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说明 |
一、导入。 1、 大屏幕展示一 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发的一条预习求助信息:“核舟这么小,是用什么工具雕的?” 2、 展示部分回复 信息:“无聊,当然是用刀刻的!” “你不会是以为他是用牙啃的吧?” 3、展示徐寒草同学就微雕工艺特色所作的解答信息。 | 1、 提问:如果你是 这位发出求助信息的同学,你看到这些回复信息,心里会怎么想? 2、提问:看到这条解答信息,你又会怎么想? | 学生回答: 例:失望。原以为这么多回复是来帮助我的,没想到却在是嘲讽我! 例:很感动。他是真正在为我解惑。很想知道他是从哪里知道这些信息的。 | 借助学生在互助合作学习时发现的问题,向学生指出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真正发挥互助合作的作用,从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讲解课文。 圈画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 1、提问: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情? 2、 提问:从哪里可 以看出?试作简要分析。 3、 间接抒情部分 的寻找对学生有难度,教师作适当提示引导。例:珠可历历数也:从这句,发挥你的想象力,你看到了什么?(特写镜头、远景 镜头)你能想象作者在点数佛珠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1、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 2、口头交流: 表达作者对核舟的赞叹之情。 3、交流: “嘻,技艺灵怪矣哉!”是作者对核舟的直接抒情。 4、交流: “珠可历历数也”(作者手持核舟,正醉心于数佛珠的情镜已跃然纸上。); 最后九个“为” (我们可以设想,他是怎样扳着手指头,如数家珍般地一一点算。这里有对朋友的敬佩之意,有对微雕精品的热烈赞叹。)等是作者对核舟的间接抒情。 5、有感情地朗读。 | 整体感知。通过圈画, 落实本文教学重点,引 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 法,体味和推敲重要词 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和作用,提高语文素养。 此部分设计旨在指导 学生用体验的方式感知 作者的情感。调动学生 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学 生进入文本,深入体验 作者的情感。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之一。 |
三、小组合作写 作:精品核舟拍卖 会 假如魏学洢没 有写《核舟记》这篇文章,大家都不是很了解这枚核舟。然而他所收 藏的这枚核舟一直流传至今。今天,魏学洢的后代捐出这枚核舟进行慈善义拍。你作为拍卖行的拍卖师,将如何组稿来介绍这枚核舟,以期拍得 最高善款? 小组组成智囊 团,共同策划发言 稿。自拟题目,将 发言稿上传在网 上。看看哪个小组 的发言最精彩。 | 1、 现场巡视,指导学生。 2、比较阅读,到课 文中去找一找,我们该怎样介绍才能让读者既发出惊叹,又能一目了然? 3、小结。 | 1、小组讨论并作网上作文。 2、浏览所有上传作品,口头评价。 | 此部分设计旨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悟表达顺序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发展语言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展示更全面、完美,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评价意识,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活动。 |
四、选做作业: | 1、魏学洢创作《核舟记》的创作灵感与激情来源于对核舟的喜爱与惊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依此探索下去,王叔远创作核舟的灵感与激情又是源于何处呢?请利用网络搜集有关信息,写一份500字的探索报告。(有 兴趣的同学可以 将此作为今天的 探索作业。) 4、 其他同 学的作业是:选择一样你最喜爱的工艺品,写一篇300字的小短文。 |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读教材是必须的,但学习过程不能局限于课内。内外结合,以内促外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分层设计作业,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