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优秀笔记交流)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09
标题: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优秀笔记交流)
当然,感情并不能代替教育,但是我们的教育必须充满感情,这就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而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该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朋友的爱。
——读《爱心与教育》
作为刚踏入教育界的我来说,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很高的权力。我们的言行影响着学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能促进学生还是抑制学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地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读《塑造教师》
缕缕书香,溢满校园每个角落。教育理念化作甘霖,更好地服务于教育,让每节课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心灵放飞,用知识点燃智慧,书籍是无穷的知识宝藏,是浩瀚的知识海洋,师生在知识海洋中扬帆起航……
——读《书籍是长生果》
对呀,揠苗助长不如顺乎天性,为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经历风雨。这本书中又何止这两个教学方法呢?我还在细细品味。
——读《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读《拿着棍子读书》
苦与甜本是一家,先苦后甜,才知甜滋味。正如余秋雨把书名取作《文化苦旅》,但苦中处处有希望的曙光!
——读《文化苦旅》
看着讲台下的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时不时的流露出或喜或悲的表情,在这里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心情,像他们一样,为公主与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喜极而泣,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欢呼雀跃。……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灰色,让人窒息、让人伤感,但在其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希望和追求,在作品中也流露出作者的信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读《安徒生童话》
我们必须记住,从根本上看信仰从来都不是,也无须一种言辞的表白,而是一个人的活动所展现出的他的存在方式。对于一个人是如此,对于一个民族未必不是如此。
——读《法律与宗教》
最近学习了一篇关于“课堂上教师如何用语言鼓励学生”的文章,深受启发。当教师一个问题提出时,学生无人举手,这时教师可用:同学们,把你不同的看法告诉大家好吗?相信你能行。
——读《教师,课堂上运用好你的语言》
我曾以蜻蜓点水的方式读过《古文观止》,除了提高了一点读文言文的兴趣外,最大的得益是我觉得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古代的历史,因为我们的历史书实在是枯燥得很。所以读此书既可以增进文言知识,又可以增进历史知识。但愿“读点文言也好”能成为更多人的观点。
——读《古代文言,必修之课》
这是一本小书,谓其小是因为它几乎谈不上鸿篇巨制,只是由一篇篇日记组合而成,;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它的作者是一位年仅9岁的孩子,但我却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课文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
——读《爱》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们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读《给教师的建议》
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工作,他们教育的对象——儿童经常变化,所以教学的内容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任务。
——读《浅谈教师的职责》
这套书不遗余力地宣扬美的教育和情感教育,这至少应与思想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同等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是思想着的动物而缺少审美情调和情感,这种人的人格也是不健全的,因为我们在培养“完人”的意识中,更要考虑到个中元素对人的成长与生存的各种影响。
——读小学卷《新人文读本》
我不禁想起同行中一位人士说过的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优秀教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首先你要敢想,那才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
——读《怎样使自己成为教育工作行家》
通过学习,我感受到于永正老师是一位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正是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热爱,于老师在三十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无怨无悔。
——读《教海漫记》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既要讲“言教”,更要讲“身教”。你要求学生们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亦然。
——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课堂的传道、探求,不如拓宽孩子们的空间,让孩子们去书室感知一下古人的言与行,开展自我教育,领悟警言警句,理解人生的价值,激发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促使孩子理解父母亲的辛劳为了谁,教师的苦口婆心又是为了谁。
——浏览《增广贤文》所想点滴
我们的课堂似乎不需要过多矫揉造作的客套,似乎也很需要太多精心得不着痕迹的安排,无论如何,如果一位真正能读懂生活的乐趣、真正能从生命的角度审视课堂,并乐于将一切自己感受过快乐的东西带给他人的老师也一定会懂得如何给自己的学生经常带去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体验生活乐趣的一堂课。
——读《课堂亲近生活》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09
作为一名班主任,“民主教育”是他的一大特色,“爱心教育”是他成功的基石。他的爱是博爱,是严爱,是充满艺术魅力的关爱,他的教育方式是感性的,学生之于他是朋友而非机器。是啊,当我们以冷眼、责骂和各种各样无休止的惩罚对待学生的时候,我们又怎能期望教育能深入学生的心灵?离开了对学生起码的爱,一切教育都是一纸谎言!
——读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0
读《我教小学数学》的体会
读了特级教师李烈校长的《我教小学数学》一书,使自己受益匪浅。正如董奇同志所谈的那样:读完本书,自己最深刻的体会是:本书不仅是一部讲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作者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它对我国素质课程改革者以及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理念和应用价值”。
一、以爱育爱,爱如土壤
于漪老师说:“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作为老师来说都应是这样的一种人。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应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爱。它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的情绪情感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智力活动及综合能力的发展,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唯此,只有教师爱自己的学生,才能使学生爱他们的老师,爱老师你所教的学科,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能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兴趣又靠爱而产生的,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便会产生爱的念头,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寻找。这样就不愁自己的学科教不好。由此可见,以爱育爱尤如泥土和种子,一旦种子撒在泥土中,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以会教会,会似明镜
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知识水平和教育素养等,对每一个孩子都起作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每点每滴都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这样一来,我们教师的工作便显得非同小可,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古语说“有其师必有其徒”。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有怎样的老师就教出怎样的学生,不防我们今天也可以反过来看,知其徒略知其师,就是说知道学生怎样也略知学生的老师如何。正因为学生的会就像一面明镜,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全部或某个方面。为此,我们都必须先达到“会”,所指的“会”,不仅是文化知识和各种学习能力,还包括会合作、会关心、会健体、会审美、会劳动、会创造、会生活、会做人等。这样才能使孩子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使他们将来成为真正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0
读 书 杂 谈
一、为什么要读书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曾经读过这样的一副对联。现在读书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这副对联又一次引起我的共鸣。是啊,人生在世,至乐之事莫过于读书。
读书是很纯洁、很高雅的事,读书是自我拯救的有效途径,这种拯救并不是物质的,并不是将书当作敲门砖去敲开身外之物的大门,读书是疗救自己灵魂的手段。“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方面的“道”,含义很复杂,它包括对人生的认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等很多方面,只有将“道”弄明白了,人生才不至于白活。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他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从这方面来说,除了读书,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呢?
人生在世,诱惑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权力、金钱、美色、虚荣……等等等等,有些人穷其一生,忙忙碌碌为了占有这些东西,头发都白了,眼睛熬花了,直至弥留之际,仍旧两手空空。而一些深谙生命要义的人,潇潇洒洒,在不断的阅读者,渗透人生真谛,感受阅读带给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广阔的,他们是人生的智者与幸福者,因为他们活出了真正意义。
二、语文老师应该怎样读书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都认为自己不缺理念,他们知道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道平等民主与尊重,知道个性化解读,他们以为知道这些就是有了先进理念,至于课堂上为什么走路,至于处理各种事务为何依然如故,说是缺操作方法。其实,你必须问自己,是否已经把教材和相关的课程标准读明白?如果“否”,那么就应该抓紧时间,系统的读书。因为你拥有的所谓的各种理念,其实是别人外加给你的,是别人灌输给你的,并不是你从心底深处长出来的。就像一个换了器官的人怎么也不如“原装”的好用。你的理念是别人给你的,你的教学行为就不会被那个理念自然指挥。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要多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要读一些当代的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的文学作品,你才能进入当代青少年的心灵世界。一个教师应该始终保持着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人的情感就像皮肤,随年龄的增长会渐渐地不敏感。而学生刚好是睁大情感的眼睛的时候,他们是敏感的、细腻的,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是帮助我们保持心灵敏感不老化的最有效的方式。
除了读文学作品,也要读杂书。读杂书就像吃杂粮,使人身体强健。农业上优良的品种大都是杂交而成的,这个现象具有着普遍性,适应于包括教育教学在内的各个行业。经常阅读科普杂志,才能回答学生的问题;读点天文学书刊,你才能知道孩子们观察到的星空是怎样的;如果你的学生喜欢篮球,常看NBA球赛那么你就应该读一些关于篮球方面的书,了解篮球界的一些人和事,……只有这样,你才能走近他们的身边,走进他们的心灵。
三、结束的话
读书,是精神一辈子修炼的需要;读书,是教师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君不负书,书也一定不负君。愿与大家共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0
书 中 自 有 黄 金 屋
——读书感悟与体会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总结流传的一句佳话,一种古训,也特别是在古代科举制度时,读书登科,金榜题名后的真实写照,是千古名言。这句话如果一分为二去看待,我认为也有它的两重性。在古代,大多数人读书是为了升官发财,高官厚禄,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为了这个目的才秉烛夜读,甘愿十年寒窗、不惜廿载面壁;但也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精忠报国,拯救社稷而读书,如岳飞、林则徐、文天祥等。在现代,读书是为了考取高等学堂、吃上皇粮、摆脱“农行”;但也不访有人读书是随大流,尽义务,力争扫除文盲;而更多的人读书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为祖国为人民工作,更好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书中自有黄金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如此,不管古代现代,它是无数人的人生目标、座佑铭、奋斗格言,它也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后代人就用前辈人的“黄金屋”来作证例和榜样的。的确,我们每位在职的教师,以及其他国家干职工的“黄金屋”不也是读书读出来的吗?如果没有读书能当上老师、成为干部吗?然而今天当上了老师也好,干部也好,说明你以前很会读书,很用功读书;今天要当好老师,当好学生欢迎的老师,又说明还要继续读书,不停地读书。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现在这一桶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而要有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活水河流。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开展读书活动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深刻领会活到老学到老的孔夫子精神。这句佳话,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般珍贵的精神世界。
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说过:“一本理想的书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我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也曾发出:“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犹可傲王侯!”的感叹。纵横历史,古今中外,留名青史,影响一辈人的无一不是博古通今的饱学之士。司马迁如果没有年少时的博览与专研,如何为人类文化史贡献《史记》这样的史家之绝唱?李白如果缺乏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底蕴,又如何能赢得“诗仙”之美誉?毛泽东如果没有“八角楼的灯光”、“延安的窑洞”、“西柏坡的油灯”是不可能写下《为人民服务》、《长征》等这些千古佳作的。回顾伟人的成长足迹,你会发现是读书使他们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是读书成就了他们辉煌的事业,完美了他们绚丽多彩的人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0
读书是我最大的快乐
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
读书活动开展以来,我始终坚持每天至少30分钟的读书学习。一学期来,我读了《走进校本教研》、《教育的55个细节》、《走进新课程》、《神奇的教育世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好书。
通过读书学习,我认识到:一张固定不变的文凭,一套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难以立足新的教育阵地。这就意味着自己的知识必须倍增。想一想,自己是否有一桶水。假设有一桶水,又能否给学生一杯水?由此,就必须利用工作之余再学习,随时随地的“充电”、 “补氧”,活动老,学到老。要跟上知识的发展,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的学习,才能适应于新思想的启迪者,新道德的执行者,新知识的传播者,才能在教育阵地立于不败之地。
培根说得好“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好书读得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1
谈 读 书
人为什么被称为“万物之灵”?这是因为人有一副构造完备的头脑,能思想,能求知,能创造,能发明。现今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英国学者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而求知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则是读书。
小时候,父母把我们送到学校受教育,并时常叮嘱我们,教诲我们,认识到学校是为读书的;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读书的目的和重要。我认为读书不只为充实学问,了解做人的道理,还要立志为国为人民做工作,做大事,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如何读书,探讨学问,追求新知呢?本人认为下列几点是很重要的。
一、确定读书目标
在读一本书以前,先要想想,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先看这本书的序文,认清读这本书的目的后,耐心的将它读完。若中途遇到了疑问和困难,也要设法持之以恒地将它读完,才会有效果。
二、选择优良的书刊
我们看杂志、报纸,常常看到许多新书出版广告。书店里的书种类多,数量多。因此,在我们要读书以前,必定要选择最有益的书,不要阅读黄色、灰色或描写暴力的书籍,才能使身心正常发展。因此,选择书籍的工作十分重要。
三、不要急着读完
吃东西要细嚼慢咽,读书更要细细品味。若是想在短时间内一口气把一本书读完,将不易真正明白其中的意思和道理。因此,读书要慢慢品味,才能对书的内容充分理解,从而深刻地印在脑海里。
四、须求彻底了解
读书,必要彻底了解,遇有疑难句子,词或不懂的字,必须虚心地请教他人,务必求得完全了解,千万不可敷衍了事,马虎过去。
总之,读书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做大官,发大财。读书是为了明了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明白一切我们所体会不到的事情,并要学以致用,发挥个人的才智,运用于生活,运用于工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这才是最重要的!
书籍是人类文明不灭的火种,人类走向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启发智慧和鼓舞人心的书籍。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读书,对人益处多多,同事们,让我们一起发愤地读书吧!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1
做一位心中永远有追求的教师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经县教育局钟局长推荐,学校黎校长将刊登在《教师博览》2005年第11期、第12期的江苏省吴江市屯村实验小学副校长管建刚写的文章《不做教书匠——一位年轻校长对青年教师的7条真诚建议》全文印发给每一位教师,要求教师利用寒假时间精读后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
由于领导与学校重点推荐,本来已粗读过一遍的我又重新精读了一遍。粗读时感到文章平淡,甚至有点拉家常似的啰嗦。精读后觉得剖析有理,针对性强、具体实在,我作为一位年轻教师深受震撼,裨益非浅。
一、踟躇而行,我有目标感吗?
正如管校长所说,我也是抱着先考上一所学校早点出来工作,以后找机会再改行的想法,走进了教育系统。刚参加工作的几年,我按照师范老师的指点:“不管能不能改行,从教的前几年都要潜心于教学,摸着门道站住脚”。我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所以对教学也可以说入了门。九十年代中期,出现第二次打工、下海热潮,我的心也开始打乱了,再也没有往日的宁静。一会儿想参军入伍,一会儿想开店做生意,一会儿想毅然辞职打工。学校领导对不能静下心来做教育的教师,觉得非常头痛。也以委任少先队辅导员、教导干事、教导主任、教研员、总务主任、村小校长等职务来稳定我的内心。我看着那些小学、初中学习比自己差得多的同班同学和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年青人,有的是老板、大款,有的是大领导、负责人,我们的生活与他们相比,相形见绌,内心无法排解那种白活一世的想法。也就无法安心于原本安心的教育,彷徨、痛苦、迷惘中也浪费了自己最珍贵的黄金年华。通过竞聘走上了副校长的工作岗位后,由于学校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理念的束缚,自己很多教育理想无法实践与实现,在工作中也找不到兴趣,找不到意义。面对不想做又必须做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只有简单地应付。正如管校长所说的,如果你的志向是搞物质、搞经济,如果你认为有那个能力与水平,真的应该早点跳槽,以免误人子弟、影响学校的发展,因为态度决定一切。你的心不在教育,又如何能潜心经营自己那个叫做教育的职业呢?如果我们毅然地选择了教师,就要安心地朝着目标去奋斗,以良好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心无旁鹜地工作。
二、欲干还看,我有积极感吗?
应该说当前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体制僵化、投入不足、师资薄弱、理念陈旧、疯狂应试……在一个学校里,如果干的不如不干的,干得多的不如干得少的,说真话的不如说假话的。即便制定各种制度来约束,教师们也都只能是在尽量维持着做第二种状态的教师。我也梦想着做第三种状态的教师,有时积极应对各项工作,有时看到同事中有很“潇洒”的教师像第一类人那样活着,因为他们或牢骚满腹,或真的很“潇洒”;有很“劳苦”如第二类教师的人,他们往往早来晚走,加班加点,真的如老黄牛。他们也知道自己一直在机械的做着重复的事,毫无灵气。他们也知道比如备课,只能是抄教案,比如上课,只能是一个模子,一条路子,做大路货的事。他们对呼声渐高的人事制度改革也诚惶诚恐,但他们也似乎总有自己充分的理由:岁数大了,学历太低,没有时间,外出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太少。有的甚至还说,新课改整的那些花架子,现在还不适用,我们现在是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风风火火搞应试教育,还有应付检查的那些资料,都知道没用,没办法,只能是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有时听了这些话,自己也会语塞,我们应该解释些什么呢?又能解释些什么呢?我又怎么从同事的影响中超脱出来,保持自己的积极感呢?
正如管校长所说:“如果你愿意奋斗,愿意做第三类教师,不如从此刻起下定决心积极地做教育。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
三、教书育人,我有专业感吗?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一个教师不是有了知识、学历就能做一名好教师。而且我相信,一个人的能力与学历不一定成正比。一名真正有专业感的教师,一定是具有心灵的力量,内心细腻、情感丰富、人格高尚,具有渊博的知识的人,一定是一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具有很好地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具有高超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的人。
我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大专文凭,现在又在进行本科学历函授,相对而言,学历、素质是稍高的。但是,自从任总务主任、教研员、副校长以来,已经有六年没有担任主课教学。今天的时代已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学生成长的规律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有朝一日,自己重返讲台,真应该思考能不能以足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念来应对新教学。形势迫使着我必须积累知识理念,做有准备的教师。
教师只要立身不做教书匠,始终保持目标感、约束感、责任感、积极感、学力感与专业感,孜孜不倦地学习、思考、实践,就一定会感到心中永远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1
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前段时期,我认真地读了管建刚校长的《不做教书匠》一文。我边读边想,我对照作者在文中给年轻老师的7条真诚建议,我觉得自己在有些方面做得还好,但在有些方面做得不够,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我也决心不只做一名教书匠,要做一名真正的教师,可到今天“教书匠”这顶帽子我还没有摘掉。读后,我重新审视自己,今后,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以前有时自己也想从事其他职业,并为此花了一些时间和精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现在想想自己那样做真正是为了什么自己也说不太清楚,可能就是随波逐流吧,因为自己本来是想当一名教育家。要想当教育家,不在教育领域怎能成为教育家。再如管建刚校长说的“自己的青春只有一次,学生的童年也只有一次”是啊,这些一点儿也不能浪费啊!我今后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投入到目前的工作中去。
二、争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
我一直认为自己很遵守上班时间,因为我 一般是提前到校,按时下班,只是偶尔会提前下班。当读到“小事上放松自己,越放越松,到最后将一塌糊涂”时,我觉得今后要严格地遵守学校纪律,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坚决不做不利于工作的事。
三、争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以前,自己也能认真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但是我现在觉得还不够,为了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我还要尽快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本领的教师。
四、争做一名有积极感的教师
管建刚校长把目前的教师做教育的态度分为三类,我对照自己,我想自己是属于第二类,即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因为我觉得自己做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对得起学生。现在我觉得这样做还不够,自己应该有第三种态度,即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在教育教学中,要按照管建刚校长的建议去做,争取做到:1、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2、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3、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4、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
五、争做一个名有学力感的教师
管建刚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善读书,善思考,思考教育现象,从教育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质,他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是啊,读书是底,书没有读进去,就思考不出什么名堂来,思考永远不会成为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行走于教育路上,犹如一个迷失方向的路人行走于森林。自己今后不但要读书,而且要多读书,不但要语文专业的书,还要读杂书,以充实自己。同时要善于从日常的教育现象中去思考教育的本质,经常写教育随笔,写教育日记。
六、争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管建刚校长说,一个真正的教师,他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手段的运用,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教育契机的捕捉,都有着极强的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要求,并且,所有这些都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才会产生实际的意义和价值。我想,自己要坚持努力、练就专业本领,培养较强的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
《不做教书匠》一文深深地触动了我,今后我要沉下心来,把教育当作生命一样守候,努力奋斗,把自己一生都献给教育事业,坚决不做一名教书匠,而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2
谈学习《不做教书匠》的体会
自开展读书活动以来,本人也学习了一些名人名著,以及教育教学中先进的事例。对自己感受最深的是学习《不做教书匠管建刚校长对青年教师提出7条真诚建议》。它不仅是针对青年教师,而是对整个工作在教育战线的工作的工作者也是一个鞭策。就拿自己来说吧,在过一段时间里,工作态度、责任心总认为过得去,得过且过,甚至还想尽管你工作扎扎实实,但自己所追求到的只不过每月几百元工资,跟那些在外打工好一点的相比,还不如人家的零数。其实这是失去了一个做责任感教师的基本,真正没有认识到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做学问就得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教师的工作是以精神追求为主,物质追求为辅。
做为一名教师就要做有责任感的教师,有责任感的教师才是值得信赖的人。也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才会发觉前方有着那么多需要担当的事。一个人有责任感他的人生就注定能取得应有的成就,如没有责任感他的人生注定不会取得应有的成就,即便你再聪明,也是没有用的。有责任感就会对学生和学校负责,就会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未来联系起来。由于教师存在的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世界里,保持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
做教师就要工作有成就感。成就感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积极的态度就有积极的富有人生价值,消极的态度就只能收获庸庸碌碌的无为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有不愿虚度此生,就想有获得人生价值体现的强烈愿望,这样人是值得敬仰的。你想获得人生价值体现的强烈愿望,那么在工作中就必须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
做教师就要有学力感,学力感就是要求教师不断充电,读书是最好方式。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是对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一个教师肯读书,善读书,再加上善于思考,思考教育现象,从教育的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质,他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读书是底,书没有读进去,就思考不出什么名堂来,思考永远不会成为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行走于教育路上,犹如迷失方向的行路人。只有思考才能帮助我们从无效走向有效;只有思考才能帮助我们从有效走向高效。人只有不断地读书,把读书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师才是永远的人师,才是永远走在文化前沿的文化人,这样教一辈子的书,读一辈子书,才不会在现实中不落伍。即便没有什么准备走上讲台,随口说几句,随手涂几句,讲台也将因此染上文化的光泽,迸射人生的儒雅。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2
《不做教书匠》阅读心得体会
这是一位年轻校长对青年教师的真诚建议。就冲“真诚”一字,我仔细阅读了这位素不相识的校长的建议。读完后突然就觉得管校长就生活在我的周围,是一位和我谈过多次心的老朋友一般。他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思想是如何的了解。文章字字真情,针针见血。在阅读时我仿佛就是在和他对话,他仔细的剖析,以独到的见解让我茅塞顿开。
回顾几年的教书生活,此时我才顿悟:什么是真正的教师。心灵的力量、情意的关怀、人格的熏染、文化的气质、智慧的实践。我到底具有了哪几条来完成这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呢?我不禁自问。由于专业的不对口,初登讲台的我心里总是忐忑不安,呆在上面无所适从。在这帮求知若渴的孩子面前,我感觉自己什么也不是,根本不知拿什么去教那群孩子。我尝试着努力的学习,努力的适应,却总遭来别人异样的眼光,那眼神中分明有轻蔑。我在心里不断的告诉自己:不要被打倒。可在教学中屡遭挫折后,心中的目标就此跌入谷底。对教书也丧失了信心。觉得自己就这样了,管他们怎么看呢!站在十字路口,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我就迷失了,并消耗了几年的青春。从来就没感受过教育的幸福,更不用说人生价值的轻舞飞了与君的第一番对话之后,目标好像又慢慢爬回到了峰顶。并清醒的认识到,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我相信,不管未来怎样变迁,坐定“教育”的椅子,用心去做,投入地去做。目标将会逐一实现人生的精彩也将不远了。
当工作有了目标之后,责任感、约束感、积极感也一定会随之增强。我现在困惑的是:拿什么来实现目标呢?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多读书。对一个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系统的阅读学术著作,多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当代的有关儿童、青少年的文学作品,修养炼出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心灵深处滋生出来的,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打开书,就像打开一扇思想之门。读书的时候,心灵仿佛逃脱了尘世的羁绊,不再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肝肠寸断,不再为世人的误解和中伤而烦恼无边,云水悠悠,体味出人淡如菊的境界。让书香溢满我的心田;让书香释放我的情感;让书香提升我的境界。每天不间断的读书,潺潺的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只要坚持,我这个小小的中专生也能成为有学力感的老师。
我把这篇文章看作人生的导航灯,它让我明确了目标,知道该朝哪个方面努力。也让我清醒的认识到作为教师,如果不以积极的心态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将愧对“太阳下最崇高的职业”这一赞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2
学无止境 迎难而上
——三读《不做教书匠》而后感
“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1工匠,如铁匠、木匠等○2(书)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如文学巨匠等。这两种解释,作为一位年轻的教育界精英的管建刚校长,不知文章命题意欲何为?笔者以为值得商榨。
虽标题待议,但文中对青年教师提出的七条建议都让我自己犹如当头一盆冷水,一下子清醒了许多,因此,我认为这是一剂良方猛药。再三拜读,感触颇多。
一、文章震撼力强,针砭时弊,剖析得入木三分。
自己执教近二十年,曾经很有些责任感,积极投入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也为家乡的基础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这几年社会环境的影响,自己开始浮躁了。心灵的港湾不再平静。
面对经济大潮,自己一直郁闷:当年学习成绩远不如己的同学早已成为富翁、领导,甚至当初不以为然的学生现在也说,老师可真有耐心,每月这几百元,多难等呀。再加上学校体制的不公,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自己很难有定心。
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反复阅读《不做教书匠》中的七条建议后,自己的心情逐归平静,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决定我们应以精神立身,而非物质,“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
拿现任班级来说,自己虽百计千方去提高课堂效率,每每考出的成绩却离目标遥远得很,但自己并没有气馁,而是屡败屡战,不断剖析,寻找契机,因为“当你心无旁鹜地工作时,工作的乐趣也就离你不远了,机会和赏识也就离你不远了,人生的精彩也就离你不远了”。
二、文章导向性强,与时俱进。
管建刚校长在文中就“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分了两部分阐述,可是其内涵的深刻与重要,本人断章取义地将内涵概括为“读书、思考、写作”六个字。有幸从吴校长处阅得中国教育报著名记者,山东教育总编陶继新老师在山东威海高区神道口小学的一篇报告——《读书与教师成长》。陶老师从“生存必需,取法乎上……等十个方面与在座的教师交流的读书与教师成长这个话题,因为对一个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这个功不是靠给的,只有修炼出属于自己的,从心灵深处出来的,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那么你的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将是别人羡慕得想模仿和借鉴的方式。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边读边思考,如果没有反思这个过程,对读书、对教学、对人生等方面的认识,就很难进入一种高层的境界 。
而写作又是思想最外显痕迹表露,因为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情意的关怀,人格的熏染,文化的气质,智慧的实践等品质。唐代大文学家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里的“传道”应是完善人格,“授业解惑”应是带有一种文化升值的文化成长。因此,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就必须不断阅读,阅读高品位的书。
最后,让我们以苏霍姆林斯的话共勉吧!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哪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沦海一粟。”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2
“不做教书匠”真难
——读管建刚校长《不做教书匠》一文之感想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是人们对教师的美称,而“教书匠”则许是教师的自称或他人对教师的贬称了。多年的教学工作证实,农村小学教师如能做一个合格的“教书匠”已经不容易了,要使每个教师都能“不做教书匠”,当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实在太难了。
“年轻的老师们,如果你的志向是搞物质搞经济,那么,你千万别继续窝在校园里,这对你,对学生,对周边的同事,对学校的领导都是一种不轻意的伤害”。管校长的这句话,高度说明了当教师应有的高度责任感。而在现在农村小学。像我镇、我县、乃至更多的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廖廖无几(我镇72位小学教师中,三十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只有6人),他们看着自己的同学在别的单位或在外打工,挣来大把的钞票,就真的一点也不动心吗?我看不是,只不过是这些在校的年轻教师内部有难处罢了。一是单位不许请长假打工;二是好点条件的单位,一般人难以入门,就是想进城当教师也不是件易事。也难怪有的年轻教师常常埋怨说:“这里的学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可真难呆”。其实这几年,我镇小学的年轻教师由于各种原因,调离的实在太多了,剩下在岗的几乎都是一些四五十岁的老教师。这些老教师的平均年龄约在48岁左右,平均教龄都在20年以上。就现在的政策,他们不窝在学校里,又能到哪里去呢?
在当今金钱至上的现实社会中,我镇那些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和那些为数不多的年轻教师仍然坚持自己的工作,这就是一种教师责任感的体现。更何况他们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尽各自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学生,去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
就我县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言,要让我们教师“不做教书匠”,的确很难。我们有的教师,学校安排他们上好几门语文或数学等学科,这些教材的内容,总该给学生讲完的,这是每个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每个教师就得围绕各自所教的学科教材,如数地备课、听课、批改学生作业,以完成上级部门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否则,你的工作就没有完成任务、不达标。为了迎接县抽考,统考或什么竞赛,当教师的就更难更苦了。因为抽考只考某些主要学科(语文或数学),而迫使我们的教师加班加点,或者暂时丢开一些(如思品、社会之类的)学科不上,为的就是提高抽考学科的三率积分。要是遇到比赛,领导和教师更是用心良苦,工作加倍,开小灶,上夜课,甚至让比赛的同学不上其他的课,只管比赛。一句话,上级部门要什么,我们下面的教师就得做成什么,要么,你的工作就不合格,就不是一位好教师。如果以后一直这样,我们的这些教师做的不是“教书匠”又是什么呢?你不做这样的“教书匠”行吗?
尽管我们的教师都知道,我国正在积极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将触动行之已久的课程体制(包括课程评价体制),学生课业负担将减轻,教师教学的自由程度将逐步增加,还需要靠我的教师们(包括教育界的领导)积极地不懈地学习,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才能让“教书匠”渐渐成为一个过时的词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2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上学期结束期间,我校领导引导全体教师学习《不做教书匠》一文,并印发了全文给大家。在寒假期间我一有空就拿起这份材料来细读,读着读着,我总感受到,书中的好些故事对于我都并不陌生,但今天读来才知它的实质意义。回顾自己从教二十多年的经历——认真备课、上课,对学生负责,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适当培养学生的人格。我以为做了一名不错的教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才恍然大悟,我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一种老黄牛式的教书匠。自认为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称号。教师赋予的含义非常广,不只是传授知识,传承文明,我们的责任在于才能教书育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具备爱心、宽容心、细心、言传身教,从我做起,以自身良好的工作习惯影响学生的条件。
爱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法宝。这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有了爱心你才会舍得付出。而对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宽容心是给后进生的一剂良药,在工作中,教师时常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模式来塑造我们的学生,但是经常会发现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各自的爱好,这就是要我们教师有一颗宽容之心。
责任心是教师工作的前提,责任是教师工作的基点。在日常生活中即表现为自觉地把份内的事情做好。班主任工作是连接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的责任心表现在上对学校、下对学生负责两个方面。
细心是做好班主任的助手,细心就是用心细密的做事细心,就会认真周密地考虑各种问题,精益求精地把事情做好。工作中有细心就能及时发现的问题,防微杜渐,避免事态扩大;工作中有细心就能帮助我们全面分析问题和正确处理问题;工作中有细心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避免出差错。
在今后的工作中力争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目标感、约束感、责任感、积极感和学力感的教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2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在去年的时候,我翻开《教师博览》杂志就看到了管建刚校长的大作“不做教书匠”。当时我看到题目时就调侃地说:教师不就是当书匠么,怎么又不做书匠了呢?难道要我们这些教书的人去当泥瓦匠、木匠等不成?于是我一口气读了他的上部分,每读一段我都要脱帽向他敬礼一次。我感觉到他的真诚了,我感觉到他就在我的身边。他对我当教师的理想、现实与困惑比我们自己还了解,我感觉到他虽然年轻却也经过了一番磨难,他也许是一位穷苦出身的孩子,对生活的理解才会有那么深刻地感受。他的这篇文章道出了当教师的,还有不当教师的心声,并给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后来县教育局钟副局长在我校的读书动员会上又不断地提到他的大作,对他的观点赞同了又赞叹。今天,我们在黎校长的带领下再读《不做教书匠》我又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下面结合本人现在的工作情况及心情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感想,不当之处请指正。
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为什么就那么难呢?
管校长说:教师要有专业感,说教育的专业形象远低于医生,除了大众认识上的问题,更有教师缺乏专业能力素养精神的原因。一个人不是有了知识就能做一名好教师,一名真正的教师,在于他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手段的运用,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教育契机的捕捉都有极强的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要求,同时它还有时代性。他说在96年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关于教师的专业时指出:“教师要经过严格训练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等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教师每年都必须“充电”,不“充电”就必将落后于时代,就不能成为先进文化的带头人,就更不能以新时代的面貌,精神影响下一代人,因此,指出教师应具有心灵的力量,具有情意的关怀,具有人格的熏染力,具有文化的气质,具有智慧的实践能力,教师应成为智慧的象征。现实情况如何呢?我们的教师天天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开展活动,每天工作10小时也难于把工作做完,做好,他又能有几个小时就在学习上呢?即使要学习,也必须自己掏腰包,如果每月再掏出几百元花在学习上,家里和生活又怎么过呢?学校又没有这样的经济能送教师到专业学校轮训,那么教师的专业能力又怎么更新呢?又怎么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呢?比如现在已进入电脑时代,我们的教师连电脑都买不起,又怎么能成为新文化的代表呢?现实是老教师让人嫌,而不像医生,所以要教师具有专业感,取决于教师的自觉性,如果没有国家财政扶持。中国的教师难于成为有专业感的教师。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3
走进心灵,享受教育
——读《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
在教师读书活动中,我先后读了李镇西、张文质、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查斯特菲尔德勋爵、汪中求、管建刚、张万祥、万玮等作家的部分著作。不敢说收获很大,只觉得感触不小。其中,最让我喜爱的书应该是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
李镇西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星族”一员。我因教育在线认识了李镇西,不知不觉中也成了李镇西老师的追随者。从读他的《教有所思》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见他的书就读,读《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读《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渐渐地感到读李镇西的著作已上了瘾,尤其是读《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时,简直是痴迷了。
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曾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有人把它称为活的教育学!因为它不是在书斋里推演出来的,而是充分田野化的。当翻开《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扑面而来的恰恰是田野气息。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教师是如何陪他一天天地走过,并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的成长过程,古老的教学相长在这里被真正实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活生生的案例,这些案例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从中可以窥见教育的整个动态的过程,可以看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提升学生,提升自己,是如何处理教育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在随心所欲的同时又不逾矩的。这本书又不仅仅是对教育生活的原生态的再现,来源于教育实践但又远远高于教育实践,里面渗透着作者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仿佛急流中的船只,时而潜入河底,时而跃上水面,但却从未缺席,一直贯穿始终。这种理性的思考与具体生动的教育实践相得益彰。板着面孔的教育原理在这里变得鲜活,变得伸手可触。这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论文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全书以手记形式带领读者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条民主教育理念的主线渗透于每一个章节。在作品中,你看不到刻意说教,看不到空洞论理,看不到故作高深装腔作势。有高屋建瓴的见解却无凌驾众人之上的架势,有操作经验却不是简单记录事实,它是在教育实验中实证、领悟、反思、提升教育理论的过程,它能给人最真实深刻的触动和启迪。读这样的书,仿佛李镇西老师就坐在你的面前,热切地而又舒展地向你娓娓道来,时而神采飞扬,时而凝神深思……
一、享受用童心赢得的信任。
当你看到李老师那充满童趣的头像,看到他的签名:“不愿长大”,总能感受到他在孩子的世界里那副天真烂漫。正因为有了“不愿长大”的童心,才永远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书的扉页的每一张相片都充满着毫不矫情的快乐:无论是在合影中开怀大笑的李镇西,还是和学生一起把“一班”“写”在峨嵋山之巅的李镇西;无论是被学生“活埋”雪中的李镇西,还是在草地上无所顾忌地大嚼特嚼着食物的李镇西;无论是在青青竹林间和学生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李镇西,还是在教室里和学生比“扳手腕”的李镇西……一组相片把我们带进了李老师的教育生活中。在书行里,仍能读到他晶莹剔透的童心:那个在青城山森林中的小木屋旁和同学们“合伙”用“毛毛虫”把张宜宜吓哭的李镇西,那个在小河里和孩子们“酣战”的李镇西,那个在熊熊的篝火旁和男同学进行摔跤比赛的李镇西,那个在南京市中央商场买女孩子毛衣的李镇西……一个个李镇西从字里行间跳出来,天真烂漫。正因为这一颗晶莹剔透的童心,赢得他远游归来孩子们的掌声,赢得了他犯了班规时孩子们对他的“依法处罚”,赢得了他在异地他乡孩子们为他写的那一首首小诗……
二、享受用信心点燃激情的神奇。
在《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中,处处充满阳光,处处充满激情!我们随处能读到李老师激情飞扬的文字,他用信心去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激情。许多在外人看来做不到的事情,在李老师那儿能做到。在几乎没有游人的瓦屋山脚下,饭店老板说:“你们?不怕野猪把你们吃了?再说,你们从哪儿上去呢?”而他和他的学生们却走进了瓦屋山的怀抱,领略它的博大与神秘、原始与豪放。面对“文科班就是瘟班”的舆论偏见,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却偏不信这个邪,用潇洒优美的韵律操和笔挺漂亮的西装在校运会上赢得了尊严!“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爱迪生的这句话在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们那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我翻开书的目录时,视线接触到“手记一:谷建芬与‘未来班’的字样时”我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急切地翻开书,最先看的是这个故事,心绪也被李老师的文字调拨得激情飞扬,是啊,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试,就已意味着在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下用行动去实现想法!在翻动的书页中,常常能听到李老师爽朗的笑,常常为李老师大胆的设想而叫好,常常被李老师那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信心感染。
三、享受用虚心向学生学习的乐趣。
“作为学生,也许在知识上暂时不如老师,但在道德上,绝不比老师差,在许多方面你们甚至远在老师之上,因为你们有一颗童心啊!”在他的心灵深处,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信念:“学生总是对的。” 他也不断地实践着这样一个口号:“向学生学习。”这个渗透着民主教育理念的口号在今天还远未普及开来,远未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时,他却从胡夏融处学宽容;从尹萍处学克制;在拳头挥向学生之际,他深深地自责;在侯伯俊的《痛》面前,他深深地内疚……一个没有博大胸襟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只有一个虚怀若谷的人才能说出““面对学生晶莹剔透的童心,我们会常常感到自己心灵的斑斑锈迹”这样的话!
四、享受用细心捕捉教育契机的美妙。
读《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在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李老师是一个既豪爽又细腻的人。他独具慧眼地把学生生活中的平常事,巧妙地变为一个个教育的契机。你看,在学生开学前,他想到的是一群对中学生活心怀憧憬的孩子急切的心情,为他们发出了第一封信;在开学的第一天,他送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是一句最有凝聚力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在彭艳菜票失窃后,他不是马上去查窃贼,而是把坏事变成促进良好班风形成的好事,发动大家为她募捐;在罗兰的《恰同学少年》丢失后,他巧妙地借助安徒生帮助“破案”……这样的事例在李老师的教育生涯中太多太多了。是啊,一个细心的教育者总能“化腐朽为神奇”的。
五、享受用爱心包容一切的博大。
“学生总是对的”。爱一切学生,贯穿在李老师的整个教育思想中,正因为有爱,才有童心才有信心才有细心,没有“爱”,这一切又从何谈起?因为爱心,他才会从离平地十多米的地方为学生们表演“首滑式”;因为爱心,他才可能在自己的干嚎声和“看客”们的欢笑声中,被男生们“活埋”在雪堆;也因为爱心,他的影集里才会多了一张“向李老师遗体告别”的“历史镜头”……爱学生,推而广之,爱传达室的老人,爱邻家的老大妈,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在书中,他以自己的教育失误真诚地告诫:“永远不要对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字里行间都闪现着作者的影子,而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李镇西老师自身的修养,来源于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爱与执着,或许这才是一个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质吧!李老师说“教育的美,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心灵的交流、心灵的共鸣,心灵的和谐甚至心灵的碰撞,都会产生一种精神的美”。是的,教育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的交流,教育是一门心灵的艺术。我们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心灵的交流,产生心灵的碰撞,享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一书的价值不止于告诉你他怎么做了,有什么效果,怎样反思,更能牵引你与他一起思考,一起从教育案例延伸开去,从得失利弊中寻找理想的教育路径。它的价值正在于让我们从这些案例及反省中延伸许多思考:教师,应该做“真人”还是冒充“道德圣人”?班级工作,是教育还是辖制?对学生,是宽容信任,还是视之为敌?教师职业,是激情投入感受快乐,还是身心煎熬痛苦难当?教育者,是袒露童心交出真诚,还是自以为是道貌岸然?
李老师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像一盏明灯让在教育路上迷途的羔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心与学生的心交流。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我相信,沿着李老师的这条路走下去,我们也会在教育工作中奏响一首首和谐、动听的歌曲,享受到教育的美丽。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3
遨游书海 点亮心灯
——我最喜爱的一本好书《爱心与教育》
几十年的教书生涯,迫使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喜欢读书,每当我在书的世界流连,在书的世界遨游陶醉时,我告诉自己:教师不能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而是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升华和人生价值的永存。因此,当我读完一本书就似乎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远航,点亮了心海里的一盏灯,品尝到远航的甘甜。
有人说,你怎样设想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你实际上就将有一个怎样的人生。也许,像我们这样的人,身体的成长早已停止,然而每个人思想的成长、精神的成长、灵魂的成长都是无止境的。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打开书本,就打开了成长之门,沉浸于书香,人生也随之幸福成长。
一年多来,我读了许多教育杂志、教学论文,还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朱永新的《我的新教育之梦》、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等教育专家的名著,可以说使我茅塞大开、受益颇多。读了这些书,犹如亲自与大师们对话,他们的观点、见解、做法可以滋润人的灵魂,可以改变我的教育理念,也影响甚至左右着我的教学行为。他们是教育中的智者,教育中的伟人,读后给我的心海指明了航向,看到了一盏不灭的航灯。
这几本教育著作都是经典之作,但我最喜欢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已读了三遍,每一遍都有另一番风味,另一番新意,另一番体会,每读完一遍后,自己内心的感觉都波涛起伏,难于平静,先是敬佩衍生感动,再由感动萌发震憾。这本书中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还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健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是万同的故事。李镇西教师在转化万同的过程中,写出了一份长达五十页的教育手记。这份长达五十页转化一个差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真实感人的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教了几十年书,有多少耐心、爱心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伤透脑筋的毛病、让人难于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真是羞愧无比!平日里我常常为一些学困生不能和别人一样学会新知识,不能和别人一样完成学习任务而发火,为班上有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而烦恼。在万同的身上,让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它让我懂得对学生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李镇西教师还归纳了一句很好的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爱戴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唤醒童心,只有爱心才能滋润爱心。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无从谈起。”这是我看到过的对素质教育最具人文性的诠释。我牢牢地记着这句话。每天,我微笑着呵护教育我的学生,他们中有活泼可爱,有的淘气顽皮,有的聪颖,有的木讷……无论他们来自什么家庭,无论他们表现如何,只要是我的学生,我都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他们中的每一个,即使他犯了错,我也能心平气和地与他交流、谈心,因为我爱着他们。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说的多好,心中的那份爱,已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执着追求了近三十年,用热血和汗水浇灌了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我深深地知道,教书是快乐的,精神是高尚的。因为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诚然以真心处之,孩子们也会真心爱我的。我始终相信李镇西老师讲的:只要你有爱心,就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一本书可以聪明一分,读一本好的书,可以影响一生。因为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泓清泉,甘之若饴;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杯醇酒,闻之欲醉;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个多年未见的好友倾心交谈,快意平生;读一本好书,如同聆听一个长者的教诲,受益匪浅。《爱心与教育》是我近期读的一本好书,读过之后,心里亮堂得多,旷达得多,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无怨无悔的选择,使我入神忘情、灵魂升华。《爱心与教育》是我难忘的喜爱的一本好书。
老师们,既然你选择了教育,而又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你就不妨抽空读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他会给你知识的源泉,工作的力量;它会给你指引迷津,成为你黑夜里前行的一盏不灭的心灯。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3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在我读过的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之谈的著作中,我尤其喜爱中国现代教育家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淡》一书。
多年以前,我就在报刊杂志中看到过关于魏老师的一些事迹及一些零星的工作方法和经验,但对其人其事还是了解甚少。去年年末,在教育局的倡导下,我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一贯少于读专著的我,在赣州新华书店看到了魏老师的大作《班主任工作漫谈》,我如获至宝,一次性买了15本回来。我不但要自己读,还要把它介绍给我的同事,我的领导、我的朋友以及我的家人。回到家,我花了三个夜晚,几乎是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读后感爱颇深,对我触动很大。有了这本宝贝书,我把它放在床前案头,每天都要翻一翻,看一看,想一想,对照自己的工作、思想、找优点,找差距,掘动力,想方法。每当我在班主任岗位上遇到困难、心情烦闷时,我就把“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笑对人生”读上几遍,调整自己的工作情绪。每当我遇到班级管理问题时,我就读他关于“科学管理班集体”的论述。每当我遇到特殊学生教育困难时,我就找出他关于“特殊情况育人方法种种”来确定应对方案。魏老师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观点、方法、论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对我做好班主任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读魏老师的著作,就是和名师大家在对话。
我喜爱魏老师的著作,是因为这本书涵盖了以班主任为主题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从班主任自身定位、以学生为主体到发展综合素质、科学民主的管理措施,从指导思想到工作细节,全面科学,实在又实用。
我喜爱魏老师的著作,还在于它风格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沉长的理论说教,而是以大量的生动感人的实例,全面叙述了他独具一格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搞好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言辞恳切,入情入理,读起来琅琅上口,令人心悦诚服,同时它又内容丰富、具体、富于故事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吸引人一口气读完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喜爱魏老师的著作,更在于我敬佩他勇挑重担、忘我工作的精神;敬佩他敢于在教育教学战线上大刀阔斧、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的改革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决心。魏老师堪称我国教育的奇才。为什么说是“奇才”呢?在当今社会,有哪位教师能在十七来的普通教师岗位上在全国31个省市及港澳地区作2000多场报告?上1000多次公开教学课?有谁能够不管在普通教师岗位上,还是在3000多人学校的主任、校长、书记岗位上都能始终坚持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兼两班语文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谁能一个学期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而又能做好校长、书记、班主任及其它三十几项兼职工作,同时还能上好两班语文课,并且每次考试成绩又能在全市名列前茅呢?只有他——魏书生。
我喜欢他的著作,喜欢他的理论与实践,我必将以魏老师的理论为工作的行动指南,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方法,勇于实践、创造出一片教育的新天地。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3
把小事做细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汪中求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部企业管理理论方面的论著。它像一根银针扎在现阶段中国社会各界人士浮躁的穴位上,引起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该书出版以来,书中的观念迅速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
笔者有幸读了这部著作,深受启发,大有裨益。
当今时代,各行各业热气腾腾,一派欣欣向荣。但仔细观察又会发现,许多人心浮气躁,没有目标感,缺乏约束感和责任感,做事往往浅尝辄止。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也是应该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芸芸众生能做轰轰烈烈的大事的不多,绝大多数人,包括我们的广大教师,只能默默无闻地做一些具体的本职工作,琐碎、单调,但这就是工作,就是生活,就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把琐碎、单调的本职工作做好。《细节决定成败》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启示我们要“把小事做细”,处理好方方面面的细节。
一、把小事做细,要增长率强目标感
所谓目标,是指一个人在做出努力之前,心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做事的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如此,每一个人也都是这样。
一个教师,从参加工作之日起,甚至是工作的每一天,都应该有一个目标,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从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之中找到乐趣,从年复一年的循环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定位新的目标。良性循环的形成,必定会促成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达到和实现,内心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会更加热爱。
二、把小事做细,要增强约束感
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时间久了,自然而然会放任自己,而把纪律观念抛到脑后,这就是所谓的惰性。我们会认为违反一点学校的纪律没什么大不了,特别是当我们有了从众心理之后。上课不备课,课后不反思,作业不及时批改,没什么;值日不履行职责,没什么;该到岗时不到岗,没什么;体育课上成“放羊式”,没什么……小事上放松自己,越放越松,到最后无法收拾。
约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须的。失去了约束,一个家庭会名存实亡,一个企业会失去竞争力,一个学校会失去生机,一个教师会失去本该有的人格力量。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无法代替教师的人格力量。我们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有纪律的人来,教师要首先强化“灵魂工程师”的角色意识,自觉修养师德,追求崇高,为学生树立人格榜样。
三、把小事做细,要增强责任感
所谓责任,是指分内应做的事情。在一个家庭里,“你耕田我织布,你挑水我浇园”,明确了夫妻双方的责任;在一个工厂里,各车间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零件,是各自的责任。明确了责任,才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样干好。一名教师,更应该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不会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才能把小事做细,从而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一定是对自己有责任感的人。他知道,自己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在精神的世界里,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维护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尊严,从而必然会对自己的工作、会对自己所教育的学生负责,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点点滴滴的事情做得完美。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是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的一句富含哲理的话,也是笔者读《细书决定成败》的最大体会。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4
读 书 有 感
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有看书、学习的习惯,看到有适合自己的书籍、报刊、杂志,忍不住总要翻一翻、看一看。间或摘录其中的精彩片断、至理名言,过后又反复欣赏,揣摩其中的意境,获得了不小的精神享受。因为书的世界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天涯若比邻”。世界再大,有了书本这种独特的传播媒介,也不存在任何阻隔。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在那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通过读书学习,可以充实、丰富我们的知识,得到间接的经验;可以释读社会和人生的哲理;可以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经常到书的世界中去游览、可以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才干、使人一天比一天成熟,进步。
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经常读书大有好处。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如果只停留在学校学习时代的水平上,那你很快就要落后于时代,你的教学思想、方法肯定缺乏新意,自然也就难于适应发展中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读书,则能紧跟时代形势、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再者,时下教育战线下正实行聘任制,作为教师,在你紧张而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每天哪怕抽出很少的一点时间多读一些书、多写一点实用技术、多留意一些别人平时不在意的事,说不定久而久之,你就已经积累了别人所没有的“知识库存”。或许有那么一天,你的同行在因为下岗而愁眉不展不知所措的时候,你却能如鱼得水般自信的做着你新的工作,在另一个天地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读书有如此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4
读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读书偶得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前言的首句话中,足见其地位之重要,作为人文素养中最核心部分的“人文精神”该从何入手去培养呢?我思索了很久,也未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最近,拜读了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为其思想之深邃、理念之新颖、见解之独到而折服。朱教授在这本书中指出“要想具有人文情怀,读书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不读书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怀,要培养人文精神,首先要从接受人类文明的最精华的东西——书开始入手。”
近年来,在和学生读书共勉、互相增益的过程中,我时时体验着读书带给自己的充实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读书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说:“书中自有精神食粮,书中自有生命质量,书中自有美德滋养。”由此可见,读书对于培养、充实、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来讲,读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读书,让学生视野开阔。开学伊始,我与学生相约:本学期老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学们进行读书竞赛,新学期谁读的书多,谁的读书笔记写得最棒,谁就是读书状元。说读就读,从我做起,率先垂范。轮到我的早读课,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打开自己钟爱的书读上几页,待学生们到齐了,再上早读课;语文阅读课,更是我们师生读书的最好时光;语文活动课成了我们推荐好书、朗读美文和交流读书体会互动课;闲暇时,我们互相交换好书。一学期下来,我班的一批“小书虫”除了读少儿版的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外,还读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当升旗手》、《徐悲鸿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书。读的书多了,他们的视野明显开阔了,习作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谈吐也变得高雅。学生身上洋溢的浓浓书香气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名句来。
二、读书,使学生精神充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书中,十分强调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兴趣,那么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担心。因为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举趣去从事不健康的活动,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实和包围了。书,是孩子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本学期,我又和学生们一起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曹文轩《草房子》、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刘亦婷》等书。我明显地感觉到那些爱读书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实且丰富了。他们此同龄的孩子更懂得爱、懂得宽容、懂得珍惜时间、懂得诚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老师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谊的珍贵……
三、读书,令学生志向远大。学生具有远大的志向是其将来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之于人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志向远大的学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实而有意义的,他的进步就会插上奋斗不息的翅膀。那么,对于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志向从何立起?单凭家长和老师的几句说教远不如引导他们读几有关志向者的书见效。哥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为此,我推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诺贝尔奖百年英杰李政道》、《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传》等书给学生读,让他们在书中与志向远大的伟人对话,受其熏陶从而逐步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有实现目标的坚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诚的希望我的学生们今后都能在自己远大志向的引领、鼓舞下,经过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明天。
由此可见,多读好书的孩子,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远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多读些书不断充实自己,并引荐学生多读些有益的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尤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当所有的学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有正气,就充满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我们不妨说培养人文精神,始于读书。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22 07:15
——读《爱心与教育》
作为刚踏入教育界的我来说,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很高的权力。我们的言
行影响着学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能促进学生还是抑制学
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地阻
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读《塑造教师》
缕缕书香,溢满校园每个角落。教育理念化作甘霖,更好地服务于教育,让每节课
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心灵放飞,用知识点燃智慧,书籍是无穷的知识宝藏,是浩
瀚的知识海洋,师生在知识海洋中扬帆起航……
——读《书籍是长生果》
对呀,揠苗助长不如顺乎天性,为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经历风雨。这本书中又
何止这两个教学方法呢?我还在细细品味。
——读《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
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读《拿着棍子读书》
苦与甜本是一家,先苦后甜,才知甜滋味。正如余秋雨把书名取作《文化苦旅》,但
苦中处处有希望的曙光!
——读《文化苦旅》
看着讲台下的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时不时的流露出或喜或悲的表情,在这里也
让我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心情,像他们一样,为公主与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喜
极而泣,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欢呼雀跃。……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灰色,让人窒
息、让人伤感,但在其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希望和追求,在作品中也流露出作者的
信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读《安徒生童话》
我们必须记住,从根本上看信仰从来都不是,也无须一种言辞的表白,而是一个人
的活动所展现出的他的存在方式。对于一个人是如此,对于一个民族未必不是如此。
——读《法律与宗教》
最近学习了一篇关于“课堂上教师如何用语言鼓励学生”的文章,深受启发。当教师
一个问题提出时,学生无人举手,这时教师可用:同学们,把你不同的看法告诉大
家好吗?相信你能行。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