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七年级上册第23课《散步》 | 课型 | 讲读课 |
教学目标 | 1.读准字音。
分歧
霎时
拆散
水波粼粼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我决定委屈儿子
3.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感悟文中蕴涵的人性美。
4.揣摩文中语言美(对称句的有关知识)。
|
教学重点 | 理解、感悟文中蕴涵的人性美
|
教学难点 | 语言的揣摩
|
教学模式 | 讲读
|
教学方法 | 引导、自读、讨论、互动交流
|
教学课时 | 1课时
|
| 预习要点
一、通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画出不易理解的语句。
2.思考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独特之处。
二、积累
1.读准下面加点的字音。
分歧 霎时 拆散 水波粼粼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课前导入:播放“图片”,设置情境。
教学步骤:
一、听:感知亲情
1.
教师示范朗诵课文。
2.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二、读:走近亲情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诵读,同时,用笔在文中作圈点勾画(感情基调:深沉、欢愉)
2.面对分歧,设想你是其中的一员,会如何?
三、赏:体会亲情
1.文中哪些句子打动了你,让你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2.学生们找出自己喜爱句子,老师作点拨,并启发,鼓励学生。
①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透过这句朴实、深情的话语,大家仿佛看到几十年前,听话懂事的“我”以及温和善良的母亲,正如今天的“我”与儿子一般。如今,母亲老了,她信任、顺从自己的儿子,依赖自己的儿子,也正如“我”小时候依赖母亲一般。
②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字在朗读时语气要加重,母亲老了,身体也不好,每一次严冬的煎熬对于她来说都意味深长。而“我”看着自己的母亲一天天衰老,心中也是无尽的牵挂与不舍。本句突出“熬”字,让学生领悟到熬的双重性:既是母亲的身体在煎熬,又是“我”对母亲牵挂的心在牵熬。母子情深,体现得淋漓尽致。
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这句话表面上是写我与儿子的,但内涵却十分丰富。本文中有许多对称句,照例,这句话后应加上: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不多了。但“我”却未将此话说出。新老交替是生命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岁月给亲人们带来的白发和衰老的容颜。因而,“我”把对母亲的牵挂与担忧深深地藏在心中。
3.分析、体会:“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中年人处于生命长河的中节部分,他们肩负的不仅是老人和孩子,更是过去和将来,他们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重担。
四、悟:抒发亲情
1.学生齐读姜永清的诗歌。
2.学生自由发言,谈内心感受。
3.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结束语:
莫怀戚的家人使我们感动,同学们的歌声也令我陶醉,我和大家一样,深深地爱着我的家人。小时候,我依偎在父母的怀中,天天盼着长大;他们用年轻、坚实的臂膀为家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今天,当我站在这神圣的讲台上,实现我理想的时候,我的父母早已鬓发霜白,我的女儿正在家中等待我的归来。
从少年到白头,生命生生不息。这是怎样的亲,这又是怎样的情。
作家张晓风在《行道树》中这样写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唯有这痛苦才能将深沉给予我们。
今天,我也想说:神圣的情感总是无私的,但是,唯有这无私才能将深沉给予我们!
五、板书
母亲儿子
背
我妻子
生命需要亲情来呵护
六、教学建议
《散步》所写的是幸福家庭的平凡事,但“小题大做”,有着丰富的内涵。应该说,这篇文章最适合宁静的中年人来读,因为它讲究、理性;给七年级的孩子读,显得太“阳春白雪”,甚至有点矫情。但它又的确是篇好文章,太美了,不让孩子们去品一品,又怪可惜的。因此,面对这理想与现实的分歧,教师应该多一份责任感。
不论你是中年人还是青年人,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对这篇散文的“心领神会”,很难让学生有本质上的阅读。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特别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朗读是这篇课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一方面是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优美,适合朗读,另一方面是朗读可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正确地、充分地朗读这篇课文,读出情,读出理,读出美。
2.要考虑学生的已有认知,并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在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有价值的阅读,使学生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
3.处理好教师期望、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力求深入浅出,顺其自然,避免简单化的、说教式的灌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