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获奖论文交流多篇参考)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5 10:37
标题: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获奖论文交流多篇参考)

将生物课堂延伸到生活当中



吉林省和龙市第六中学 闫福荣



  人们习惯把初中的各学科分为主科和副科,这无疑是从升学的角度来分的——升学考试的科目是主科,不考的就是副科,而初中的生物学,自然被列为副科当中,被各方面重视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景况下,怎样让学生愿学生物、学好生物,就成为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我感受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等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还发现,把生物课教学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更会取得意外的收获。



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生物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努力开创教与学的新局面。



一、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丰富



生物学知识源自大自然,大自然是真正的生物知识宝库。为了让学生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我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从中获得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很多是农村的孩子。他们虽然和大自然很亲近,却也往往不能把生活和生物学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会常常利用各种时机,主动为学生们建立这种联系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时,我事先安排了学生利用周日回家的机会,发动学生到自己的家乡对生物的种类进行调查,使他们获得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上课时,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分析,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使学生们的印象深刻,再加上我的点拨引导,使学生们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把它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学到了“活”的知识,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



再如,我们这里的很多人都有随着季节进山采山菜、搞“小秋收”的习惯,很多孩子也会随大人们一起去。我会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们观察生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状态,学习对各种植物进行分类。我还教给他们一些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的知识,使他们自制了很多的生物标本,既学到了知识,更增添了兴趣。



随着类似的各种理论联系实际活动在增多,学生们对生物课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在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竟有很多学生说:“我最喜欢的课是生物课!”兴趣是很好的老师,有了这位好老师的引导,谁会否认,学生们不会从自然界丰富的知识宝库中获得无穷而有用的知识呢!



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知识带进课堂



学生虽然还小,但仍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乐于学习,也使课堂教学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



讲授“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使其变得枯燥乏味。而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他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入手,来分析哪些食品含有什么营养,怎样搭配营养才全面,还让他们列举了曾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同学们积极发言,气氛热烈。经过大家相互讨论交流,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自己生活经历中提炼出了生物学知识,就使这些知识得到升华,真正成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宝贵财富了。



其实,我认为把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它避讳的是生硬和勉强,需要的是自然的融入,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感觉,是自然而然的感觉……



三、动手动脑,在生活中探究、运用生物学知识



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全部在于考试得了理想的分数,更在于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了具体问题。



所以,我会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作业,让学生们去完成。在学习了“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根据父母的健康状况和身体需要,为他们设计一份营养食谱,且亲自烹调,并请父母品尝,还向父母介绍其中的道理,请父母做出评价。在寒假时,我布置了“栽蒜苗”的作业,让学生做出完整的探究实验记录,内容包括各对照组大蒜的发芽率、温度、水分、光照等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等,这样,既让学生应用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耐心、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还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丰富了家庭的春节餐桌。开学后,学生们对这样作业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用这样的情绪去进行学习,怎么会不使他们劲头倍增,加倍努力,取得好成绩呢!



四、组织开展“生物与生活”小型知识竞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需要调动的,而长期保持更需要一定的激励。于是,我常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以“生物与生活”为主题的小型知识竞赛,促进学生愿学会用。



比如,我曾出过这样一些题目:“小刚的爷爷的腿常常抽筋,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对他的饮食你有什么建议?”“有人说清晨不宜在公园或树林里锻炼,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看法。”“你在长跑时有肌肉酸胀的感觉吗?原因是什么?”“小红嘴里常常含着一个棒棒糖,有人说这样容易患龋齿,说说你的观点”,等等。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不甘落后,踊跃抢答。抢答的巩固了知识,“观众”也复习了知识,当然,优胜者也获得了一份奖品,那就是我亲手制作的一个叶脉书签。



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把生物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了从生物到生活,从生活到社会的跨越。学生们会把在生物课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也会用生物学知识参与社会活动,为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施展出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做出他们的贡献。



这既是我所期待的,也是我正在努力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5 10:38
生物课堂中的伙伴教学实践



河南平顶山市第九中学 邱维群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着多种方式的组织结构。伙伴教学(PeerCoaching)是一种以学生之间直接交往为主、教师通过各种媒介与学生间接交往的个别化教学方式。



  早在17世纪,约翰·夸美纽斯(Comenius.J.A)就曾提出:“意欲在某一学科中有长进的学生,应定期安排给其它学生上课。”美国教育学家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探索实施伙伴教学的方法。70年代以后,国外学者对同伴训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式。近几年来在Internet上国外有关伙伴教学最新研究报道较多,而我国有关生物学科的伙伴教学研究尤为少见。当前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育结构高速改革的阶段,中等教育中小班教学及个性教学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因此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的现状,探索生物课堂中实施伙伴教学的训练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伙伴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培养相互合作的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的方法,并使其学业成绩逐渐提高。根据上述训练目的,我们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文献,并结合我国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初步拟定了伙伴教学的一系列组织方法:
  1.1 训练策划 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将知识点分解,确定必要的精讲内容和伙伴教学内容,设计伙伴教学的操作步骤、引导方法、目标检测及偶发事件处理等实施计划。
  1.2 伙伴结合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等特征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每组3~4人,并选出1名有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任小组长(拟定为小老师)。
  1.3 伙伴同学 根据教师引导的问题由各组内伙伴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内容。
  1.4 伙伴尝试 提供必要的实验设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分组研究实验程度和结果。
  1.5 伙伴讨论 在教师指定的命题下,组内或组间学生通过各种“语言”进行讨论,相互启发,列举证据以探索正确的答案。
  1.6 伙伴作业 组内伙伴一起完成教师留下的有一定启迪性的作业,同时由小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1.7 伙伴评改 由组内小老师或学生间相互评改教师布置的一些答案简明的作业。
  1.8 伙伴竞赛 伙伴之间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上述各种操作形式可以独立、穿插或同时进行。其中训练策划是最核心的部分和成功的关键。



2 训练效果与分析样本分别源于天津市津南区2所义务教育初中校的6个班,共391人。根据单元形成性检测和期末考试的2次平均成绩,分别找出无显著差异的2个班拟定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把实验组中的58人按拟定的伙伴教学方法进行上述训练。总计3个教学单元,23学时。对照组按原来传统的方法进行班级教学。实验结束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全区统一命题的试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3个单元相关知识点的形成性检测。
  

为进一步研究伙伴教学对学生学习行为改进的实验效果,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按配对法抽取10对实验前成绩相同、个人背景相似的学困生,在实验后进行比较,并分析训练对学习行为改进的效果。
  

实施同伴相互训练之前,整体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组经训练后,t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说明实验组学业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对实验组与对照组配对的10对学生训练后成绩比较,也显示有明显的差异。




3 讨论
  

(1)现代教学论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基本呈统一的格局:即学生统统面向教师,这种形态极不利于课堂中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与此不同的是,伙伴(同伴)教学以学生小组为学习活动中心,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学习空间,营造了良好的社交、协作的情境,并为课堂提供了多渠道的、及时准确的教学信息反馈通路。
  

(2)近年来教育理论界极为重视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改善。由于伙伴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学习伙伴之间在语言、文化、思维、认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相互接近,这种训练对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培养接受、改造、加工和转换信息等能力极为有利。经本课题研究,实验组学生不仅学业成绩有显著提高,而且学习行为也有明显改善(包括主动预习、制定学习计划、增加课下阅读和课上主动发言等)。
  

(3)伙伴教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指导者与学习者之间和睦的关系与共同的兴趣。由于伙伴教学建立在学生以性格、爱好和兴趣自愿组合的基础上,使伙伴之间处于耐心、宽容及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这种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的情感与合作精神。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10名配对学困生训练后学业成绩的比较,说明伙伴教学对于提高成绩较差学生的自信心,获得心理稳定感,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均有明显的作用。
  

(4)实施伙伴教学应视学校条件、班级大小、学生素质、教师水平及教学内容而言,其中教师的策划、控制和应变能力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另外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伙伴教学。

 伙伴教学的目的与组织形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5 10:38
初中生物课堂导言设计初探



江西省婺源县甲路学校 张正其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印象深刻,使学生对你的所讲的内容“一见钟情”。好的导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新知识与旧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可以起到诱发思维,先声夺人的作用。导入,要紧扣教学内容,为新课搭桥铺路,引导学生由已知过渡到未知,为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开端。同时,要揭示矛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以创设学生学习新知的最佳情境。因此,“导入”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猜谜导入



猜谜语是儿童、青少年特别喜爱的一项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它可以使人锻炼思维,启迪智慧,增加知识,促进学习。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谜,如教《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时,我先说出毛泽东的一则诗谜,让学生猜:“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由谜底“青蛙”,导入对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的学习。



二、实验导入



通过做实验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在教《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课时,让学生先做膝跳反射的实验,做完实验后,有的同学会问:“我的小腿为什么不受大脑控制?再怎么克制,小腿还是要跳起来?”学生猜想、交流、各抒己见。便是水到渠成进入了反射这一课题。



三、故事导入



利用生动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教《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一课时,我讲《三人看戏》的故事。即从前,有甲乙丙三人一同去看戏,边看边评论戏演得好坏。甲说:“今天的戏唱得很好,不过行头不好”。乙却说:“你说的不对,其实今天的戏行头很好,可惜唱的声音太小”。丙听了甲乙两人的话后说:“你们都说错了,今天的戏不仅唱得很好,而且行头也很好看”。请问甲乙丙三人都是健全人吗?如果不是,他们会有哪方面的生理缺陷?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从而导入新课。



四、音乐导入



音乐,不仅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还能激发人的情感。如在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 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而后问:“大家听了这首歌,你有何感想”。让学生谈谈对徐秀娟救鹤献身的看法。由此导入新课。



五、对联导入



对联是中国文学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用对联开讲,可以增强课堂韵味和感染力。在讲《种子植物》时,先在黑板上写出对联:“甜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炒豆捻开,抛下一双金龟甲。”然后提问学生:“一粒豆就是指豆类植物的什么器官,而联中的金龟甲是指豆种子的什么结构?”从而导入了新课



六、对比导入



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如教“植物的结构层次”,可通过“动物的结构层次”导入



七、释题导入



课题是一节课的“窗口”,也是教材内容概括。从课题的标题就可知道全文的“奥秘”。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学习中。如《传染病及其预防》这节教材可用此法。



八、谚语导入



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生活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它广为流传,通俗易懂。运用谚语导入,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集中了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教《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先说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一条规律。然后提出,水能往高处流吗?有谁见过?学生各说出自己的见闻。进而谈到植物的蒸腾作用。



九、名言导入



用名言导入,能怡情励志。在上《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一节时,先说出高尔基的:“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然后让学生想一想:“ 饥饿的人为什么要扑在面包上”,“为什么说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而不说扑在水上呢”,这样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总之,导言,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言,能勾闪着有神的目光,引舞着灵巧的手足,萦振着颤动的耳膜,叩响了智慧的音符,激起了情感的浪花。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5 10:38
生物教学如何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吉林省集安市财源中学 苏海波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其中,生物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寓于责任,共建和谐新农村



“和谐”是新世纪的一大主题。“和谐”缘于什么?它缘于人们的责任,人们都能各尽所能,各尽其责,那么我们的社会何不其乐融融,这对肩负培育新世纪人才的初中农村教师可谓是一大挑战,如何应战呢?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结合教材编排的十大主题,在教学中,开展了《寓于责任,共建和谐社会》的国家级课题,组织学生完成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调查校园里的生物;调查家乡的环境变化;我为父母做午餐;家庭小药箱;合理膳食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深深体会到责任的重大,增强主人公责任感,从而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生物圈负责(如:《空中阁楼》⑴),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授与知识,形成新型农民观念



生物学科作为二十一世纪领先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新世纪人才,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人才,生物教学应占有一席之地。知识促进观念的更新,知识改变命运。在教学中,本人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专研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研究适合农村教育教学的方法……写有:《农村初中教师如何面对“课改”》⑵、《浅谈创造性使用教材》⑶、《农村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⑷、《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⑸、《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⑹等文章,结合教学内容及“生物技术”、“科学、社会、技术”等专栏,开展了《因材施教促发展》的县级实验课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启发学生靠知识致富,靠技术致富,从而培养学生从发展中谋生存的新型农民观念。



三、懂技术,发展新型农村经济



农业的范围很广,它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在如此广泛的农业领域中,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土豆丰产的田间管理》、《巧吃白露葱》⑺、《萝卜丰产的田间管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上的应用》⑻、《种植西洋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⑼、《平地栽培五味子》⑽等活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便调整本地产业结构,发展新型农村经济,从而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培养创新意识,开拓农村新天地



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可缺少。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结合生物的生殖,组织学生探究了青蛙的有性繁殖和菊花的无性繁殖,通过探究,有很多学生突发其想:《我来做妈妈》⑾、《绚丽多彩的菊花》⑿……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不断地进行探究并将探究结果运用到农业生产上,那岂不是开拓了农村产业的新天地。



生物教学,虽然是九年义务教育中不受重视的学科,但我十分看好它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我会一如既往地探究下去,真正实现“生物教学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5 10:39
让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走进生物课堂



河南尉氏县电视大学附属中学 朱文艳



摘要 本文从十个方面阐述了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釆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活动 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趣味无穷的自然科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主动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从而让生物课堂更加精彩。



1.做一做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构建学生操作实践的活动场景,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想一想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骨的结构时,很多学生对“长骨的管状结构,既坚固又轻便,适于人体的运动”感到难以理解。在课堂上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取两张大小相同的白纸,一张摊开展平竖直放好,另一张卷成筒状,然后让学生将一本书分别置于其上,看哪张纸能够承受住书本的重量。通过实验,大家都明显看到当然是卷成筒状的那张。然后我让学生动脑想一想:长骨的管状结构与卷成筒状的白纸是否相似?通过大家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明白:长骨的这种管状结构不但可以使骨更加坚固,而且可以减轻自身的重量,令运动更加灵活。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总结出答案,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3.说一说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釆用讲故事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调动学生动脑动口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习了植物的输导组织和蒸腾作用内容之后,让学生编写这样的故事:“水的旅行”。假如你是土壤溶液中的一滴水,请说一说你经过植物的根毛,最终到达大气中的旅行过程。学生经过积极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疏理,展开想象的翅膀,最后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文章。通过这种说一说的教学形式,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训练,生物知识也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得以理解和记忆。



4.读一读



教材中的阅读栏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教师指导得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使学生从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例如在学习“青春期”一课时,我没有把青春期时身体的变化情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通过阅读教材,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男生、女生在青春期时的心理变化和生理特征。通过这种读一读的形式,不仅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发现通过自学也能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就感,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并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比一比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思,在竞赛中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乐趣。如:在学习过“鸟类的特征”一节后,让班上的男生和女生进行比赛,看看谁知道的鸟类最多。开展爱鸟识鸟知识竞赛。学习过“昆虫”一节后,也可以开展中学生昆虫知识竞赛等等。在竞赛中,小组成员为了取得好成绩,同学之间主动想点子、出主意、查阅资料。学生的责任心表现的非常强烈。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这样的比赛,学生在紧张而又和谐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6.辩一辩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组织辩论活动,把学生分为正反两组,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和明辩是非,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能力的目的。如学习过“激素”一节课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两组动画:一是小明感冒发高烧,医生给他注射了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很快烧就退了;另一组是小明的妈妈服用了另一种激素类药物来治疗肾炎,结果吃成了大胖子,然后让同学们讨论到底是激素好,还是不好。这时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方坚持“激素好”的观点,另一方坚持“激素不好”的观点,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反驳对方的观点。再如学习过“鸟类的特征”一节之后,让学生展开辩论:蝙蝠属不属于鸟类。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鸟类特征”的理解。



通过这种辩一辩的教学方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收效也特别大。



7.演一演



“演一演”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如朗诵、诗歌、相声、小品等,生动地反映生物之间的联系,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典型材料,选择主要的角色,指导学生排练,尽量使全部的学生都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增长知识,培养其创造能力和交际能力。例如,学习生长素的发现时,当讲到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那里时,我让一个学生进行了一段小品表演: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忽从一侧射来一束灯光,黑暗中直立的他会有什么反应呢?我让另一个同学用预先准备好的一个不透光的纸箱罩住头部,他无动于衷。将纸箱套在头的下部,他立即朝着光源做了一连串的转头侧身弯腰的滑稽动作。学生恍然大悟,异口同声道:“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的下面的一段。” 再如学习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节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品《细胞器争功》。我让几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细胞器,表演中各“细胞器“为了证明自己在细胞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而彼此相互争功,在争吵中说明各自的重要作用,最后得出各细胞器只有互相协调、相互合作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这种恰如其分、惟妙惟肖的表演形式,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学生印象深刻。



8.评一评



新课程强调改革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实施多主体评价,让学生也主动参与到生物教学的评价中来。使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通过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可以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作业评价中解脱出来,以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这种评一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9.练一练



教师在课堂即将结束时,通过提问、练习、或小测验等形式,让学生练一练,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的情况,发现不足,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到有的放失。同时,通过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每节课中都有新的收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10.理一理



课堂小结是生物课堂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理一理活动,是指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在学习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时,可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制作的步骤:一擦二滴三取四浸五盖六染七吸。再如学习过“昆虫的特征”一节后,让学生用口决总结出昆虫的特征:体分三部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体足触角都分节,骨骼奇特生外部。通过这种理一理的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诱发学生极积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最后教师利用板书展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纲要,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出自己和老师间的差异。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5 10:40
例谈幽默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青岛26中 方建伟



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的实施上来,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维提斯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一、导入新课时幽一默,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运用幽默导入新课可以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案例:



1、在导入初二生物“遗传和变异”一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为什么张柏芝长得那么漂亮,而我却长得这么寒碜?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不是我的错,全是遗传惹的祸!听了我这略显夸张的自嘲,学生笑了,学习的兴趣也来了;接着用武松与武大郎的身材来比较,为什么同父同母所生却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学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2、如讲“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一节时,上课伊始,我一句话“今天先讲个故事”,全班鸦雀无声。“有个地方种植水稻,大米的质量很好,就是产量不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稻越长越好,产量也有所增加,当地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从1955年开始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病人起初腰疼,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长越矮。(有的学生笑起来)身体缩短,最多矮了30厘米左右(学生无人再笑,眼睛里现出惊疑的目光)。这是什么病呢?仅1963—1977年就死了207人。从死者遗体解剖看,病人外表好好的,可是体内骨折多的达70多处,(学生大吃一惊)后来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学生急切想知道)。原来,在这个地方的上游建了一座炼锌厂。(学生议论,河水污染了)是的,工厂废水中含镉,这种水浇灌稻田,大米就含镉,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就出现了上面的悲剧。”



幽默但真实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产生巨大疑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来到了。“环境污染多么可怕呀!”教师板书: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故事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们在说笑议论中受到了教育。



不难看出,在这两个例子中,幽默的设计,夸张的表情,如同一支“兴奋剂”,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笑过之后得到启示,受到教益,激发起学习的强烈兴趣。



二、突发事件时幽一默,海阔天空



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要把握住自己的理智和情绪,尽可能避免大发其火或轻易地训斥学生,这对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教师的自我形象都是有损害的。如果用幽默的方式来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其作用和效果就会大出预料。



案例:



1、冬季的一天,我和学生正沉醉于课堂的快乐中。突然,教室的门“咣当”一声猛地打开了,我头也没回下意识地问:“谁?”学生听之轰笑开了,原来是北风把门吹开了。



我停下了讲课,走去关门。边走边说:“你们瞧瞧,连北风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拼了老命想挤进教室来听课。我们还不得珍惜这学习的好时光,认真地学呀!”



学生一听,脸上笑意依在,心却有所悟,神情更为专注了。



2、一次我去上课,上课铃响了,但教室的前门却紧关着。我用力敲了几下,依旧没人开门,而且里面明显有幸灾乐祸的笑声。我转身从教室的后门进去,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似乎在等待我“电闪雷鸣"的表演。我环视一周说:“社会上走后门的风气很盛,但我强烈反对。今天我走了一回后门,是被逼的。希望同学们别再做这样不礼貌的事了。"紧张的气氛缓和了,学生也在幽默中受到了教育。



幽默是一种美,对教师来说是美的表现,对学生来说是美的享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往往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隔阂,倘若教师再板起面孔,不苟言笑,更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教师幽默的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师生间的陌生感,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要是教师的幽默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亲和力。



三、学生违纪时幽一默,润物无声



教学活动中,难免会有一些影响课堂纪律的违纪现象,对此,教师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过多地占用教学时间来批评教育学生。如果老师对学生厉声指责,往往会令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这样的教育不但达不到批评教育的效果,反而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幽默应变,灵活机动地让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到批评和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就好多了。



案例:



1、在一节生物课上,我正在讲授关节的结构及功能,后面一学生突然冒出“放屁”一词,全班嘎然静止,等待老师如何处理这个学生,这时我很平静地说了一句:关节没有这个作用。全班同学哗然,这位同学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发现这位同学再也没有说闲话,能够比较认真地听课。这就是幽默的作用,能化紧张为无形,融教育为无声之中!



2、六月份中旬的一天,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恹恹欲睡,我发现后并未板着面孔去批评,而是从故事说开去:“英国著名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每天晚上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睡觉,并说:“我的觉有一半是在汽车上睡的。”我接着说:“我看,有的同学的觉有可能一半会在教室里睡。”又说:“温斯顿·丘吉尔被人称为‘一只勇猛的狮子’。我看,现在在课堂上睡觉的同学,今后也可能成为‘一只勇猛的狮子’。”幽默的语言,说得想打瞌睡的那位同学也笑了。然后老师上课,大家全神贯注听讲。



老子说“大辩无言,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当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时,春风化雨的教育胜过电闪雷鸣的批评,而能化雨的最有效的莫过于运用极富哲理性、批评性、趣味性、娱乐性的幽默语言。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幽默不仅可以增添师生的生活乐趣,消除师生教学时面临的困境,减少不愉快的情绪,还可以使学生精神放松,使教学气氛更加轻松融洽,教育教学更富成效。



四、讲解知识时幽一默,焕发活力



教学是一项身心高度紧张的活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如果适当运用教学幽默,引起欢乐和愉悦,则能消除疲劳,使师生在整堂课中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有感到枯燥、沉闷的时候,这时学生的思维通常处于低潮,如果继续传授知识,教学效果肯定不佳。在这个时候若来一点附加的插曲式幽默,则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有助于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案例:



1、在“食物链”部分教学时,我故意把食物链的箭头写成: 草←兔←蛇←鹰。同学们议论开了,然后我说到:有些同学学习不认真,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像老师这样,把食物链写反过来,这就麻烦大啦,这蛇把鹰吃了,而兔又把蛇吃了,最后草把兔吃了,不知道是谁家种的草发生了特异性的变异,同学们可要当心一点,说不定还会吃人呢。学生一阵大笑,也便从笑声中认识到这种错误。



2、讲“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时,我给学生补充1989年10月5 日《法制日报》中“达尔文的遗憾” 一则短文:“达尔文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和表姐玛丽结婚。近亲结婚,祸及子孙。聪明的达尔文和美丽动人的玛丽生下了十个孩子,个个体弱多病。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余的七个子女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病。 三个女儿一辈子也不能出嫁,有三个儿子无生育能力,终生未娶。四儿子一生娶了四个老婆也没有抱上娃娃。 ”听罢,同学们兴趣大增,而且对近亲结婚的严重后果有了深刻的印象,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进而也增强了学生对我国婚姻法中禁止近亲结婚意义的认识。



幽默是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保护剂,是课堂传知解惑的催化剂,是学生课堂思维的润滑剂。没有幽默的教师象一副标本,没有幽默的课堂象死水一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等方面去寻找契机,恰当地把握好幽默艺术,使课堂充满笑声和快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幽默焕发起生物课堂的活力。



五、德育渗透时幽一默,情理交融



学科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寓德育于生物教学之中,寓哲理于幽默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笑声之中发现和领悟。恰当地选择科学的事实和材料,并用幽默予以包裹,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案例:在初二讲授“烟、酒对健康的影响”一节时,我了解到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怎么去教育学生呢?我采用寓教于谐的方式,把严肃的思想感情,通过诙谐轻松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我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 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



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试想,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去开导,能有幽默这样的教育效果吗?!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效。教学幽默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富有幽默的教学,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5 10:40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灵动生物课堂



吉林省集安市财源中学 苏海波



新一轮课改强调“以人为本”,这“人”无外乎就是学生,而学生的学习又恰恰是与老师的教育教学分不开的。所以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也只有在和谐的交往环境中才能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环境、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那么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如何引导并为学生创建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能不成为我们新一代教师所思考的问题。我觉得为学生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作为一名教师,要爱我们的学生



一个教育家说过:“做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是这样的人,他喜欢孩子们在一起,他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是那样的快乐,他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有如温馨的风,又似无声的雨,它能融化冰山雪岭,又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二、要做好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沟通就是情感交融,它是建立在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的纽带,对学生的自主发展起着动力作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寻求自我的心理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平等民主、渴望建立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师生关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需要教师在家庭关系的处理、师生关系的建立、学习环境的适应、社会交往的影响以及面对多彩世界的反应等各个层次,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全面沟通。引导他们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必不可少的责任,从而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变得更加绚丽。



三、要尊重、理解、赞赏学生,和学生交朋友



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说中国的成年人对孩子说话总是站着,孩子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总是仰视着大人;外国的成年人对孩子说话,都要蹲下去,使孩子能平视对方。这样一个实例告诉我们,国外的教育讲究平等、讲究权利。所以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蹲下来欣赏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要想和学生交朋友,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对待朋友要诚实守信,答应的事就一定去做。当你取信于孩子的同时,也就取得了孩子的尊敬和爱戴,会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找出学生所以会如此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切忌意气用事。要用赏识的目光来看待学生的优缺点,赏识是一种藏在心里的由内而外的爱,它不随分数名次而波动。赏识是遭遇困难时的一种鼓励;是孩子犯错误时的一种合理宽容;是风平浪静日子里的一种扬帆前进的动力。诚然,尊重、宽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尊重、宽容的同时我们更不能放弃原则。虽然对赏识教育和肯定教育思想的提出,特别是“平等、民主、和谐”理念的大力倡导,但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一味或无原则地赏识,肯定和尊重、与传统的师道尊严同样是走极端,是从师生关系的一种畸形走向另一种畸形。因此,尊重、赏识学生也要恰如其分,适可而止。



四、要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要有一个责任心,是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严而有理,管理学生切忌捕风捉影,一切都应让事实说话,让学生对老师的管教心服口服。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腿勤、口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除了要严而有爱,还要严而有信。这个“信”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要言而有信,说话要讲信誉,什么事都应说到做到,有布置就要有检查,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不怪发,不染特殊颜色的头发,不戴首饰,老师就应起到表率,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什么事老师都不要包办,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展示他们的风采。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用心去爱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为孩子创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孩子才会全心全意地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作用和效果,我们的新课改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5 10:42
倡导合作学习关注人的发展



青岛市第56中学 陈宁宁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经过教师的努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怎样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大幅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呢?本文浅谈一下自己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合作学习是学习组织形式的变化,符合个人的发展需要

合作学习的对立是竞争学习、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们追求共同的学习任务和个人责任的最佳组合。而过去,在应试教育下,我们过多地强调学生个体的努力奋斗,要求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地发展。1996年出版的哈福大学教授豪尔·加德纳的《MT—开启多元智能新世纪》,就提出了人的智力可以分为8种,其中一种就是“人际智力”。所谓人际智力就是了解他人,与别人相处的能力。其特点表现为:能交际和与人相处,能觉察别人的意图,容易有朋友,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别人帮忙,会教别人做事,喜欢群体活动。毫无疑问,人的这种智力,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怎么还允许有人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呢?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只有当他具备了良好的“人际智力”,才更容易获得成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社会人的一生发展的四种重要素质,包括学会合作、学会团队精神。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强调的合作学习并不排斥个人的独立学习和竞争学习,而是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竞争学习的有效结合,把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小组内通过分工,个人独立完成一部分任务。讨论中,个人思考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合作完成任务,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取得最佳效果,成果共享。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的课题,要求几个人共同承担一项课题的研究,这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好方法。当一个人具备了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后,并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这种能力,相信一定会为他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学习是社会化过程,适应社会需求

人的受教育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合作学习是一个人在社会化的(集体的)许多方面的锻炼:积极参与、分工合作、民主决策、热爱班集体、平等民主,这都是社会需求。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和国内的竞争加剧,决策者们早己认识到,现代企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注重塑造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各大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除了满足一定的能力需要外,特别要注重员工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即合作能力,和同事之间的协调配合、交往,交流的能力。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化的过程,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关注社会的发展。在合作学习中相互理解和协调,同时又相互影响和帮助,不断发现自身的弱点,调整自己才能适应社会,不致被淘汰。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纵观当今社会的科研领域,如关于基因的研究,关于攻克艾滋病,癌症等疑难病症,都需要大家矢志不渝的共同努力,推进人类前进的每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冲杀的结果,而是需要众多科学家的精诚合作。20世纪六十年代,在我国生物研究领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举世瞩目科研成果,就是经过多位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合作而取得的。

三、合作学习方式的具体实施

1.合作学习需要恰当的评价方式作支撑

每次合作学习后,小组内成员根据各自的表现协商后,给各成员打分,这是自评互凭结合;然后由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情况,确定一个评价标准,把两方面的评价和学生的期末成绩结合起来,这种评价方式真正代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主合作和竞争学习的欲望。

自评、组评和师评的结合,很有公平性,符合发展性评价的思路,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评价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把全班同学每四个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许多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如在进行问题讨论时,各小组需要确定一名主持者,一名记录者,一名发言者。讨论时,各个成员都要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学全面负责;纪录的同学还要各个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发言者负责把全组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每位同学都要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

刚开始实施时,学生受以前的学习习惯的影响较深,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出现分工不明确,互相推诿现象。交流时有的小组无人发言,没有讨论纪录。有的各人说各人的,讨论时间结束时,也没有什么结果,学习效率低。实施探究活动时,能者多劳,懒者旁观,甚至无人做或抢着做,试验效果不明显。

为了强化合作学习,我利用优秀小组示范、个别辅导、改变评价方式等方式使学生逐渐得到适应,最后评价时,强调的是小组的整体成绩,每一个成绩的取得是组内各成员合作的成果,个人再优秀,若不善于和同学交流,就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探究活动中更是如此,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四名同学中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位切碎馒头,一位收集唾液,一位给三支试管编号,另一位将水温控制在37摄氏度,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既节约了时间又分享了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学会了交流和分享成果,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实践证明,哪一个小组能较好地进行分工合作,就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不断合作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 合作学习可以分层次进行,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层次,进行异质分组,每一次合作学习,要将制定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任务和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小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所担任地角色和任务,树立每一位学生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在小组内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从而达到合作的学习目的。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难度大的学习活动,可组成学习兴趣小组,由他们来完成,有兴趣和某方面专长的同学可以自愿报名参与。并非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需要所有的学生参与,如一些难度大的、持续时间长的调查、探究等活动。各兴趣小组的研究成果可以共享。这样可以以点带画。如在完成《蚂蚁的通讯》的探究活动时,由于此活动持续时间长,而且所需的蚂蚁不易找到,全班大规模操作难以控制,于是在班里成立兴趣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找来蚂蚁放在实验室里饲养,并按事先制定的计划实施计划,做好纪录。上课时,在课堂上把活动的整个过程作一下展示,成果共享,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小组的划分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如课外活动可以自由自愿组合,也可以打破班级的限制,跨班级合作。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展示自我。

总之,倡导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重要手段,让教师在教中谋求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做准备。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顺利实施,是基础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5 10:42
浅谈生物教学语言的规范化



山东省莘县实验初中 林新平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都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教师的教学语言正确、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和失败。大凡成功的教学,无不得益于教学语言的功力,即正确、规范。由于中学生物学科实验、实践性问题较多,涉及的面广,知识跨度大。因此,更需要生物教学语言的规范化,这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练就的,并应具有的教学基本功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规范生物教学语言呢?我认为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生物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播生物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当做到准确无误。具体地说,在表达概念、定义、原理、结论、规律时,必须做到准确、精练。在讲授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知识时,语言应准确、生动。切忌拖泥带水,简单重复,使学生产生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感觉。例如,在讲免疫中的抗体和抗原时,虽然这两个概念只一字之差,但含义却不同。前者是指人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所合成的一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而且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抗原则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此外,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尽可能不讲土语或方言,要用标准普通话教学,力争做到读音准确。另外,还要十分注意生物学常用字的准确读音,许多生物学常用字的读音不同于习惯发音,如萎蔫(niān)不能读成萎蔫(yàn ),两栖(qī)动物不能读成两栖(xī)动物,蜕(tuì)皮,不能读成蜕(tuō)皮,桡(náo)骨不能读成桡(ráo)骨,臀(tún)部不能读成臀(diàn)部,桧(guì)柏不能读成桧(kuài)柏。生物教师应对易读错的字勤查字典,千万不能想当然,在教学中读错字是极不应该的,它有损于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威信,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2 生物教学语言的穿插性

许多成语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原理,或反映着丰富的生物学现象,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活泼有趣的成语型练习题启发学生挖掘其中内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加强生物学与语文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对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构建大有裨益。例如,“作茧自缚”的昆虫处于变态发育的蛹期。“油光满面”是人的皮脂腺活动加强的表现。“蜻蜓点水”指产卵。“金蝉脱壳“是指蝉若虫的蜕皮习性。生物教师把这些问题穿插课堂当中,不仅能起到规范语言的作用,而且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 生物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生物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师讲授的基本知识,要求真实、确切、所谓确切,就是要求上课用严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概念,叙述原理,不能含糊笼统,切不可胡言乱语。例如,讲“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乍一听似乎正确,细一想,不对了。难道病毒类,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就不属于生物了吗?由于措词不准确而产生的科学性的错误,对教师而言,是不允许的。

生物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表达上的科学。例如,如果说哺乳动物都是胎生哺乳的,显然把话说绝了,不够科学,如果说“哺乳动物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用肺呼吸的,该肯定的却又把话说的太留有余地,也是不够科学的。

生物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师要用生物学的名词术语进行教学,不要滥用习惯用语、口头禅来替代生物科学的名词概念、原理,例如,我们平时习惯于把皮肤浅层的静脉叫青筋,把鸟类的喙说成是嘴等等。这些概念都是错的,因此,教师一些平时习惯的说法要慎重,不但不能用于教学中,而且要着意纠正,教学语言要有一定的依据,它的依据就是科学的真实性。

4 生物教学语言的针对性

生物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是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而言的。中学生物学科的知识,不可能都像大学生物学,那么严谨,它的科学性程度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性,也就是说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初中生物语言要有针对性,不要用高一级的语言代替初中语言进行教学,自以为科学性强,实际上已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及中学生的教学要求。例如,细胞中无成形的细胞核,对于初中,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只能这样认识,这么说,如果拔苗助长,反而不能使学生接受。

5 生物教学语言的口语化

生物教学语言的口语化是指教学语言既不同于一般的口头语言,又不完全是书面语言,因此,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增强教学语言口语化的修养。首先,要把备课的过程当做锤炼教学语言的过程,只有深入钻研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才能进行教学语言的再设计和再创作,写成自成一家的口语化教案。但是,口语化教案决不是教材书面语言,表达的大问题化解成口头语言表达一个个小问题,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口语化的教案要求教师在口头表达上有一定的节奏、停顿、抑扬顿挫、语气声调等变化的艺术性,并逐步做到声情并茂,诙谐幽默。

6 生物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善于启发、诱导、突出趣、新二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生物的生殖''一节时,介绍克隆技术的利和弊;在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给学生介绍基因工程对人类的贡献;学习矿质代谢时给学生介绍无土栽培,可培养无污染的绿色产品。诸如此类,还有人类基因组计划、DNA亲子鉴定等,我都适时地与课本知识结合讲解,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连最淘气的学生也凝神静听,心驰神往,兴趣倍加。

综上所述,生物教学语言的规范化对中学生物教师来说既非常重要,又有一定的要求。从内容上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新,言之有情。从形式上说,要准确精炼,形象生动,风趣含蓄,通俗易懂,流畅自然。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5 10:43
试论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王 虹



《标准》规定有关能力的培养目标是: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能力是"自我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源泉",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人教版新教材以实验、观察为主线,更强调通过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与体会。

一、发挥网络优势,结合课外资料,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不善于通过教材以外的途径来获取知识,自学能力较差。与这种现象相对的是,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与课外读物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十分方便。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家里都有计算机并有条件上网,也已经开始习惯从网络中获取各种信息。这就为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获取课外知识创造了条件。与生物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包括一些生物网站(专业的、非专业的),如生物教与学(www.shengwu.fsy.net)、中学生物园地(www.shengwu.363.net)、生物通──新闻中心(www.eblotrade.com/newsf)、北京植物园(www.beijingbg.com)、北京动物园(www.beijingzoo.com.cn)、中国自然保护区(www.naturereserve.gov.cn)、野生动植物园(www.wow.org.tw)以及一些科普知识网站如中国科普博览(www.kepu.com.cn)、科学博物馆(www.mos.org)、三思科学网(www.oursci.org)等。此外也可以通过一些搜索引擎寻找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为了让学生利用好这些资源,提高学生个人的自学能力,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与生物学相关的知识,在每堂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生物小知识。还有,在学习新章节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或上图书馆阅览的方式获取关于新章节的知识,并在第一堂课进行交流、汇总。这样,在学生获得较多课外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提问引发学生对本章节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同时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结合多媒体设备及其他传统教具,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

科学的学习要从观察入手,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门户。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知识,就更能从观察对象上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观察能力是人们全面、深人、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是人们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或某一事物的一种知觉过程。通过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多学校都已经开展了多媒体教学,色彩丰富的图片与形象生动的动画不仅可以愉悦学生的视觉,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例如对于心脏的生理机能的教学,可以使用动画的方式来展现心脏跳动的整个过程,同时结合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心脏跳动的各个过程中心脏房室瓣的形状变化,总结房室瓣的作用,这样就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总结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模具与多媒体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植物学时,收集各种植物的实物图片以多媒体方式播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结合根、茎、叶的传统模具可以使学生对其内在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利用动画方式则可以使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整个过程了解得更为深刻。

三、深化实验课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对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发展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备条件。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应该尽可能地结合现有的实验教材,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挖掘实验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对叶片下表皮的气孔进行观察时,按照教材要求,学生只需用显微镜做静态观察,由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推测出气孔的功能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学生对气孔了解得不多,很难直接由结构推出相应的功能。如果在讲课前事先准备一些叶片的下表皮,将它们浸于50 mol/L氯化钾溶液中,并置于黑暗的密闭容器中 2小时以上,待上课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下气孔的闭合状态,然后置于荧光灯下约20分钟,观察气孔是否张开,再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气孔的开闭和什么有关?它的功能是什么?”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这句话的含义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外界湿度对气孔开闭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蒸腾作用的理解。再如,在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可以补充这样两组实验:一组将唾液、馒头碎屑分别置于沸水中10分钟,另一组则将它们分别置于冰、水混合物中10分钟,而后将唾液与馒头碎屑混合,再分别检验与碘的反应。这两组实验验证了唾液淀粉酶在高温下会失活,而在低温下则活性很低。结合教材原有的实验既说明了酶的作用,又说明了酶的作用条件。

四、设计课外活动,培养组织与合作能力

在中学教学中,组织与合作能力经常被我们忽略,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这两种能力却十分重要。在科学研究中,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与组织能力更是评价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通过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合作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主人翁责任感,更能使学生学会相互信任、相互关心与相互尊重,而又不失相互竞争。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参与组织、合作的氛围。可以首先为学生制定不同的课外活动方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活动方案组成小组。每组5~8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相对独立地担任一个任务,互助合作,共同完成这个小组的活动。教师在了解各个学生特长与性格的基础上,协调各个小组的成员,让每个小组配备一个领导成员与一个协调成员,以组织并协调这个小组的工作。这样,小组活动既能尽量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有一定的组织性,使学生在互相学习与讨论中得到锻炼,学会如何合作。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综合数学、物理与化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初中阶段,在学生的数学、物理与化学基础知识不充足而生物科学的发展又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作为生物教师,如何把生物科学知识生动、形象而又不失严谨、深刻地教授给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这个挑战中,要求我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能够充分动用各种资源,紧随生物科学发展的脉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尽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5 10:43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北京市十一学校 邢凤玉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我国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并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见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一)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1.原型创设

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提出“大米在适宜的条件下能萌发吗?将蚕豆的种子横向一切为二,在适宜的条件下,他们能萌发吗?”在学习消化和吸收时,提出“早餐没吃,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早餐吃的是面包和鸡蛋,这些食物在身体内发生怎样的变化?”“麦当劳和中餐,你更爱吃哪个?哪个营养更均衡?”等。

2.实验创设

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这种问题情境创设在生物学教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可以通过设立对照实验:馒头碎屑+唾液+搅拌,馒头碎屑+清水+搅拌,馒头块+唾液+不搅拌;全部37 ℃恒温水浴,加碘液检验。然后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3.多媒体创设。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生物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

4.生物学史创设

生物学史大量的史料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把这些史实作为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献身科学的热情。例如在“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以普里斯特利、萨克斯、恩吉尔曼和卡门、希尔等人的有关研究过程作为问题情境而展开,学生通过思考一系列问题,最后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5.热点创设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更是一马当先,如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干细胞移植、生物芯片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另外国际重大事件中如炭疽、生化武器等等,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与教材中的方案比较,产生矛盾和疑问,使学生对实验的单一因素与对比实验有深刻的理解。

(四)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首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其次,建立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的评价中,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的评定挂钩。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体会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生自己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科学史上几乎每一项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于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强调问题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会得以发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25 10:44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广东省肇庆中学 冼国霞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追求知识的传承,注重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模式,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所以,生物课程标准就是要打破这种陈旧的模式。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只有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自主学习,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就谈谈在生物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做法。

一、用多种形式的教具以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引发学生兴趣

由于学校教学条件和实际环境条件的限制,有很多生物学知识或有关实验是不可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或实践到的。而且一个课时只有40分钟,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到多一点的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兴趣呢?这是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要利用生物活体、标本、模型、挂图等传统直观的教具来协助教学。另外,对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宜采用电视、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这不仅可以将教科书中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形象,使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而且可以充分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

二、以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吸引学生

教师应抓住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识充满好奇心这一心理特征,采取多种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青春期”这一节时,我采取问卷调查和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教学,再根据学生的疑惑制作多媒体课件授课。问卷的问题涉及“你有没有出现遗精?”“你有没有出现月经?月经期间你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吗?”“你有没有喜欢过哪个女生(男生)?你为什么会喜欢她(他)呢”等敏感的问题。而学生讲的故事则是关于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的情境,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男女同学关系等。由于问卷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学生讲的故事都非常贴合学生的自身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节课的内容,真正是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只有了解了这些事情,才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讨论和交流关于身体发育和性成熟等敏感的话题,兴趣被一下子激发起来,连平常上课最容易分心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兴趣倍增。

再如,在“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计游戏来引出课题。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如“相互拍手”“抓手”“接球”“踩气球”等,概括出反射的概念。本节课由于是学生直接参与活动,而且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所以,课中有许多快乐和欢笑,有许多的创意和出其不意,但都是围绕着有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来进行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同样激发了学生兴趣。

三、利用各种竞赛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兴趣

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在教学中适时举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知识竞赛或辩论赛等,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时,让学生进行知识竞赛,根据教科书内容设计一些必答题和抢答题,让学生在竞争中,把知识牢牢记住,也让学生学会互相协作。

而针对学生学习有所松懈,兴趣减弱的现象,我根据学生能力,选择了一些关于目前生物技术上的热点问题作为辨题,如“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保护者”“医学的发展应有/不应有伦理的界限”“克隆技术有利于/不利于人类”等,让学生争辩。学生在辩论中都能自由表现自己,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每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往往会激起一场针锋相对的舌战。这样的辩论有助于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知更深入,而且易使学生获得无比乐趣。

四、适时设疑,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也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探究学习的动力就是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探究中教师要演好一个帮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让他们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一节时,我在课前就设置了问题如“什么是裸子植物”“什么是被子植物”“裸子植物除了种子裸露这一特点,还有什么特征呢”等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上岗搜集有关资料,再让他们上课时带来并向同学介绍。这就使他们尝试到探究过程中的乐趣,而通过介绍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也获得一种成功感。这正是我在这节的教学中想要达到的效果。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对事物喜爱的情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无形动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作为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而努力。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