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优秀论文欣赏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6-21 15:52
标题: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优秀论文欣赏

浅谈习作难题的“美学诊治”



福建省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 李冰霖  



[难题1]  无话可写

[美学诊断]

许多学生习作之时,总是苦于“无米下炊”,无话可写。从美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审美经验匮乏的缘故。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社会信息急剧膨胀的今天,学生的生活不能不说是五彩缤纷,所接触的事物也不能不说是纷杂繁多。造成审美经验匮乏的原因不是世界缺少美,而是学生感知美的“神经”麻木迟钝,对美的存在熟视无睹,客观事物无法转化为学生眼中的表象。

[美学治疗]

面对“无米可炊”的忧愁苦恼的学生,教师不应急于“送米下锅”,试图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是应当给予审美感知能力的训练,在不断提高学生感知美的灵敏度,诱发学生审美指向的同时,逐步积累和丰富审美经验,拓展“期待视野”。具体可以采用三种形式:①在审美陶冶中诱发审美需要指向,即根据阅读与审美的同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对具有丰富审美内蕴的名篇佳作进行审美阅读,在审美感悟中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审美修养,树立审美理想,确立审美价值观念,从心灵的深处诱发审美需要指向,使学生把注意集中到客观事物美的属性,以求在客观事物美的属性的刺激下发现美,感受美,积累审美经验;②在审美观察中诱发审美注意指向,即指导学生学会“近焦观察”与“远焦观察”相结合、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相结合、有意性观察和随意性观察相结合(详见“难题3”)的审美观察方法,排除事物非审美属性的干扰,让审美属性鲜明、完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起审美注意;③在审美体验中诱发审美情感指向,即采用“置身体验(即身临其境),以情动情”和“换位体验,以情移情”的两种方法,诱发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稳定、持久地指向事物的审美属性。

[难题2]  有话写不出

[美学诊断]

这是习作氛围严肃,堵住学生倾吐审美情感之“口”。

当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发现了美,体验了美,或者在审美想象中再现审美经验,重温审美体验,再次为客观事物美的属性感动不已的时候,心中已蓄满了美的冲动,应该说拿起笔来描述美,抒发美,倾吐审美情感,已是水到渠成。但是由于教师教风专制,教法呆板,过分注重形式,以及不合时宜的技巧指导,造成习作氛围严肃,学生心灵受束缚,思维受限制,阻断情感倾泄之路,堵住了学生倾吐之“口”,使学生有话说不出,写不出。

[美学治疗]

宽松习作氛围,淡化文体意识,摒除不合时宜的技法指导,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尽情地流畅地描述美,抒发美。具体方法可以采用:①创设自由的习作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敢想敢说,自由奔放。②增加习作的自主性。减少命题作文,淡化文体意识,只给范围广泛的开放性较强的习作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描写。③采取日记化、书信化的自由表达形式。当审美情感冲动已到极至,化意为文已是水到渠成的时候,引导学生找个“谈心对象”(或是某人某物,或是自己),拿起笔来用书信或日记等适宜自由表述的形式,“面对面”地向他们细细地描述自己所感受到或所创造出的美,轻轻地倾吐自己对美的冲动,真正做到怎样想就怎样写,做到说真话,吐真情。

[难题3]  内容空洞

[美学诊断]

造成内容空洞的原因有二个:①学生审美注意泛散,审美观察能力低下,在事物非审美属性的干扰下,他们无法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审美属性(尤其是事物的感性特点不鲜明、内在意蕴含蓄、审美属性模糊的情况下),造成审美表象不鲜明、不完整、不生动;②教师在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化意为文的时候不合时宜地进行习作技法、想象方法的指导,转移学生的审美注意,淡化学生审美情感,阻断学生审美想象,造成审美表象再现时不鲜明、不完整、不生动。

[美学治疗]

针对第一个原因,校正的方法是加强审美观察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审美观察能力。具体可以采用:①“近焦观察”与“远焦观察”相结合。引导学生步入事物活动的局圈中,“近距离”地观察事物的局部性特点,再引导学生走出事物活动的局圈,“远距离”地把握事物的整体性特点,认清事物的真实面目。②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在整体把握事物的全面属性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独特的审美特性。③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定格的时空下观察事物横向剖面的审美属性(如各个部份、各个因素静态下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在运动的时空下观察事物纵向剖面的审美属性(如各个部分、各个因素动态下的特征),全面把握事物的发展状况。④有意性观察和随意性观察相结合。抓住事物在有意识状态下集中展现的风采和在无意之中泄露的真实面目,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审美属性。

针对第二个原因,校正方式是:①提倡习作技法的指导应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积累;②宽松习作氛围,提倡自由表达,淡化文体意识,摒除不合时宜的指导,减少人为干扰和环境干扰,使思维流畅,表达流畅。

[难题4]  思路狭窄

[美学诊断]

这是学生没有展开审美想象造成的。如果学生没有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地展开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那么,审美记忆中储存的审美经验就无法再现,审美选择无法进行,审美再造无法实现。

[美学治疗]

教师要善于抓住“凭借”(触因),通过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和移位联想,触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开阔学生的思路。具体方法如下:①以“日记”为触因,在重温中触发审美想象。指导学生翻阅观察日记,重温生活中的趣事、乐事、要事,以求在重温中勾起审美回忆,再现审美体验,触发审美想象。同时,可以结合生活要闻发布会、生活趣事交流会、同学朋友谈心会等形式,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互相碰撞,互相引发审美想象。②以“情境”为触因,在体验中触发审美想象。引导学生走入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如小记者采访活动,参加英雄事迹报告会等),或者特意创设情境(如演话剧、小品等),让生活或情境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意,扣动学生情感之弦,以求在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中勾起审美回忆,触发审美想象。③以“童话”为触因,在幻想中触发审美想象。小学生是爱做梦的花季。教师可以通过拟人化、拟物化(即把自己幻化为某种自己喜爱的事物)、科学幻想化、理想现实化(即把自己的理想与愿望幻化为现实)等形式,编造童话故事,促使学生再现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并按照自己独特的情感逻辑、思维逻辑、价值观念进行重组融汇,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富有童真童趣的童话世界。④以“艺术”为触因,在欣赏中触发审美想象。音乐、美术及其他艺术都具有很高的情感性、意境性,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欣赏美术作品、观赏文艺节目,以求在品味、体验艺术的情感美、意境美中触发审美想象。⑤以“文学”为触因,在阅读中触发审美想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一方面积累审美经验,一方面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情节美、形象美、人性美、语言美的触动下,产生浓烈的审美情感,并在审美情感的推动下,以文学作品中某个情节、人物、意境、哲理以及某些情感交织点、意义延伸点、形象空白点为凭借,通过延伸拓展、变式重组、填空补缺、发掘深究、对比反思、移位体验、泛化类比等方式、唤起审美记忆,触发审美想象。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6-21 15:52
“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往往重视“写”而忽略“读”。其实“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对于精读课文和课外的好文章,要反复读。现代教学重视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读不行。阅读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中的哲理的领悟能力;对文章主题的发掘能力;对文章艺术性的欣赏能力,等等。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学生如果能不读或只读一遍就能学透,那是不可能的。比如说,初中语文第四册的第一课《故乡》,篇幅较长,有的同学略读一遍,只等上课老师讲解。但毕竟课时是有限的,教师在一两课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解,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明白文中所写的深刻哲理,体会文中人物的真实感受,是非多读而不能解决的。通过读通文字,通过读发扬主题,通过读产生问题,通过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课上再有目的地听取教师讲解,则茅塞顿开。久而久之,阅读能力会大大提高。

其次,大量阅读好的课外书,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读书人便是写书人,写书人更是读书人。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文学精品,是与他们博览群书分不开的。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从六岁开始学戏,没有上过学,但她写文章却清新隽永(初中课本就选入了新凤霞的《傻二哥》一文),她完全是靠阅读名著而成为作家的。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较课堂所学更多地接触不同文章的不同构思去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三,朗读是培养学生演讲口才的关键。演讲需要声情并茂,除了好的讲稿之外,重要的还要靠演讲者的演讲口才。而演讲口才的培养,重在平日多练朗读。中学语文课本就有许多练朗读的好文章。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头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只有用势如破竹的气势朗读出来,才能表达出作者对白杨树由衷的赞叹与崇敬之情;鲁彦的《听潮》中除描绘的海睡图与海醒图,那安详愉悦的静谧美与狂暴震憾的雄壮美也是非朗读所不能体会到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此言就是劝诫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读书更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如果能做到反复读、大量读,朗读那些好文章、好书,那么对于语文学习的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6-21 15:53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感知能力







作文,是中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生活,形成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中学生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发现、鼓励、引导、训练,使之逐步养成习惯,形成自觉充实自己的良好心理因素。

一、命题发现

这里说的命题不同于命题作文的命题。它源于学生生活,借用“命题”诱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写作欲望,及时发现学生对生活感知的得失,便于引导。学习了《崇高的理想》一文,了解学生的思想之后,拟出一组题目,供学生选择:①我对理想的看法;②当代中学生应有的理想;③我向往的职业理想;④我的理想是怎样确立的;⑤我至今没有确定理想的原因;⑥社会风气对理想的影响。同时告诉学生,围绕理想这一中心议题,自己可以另拟题目作文。又如,期中考试,文科班的学生部分学科成绩不理想,结合考试小结提供题目:①期中考试得失谈;②我在文科学习上的优劣势;③文科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数学。结合学生生活,多侧面提供作文题目,关键是要了解学生的情绪和思想动态,把题目命在学生的心坎上,如同教师在同学生亲切交谈、引起话题一样,借此,通过作文,洞察学生心理,发现他们对生活的感知程度。

发现的途径,除了上述“命题”的方法外,另一种方法是倡导学生写生活札记,把写生活札记纳入各学期作文训练计划。为了定期了解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情况,要规定学生定期写生活札记。学生自选题材、自定体裁、自拟题目,畅所欲言。当多数学生有了生活感受(如全班举行了某项活动),随时号召写生活札记。学生平时有了生活感受当即写成作文,教师很快批阅,给予评价、认可,这样,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留心生活、注意积累、正确认识、及时表达的习惯。每个人手头都有生活札记本,这是他们表达心声的伙伴,而教师则是了解、评价他们心声的朋友。

二、评讲鼓励

作文评讲是师生相互交流对生活认识的过程。应当看到,每个学生都有正确认识生活的潜力。当他们的这种认识用作文表达出来之后,教师最先发现了解。教师对作文评价如何,不仅关系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态度,而且影响到对学生生活认识的指导。有人把教师批阅评讲作文比作在开掘人生的金矿,确实不无道理。因此,作文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哪怕是一点闪光的东西,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作文成功的原因,指出努力的方向。诚挚的感情交流、中肯的评价分析、热忱的鼓励提高,是作文评讲的主旋律。那种在评语中指责、在评讲中点名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认可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催化剂。要把写作文评语看做与学生不见面的谈话。诚于内,才能行于外。佳作自不必说,就连佳句或一个好的过渡照应,都应给以肯定。评讲要以情动人,要唤起全班学生写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例如,一次评讲生活札记,评讲开始,教师即先声夺人,创设气氛:“这次作文全班同学选材广泛,表达风格多样,各种文体都涉及了。虽然每个同学撷取的只是生活大海中的一朵浪花,但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说明同学们对生活已有了较好的自我感知。如果把这些生活的浪花汇聚在一起,真可谓万紫千红、美不胜收。”正面的肯定,热情的鼓励,说得学生们面带笑容,已经动情。另一次评讲《我最喜爱的一句格言》(箴言或名言),当教师把全班学生喜爱的格言归为四大类并择要诵读时,教室里异常安静,有人在急忙记录。随后,同桌和前后桌学生再相互交流,大家情绪昂扬,特别兴奋。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公正评价和热情鼓励,会使学生写作积极性经久不衰。

此外,还采取在壁报栏内张贴好的习作,教师加写评语,进行交流。有时还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让作文写得好的学生登台诵读自己的习作,介绍构思经过和写作体会,以激励更多的人写好作文。

三、生活引导

生活是作文植根的沃土。培养学生对生活有良好的自我感知,就要和学生交朋友,和他们一起探索生活的真谛,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学会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吸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既做生活的主人,又做习作的能手,把生活同作文紧密结合起来。

生活引导可以由近及远地进行。新生入校,组织他们参观校史展览,写《校史展览参观记》,写《我爱校园的绿树》《“乐育英才”光荣匾的启示》(校门口有一匾,匾上写“乐育英才”。这是县委和政府奖给学校的);向他们介绍平罗的名胜古迹──玉皇阁、钟鼓楼、田州塔,提倡学生查阅县志,搜集资料,写《唐徕渠史话》《游钟鼓楼》《塞上古城平罗》等;通过作文介绍宁夏的风俗、特产,写《塞上九月沙枣黄》《西大滩景物记》《盖碗茶》;教师和学生一起到小口子爬山,到武当庙游览。借助这些活动,从引导他们热爱学校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宁夏的思想感情。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向他们介绍我国的民俗节令,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抄录有关诗词,追溯民俗来历,写作文《清明节的遐想》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对校内外发生的各种事情,引导他们认识、辨别是非,区分美丑。初中三年级有三名女学生因家长对她们的学习施加压力,一起出走找工作。我向她们询问情况,共同分析原因,启发学生认识学习与工作、求知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并指导她们写成作文。高三年级两名校田径队队员无故不参加全市中学生运动会,理由是学校不给报酬,我就启发他们认识精神财富与物质利益、个人得失同集体荣誉的关系,再写成生活札记。听了老山英雄的报告,引导学生写讲演稿。

在学生的各种活动中,教师既是倡导者,又是参加者。他们举办智力竞赛、理想演讲会、佳作评选活动、一二·九诗歌表演比赛,写作论据汇集、时文选读评析,编壁报、剪报,我都作为他们的大朋友踊跃参加,并加以引导,使他们时常感受到生活的欢乐、美好,从中获取新的思想认识的材料,不断积累,自觉练笔。

四、思维训练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见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夏丏尊、叶圣陶:《文心》,第88页。)训练触发思维,一是向学生介绍触发的知识和一般规律。二是结合教材加深认识。如《樱花赞》中作者把樱花的庄严、华美作为触发点,将樱花的美好形象同中日人民的真挚友谊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学生进一步懂得触发是展开联想的依托和根据。三是启发学生将观察所得想细、想深、想远。在班级佳作评选活动中,一名学生写了《昙花赋》,赞颂老山前线以身殉国的年轻战士。成语昙花一现,人们常赋予贬义,而作者运用触发思维,将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年轻战士同“生命”短暂的昙花联系起来,赞扬了年轻战士“奉献的过程就是他们生命的始终和青春的闪光”。这种联想的产生,正是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反映。

训练求异思维,一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二是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敢于修正教材或注释中的疏漏、错误;三是对学生的独到发现和新的见解要给予鼓励,敢于承认学生比自己高明。学完了《谋攻》一文,一名学生交来一篇作文:《对〈谋攻〉论点的质疑》,文章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论述了课文的中心论点应是“谋攻”,而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非善之善者也”。

训练辩证思维,一是要早引发,不要以为等学生高二学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之后再来进行。就人的认识水平而言,初中学生虽不能讲出一套辩证法的理论,但一些基本知识已经具备。对高一学生,先让他们观察校园中的玫瑰花和盛开的沙枣花,再组织他们谈感受:沙枣花香味浓郁,但颜色并不鲜艳;大丽花同学们常见,颜色鲜艳,但没有香味;玫瑰花色彩艳丽且香味诱人,可浑身长满了刺。根据这一生物现象,启发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写议论文。不少学生联系到如何看待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论述对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一名学生写道:“我认为,任人惟贤,不能求其没有缺点,而应看重人才的特长,加以扬长避短的任用,才能发挥人才优势,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二是要及时发现,加以推广。在谈到教师知识的博与专,自己学习中的优势和劣势、学会与会学等关系时,不少学生能辩证分析问题,很有说服力。

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对于生活素材的加工、创新,无疑是最可贵的条件。

经过发现、鼓励、引导、训练几个阶段的反复实践,学生生活资料的积累日渐丰富,认识水平也日益提高,批阅、评讲作文,常常会被他们反映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自己错误的自责、对美好情操的赞扬、对祖国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对祖国前途的使命感所激动、所振奋。作文评讲中,教师把学生中反映出来的崭新认识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归纳为: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的是非感、奋发感、求知感、正义感、责任感,总称为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这正是学生在教师的关怀、引导、帮助下,不断从生活中吸取精神养料,坚持锤炼思想、训练写作,长期进行自我教育的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把学生看成是一块大理石的话,那么雕刻这块大理石的因素(即教育因素)有六个方面:①家庭(尤其是母亲);②教师;③集体;④自我教育;⑤课外阅读;⑥交往。试想,在作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一旦学生形成了自我教育的良好心理素质,他们就会随时随地从生活中获取各种养料,不断充实、更新自己,使思想和写作表现出明显的进步。这也如同教师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训练他们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而终生受益一样重要。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