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千锤百炼为一“绿”》教学设计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千锤百炼为一“绿”》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的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见参考资料⑦)创作《泊船瓜州》诗时炼字炼意之事。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需反复揣测语言,炼字炼意。阅读本课,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推敲》课文,体会本篇故事的含义,学习古人的创作之道。联系自身的写作生活,交流创作体会,不时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课文重点描写王安石去京城做官,途经瓜洲,创作《泊船瓜洲》诗的过程。其中浓墨重笔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将诗人创作诗句时的心情、千锤百炼为一“绿”的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与《推敲》相同,本文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与诗人相同的澎湃激情。
  故事详写王安石创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略写创作整首诗的过程;详写诗人锻炼出“绿”前,用“到、过、入、满”四字的过程;略写后几个字乃至十几字的过程。
  本文与《推敲》内容所不同的是,课文在叙述故事后,解说了用“绿”字的“韵味”与“魅力”,便于学生理解。而《推敲》则只讲述了用“敲”字的结果,原因留给人们考虑。
  要点提示
  1.本文是对前几篇课文显示语言与文章韵味的补充和拓展。文章语言简洁,却激情洋溢。阅读时对那些寄托着作者无限深情的句子,要反复朗读,揣测体会。体会文中所述人物之情,作者之情,以和自身对其理解。在此基础之上,与本文发生共鸣,感悟创作之道。
  2.借助本文,让学生了解“推敲”的故事;依托本文,让学生理解“推敲”的内涵;逾越本文,让学生实践“推敲”的方法。
  3.对文中有关用“绿”字的解说,要仔细阅读、理解体会,假如自身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研讨,经历、参与锻炼语言的过程。
  教法建议
  1.教师要让学生课外搜集王安石有关资料,阅读时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本课故事情节虽较容易理解,但作者语言简练,感情丰满激昂,阅读时也要在朗读中加以理解体会。如:实行变法改革,经历磨难。江南明媚的湖光山色抚慰了他劳累困顿的心,他寄情于山水,……于是闭目吟哦,滔滔的江水拍击着船舷,滚滚的思绪充溢在胸间……
  3.反复阅读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用自身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家人)听,体验锻炼语言的过程。
  读词积累
  “积累理解词语”可以结合学生阅读课文时进行。阅读《推敲》一文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在理解“推敲”一词(见参考资料⑧)的基础上,说出与“推敲”意思相近的“斟酌”(书面语)、“琢磨”(口语)――语体色彩有别的两个词语;再结合课文内容――韩愈与贾岛“推敲”词句的语境,引导学生概括出他们二人在“切磋”诗艺,以区别“斟酌”、琢磨”。而“锻炼”一词则可以结合阅读《千锤百炼为一“绿”》一文,知道了王安石千锤百炼为一“绿”的佳话后,自然就知道“锻炼”的喻义了。当学生说出课文内的词语“锻炼”、“推敲”与课外积累的词语“斟酌”、琢磨”、切磋”时,教师要和时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以便学生的积累与运用。
  交流习作体会
  此项活动可以在学生阅读“拓展阅读”课文后进行。活动时,教师结合“拓展阅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交流自身习作时反复考虑、修改字句的经历,(让学生说出具体的事例)增强交流的说服力与趣味性,培养学生“锻炼”语言的习惯与积极性。
  学习小提示
  教师教学本单元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交流,回读、回想再体会本单元主题“韵味”的深刻含义,体会内容与教师引导可参见“单元说明”。不同的文章蕴含不同的道理,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类似的文章,通过读来体会,还可以进行朗读竞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畅所欲言
  本内容可以在学习《我喜欢》一课之后进行。教师可以先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认读,然后将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分小组说说词语(见参考资料⑨)的意思。教师再出示一些能体现上述词语内容的图片,如:特定情境、自然美景、夜空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情境用词语说话,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评价。教师再引导学生(由这些特定的情境)扩展思维,让学生回忆词语所描述的情境自身的经历体会,在小组内先说一说。最后,小组推选1―2名学生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总结: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文章作者运用词语的韵味;表达时也要选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
  初显身手
  欣赏、誊写
  此项内容可以用一课时进行。活动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汉字的字体(见参考资料⑨)、书法方面的知识、作品和自身喜欢的硬笔书法字帖等资料。(教师也要准备)活动时,先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身搜集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书法是
  我国独有的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瑰宝之一;了解我国历史上较著名的书法家、书法作品等。还可以请学书法的同学当场扮演写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欣赏书法作品的品位,陶冶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保守的情操。然后,让学生挑选自身所喜欢的书法家的作品誊写。班级可以出一期墙报,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平时多练习写字,班级将定期出墙报展示。(也可以评比)
  对对子
  此内容可以布置在拓展阅读后进行。教师可以从课文中贾岛或王安石的诗句入手,给学生浅显通俗地介绍古代诗歌讲究对仗的写作知识(见参考资料⑩)。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再依次出示教材中的前两组练习,后四组练习(见参考资料??)。既可以让学生独立练习,亦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完成,在全班交流。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对那些对得好的学生要和时鼓励,激发积极性。最后还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民间对联以和名家名作,找时间在班级交流或展出,培养学生品味欣赏语言的能力。
  金钥匙
  告诉学生养成每单元进行小结的习惯,请已经这样做的同学介绍自身的小结,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做到小结既全面又重点突出;既有收获,又找出缺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24:00 | 只看该作者

《千锤百炼为一“绿”》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韵味”中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讲述了王安石创作《泊船瓜洲》诗时炼字炼意的故事,文章的特点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简洁却激情洋溢。文章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需反复揣测语言、炼字炼意。
二、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课堂上以此文为载体,让学生体会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而又不局限于本文,为学生出现出了更多的“炼字炼意”故事、名言警句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结合学生写作实际,设计相关练习,培养学生锻炼语言的习惯与积极性。同时,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并通过朗读深入品味文章“韵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王安石锻炼诗句的故事,了解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古人善于反复考虑,炼字炼意的精神,不时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感情朗读课文,揣测作者和王安石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王安石锻炼诗句的过程。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请学生朗读文中出现的诗歌《泊船瓜洲》,师朗诵修改后的定稿,请学生对比导入课题。
二 、探究课文:
1、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指名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通过朗读课文,你了解《泊船瓜洲》的作者王安石吗,请给大家介绍。
大家还了解哪些有关他的资料?和大家交流分享。
3、本文的题目是“千锤百炼为一绿”,默读课文,看那些段落叙述了作者锻炼“绿”字的过程?(4——6自然段)重点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想一想,在作者锻炼出“绿”字之前,曾经用过那些字?
指名到黑板上写下来。

过 入 满 ……绿
(2)、引导学生在曾经用过的四个字后面,加上省略号,并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指明作者详写这四个字,而略写了其他,体会这样有什么好处?为什么?
分析小结:详略得当,才干使重点突出。
(3)、探究讨论:前面四个字跟“绿”字作比较分析,说说为什么它们都是不合适的?你还能想出更合适的字吗?
(4)、朗读体会:“绿”字是最合适的,最能将江南的韵味表达出来,从课文中找出解说“绿”字魅力的那段话,反复朗读,仔细揣测。
4、作者浓墨重彩,详细介绍了王安石锻炼“绿”字的过程,而对于创作整首诗的过程,则写得比较简单,哪一段写了创作整首诗的过程?
(第三段)朗读课文
(1)、王安石在怎样的具体环境下,创作了这首诗?
(2)、快速默读课文第三段,与锻炼“绿”字的局部相比,这一局部是详写还是略写,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置?
进一步体会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3)、朗读感悟:这一段虽然语言简练,但作者还是把王安石当时的情感刻画的淋漓尽致,感情表示得相当丰满。你能理解王安石当时的心情吗,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吗,把这些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去,表达出来。
5、通过学习,了解王安石锻炼“绿”字的全过程,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诗歌韵味。
三、知识拓展:
1、补充有关古人推敲、锻炼诗句的趣闻轶事,扩展学生知识面。
2、练习:
(1)、红杏枝头春意(
)。 旺 浓 闹
(2)、风乍起,吹( )了一池春水。
动 皱 翻 起
3、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人像贾岛、王安石一样,注重字句的推敲、诗意的锻炼,请读读下列句子,并说说是什么意思。(发资料)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
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
杜甫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
卢延让
力求一个稳,耐得半宵寒 ——清 顾文炜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 东晋 陶渊明
4、交流:说说自身在写作过程中有哪些反复考虑、锻炼推敲字句的经历。
四、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你认为合适的字,使之符合诗歌的韵味。
春日
北宋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 卧)晓枝。
2、搜集、积累有关锻炼字句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们交流。
3、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同学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6:24:00 | 只看该作者

《千锤百炼为一“绿”》教学设计3
 一、逐步引导,层层感受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对课进行整体感知,在此过程中,实际也渗透了对文字锻炼意识。学生归纳的课文内容是这样的:讲的是王安石在回京的过程中,对诗句中的一个绿字进行很多次地修改。最终选择了绿字。
  “用词能不能更准确?”
  “一次又一次地修改。”
  “反复修改。“
  “课文中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一次又一次反复地修改?”
  “千锤百炼!”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
  从学生的自由表达到回归文本,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建立在学生的独立考虑前提下,从而使回归文本显得自然,不生硬。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搜肠刮肚寻找合适的词语,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为接下去的课堂活动热闹地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尊重个性感受,体验文字锻炼过程
  课文的重点应是体会王安石锻炼绿字的过程。其间王安石对绿字的修改经历了“到”“过”“入”“满”……由于都不满意,到最后触景生情,发生了“绿”字,因为作者觉得春风无迹可寻,但春风一至,江南倏忽绿了,那么突然,又那么自然。“绿”字描绘出了江南春风的气韵,引出了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使情与景和谐地融和在一起。
  其间,我让学生通过读与扮演,让他们当起了王安石,当作者圈去“到”时,“你为什么在旁边注上了不好呢?”引发学生对这个用字的考虑,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这个字显得江南的春风到来是件平常的事情。”“太普通了。春风没有韵味了。”
  几次的修改,我都同样让学生说出修改的理由。
  如“过”——太快了;也显得春到了是件平常事;
  “入”——风急了;速度太快了;闯入、进入都是入,太快了,太急了。
  “满”——让人觉得春风太多了,太大了;感觉象水满出来了一样,里边的就死气沉沉了(听了这个发言,全班哄堂大笑。)
  “多有自身的独特见解啊!”等全班小朋友笑完,我才开始说话,“大家都笑了,为什么笑?他说的有道理吗?当水满出去了,剩余在里边的水的确就是聚在固定的位置上了。多聪明的小朋友啊!谁能像他一样也能有自身独特的说得通的见解?都勇敢的说出来。”
 三、鼓励创新,突出个人锻炼感悟
  在接二连三地点燃了小朋友们的思维火花后,我鼓励小朋友们设想:“假如你是王安石,你当时还可能改些什么字?说说你的理由。”
  考虑片刻,小朋友们发明的阀门瞬间打开:“来、到、溢、吹、见、刮……”有十余个小朋友大胆表达了自身的见解,这些“王安石当时可能考虑到的字”都被小朋友们以各种理由否定了:春风不能太急促;过于迅猛的就是秋风和冬天的北风了;不够柔和……当“刮”字一出,全场哗然:“好凌厉的春风啊!”经过锻炼,最终小朋友们还是选择了“绿”字能够活灵活现地体现出诗句意境的字。
  新课程规范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规范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毫无疑问,它旨在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差别,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动身,寻求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实现向“最近发展区”的迫近。对语言文字的锻炼也是如此,当学生自身运用智力因素、生活经验对原来事物的再认识,它表示了不同个体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独特倾向性。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对待相同的学习内容,他们总是通过头脑的加工内化为知识储藏,不时创新,为己所用,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学语文的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11: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