生对本节课结合线段图来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进步.
                                                    授课日期 9 月5 日

教         案            (序号   3   )
课题        分数乘以分数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8 月 29  日
教学目标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






















二、教学新课        1、        先说下列各式的意义,再口算结果



2、        图形演示
将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如果我们再把这 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知道的?


3、        口头列式
(1)        4个 是多少?
(2)        4的 是多少?
指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算。

4、        引入:
如果我们把算式里的4改成 ,就成了什么数乘以什么数?你会计算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        教学例3
(1)        出示例3,学生读题
幻灯出示一个长方形,说明它表示1公顷的土地面积。
问: 1小时耕地 公顷图中怎样表示?
     如果要求 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怎样列式?为什么?

     (2)推导算法
      要怎样推算出 × 的结果呢?小组讨论方法,为什么?
      学生组内交流
   问:求 公顷的 是多少,就是要把 公顷的土地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
  问: ×  是怎样相乘的?

(3)        幻灯出示1小时耕地 公顷的图形
  讨论:要求 小时耕地多少公顷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问: 谁能根据图形说一说 计算 × 是多少,你是怎样推算的?

2、归纳法则
(1)        请同学们比较 ×  、 ×  的计算过程,想一想分数乘分数只要怎样计算,然后计算。
(2)        问: × 的计算过程,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3)        你能计算 × 了吗?结果是多少?怎样算的?
3、练习
(4)        做练一练第1题
(5)        做练一练第2题
(6)        做练习二第2题的前四题
提问:分数乘以分数怎样算?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算?
4、        练习二第6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练习二 1、3、5       


说明:把 个圆平均分成3份后得到的一份,就相当于把这个圆平均分成2个3份,也就是6份中的一份,所以是这个圆的1/6。













板书: ×















板书: × 课后感受        分数的计算法则学生很容易掌握,难点是算理的推导过程,此难点的突破口是准备题要分析透彻。
                                                    授课日期9  月8 日

教         案            (序号  4    )
课题        分数乘法计算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4   教时      备课日期8 月29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分数的法则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引入新课









二、        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        在分数乘法里,我们学过哪几种情况的计算?
2、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口答)
3   6   8   13
3、        把下面的乘法算式改写成分数乘分数的形式。
2/11×3    6×
   上面两题都是什么数和什么数相乘?
   怎样改写成分数乘分数的形式?
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这就把分数和整数相乘改写成了怎样的数相乘?
1、统一法则
由于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和整数相乘就可以改写成分数乘分数,按分数乘分数的法则来计算。这就是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引导计算
把这里的两道分数和整数相乘的题按分数乘分数的法则计算出结果。
  说说为什么?
3、教学约分方法
分数乘法计算时,为了简便,还可以直接约分。
看课本10页上的计算。
  说说是怎样直接约分的?

1、练一练   上下练习
2、练习二  7   说出错误和改正的方法。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6

3、练习二  8
前2题:每组里哪几题可以直接约分,那些不能,并说明理由。
   后2题:说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口算出结果。
4、        练习二  9  口算
5、        练习二  11自己练习,说说想法


练习二   10       























板书约分、计算过程。










课后感受        由于前面的基础较好,学生学起来挺轻松,但计算方面还有待加强。
                                                  授课日期  9  月 9   日

教         案            (序号  5   )
课题        分数的连乘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8  月 30  日
教学目标        1、        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        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




二、新课教学        1、        P13  12题口算
2、        笔算    ×9/14     ×9/10
问:分数乘法怎样计算?怎样约分计算比较简便?

1、        教学例4
(1)        出示例4
问:这样的乘法算式你能算吗?
(2)        讨论计算过程
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3)        比较不同算法。
问:两种算法各是怎样算的?
    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        归纳方法
问:今天的分数乘法,和以前计算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在计算时它是怎样乘?

三:巩固练习
1、        做练一练
2、        做练习二15、1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
   练习二第13、14、17
       
课后感受        在三个数一起约分的过程中,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约分是分子和分母约。
                                                    授课日期 9 月 10 日

教         案            (序号  6    )
课题        分数应用题(1)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8  月 31  日
教学目标        1、        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特点,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        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引新








二、        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1、        出示复习题  (见幻灯课件)
问: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题中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        做15页复习题
问:  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这里的一个数和分数相乘表示什么意义?

3、        引入新课 ——学习分数应用题

1、        教学例1
(1)        出示例1,学生读题
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想方法
  
(2)分析两种不同的方法
找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存在的联系
  
(3)巩固练习  做17页练一练1

2、        教学例2
(1)        出示例1,学生读题
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

(2)        列式并说说想的过程
重点指出把谁看作单位“1”

3、        教学“想一想”
(1)读题、思考、画线段图
问“把谁看作单位“1”
(2)列式
(3)问:算式中的3/2是什么分数?
(4)        说明:条件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可以是假分数,也可以是真分数。
(5)        做练一练2
4、        小结
问:今天学习的分数应用题都告诉我们哪两个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时都是要先确定哪个数量?



1、        说一说下面各题里单位“1”的量
(见幻灯课件)
2、        做练习三第1题
3、        做练习三第5题
问: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什么方法?


4、        作业
练习三第2~4









       
课后感受        初次接触应用题,学生在说想法上还存在一点问题,常常是明白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特别是数量关系方面,可加强说想法的练习,形式也可多样些。
                                                    授课日期9 月 11日

教         案            (序号 7     )
课题        分数应用题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7  教时      备课日期 8  月 31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二、        巩固练习









三、        小结四、        作业        1、        解答应用题。
学校舞蹈队有32人,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 ,合唱队有多少人?
一人板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2、        引入新课

1、        教学例3
(1)        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
问:题里哪个月份的产量与呢个月份的比?要先画哪个月份产量的线段?(画线段图)表示五月份产量的线段要怎样画?(画线段图)增加的台数是哪个数量的1/5?要求什么问题?指的线段上那一部分?(在线段上表示)
(1)讨论:这道题例哪个数量是单位“1”?为什么?哪个台数是四月份台数的1/5?
要求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多少台可以怎样想?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7

(学生看着线段图,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指名学生口述。
(2)        按照这样想的过程,列式计算。
(3)        小结。
2、        教学“试一试”
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现在的价钱比原来降低了 ”是指降低的价钱是哪个数量的 ?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 ?
解答这道题可以怎样想?
学生练习。
问:数量关系式什么?为什么用原价乘 就是降低的价钱?
从上面解题的过程可以看出,解题学习的应用题也和前一节课一样,关键式先确定单位“1”的数量,接着要弄清与题里几分之几对应的式什么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就等于与它对应的数量。



1、        练一练 1
2、        练习三  7   说出单位“1”的量
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
3、练一练  2
口述思考过程。提问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练习三  10
口答算式和结果。
为什么用 × 求枣子比栗子多的吨数?
5、练习三   12



练习三   8、9、10       




































板书: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
课后感受        充分借助线段图使学生理解此类应用题也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个别同学要加小灶.
                                                    授课日期 9 月 12 日

教         案            (序号   8   )
课题        分数应用题(3)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8  月 31  日
教学目标        1、        理解、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能正确进行解答。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能正确进行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








二、        新课教学


















三、        巩固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作业        1、        做练习四第一题
让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完成。
问:要求四年级去的人数要先求什么?求每个问题是怎样想的?



2、        引入新课
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

1、        教学例4
(1)        出示例4,学生读题
让学生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并说明线段图的含义。

(2)        让学生看着自己画的线段图讨论一下,这道题可以怎样想?

(3)        让学生根据分析思路,分步列出科技组的人数。

(4)        让学生用综合算式求出科技组的人数。

2、        小结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连乘应用题,先用乘法求出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把这个求出的对应数量作为单位“1”,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继续用乘法求出问题的结果。


1、        做“练一练”
2、        做练习四第2题
指名学生说明每一步求什么,是怎样想的?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学习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方面与前面有什么不同?解题时要怎样想?


练习四第3、4题        指出:这道题先把六年级去的人数看作单位“1”,求出五年级去的人数;再把五年级去的人数看作单位“1”,去求四年级去的人数。


想:先把合唱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求出美术组的人数;再把美术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求出科技组的人数。
课后感受        在弄清2个单位“1”的前提下学习比较顺利。
                                                 授课日期 9 月 15   日

教         案            (序号   9   )
课题        分数应用题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9月3   日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基本训练


二、应用题练习


















二、        讲解思考题


四、课堂作业        1、        口算
2、        说出单位“1”的量和分数的对应数量
(见幻灯投影)

3、        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见幻灯投影)

1、        做练习四第6题
问: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为什么?题里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        做练习四第8题
问: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量?与 对应的哪个数量?要求什么数量?
又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求萝卜比白菜少多少吨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3、        做练习四第11题
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和 吨表示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又问:这两题都求还剩多少吨,为什么第(1)
题用乘法,第(2)题用减法?

4、        分析练习四第12题


1、        出示口答题(见幻灯投影)
2、        学生读思考题
问:这里两个3/10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练习四7、9、10、12       









说明:解答像上面这样的分数应用题,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数量。
课后感受        重点还应放在单位“1”和数量关系上。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同的数量关系方面有些同学不太掌握,需要加强.
                                                    授课日期 9 月 16 日

教         案            (序号  10    )
课题        分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7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9  月  4 日
教学目标        3、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4、        使学生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分数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简便,能合理、灵活地进行一些混合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三、        巩固练习








四、        小结

五、作业        1、        P24  复习题
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按怎样的顺序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怎样的顺序运算?

1、        引入新课
2、        教学例2
说说这道题要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为什么要按照怎样的顺序运算?
学生板演。
3、        教学例2
(1)说明:同样的,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2)出示例2
说说这道题例的数据有什么特点?这样算简便吗?为什么这样可以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按简便算法计算结果。


3、        练一练
想先那些题可以用简便算法?
指名板演。
   2、练习五   2
做书上。   第三题为什么可以用简便算法。
3、        练习五  3 后两题
为什么这样算?



练习五   1   、3   、  5       
课后感受        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习气氛好。注意强调运算顺序。
                                                    授课日期  9月 17  日

教         案            (序号  11    )
课题        分数混合运算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9  月 16 日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和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和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提高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揭题




二、        基本练习




三、        简便算法练习

四、        应用题练习

五、        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这节课主要练习分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通过练习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提高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1、        口算
练习五第6题  说说怎样想?

2、        练习五第7题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        数字与符号的填空(  见幻灯可件)
2、        做练习五第8题后三题





练习五第11、12题





说明:在混合运算中一般要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但有一些计算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要尽量用简便算法。


练习五  第8、9、10       







说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后感受        出示一些类型不同的简便运算,强调注意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及小括号的去和添影响中间符号的变化。
                                                    授课日期 9 月18  日

教         案            (序号  12    )
课题        倒数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9月 17日
教学目标        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教学倒数的意义







二、        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三、        巩固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作业        1、        计算
×  =  
×  =
3×  =

问: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又问:谁能根据刚才的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倒数?

1、        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
问: 的倒数是哪个数?你则那样能够想到 的?(板书格式)




2、        归纳方法
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你认为怎样就能很快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0没有倒数?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3、        教学“试一试”
指出:分子是1的分数,它的倒数就是分母,整数的倒数就是这个整数做分母,分子是1。


1、        做练一练
2、        做练习六第2题
3、        做练习六第3题
4、        做练习六第4题
5、        做练习六第5题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练习六6、7题       


说明:算式中两个数的积都是1,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课后感受        尝试学生自学自练的效果较好,学生的积极性也高。
                                                    授课日期 9 月19 日

教         案            (序号 13     )
课题        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        课型        复习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9 月 1 6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可以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以及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7

计算发则的掌握和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整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三、计算练习









五、        小结六、        作业        交代复习要求


1、复习题   1
    ×15和12× 都是怎样的两个数相乘?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的意义有哪些?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计算?
    × 使什么数乘什么数,可以表示什么意义?分数和分数相乘怎样计算?
  归纳说初分数乘法都可以怎样计算?
通过所举的三道乘法例子,我们弄清了本单元分数乘法意义和计算方法的这些内容。

  结合提问板书成下表:







内容        举例        意义        计算方法
分数和整数相乘         ×15
12×
可以表示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也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使多少        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分数和分数相乘         ×
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使多少。       
练习三道题。
2、复习2

1、        复习3
2、        复习4 前三题
上下练习
第一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第二小题先算哪一步?为什么先算乘法?第三小题为什么先算加法?
小结。
3、        复习 5
说明怎样简便?为什么?


复习  3    4后三题    6       
课后感受        学生练习的密度可稍加强。
                                                    授课日期 9 月 22 日

教         案            (序号  14    )
课题        分数乘法应用题复习        课型        复习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9月 17日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分数数据的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揭题




二基本联系









三、        合练习

















四、        堂小结



五、作业        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



1、        提问: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        根据条件找单位“1”,说说数量关系式
(题目见幻灯课件)

3、        解答应用题
例1、        从甲地到乙地公路长180千米,一辆汽车已经行了全程的 ,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想?为什么用乘法算?

1、        对比练习
做复习题第9题
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        做复习第10题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追问:第一步要求什么?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第二步求什么?又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3、        做复习第11题
4、        做复习第12题
讨论:有什么办法知道哪一辆车离中点近一些?

这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关键是什么?基本数量关系是怎样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连乘应用题要怎样解答?


复习第7、8题       
课后感受        要让学生学会想到有困难时可借助线段图帮助理解。
                                                    授课日期 9 月   23日


教         案            (序号1 )
课题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21   日
教学目标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按照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类推、审题观察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按照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铺垫






二、        教学新课




三、        课堂小结


四、作业        1、        口算
完成P70 1
2、        复习整数四则运算顺序
3、        引入新课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这节课就来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1、        出示例1
先让学生说顺序,后独立完成。
2、        比赛哪一组做得好,完成练一练第1题
3、        出示例2
先让学生说顺序,后独立完成。
比赛哪一组做得好,完成练一练第2题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计算的。

练习十五 第2、3、4第一行,5、6题。       
课后感受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在教授的时候主要采用精讲多练的方式。
                                                    授课日期 11 月 5 日

教         案            (序号  2 )
课题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2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 21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在计算过程中运用运算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在计算过程中运用运算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







二、        教学例3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        口算练习十五第7题
2、        口算
4/7+5/9+3/7    5/4—2/5-3/5
3、        引入新课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7

运算的规律或定律,在分数计算中同样适用,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重点学会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1、        出示例题
问: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哪一步用到了运算定律,为什么要用?
2、        小结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中,每一步到要仔细观察、分析,如果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使计算简便的,我们要用简便方法。

1、        做“练一练”
四人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2、        做练习十五8  分组比赛练习
3、        做练习十五10  分组比赛练习
4、        做练习十五12  
先师生共同分析,后生独立完成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

练习十五  9 、 11       
课后感受        由于五年级阶段对学生们的简便计算作了系统的训练,对于现在的简便计算题,学生们似乎找到了一些规律,有了一定的方向。所以他们不再感到困难了,这一点是令人可喜的!
                                                    授课日期 11月 6 日

教         案            (序号 3  )
课题        分数混合运算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10 月 21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计算;同时能在运算过程中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合理、灵活的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一般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分数数据的一般复合应用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同时能在运算过程中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合理、灵活的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熟悉一般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分数数据的一般复合应用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揭示课题



二、        计算练习








三、        应用题练习


四、作业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练习这一内容,通过练习能在运算过程中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合理、灵活的计算,进一步提高算能力。进一步熟悉一般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分数数据的一般复合应用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        口算
说答案,说顺序

2、        做练习十五13题 的前三题
三人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3、        说明:在某些混合运算里,还能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出示:   1/3×5/6+1/6÷3
          4×(5/8+5/12)×6
  两人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1、        做练习十五16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        做练习十五18
问:你从题里知道了什么?要求哪些问题?
根据条件,你还能求哪些问题?


练习十五13题后3题  14、15
17题。       
课后感受        本节课重点放在应用题的分析上,特别是18题可以充分利用。
                                                    授课日期11月7日
1
教         案            (序号  1    )
课题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数的整除及分数的概念        课型        复习
本课题教时数:  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8 月 26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换算。
2、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整除,掌握有关概念;进一步掌握分数的一些概念,能应用分数的一些概念进行约分和把分数化成小数。
教学重难点        1、        能根据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有关概念正确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掌握整除的有关概念,并能应用有关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揭题

二、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        复习数的整除









四、复习分数        1、        直接引入: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复习数的整除及分数的一些概念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2、        表面积和体积
问: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分别如何计算?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体积和容积又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何时求一个物体的面积、体积、容积?

3、        完成书本练习1、2、3



1、        整理概念
问:什么是数的整除?  a÷b=c 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说这个算式整除?  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问:什么叫质数?你能说出几个质数吗?
什么是合数?你能说出几个合数吗?
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有什么关系?
如果将自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的分类可以怎么分?

问:质数、互质数、质因数有什么区别?

2、        做第4题

1、        复习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请你举一个分数,并说一下表示什么意思?

问: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有哪些应用?


2、        什么是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怎样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化成带分数?

3、        做第5、6题

4、        复习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5、        做第7题
6、        作业       










说明长方体表面积的两种方法








搞清谁能整除谁?谁能被谁整除?












两种意思
课后感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7

学生对于整除的很多概念都遗忘较多,重点可放在概念之间的联系上。
                                                    授课日期  9 月  2 日

教         案            (序号 2     )
课题        复习分数加、减法和应用题        课型        1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8  月 27  日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地进行加、减两步以上的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一些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灵活地进行加、减两步以上的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揭题


二、        复习分数加、减法




三、        复习应用题




四、作业        1、        引入:复习分数加、减法及简便计算
         复习分数应用题


1、        复习计算法则
(1)出示习题            
问:分数的加、减法要怎样计算?
(2)做书本练习第8题。

2、        复习分数简便计算
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简便计算?
  完成书本练习第9题。

3、        小结
能用简便方法的计算题尽量用简便方法。

(1)题目:期初复习第11题
学生读题,比较两个问题的不同点,在列式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分别把谁看作除数?




(2)看情况补充例题

期初复习第9、12题       




分两种情况:
同分母——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情况。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样,都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来计算结果。
课后感受        简便运算仍然是学生一直要做错的题型,说说容易,做做常有问题。
                                                    授课日期   9 月 3  日


教         案            (序号   1   )
课题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0  月23   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找出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解题步骤,选择简便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谈话引入,提示课题


二、        创设情景。




三、        分析新授。









































四、巩固提高        同学们,今天非常高兴能有这么多的老师和领导同我们大家一起来上这一节数学课,你们知道今天要上什么内容吗?(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其实,这“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大家看,今天来听我们上课的老师有这么多,谁能估计一下“其中女老师占听课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出示问题)
学生估计,课件显示。
课前,老师还了解到“参加这次听课活动的老师共有450人”。(课件显示)

1、           现在你能根据这两条信息,编出应用题吗?(同桌讨论)
同学们交流的非常好,现在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学生提出问题)
(如学生提出的是“女老师有多少人?”或“男老师占几分之几?”,可直接让学生口头列式,并说说想法。注意强调“问题与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2、  如学生提出“男老师有多少人?”   (课件显示完整题目)
   刚才2题都可以一步解答,这道题一步行吗?
   该分几步?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请大家认真讨论,同位的互相说一说。
3、放手学生,大胆讨论。
   (师提示,如有困难,可以借助线段图、图例等帮助分析)
4、学生回答讨论结果,鼓励不同想法。
  A、450-450×(   )
   根据“其中女老师占听课总人数的(   )”,把听课总人数看作单位“1”,听课总人数×(   )=女老师人数,要求男老师有多少人,可以先求出女老师有多少人?
  结合回答板书出线段图:(略)
  问:450×(  )求的是什么?
450-450×(    )求的又是什么?
还有谁也想来说说的?
B、450×[1-(   )]
    说说你的想法。
   问:1-(  )求的是什么?    450×[1-(   )]求的又是什么?
  男老师的人数和“(   )”相对应吗? 它和谁相对应?算出来的差在题目中告诉了没有?没有告诉怎么办?
  这也正说明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是“稍复杂”的。
5、小结:大家真聪明,讨论的非常认真,回答的也非常清楚,并且提出了不同的想法,请大家再互相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想法。
6、提问还有不同的应用题吗?
  如提出“男老师比女老师多多少人?”时,也可以让学生讨论,说说你准备分几步做?每一步各求出什么?并提问不同解法。


出示书上例题的线段图。
根据“运走3/5”,把          看作单位“1”,          ×3/5=           。要求还剩多少袋,可以先求出            。
  列式为:                          (完成书上的计算过程)
  还可以列式:                           
2、        李林看一本154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3/7,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想:根据“已经看了全书的3/7”把         看作单位“1”,  
×3/7=           。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可以先求出     
列式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7

3、        学校美术组有45人,其中男生占5/9,女生有多少人?
想:根据男生占5/9,把            看作单位“1“,            ×5/9=         。要求女生有多少人,可以先求出           。
列式为:                        
还可以列式:                  
(以上2题让学生直接做在书上P74“练一练”)
4、        根据算式补充问题:
学校食堂买来面粉和大米共1000千克,其中大米占7/10,                  
A、1000×7/10   B、1000-1000×7/10   C、1-7/10    D、1000×(1-7/10)
4、补充条件并口头列式。(用纸条贴出)
学校文印室两天共用纸3/10吨,                 ,第二天用了多少吨?
(学生补充的条件也写在纸条上,并贴到黑板上)
完成练习后,让学生给这些题目进行分类,(一步和两步的)从而小结今天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5、独立练习   P76   练习十六 1~4

       
课后感受        由于和前面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老师只要稍做指导。
                                             授课日期   11 月10    日

教         案            (序号  2    )
课题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2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学会解答求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学会解答求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旧知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1、        口算
练习十六第5题,指名学生口答。
2、        解答复习题
出示复习题,让学生读题。
提问:今年计划比去年多1/5,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
提问:还知道什么条件?
提问:从图上看,“1/5”指的是什么?求的问题是什么?这里的“1/5”和求的数量直接对应吗?
谁来说一说这道题可以怎样想?
提问:为才能和3500*1/5就可以得出今年计划比去年多植多少棵?
指出: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先找出单位“1”的数量。刚才我们用单位“1”的数量3500棵乘比去年多的1/5,就可以求出了比去年多的棵数。
现在,我们如果把复习题的问题改成“今年计划植树多少棵。”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分数应用题。

1、教学例2
提问:例2和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你会解答这道题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谁来说一说,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你是怎么思考的?你是怎样思考的?
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单位“1”的数量。根据今年计划植树比去年多1/5,把去年植树看做单位“1”,去年植树棵数*1/5=今年计划去比年多植的棵数。用去年植树数加上今年计划比去年多植的棵数,就等于今年计划植树的棵数。
2、教学另外的解法
问: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由学生自己讨论、解答。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学生每一步求的什么。
追问: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
指出:用单位“1”的数量去年的棵数乘今年计划棵数相当于去年的6/5,就可以求出今年计划的棵数。
3、        引导比较
提问:我们解答了例2,再来与复习题比一比,例2和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解题的关键是什么?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1、说出下面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以及完整的数量关系式。
(1)摩托车的速度比汽车的快1/6。
                  =摩托车的速度
(2)实际用电量比计划节约3/11。
                  =实际用电量
2、        “练一练”的题。
3、        做练习十六第6题
4、        做练习十六第9题

今天学习的什么内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在数量的联系上有什么特点?稍复阿的分数应用题解答时可以先求什么?再怎样求出问题。

练习十六第7、8题。
       
课后感受        对于例2,学生更喜欢用3500×(1+1/5)  的方法来计算。
                                                    授课日期 11月11日

教         案            (序号  3 )
课题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3  教时      备课日期11  月 3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沟通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联系,明确相互之间的区别和相应的解题方法,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明确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联系,明确相互之间的区别和相应的解题方法,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揭示课题




二、基本题练习

















三、对比练习











五、        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7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分数应用题。通过练习,我们要明确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联系,明确相互之间的区别和相应的解题方法,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1、        先找出单位“1”的数量,再说数量关系式
(1)        加工一批零件的3/5。
已经加工的零件个数=        ×      
剩下的零件个数=        -      
(2)        水稻面积比棉花多1/9 。
(同上)

2、        解题练习
(1)        运动队里有女生20人,男生比女生多1/4,男生多少人?
(2)        运动队里有男生25人,女生人数比男生少1/5日。女生有多少人?

3、        做练习十六第11题
指出:这道题里单位“1”的量是零件总个数90个。要求两天一共加工的个数,先要用90×1/3和90×2/5分别求出两天各产生多少个,然后把两部分相加,就是两天一共加工的个数。

1、        做练习十六12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个不同的条件与问题之间各有怎样的关系?

2、        做练习十六第13题
指出:一个分数,如果不带单位名称时,就表示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如果带单位名称,就表示了一个具体的量。

3、        做练习十六第14题。
问:这两题不同在哪里?根据问题,它们的数量关系式各是什么?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与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不同在哪里?解答分数应用题都要先找哪个量来分析数量关系?

练习十六第10、15题。       
课后感受        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解题思路。
                                                 授课日期 11 月 12   日

教         案            (序号  4 )
课题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3)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4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4  日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和理解已知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特点和数量关系,学会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        弄清简单和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比较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简单和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比较等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引新










二、        教学新课




















三、        巩固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        先说出单位“1”的数量,再说出有关数量关系式。
(2)        耕完一块地的2/5。
(3)        一批砖用去2/7。
2、        做78页复习题。
提问:这道题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量?
这道题要按照怎样的数量关系式解答的?
注意不同的解法,评析时突出上面这种思路。

3、        引入新课
如果我们把上面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改一下,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1、        解答例3
学生读题
提问:请同学们把例3和复习题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3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的数量。
让学生自己试着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提问;根据线段图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提问:这道题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方程解答?你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的?

2、        教学“想一想”
提问:求出花布的总米数是多少米?想一想,怎样检验用去的5/8后是不是还剩9米?

3、        教学“比一比”
提问:例3和复习题的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复习题用算式方法解答?
例3为什么用方程解答?
指出: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单位“1”的数量,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选择相应的解法。

1、        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读题,并说说解题思路。
追问:这道题为什么用方程解答?
2、        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说说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        做“练一练”第3题
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都用方程解答?为什么列出的方程不同?

这堂课学习的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做练习十七第1-2       
课后感受        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对于理清学生思路有很大帮助!
                                                    授课日期11 月 13 日

教         案            (序号 5     )
课题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4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4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5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特征和数量关系,学会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并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里的应用。
使学生沟通简单的和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联系,认识相互之间的区别,理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比较等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和理解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特征和数量关系,学会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















二、新授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1、先说出单位“1”的数量,再把数量关系式说完整。
(4)        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3/8。
   (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7

)○3/8=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   )+(    )=白兔的只数。
(5)        实际用水比计划节约1/8
(    )○1/8=节约用水的吨数
(6)        第二天修的米数比第一天少1/9
(    )×(    )=第二天比第一天少修的米数。
(    )-(    )=第二天修的米数
2、解答下列题目
   新苗林场今年原计划植树2400棵,实际比原计划多植了1/6,实际植树多少棵?
   上下练习,说说想法。数量关系式。
3、引入新课。
1、        教学例4
这题是几个数量相比?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要求的是什么数量?题里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好?为什么?
练习。说说想法。
列了怎样的方程?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2、        教学检验。
想想怎样检验?
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1、        练一练
这题与例4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用方程解?
2、        练一练  2
口答数量关系式,列出数量关系式。
3、练一练   3
上下练习,说说根据什么列方程?
4、练习17   5
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上下列方程。
5、联系7   6
提问相同点和不同点。都要求什么数量?
列出方程。为什么列出的不一样?
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列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课后感受        学生在找数量关系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大部分学生喜欢用单位“1”×分率=对应数量的方法来解答。也许是讲授时还需注重学生的理解。
                                                授课日期  11  月  14  日

教         案            (序号 6     )
课题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6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7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类似和倍、差倍应用题的稍复杂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基本训练

















二、对比练习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        口算
练习17    7
2、        口答
(1)        桃树棵数是梨树的3倍。
梨数X棵,桃树和梨树一共(    )棵;桃树比梨树多(    )棵。
(2)梨树棵数是桃树一共(    )棵,桃树比梨树多(     )棵。
(3)男职工人数是女职工的4/5
把(     )职工看作单位“1”。女职工x人,男职工(    )人;女职工和男职工一共( )人,男职工比女职工少( )人。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当一个数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时,如果单位“1”的量用x表示,与它比较的数量就用几分之几x表示。今天,就利用这样的关系来练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1、        做练习十七第8题
集体订正第(1)题,结合方程说一说x 和 3x各表示什么,方程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

提问:桃树棵数是梨树的3倍,反过来梨树棵数与桃树比,有怎样的关系?
集体订正第(2)题
提问:这道题哪个量是单位“1”,有怎样的等量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x 个1/3x各表示什么?方程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来列的?

(3)引导比较
提问: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解题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十七题。
提问: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题为什么都用方程解答?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一样?

这节课我们练习的分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特点?按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课堂作业:练习十七第10~11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七第12题。
       
课后感受        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如何设未知数,这对于正确解答梢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是很有帮助的。
                                                    授课日期11  月 17日

教         案            (序号  7      )
课题        分数应用题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7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7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认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钥匙方法和钥匙规律,提高分数应用题的钥匙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思路练习



























三、对比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讲解思考题


六、课堂作业        略

1、说出单位“1”的数量和数量关系。
西红柿的面积是黄瓜的3/8。
(1)        让学生按上面的要求口答。
(2)        让学生补充一个条件和问题编出一道乘法应用题。
(3)        让学生补充一个备件和问题编出一道用方程解的应用题。
这两题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
2、选择题
(1)        一堆煤24吨,运走3/4,运走多少吨?
(2)        一堆煤24吨,运走3/4,还剩下多少吨?
(3)        一堆煤24吨,运走一些后还乘3/4,还乘多少吨?
(4)        一堆煤24吨,运走一些后还乘3/4,运走多少吨?
[①24*3/4   ②24-24*3/4]
3、选择题。
(1)        柏树78棵,是松树棵树的3/5。松树多少棵?
(2)        柏树78棵,比松树棵数少3/5。松树多少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7

(3)        柏树比松树少78棵,柏树棵数比松少3/5。松树多少棵?
(4)        柏树比松树少78棵,柏树棵数是松树的3/5。松树多少棵?
[设松树为X棵。①3/5X=78  ②X-3/5X=78]
提问:这里每道题哪个数量是单位“1”?都要用什么方法解答?

1、做练习十七第13题
提问:这四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学生说出每道题里单位“1”的量和数量关系式。
根据数量关系式能列出算式或方程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练习本上做一做。
2、做练习十七第14题。
提问:这两题为什么用方程解?都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做练习十七第15题。
让学生讨论,可以补充哪些条件。
指名学生口答补充的条件,老师板书出来,并要求同时口答算式。

从这节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你知道解分数应用题有哪些规律?

提问:哪个人数变化了,哪个人数没变化?
提问:原来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的几分之几?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你能解答吗?请大家课后试一试。
根据练习十七第15题讨论补充的条件,列式解答。
       
课后感受        对于比多比少问题是学生解题时容易出错的。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这类问题的解体思路。
                                                    授课日期11 月18  日

教         案            (序号 8     )
课题        新授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11 月 7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应用题,理解工程问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列方程解答求工作时间的工程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工程应用题以前没有碰到过,对这类题不一定能够具体理解,对方程的能否列出来——很重要!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准备

















二、        教学新课



















三、        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复习旧知
(1)        每小时做25个个零件,5小时做多少个?
(2)        每小时织18米布,X个小时织多少米?
提问:怎样求工作量的?
我们还学习过用分数表示工作效率。
2、教学准备题
出示准备题
提问: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
说明:我们可以把一批零件的总数看做单位“1”,这样工作总量就是“1”。
3、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练习结果,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要求学生说一说已知完成一项工作的时间。
4、引入新课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我们就可以来学习分数中的另一类应用题——工程问题应用题。

1、        出示例5
让学生读题,说明有哪两个备件,求什么问题。
说明:根据备件,我们可以把“一项工程”看做单位“1”,这就是工作总量。甲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20,乙完成这项工程的1/30。
提问:想一想,这项工程是由哪几个队合做完成的?这里的工作总量就是哪几部分的各?
2、列方程解答
如果设合做X天可以完成,甲队和乙队完成的工作量各可以怎样表示呢?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1/20X、1/30X和“1”各表示什么,方程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来的。
3、引导检验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检验?
我们可以用甲的工作效率1/20乘工作时间12天,加上乙的工作效率1/30乘工作时间12天,看是不是等于工作总量“1”。
指出:像例5这样没有具体工作量,只有各部分单独完成工作总量时间的应用题,就是工程问题。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学生甲队和乙队的工作效率各是多少;1/15X和1/10X各表示什么,方程按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来的。
2、改编上一题再练习
提问:这道与原来有什么不同?说明题里哪个数量发生了变化?工作总量是多少?
3、做练习十八第5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2)题的路程全长和两辆汽车每小时的速度可以怎样表示?
集体订正,提问学生各按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的。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学习的工程问题按怎样的解题思路来解答?
指出:解答工程问题的关键是把一项工程的工作总看做单位“1”,把工作效率看做几分之一。解题时,可以根据各部分工作量的和等于工作总来列方程解答。       
课后感受        对于工程问题学生有点陌生,在教授新课的时候,我有意识的把工程问题和学生较熟练的行程问题联系起来。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理解解题思路,效果较好。
                                                    授课日期11月 19   日

教         案            (序号    9  )
课题        工程问题应用题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11月9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工程问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工程问题应用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解答,提高学生解答工程问题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进一步认识工程问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提示课题



二、        基本题练习





三、        发展题练习











四、讲解思考题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8

这节课,我们练习工程问题应用题。进一步认识工程问题应用题的娄量关系,能根据工程问题应用题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解答,提高解答工程问题应用题的能力。

1、做练习十八第7题
2、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解答。
甲、乙两人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完成要用10小时,乙单独完成要15小时。两人共同完成要多少小时?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方程每一部分表示什么,按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的。

1、对比练习
(1)        打一份书稿,甲单独打要8小时,乙单独打要10小时。甲、乙合打要几小时完成?
(2)        打一份书稿,甲单独打要8小时,乙单独打要10小时。甲先打1小时,然后由乙打,还要几小时才能完成?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两题里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做练习十八第9题
提问:甲管每分注水是鱼池的几分之几?乙管每分注水是鱼池的几分之几?
结合列方程提问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的。
为什么用1/6X+1/8X表示。

提示:两队接着做共用多少天完成?如果甲队单独做X天,乙队单独做了多少天?
现在你能列出方程来解答吗?
追问:这是按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的?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工程问题应用题。工程问题应用题一般按各部分工作量相加等于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来列方程解答。

练习十八第8、10题。       
课后感受        这节课是对工程问题的加深练习,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应用各部分工作量相加等于工作总量的解题思路。
                                                    授课日期 11月20 日

教         案            (序号   10   )
课题        复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课型        复习
本课题教时数: 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10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相应的解题方法,提高解答稍复杂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2.        使学生加深认识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相应的解题方法,提高解答稍复杂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示课题





二整理思路

































三、综合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掌握解题一般规律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包括解答工程应用题的能力。

1.        先说说下面各题怎样想,再解答。
(1)        东山村有绵羊360只,山羊只数是绵羊的3/4,山羊有多少只?
(2)        东山村有山羊270只,正好是绵羊只数的3/4,绵羊有多少只?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或方程,老师板书。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解题时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两题单位“1”的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为什么解题方法不一样?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指出: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确定题里的数量关系。解答时都要根据数量关系式或方程。单位“1”的量未知,可以列方程解答。
2.        做复习第一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比较两道题的异同点。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列式子的数量关系式。
提问:这两题在解答时都是怎样想的?
解题时都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式子?为什么解题方法不一样?
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指出: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也是找出单位“1”的数量,确定数量关系式。这两题单位“1”的量都是公路全长,数量关系式都是“公路全长-已修的千米数=剩下的千米数”。根据数量关系式,第(1)题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所以用算术方法解;第(2)题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所以要用方程解。

1.        做复习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
要求学生将每道题的算式或方程列在练习本上,同时指名两人板演,分别做(1)、(2)提和第(3)、(4)。
提问:谁来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提问:第(1)、(2)题都是已知有20个足球,要求篮球的个数,为什么解法不一样?
第(3)、(4)题都是已知篮球的个数,要求足球的个数,为什么解法也不一样?
指出: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单位“1”的量,单位“1”已知用算术方法,单位“1”未知用方程来解。
指出:不管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解答的分数应用题,都可以从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条件入手,找出单位“1”的数量,确定数量关系式。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列出算式或方程解答。
提问:第(1)、(3)两道题都用算术方法解答,第(2)、(4)题都用方程来解答,为什么都是一道题把两部分相加,另一道把两部分相减?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8

指出:如题里一个数量关系式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那么它的数量关系是单位“1”的量加上它的几分之几的量的量就等于这个数量。如题里一个数量比单位“1”少几分之几,那么它的数量关系是单位“1”的量减去它的几分之几的量等于这个数量。
2.        做复习第3题。
指名学生读题
提问:根据题里的条件,你想到了什么?
指出:把全部工作量看做单位“1”,完成全部工作量的时间几,它相应的工作效率就是几分之一。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列出算式或方程。
提问:在工程问题里,工作总量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各部分的工作量是怎样表示的?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认为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的题用算术方法解答?怎样的题用方程解答?根据什么确定题里的数量关系?算式或方程要按照什么来列?

完成复习第2、3题的解答。       
课后感受        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什么时候用方程解答,什么时候用算术方法解答。
                                                    授课日期 11月21  日

教         案            (序号 12 )
课题        分数应用题综合练习        课型        练习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11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计算的方法,能应用已学的知识解答与分数应用题有关的应用题,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灵活解答与分数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        组织练习

































三、课堂作业        1、        口算
复习第4题。
2、        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我们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

1、        分数乘法应用题对比
(1)        一条公路长45千米,修好了4/9,修好了多少米?
(2)        一条公路长45千米,修好了4/9,还有多少米没有修?
提问:每题中每步计算求什么,为什么?
提问:为什么都用算术方法解答?

2、        分数除法应用题对比
(1)        学校游泳队有18人,是体操队人数的3/4。体操队有多少人?
(2)        学校游泳队有18人,比体操队人数少1/4。体操队有多少人?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要求的都是题里的哪个数量?都用什么方法解答?
3、        做复习第5题
学生读题
提问:谁是单位“1”的量?各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为什么第(1)题两部分相加?第(20题两部分相减?

4、        做复习第8题
提问:这道题要怎样想?这个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提问:这里的x和 x各表示什么?这个方程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5、        做复习第9题
提问:问题是要求甲、乙两人的什么?
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比是多少?怎样求?如果这样算就是怎样的应用题?
6、        讨论复习第10题。



复习第6、7题,第9题。       
课后感受        学生对前面的复习题到掌握得不错,对于第9和第十题,特别是第十题需要老师“扶”一把。
                                              授课日期 11 月24 /25日
                                                





数    学   课   教   案            
年级:六年级                      执教者:卢安东
课题        圆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12 月12  日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        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3、        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一套。学生准备硬币等圆形物体若干;圆规一把、直尺一把、三角尺一副;小剪刀一把;红色、蓝色彩笔各一支。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导入新课




















二、探究
新知







































三、全课总结


四、综合练习








五、延伸拓展









        1、        导入:玩过套圈游戏吗?如果现在有几位同学要进行套圈比赛,站成什么形状比较合理?
2、        你见过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能说说吗?一直说下去能说完吗?的确圆是无处不在的,打开有关生活中圆的课件。问:同学们你们从中又看到了圆了吗?你会画圆吗?动手试一试,看谁想的方法多。
3、        怎样可以画出一个圆?还有其它方法吗?
师根据学生口答边画圆边归纳方法:
(1)定长(2)定点(3)旋转
请大家用这个方法再画一个圆,并很快把它剪下来。
要进行套圈比赛的圆肯定比较大,用圆规画行吗?怎么办?
4、        揭题:为什么站成圆形大家会觉得比较公平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认识圆心
1、圆形画好了,游戏可以开始了吗?套圈用的瓶子要放在哪儿呢?
2、你能很快找出圆的中心吗?试一试,找出刚才剪下的圆的中心。谁先发现,谁就先上来介绍。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8

说明:圆的中心叫“圆心”,就是画圆时针固定的一点,用字母O表示。(师板书:圆心O)
(二)认识半径
1、圆画好了,瓶子放在圆心了,接下来怎样?(站人)站在哪里?(圆上)哪儿是“圆上”?指给你的同桌看一看,谁能上来指一指?
4、        要站在圆上,随便哪一点都可以吗?为什么?怎样证明?(引导学生画一画、量一量)
说明:象这样,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3、认识特点:在同一个圆里,有(    )条半径,它们的长度(     )
4、想一想:(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圆的什么?针尖固定的一点呢?
5、在白纸上点两个点,以它们为圆心分别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和一个半径1.5厘米的圆,比比哪个圆大些?想想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
(三)认识直径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确定圆心时,发现圆上有许多折痕。这些折痕叫什么?有什么特点?与半径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看看书、动动手,并在小组中说一说。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画直径时有意两端不在圆上,让学生判断。
教师板书:(1)直径:d
          (2)d=2r或R=1/2d
追问:直径肯定是半径的2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一下你手中圆的直径,会不会是黑板上圆的半径的2倍?你认为应该怎么说?(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3、填表:P118    1
4、口答: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     )
5、判断:P118    2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现在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玩套圈游戏时大家站成圆形、瓶子放在圆心比较公平吗?




1、同学们想一起到篮球场玩套圈游戏,你会怎么安排?说说你的想法。
2、在这片篮球场上要画一个最大的圆,至少要准备一根多少米长的绳子?
站在这个圆上的同学中,离得最远的两个同学最多相距多少米?同意的请举手。追问:依据是什么?怎样证明“两端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利用发现的规律你能测出硬币等圆形物体的直径吗?

生活中哪些物体必须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课件出示两辆跑车)让学生展开讨论。
师:同学们,其实何尝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在我们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里,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都成了美的使者和化身。(显示生活中圆的魅力)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12 月    18日

教         案            (序号  2    )
课题        圆的周长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12   月12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发现规律,培养学生探求知识,抽象概括,发现规律的能力。
通过对圆周直径、周长的变化,圆周率不边的探讨,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幻灯片、一个圆片,米尺,学生每人准备几个圆和直尺,一条带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引新













二、        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1、        复习圆的认识的有关内容。
求圆的直径    r=2.5cm     r=3dm
求圆的半径   d=3.8dm    d=13cm
说说你的根据。
2、        画出长、正方形
它们的周长各指什么?怎样计算它们的周长?
3、        引入新课
画一个圆,让学生说说圆的周长是什么?
出示圆的教具,师用手摸圆的一周,说明,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学生用手指摸圆的周长。
说明:长、正方形的周长都与它们边的长度有倍数关系,那么圆的周长是不是也与圆里哪条线段关系呢?如果有,是什么关系呢?

1、测量圆的周长
   你有什么办法来量出这个圆的周长?
   (学生充分发言并操作)
2、找几个圆形的物体,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填入表中。
师提出当不能用实物测量周长时,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引起学生思考。
3、探讨周长的规律。
计算刚才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让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
4、        介绍圆周率
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可以看出,圆不论大小,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不边的数,它叫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那么π是3倍多多少呢?
自学书本,听有关的录音。
说明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我们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数3.14。
5、        推倒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想一想,如果已知直径是d,周长C可以怎样表示?
如果知道的是半径,怎样计算周长呢?
6、        教学例1
求车轮滚动一周前进的米数,就是求什么?你能根据直径计算出车轮的周长吗?
  学生练习。
说明等号和约等号的写法。

1、练一练    1  根据什么求圆的周长
2、练一练    2  学生口答算式

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练习25     1、4、5       























小组讨论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12  月  日
教         案            (序号   3   )
课题        圆的周长公式的应用        课型        新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8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12 月 12  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圆的周长的熟练程度。
使学生能根据圆的周长的直径或半径,进一步理解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复习





三、        教学新课










四、        巩固练习

















五、        小结


六、作业        1、口算    练习25     6
2、计算圆的周长
d=3l厘米     d=8dm    r=2m    r=2.5m
问;你能根据怎样的方法算出这些圆的周长吗?
3、引入新课

1、        例2
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对照公式看一看,已知哪个数要求什么数?
根据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你认为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好?为什么?
根据什么来列方程?
上下练习,说说方程是怎样列出来的?
2、        用算术方法解答
怎样直接求出花坛的直径呢?
25.12÷3.14
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1、练一练   1
分组练习,说说是怎样想的?
如果已知圆的周长要求半径,应该应用哪个计算公式来解答?
2、练一练  2
上下练习。
这是按照哪个公式来计算的?还可以怎样计算?
3、思考练习   25   7、8
分别用哪个公式?
4、练习25       12
   学生口答算式,结果。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第三题与第一比,你知道半径扩大了几倍?周长扩大了几倍?周长的一半是半圆形的吗?
5、练习25    13
   学生练习在书上。
口答,说明理由。

学习了什么内容?圆的直径、半径和周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应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

练习25       9、10、11、14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4 )
课题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12  月  12 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和概括等能力,渗透极限思想,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和概括等能力,渗透极限思想,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引新        1、        复习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
提问:平形四边形是怎样计算的?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5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6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8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8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8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8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8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28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         案            (序号      )
课题                课型       
本课题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    月    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7-21 18:31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集DOC版下载地址:http://www.lspjy.com/showtopic-49691.aspx
作者: 秋天童谣    时间: 2014-10-17 15:38
非常感谢!
作者: 272337159    时间: 2015-10-29 22:21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