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2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上册十五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谈读书》



英国文学史家鲁宾斯坦说:“培根是写作随笔的高手,文章不受个人感情支配,具有公正超脱的格调。他与读者的思想建立起直接联系,超过了他以前的十五代人。他的思想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永远是具体的活的东西。他的随笔,篇篇言简意赅,富于变化,每次捧读,都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代人实用智慧的丰碑之一,理解了它可以用来改造世界。”



《谈读书》即是这样的一篇名文。它围绕“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一中心话题,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本文开篇即以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谈了读书的三种正面作用。文章为了把读书的种种好处谈得透彻,令人心服口服,并不回避读书的偏向——“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表明读书贵在能用书的实用观点。接着阐述读书与“经验”以及“观察”的关系。先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全从观察生活中得来。再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作笔记)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做笔记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从另一个角度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的立论更加完整,写法上又前后呼应。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它先摆出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的正面主张。文风朴实,语言精练,对中学生读书有指导作用。



作者首先摆出了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然后作者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顺势指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接着以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为例,倡导正确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为避免误会,作者进一步解释了“不求甚解”的含义,说明“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接着引用陆象山的语录,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



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这样才会开卷有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 蒋玉萍



教学反思



这课属自读课文包括两篇短文,虽然话题相关,但涉及的内容丰富且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谈读书》是一篇浅近的文言,学生在阅读时不太好理解,还需扫清语言障碍。文中很多精彩的语言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感悟,背诵积累,理解迁移。《不求甚解》谈的问题切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要害,值得讨论辨析,文章的说理方式也很值得学生借鉴。因此,教学时间用了三个课时,显得不太紧凑。



之所以有一个冗长的导入,主要是考虑对于正在形成理性思考的初中生来说,实在应该更多地接触一些浅近的哲学思想大家的读本,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为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同时这些文章也是很好的语言典范,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因此,我才在课前不遗余力地推介培根以及他的《培根论人生》,意在把课堂学习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由于是自渎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特点,我比较侧重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与生生互动,释疑解惑,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教学中议论文学习的知识能力目标显得不够突出。



专家点评



这是二节“常规”平实的课,但平实中颇见功力。这“功力”表现在归纳总结的要言不烦,更突出地表现在引导阅读讨论、指导迁移运用方面:



第一、善于造势,因势利导。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能促使学生潜心读书会意,有效地交流读书心得,课堂气氛和谐,对话有质量。《谈读书》指导学生“默读全文,交流研讨”。在这个环节以读带解,引导学生读中发现难点(“哪些句子比较难懂?”),结合课文解决难点;以读发现亮点(“说说哪些句子对你有启发”),并由学生的阅读评点自然引导到课文的重点。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始终扣住“精彩的语言、精辟的见解”。《不求甚解》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列写作提纲,然后组织学生“问题交流”——精选问题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讨论解答这些问题,接着组织交流提纲,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整体印象,加深理解课文重点。整个过程基本由学生发言互相启迪,学生发言着实精彩,这个过程如行云流水。教师只在关键处评点。如:“看来把读懂一本书等同于简单的浏览,这是对‘不求甚解’的误解”。“用词很专业!“落实到一词一句,做学问扎扎实实,正在示范“品析”。实录的这一段,老师只说了这三句话。既有重要知识、方法的指点,又有恳切的鼓励,十分精当。







第二、指导迁移运用灵活有度。《谈读书》是“仿写句子:选择一个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仿写。要求:运用相同句式和修辞,内容蕴涵一定的哲理。”比较课后练习四可见教师对这“度”的把握。《不求甚解》是“请你也找一个成语,换一个角度给它赋予新意,仿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一篇短文。”罗老师还巧妙引用作者“奉告读者”的一段话,提示写作的方法、思路、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节课给我们的另一点启示是:当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了相当的阅读能力,教师教学就轻松自如,举重若轻。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学生这么训练有素?这绝非一蹴而就的事。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老师一向主张要设法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并以自己广泛的阅读引领学生阅读,这从《谈读书》精心安排的导语也可感受到这一点(下课后学生强烈要求老师再抄一些培根名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不求甚解



南宁市新民中学 罗丽娜



教学目标



1.背诵、摘录、理解培根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感受培根散文语言的诗意美和哲理美。



2.提高对读书意义的认识,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



3.了解两篇短文的写作思路,比较立论与驳论的写作特点。



4.通过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质疑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了培根的《谈读书》之后,我们学习下一篇短文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也跟读书有关,仔细阅读,给文章列写作提纲,试比较它的写作思路跟《论读书》有什么不同,并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二、默读全文,提出问题,列写作提纲,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列的写作提纲和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大家一起修改和归纳后再选出代表跟全班同学分享。先提问再交流写作提纲。



(一)学生问题交流。



1.“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句话是否矛盾?其含义是什么?



2.课文举了几个例子,都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证明什么观点?



3.从课文中看,你认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有哪些好处?是不是读一本书只要了解大致意思就算读懂了呢?



4.文章开头“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其中“尽然”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



生1:不求甚解的好处是不用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可以观其大略,知识就可以获得更广泛,了解问题就可以更全面。



生2:他还可以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能骄傲自负。



生3:我回答第3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原文中说“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以及第五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如果只知道大意是不能理解精神实质的。读一本书不仅要知道大意,还要对作者的目的或者书的深层内涵有所了解,甚至有所升华,才能叫读懂一本书。(师:看来把读懂一本书等同于简单的浏览,这是对“不求甚解”的误解。)



生4:好处是先暂时放下疑问,带着它一直往下读,中间再结合自己的观点实际,体会更深刻。



生5:我想说怎样叫读懂一本书,读懂书不仅是要理解它的大致意思,而更要去品析(师:用词很专业!)文章,课文第四段说“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与“品析文字”之间的差别,“咬文嚼字”是存心诘难作者,而不是从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品析文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精神实质是指这篇文章透露出的本质,是指很深层的东西。还有第八段“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暂时和永恒是不一样的,(师:落实到一词一句,做学问扎扎实实,正在示范“品析”。)暂时只是在某一个时间段里,永恒是真正理解之后,就永远存在自己心里,所以,这里可以看出读一本书不是要读懂大致意思,而是要从文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生6:我看《傲慢与偏见》时,一开始主人公参加舞会,他是一个富家子弟,是有钱人,看不起别人,给人的感觉很傲慢,我就很讨厌他。看完整本书发现他做了很多好事,对他的看法就有了改变,从整本书看他并不是一个坏人。所以,读书不能死抠一个地方,否则就会误解书中的意思。



……



(二)交流写作提纲。



明确:1.提出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陶渊明 “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读书态度,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3. 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得。



(三)比较写作思路:1.《谈读书》以立论的方式谈论读书的问题。《不求甚解》是就一个错误的观点进行批驳,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以驳论的方式来论证。2.《谈读书》主要是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和对性格的影响三方面来谈自己的观点,通篇由观点连缀,没有具体事例,它以独到的见解,精妙的语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求甚解》既讲道理又摆事实,循循善诱,让人信服。



三、课后作业



请你也找一个成语,换一个角度给它赋予新意,仿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一篇短文。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门弄斧”等,从《不求甚解》这篇课文可以看出,对同一个词语的理解常常由于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可盲目偏执一词。辩论时应该首先明白对方的观点,否则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无谓论争。有关这类文章的写法,课文作者曾经谈过自己的观点:



许多朋友来信问我,对这样的专栏杂文应该如何看法?如何写法?应该提出什么要求?我认为这个问题有种种答案,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开门见山。我在别处发表文章讲过这个意见,我认为现时文章的通病,就在于不能开门见山。许多文章的作者,即使有一二可取的见解或新鲜的知识,以及动人的事迹要传达给读者,但是往往不肯直截了当地写出来,却要写上一大套人云亦云的废话,然后才夹杂着写一点点新东西。如果这一点点新东西却有可取之处,那么,这样的作者未免不智,他好比把珍珠丢进沧海,让泥水冲掉金沙,多么可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谈读书



南宁市新民中学 罗丽娜



教学目标



1.背诵、摘录、理解培根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感受培根散文语言的诗意美和哲理美。



2.提高对读书意义的认识,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



3.了解两篇短文的写作思路,比较立论与驳论的写作特点。



4.通过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质疑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投影展示《培根论人生》中的精彩论断:



1.小节更容易被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就像节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声誉。——《论礼节》



2.如果一个人对他的仇敌施加报复,那么他和他的仇敌不过是半斤八两,但是,如果他不念旧恶,而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那么他就比对手高出一筹,因为高抬贵手才是贵人之举。——《论报复》



3.机会常常先把瓶颈伸给你,如果你不拿,它就会再给你那个浑圆的瓶肚,那就很难抓住了。在事情的初始阶段就必须把握好时机,这才是最明智的。——《论时机》



4.美德就像宝石,用朴素的背景来衬托反而会更加美丽。同样,一个衣着并不华贵却端庄而有美德的人更令人心生敬佩。——《论美丽》



以上这些精彩论述都是出自一个人的一本书,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这本书就是被译为几乎所有人类语言的名著——《培根论人生》!培根在书中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浓缩为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就像刚才我们欣赏到的那些文字,至今读来依然那么新鲜、深刻。现在我们就学习这本书中的一篇短文——《谈读书》。



二、朗读全文



老师范读第一遍,学生齐读第二遍。



师:点评:正音,如:多音字“嚼”味同嚼(jiáo)蜡,咀(jǔ)嚼(jué),咬文嚼(jiáo)字。强调排比句的朗读节奏,语气连贯、起伏而有气势。举例略。



三、默读全文,交流研讨



师:请大家重新默读全文,要求:⑴给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⑵划出对你有启发的句子,看看它们在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⑶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谈读书的问题。



(一)师:哪些句子比较难懂?先扫清阅读障碍,刚才听到有男同学说:“作者为什么用文言翻译啊!”其实这篇文章有很多种现代文译本。



生1:请大家看117页第9行“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中的“用处”的“用”字是什么意思?(师:你觉得呢?)可能是使用。



师:换一个词。



生2:“运用”更合适。(师: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书中没有把如何运用知识的方法告诉你。



生3:看116页第3行“练达”是什么意思?117页第6行“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中的“大”指什么?“当”是什么意思?



生4:“练达”就是老练的意思。



师:对。“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有一句话说“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接:“世事洞明皆学问”)也指老成的意思。“大”是“空洞”、“空泛”;“当”是“适当”、“恰当”。



……



(二)师:说说哪些句子对你有启发,看看它们在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谈读书的问题。



生5:有启发的句子是117页最后1行开始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用分类的方法说明了读书的用处,读书对人的影响。(师: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简洁,深刻到位。(师:用了修辞手法吗?)用排比。



师:哪位还有补充?说得更具体一些。



生6:这一句说了读书的用处、读书的效果、读书对人的影响。从每个方面都说明读书对人性格的影响。简洁明了,用排比的手法,不仅格式工整,有美感,还让读者知道了读各种书的用处。



师:用排比的手法,列举了六个学科的例子说明读书对人性格影响,一气呵成,态度坚定而有气势,给人以说之不尽的感觉,留有回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生7:117页第12行“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说了读书的态度,告诉我们读书要抱着一种谦虚严谨的心态去读,谦虚就是不可存心诘难作者,这是我原来所不知道的。严谨就是“不可尽信书中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我们既要读出作者表达的意思,又能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师:“寻章摘句”可以用另外一个成语来理解。是——)“断章取义”(师:你有过“断章取义”的读书体会吗?)有。举例略。



生8:这句话用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读书时我们不应该有的态度和方式。在这句话中“诘难”一词意思是“为难”,告诫我们最初不应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去读文章,为寻找文章中的不明确或有争议的瑕疵而去读书。端正了我们读书的目的。但是,在第二句中作者又告诉我们书并非“金科玉律”,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吸收,告诉了我们读书的方式。同样我们也不可以生搬硬套,而应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品析文章字句,从而得到自己的理解。



生9“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我理解为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精读。



生10:这一句用比喻和分类的方式,说明了不同的书用不同的方式来读。要有选择、有区别地去读书。书中的精华要仔细地体会,从而深层地去吸收、理解。书中不出彩的地方,我们就一笔带过,晓其大意即可。



师:换言之,就是:用不同的方法读不同的书。



生11:“书亦可请人代读”,我理解为读别人的读后感或书评,我平时看同学写的读后感,经常觉得他们写得很好,介绍的书能引起我的兴趣,我就找来自己读,反复读,感受跟别人不一样,又多了一层新的含义。



师:先借助别人的鉴别来导读,少走弯路。关键是如果是好书不能只读别人的摘要。看来作者提倡的读摘要只限于较次文章,是值得商榷的。



……



四、总结写作思路



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对人性格的塑造和对人精神缺陷的弥补



五、背诵积累



师:用3分钟背诵一至几个你喜欢的句子,看谁背得又多又快。



师:3分钟时间到,哪位同学先试试?好!请你——



生:略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选这一句的?请举手。好,请这些同学都站起来一起背诵。



……



六、课后作业



1.把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到读书笔记本里。



2.仿写句子:选择一个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仿写。



要求:运用相同句式和修辞,内容蕴涵一定的哲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 蒋玉萍



文章重点讨论读书态度与方法问题。这是一篇驳论文,只是不像一般驳论文针锋相对地驳斥错误观点,而主要是正面说理。文章通过辨析 “不求甚解”的来龙去脉,以充分的理据,与“盲目反对不求甚解”形成鲜明对比,自然证明其反对“没有充分理由”。作者以陶渊明的原文为据,释旧疑,述新知,提出了对“不求甚解”的独到见解:认为好读书是不求甚解的前提;不求甚解是由于会意不容易。进而提出对不求甚解的新解释:一是态度上表示虚心,以戒自负;二是方法上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并引用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诸葛亮的读书经验、宋儒陆象山的语录,帮助读者体会这二点。结尾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教材安排为“略读”课文。但这篇课文接近本单元结束,可结合这一课的教学指导练习议论文写作。学生通过前几课的阅读思考,有了一些议论思辨的感性认识,也多少有了议论文的概念;更为有利的是,连续几课都有关于读书、求知的内容,这有助于学生集中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因此,此时指导学生练习写作议论文是可行的。同时,通过这一次写作练习,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关读书、求知的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促进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初步掌握议论思辨的基本方法。基于这样的目的,在时间上可统筹安排,将本单元的写作指导与本课学习融为一体。



一、基础知识



1.关于作者:可结合课文注解适当补充一点知识。如:《燕山夜话》是邓拓的代表作,是一本杂文集。这些文章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不妨让学生看看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如:《变三不知为三知》《 行行出圣人》《事事关心》《不要空喊读书》《不要秘诀的秘诀》 《珍爱幼小的心灵》《一个鸡蛋的家当》《 三种诸葛亮》 《茄子能成大树吗?》《知识是可吃的吗?》《他讽刺了你吗?》《老鹰能比英雄吗?》(见《邓拓杂文集》)藉此让学生对作者多一点了解和亲切感,也指点一片课外阅读的绿地。



2.辩证思维的常识。结合课文内容,通过举例通俗简要地讲解。详见后面形式把握。



3.把握关键词语:好(hà·)读书   不求甚解   会意——贯穿始终的主题词;观其大略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正面昭示读书方法;自负 狂妄自大 固执一点 咬文嚼字因小失大——反面教训。结合课文语境理解。



二、内容理解



理解“不求甚解”的新解,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谈不求甚解的意图。



学生在八年级下册读过《五柳先生传》,对“不求甚解”有所知。可提示学生:人们对这种读书态度的争议不断,褒贬不一(不必引入学术的儒道之争,以免复杂化),如叶圣陶先生就持批评态度,认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见课后练习三所引《语文教学二十韵》)。而课文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热情赞扬的——那么,作者提出了哪些新见解?这样,让学生带着疑问与期待去阅读发现。



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写出文章的思路提纲。如: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没有充分的道理→不求甚解的本义:好读书,读书的要诀在会意,真正的会意不容易,“只好说不求甚解”→(如何才能会意?)一是态度虚心,戒自负;二是方法上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如何体会这二层意思?)普列汉诺夫的教训→诸葛亮的经验→陆象山语录(未晓处且放过)→“经验证明”,有些书求甚解不易。“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



抓住“未晓处且放过”的“且”字,加深体会所谓“不求甚解的提法”:“放”是“暂时”的,最后会了解。作者在《不要秘诀的秘诀》中有一段话也是这个意思: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作为“略读”课文可就此打住。以下供参考:



三、形式把握



1.思维方法:本文主要是通过 “正名释义、辩证思维”进行论证,其实质是“追问缘由,探寻联系”。揣摩这个过程,发现隐含这样一些问题:“不求甚解”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求甚解”与前面的“好读书”有怎样的联系?与后面的“会意”有怎样的联系?(依据原文求解,并赋以新解)→联系实际:应怎样对待不求甚解的问题?现实中有哪些实例可供借鉴?(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诸葛亮的读书经验、陆象山的语录、个人的经验等)。这些问题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即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对待、怎么办)”



整个论证过程可概括为:追问缘由,探寻联系;解释本义,赋以新解;联系实际,提出建议。本质是创新思维。



2.仿上面学习辨问——



(1)选话题。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练习写作议论文。可先组织学生交流话题,说出观点(不一定论证),以互相启发,打开思路。



可引导回顾思考过的问题与观点,以寻找思考的线索。如:“读书足以怡情”、“读书足以长才”、“格物致知”、“高分低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等。



(2)理思路、试设问。如:“开卷有益”辨——“开卷有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开卷有益”?“开卷就一定有益吗?”→ “开卷”与“有益”究竟是怎样的联系? “开什么卷才有益?”“怎样开卷才(更)有益?”“有哪些‘开卷有益’或‘开卷无益’的实例和体会?”……



通过上述指导练习,以期引发学生对有关问题的思考兴趣,帮助打开思路,培养一点思辩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谈读书》教学设计







这是弗兰西斯?培根的一篇随笔。文中就有关读书的问题,发表许多精辟的见解,谈到读书的功用,读书、才干与经验的关系,读书的态度与方法等。王佐良先生赞叹:“令人惊讶的是作者思想的周密,什么可能情况都想到了,什么问题都有答案,很自信,但也很实际,就是时至今日,他的话对读书人也是有帮助的。”文中处处闪耀着名言妙语。但有些话是需要一定阅历才能领悟的,而且译文的典雅、凝炼,在孩子们看来,是“有点不习惯的‘半文言’”。教材把这篇文章列为“略读”,或许正是考虑到学生一时难以完全理解而姑且先“略读知大意”吧。因此,关键是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设法让他们爱读课文。



一、基础知识



1.关于随笔这种体裁:随笔是散文的一种,篇幅短小,内容贴近生活,表现形式灵活自由,见解深刻,说理简明透彻,多有哲理格言。语言特点透过《谈读书》可见一斑。



2.修辞知识:比喻、排比、对比的妙用。如修剪花草、饮食消化、用蒸馏水来比拟经过别人提炼的书之索然无味等确切的比喻;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类脍炙人口的经典绝句。



3.词语:(1)标题: STUDIES这个英语单词学生是熟悉的,可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单词的多种义项,体会读书、求学、研究、细察、深思都是本文题中之义。(2)结合课文语境理解“注解”“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此外,有几个词读音须提醒注意:狡黠(xīá)、诘难(jīé nàn)、味同嚼(j?á)蜡。



二、内容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比读书更平常、更熟悉的事。然而,看似熟悉的事未必真正理解。不妨试问问自己:“如果让我写这个话题,我谈些什么呢?”培根的《谈读书》不仅发现了这平常事情的深刻意义,而且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感到妙趣横生。读一读就知道这位哲人是怎么说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并帮助学生读通课文,品读那些名言妙语。



有老师反映:不少学生不爱读这篇课文,觉得“太乱,没有头绪”,对课文的“半文言”有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范读,让学生先说说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甚至可读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就直接跳到后面“读书使人充实……皆成性格”一段(都是讲读书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思想的亲切、语言的优美平易,有好感后再读其余。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致意思,理清层次。如:读书的多种功能→读书、才干与经验的关系→读书应有的态度与方法→读不同的书对益智、完善个性的作用。其中主要是谈“读书的功能、作用”。



三、形式把握与语言揣摩



文中排比、对比、比喻的句子比比皆是,而且多处综合运用。这些修辞方法的美妙不仅在于语言的畅达明快、富于节奏感,更重要的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事物的深层意义,引导读者登上一个思想、智慧的制高点,发现事物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揣摩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修辞特点,大体了解培根随笔的语言风格,实质是加深理解文章的深刻思想,窥见作者博大的精神世界,感受其思维的周密与眼光的敏锐。



1.回顾品读“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及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一段,体会作者思想的周密与深刻,体会语言的畅达明快、富于节奏感(排比的特点:三个句子以上,这些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这些须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提示)。



2.品读以修剪花草、饮食消化、用蒸馏水、运动医百病打比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见解的形象透彻,亲切得体,令人回味无穷的智慧(比喻:相关联想,形象恰当)。



3.学思维方法、学表达。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思考:从多种角度思考有关读书的问题——读书有(还有)哪些作用?读书与长才(理论与实践)是怎样的关系?怎样读书收获最大?这些读书的方法有道理吗?——前面思考过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格物致知问题与读书的问题有怎样的关系?……试写出对其中一个问题的看法,并用上排比、比喻的表达方法。



如果有时间,学生状态好,可作以下补充:



1.关于作者:课文注解说培根是哲学家、作家,不妨简要补充一点有关的知识。如:培根的抱负与成就——他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并为此计划写一套大书,总名《伟大的复兴》。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实验,主张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这与前一课的实验精神紧密相关。《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书的副标题为“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共收入短文58篇,王佐良先生说:透过这本书,“读者可以看出他的智慧象医生手里锐利的手术刀,在一层一层地解剖着人生和社会里的各种问题:真理、死亡、宗教、爱情、逆遇、高位、友谊、父母与子女,读书,利己的聪明,等等。”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最有特色的体裁之一。



2.可选课文名言佳句的英文及不同的翻译,让学生与课文对照阅读,以体会语言的奥妙,增长见识,同时加深对文中精要处的印象。



(1)Studies serve f·r delight, f·r ·rnament, and f·r ability.



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水天同翻译,下同)。



(2)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3) Hist·ries make men wise; p·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le; natural phil·s·phy deep。m·ral grave; l·gic and rhet·ric able t· c·ntend.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对《不求甚解》的解读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反弹瑟琶,新入耳目,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的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认为读书在于虚心和会意,反对死读或抠字句而忽视精神实质的理解,提倡观其大略地含意,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才能真正会意。这对于纠正在读书问题上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均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有人认为,除了不要“咬文嚼字”符合陶渊明本意外,其余不是陶渊明的意思。陶渊明爱好读书,而且执着个人见解。《杂诗》说:“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移居》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说明读得相当深入,对疑义还要作一番辨析。其实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旨在芟除枝叶,达到提要钩玄、取其精髓的目的。这是道家不拘形式,专注精髓的一种方法论。所以明代思想家李贽《四书评序》赞扬说:“千古善读书者,陶渊明一人而已。”(见蒋成《语文教学的儒道之辩──从“不求甚解”说起》)这种看法可供参考。



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儒家与道家之间区别很大。儒家入世,为国、为家、“克己”、无我;道家游世,以宇宙自然为本,张扬个体生命。两家世界观、人生观不同,读书方法也不同。道家的读书方法以陶渊明说得最为明确:“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就成为儒家批评的目标。



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其理论以孟子“以意逆志”为基石。宋代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清代诗论家冯班则要求像郑玄注《礼》、毛苌注《诗经》那样深入地去读书。因此,儒家批评道家的读书方法,就毫不奇怪了。



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由此可见,叶老批评陶渊明,是儒道两种阅读方法之争,也是阅读理论中的作者理论与读者理论之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6 13: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