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8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日谈: 日积月累聪明始
宗凯新:唐老师好。今天我把我们家的数码相机带来了,请您看几张照片。
唐老师:好的。我看——《汉语拼音的几大用途》、《拼读、直呼哪个好?》、《“一指神功”要不得》、《音序查字法常见问题解答》、《连字母画动物》、《小资料:汉语中的变调现象》……不错,不错,这是你们根据上次咱们谈的内容办的黑板报吧?这里面还有咱们没谈到的“变调”现象呢!看来你们的学习还真主动呢!
甄豆仁:怎么样?不错吧!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呢。我还说特别遗憾,您没法到我们班上去看我们办的黑板报呢,后来,宗凯新想了个主意,用数码相机给照了下来。
唐老师:好主意。这样吧,我把这些照片存到我的电脑里,等抽时间我把它们放到咱们的“新月世界”栏目上,让更多的小朋友们分享你们的成果。
梅诗帆:行。唐老师,那这次您该跟我们谈谈“识字、写字”的问题了吧?这生字问题可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呢。
唐老师:说到这“生字”,我想问问你们,什么才是“生字”呢?
甄豆仁:那还用说,就是《生字表》上列出来的那些字呗!
唐老师:我觉得这事可没那么简单。你想,在学新的一篇课文时,有没有这一课的生字你已经认识或是会写了呢?
梅诗帆:当然有了。比如上次学《养花》一课时,有“昙”这个生字,其实我早就会认也会写了,因为我们家就种着昙花呢!所以,学这个字的时候我就当小老师教其他不会的同学。
唐老师:对呀。你们再想想:课文中有没有没被列进生字表,但是对你们来说却不认识、不会写的字呀?
宗凯新:这种情况太多了。有的字在课文中注了音,有的没有注音,还得问同学、问老师、问家长,或是用部首查字法去查。有的字是学过的,后来又忘了。
唐老师:其实,语文书中的《生字表》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的,具体到你们每个人身上,情况就各不相同了。还有,开学初的时候,一本新的语文书中你们有很多的生字,等学完了这本书之后,那些字你都学会了,对你们来说,那还叫“生字”吗?
甄豆仁:是呀,不叫了呀!我们平时总说“生字”“生字”的,怎么没想过这个问题呢?
唐老师:不光你们,连有些老师也是这样想呢。对汉字的掌握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要求,一种是只要求“会认”的字,还有一种不仅要求“会认”,还要“会写”、“会用”,当然也要懂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总得来说,要求“会认”的字要多一些,要求“会写”的字要少一些,这个原则叫“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在每课的“生字表”和每册书的“生字总表”中这两类字都有明显的区别。你们看——
梅诗帆:我知道,这条格里加拼音的字是只要求“会认”的字,田字格里的字是要求“会写”的字。
甄豆仁:我是一年前从老家转学过来的,那里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要求“会认”的字在课文里面加了注音,要求“会写”的字写在了课后的方格里。
梅诗帆:那为什么不都要求“会写”呢?
宗凯新:写太多了太累呗!那还用说!
唐老师:要求写的多了,你们负担太重,也不容易把字写好看。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让你们多认字,就可以多读书,如果识字量上不去,也没有办法读书呀!
梅诗帆:几年下来,我们已经学了不少的生字了,那我们怎么复习呀?字太多了,一个个地复习也复习不过来呀!
唐老师:这事倒是好说。你们把最近几个学期的语文书找出来,对照着书中的“生字表”系统地过一下,这样我想绝大部分的字你们都认识,都会写了。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
宗凯新:可是,有些字我们就好像没学过一样,印象不深,这是怎么回事?
唐老师:其实“遗忘”是咱们人类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现象。来,你们看看我手头的这张图——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个曲线揭示的就是“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当初我们学生字的时候,如果在最容易遗忘的时间比如三天、一周、一个月的时候及时复习,就会提高识记的效果;如果当时没有及时复习,就会忘得多一些。
梅诗帆:那如果有些同学“及时复习”这一点做得不好,该怎样补救呢?
宗凯新:那得费多少时间,费多少纸呀!
唐老师:那就看你们聪明不聪明了。你们可以把这几册书分成几部分来练,练习的时候利用课余的零碎时间就行。比如你们几个小伙伴到学校花园里玩的时候,就可以你给我提几个字,我给你提几个字。
宗凯新:那我们走到哪还要把本子带到哪呀?
梅诗帆:你真笨,咱在地上用石子写也行呀,用小木棍在沙土地上写也行呀,或是做成识字卡片,随时拿出来玩儿。
甄豆仁:对了,我看见公园里头的老爷爷还用毛笔蘸着水在地上写呢,这多省纸呀!
宗凯新:你们这么一说,我还想起了好几个书法家的故事。南宋大将岳飞也是个书法家,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妈妈就让他用小木棍在沙盘上写字。还有一个书法家我忘了他叫什么名字,他是在柿子树叶上练字的!
唐老师:你说的那位书法家是唐朝人,叫郑虔。刚才咱说的是关于“字”的复习和积累,其实“词语”和“句子”的积累也是一样的道理。你们说,有哪些词语和句子需要我们多积累呢?
甄豆仁:每一课课后的“词句积累”、“读读记记”、“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和句子。
宗凯新:有些课后的问答题中也提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梅诗帆:我们学课文的时候觉得用得很好、平时又经常用到的词语和句子。比如课文中的那些成语、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什么的。
甄豆仁:还有《综合学习》中《读读背背》、《我的采蜜集》中的词语和句子。
唐老师:说到《采蜜集》我倒要提醒你们,书上有这个栏目可不是说只积累书上提供的这些东西就行了,而是提醒你们每个人养成积累的习惯,用本子也行,用卡片也行,把平时在课内、课外遇到的词语、句子甚至其他有价值的资料都及时地积累下来。经常翻看,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底气也会觉得越来越足呢!
来,你们看,这些就是我自己积累的卡片。这几张是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这一张是《常用的部首名称》,这一张是成语《话说“三长两短”》,这一张是《古代的“尊称”和“敬辞”》……我的电脑里面还有“采蜜集”这样一个文件夹,里面又分了一些子目录,给这些资料分了类。
甄豆仁:唐老师,我们都快毕业了,现在还来得及吗?
唐老师:活到老,学到老。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是永远都不会晚的,但是越早行动受益就越早。
宗凯新:这一点梅诗帆应该最有体会了。她的《采蜜集》都建了好几年了,已经有了几大本子了。有一次我去她家,还偷偷地看过呢!我记的里面还有“同音词”、“近义词”、“反义词”、“谐音故事”、“成语大观园”、“小幽默”好多内容呢!
梅诗帆:好嘛,你竟敢不经过我允许偷看我的《采蜜集》!气死我了!
唐老师:哈哈,这就叫“不打自招”呀!我看咱就“坦白从宽”吧。话又说回来,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采蜜集》,过一段时间在班里交流一下,展览出来,或是大家互相借阅,互相借鉴,这样你们不就都有了很多的《采密集》了吗?
宗凯新:唐老师,怎么听着你像在表扬我呢?
唐老师:你倒是挺不谦虚呀!来,你们看我在写字板上写的这两个字——聪明。这两个字就把我们学好语文的秘诀都说出来了: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口”说,用“心”想。天天(日)这样做,月月(月)这样做,持之以恒,就会变得“聪明”了。
梅诗帆:在语文课上,我们的老师也给我们讲过这两个字呢。
唐老师:那太好了。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的古人常说“心之官则思”,那时的人们认为人思考是用“心”来进行的,现在你们都知道了,人是借助“大脑”来思维的。这一点要搞清楚呀!
甄豆仁:唐老师,这次我们给您带来了黑板报,您知道下一次我们来的时候会给您带来什么吗?
唐老师:那我可不知道,你们这帮小精灵,我怎么猜得出来呢?
甄豆仁:其实我们也不知道。我们还没商量呢!
唐老师:又开始“逗”,你这个小东西!好吧,我期待着下一次看看你们的新创意。
宗凯新:唐老师好。今天我把我们家的数码相机带来了,请您看几张照片。
唐老师:好的。我看——《汉语拼音的几大用途》、《拼读、直呼哪个好?》、《“一指神功”要不得》、《音序查字法常见问题解答》、《连字母画动物》、《小资料:汉语中的变调现象》……不错,不错,这是你们根据上次咱们谈的内容办的黑板报吧?这里面还有咱们没谈到的“变调”现象呢!看来你们的学习还真主动呢!
甄豆仁:怎么样?不错吧!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呢。我还说特别遗憾,您没法到我们班上去看我们办的黑板报呢,后来,宗凯新想了个主意,用数码相机给照了下来。
唐老师:好主意。这样吧,我把这些照片存到我的电脑里,等抽时间我把它们放到咱们的“新月世界”栏目上,让更多的小朋友们分享你们的成果。
梅诗帆:行。唐老师,那这次您该跟我们谈谈“识字、写字”的问题了吧?这生字问题可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呢。
唐老师:说到这“生字”,我想问问你们,什么才是“生字”呢?
甄豆仁:那还用说,就是《生字表》上列出来的那些字呗!
唐老师:我觉得这事可没那么简单。你想,在学新的一篇课文时,有没有这一课的生字你已经认识或是会写了呢?
梅诗帆:当然有了。比如上次学《养花》一课时,有“昙”这个生字,其实我早就会认也会写了,因为我们家就种着昙花呢!所以,学这个字的时候我就当小老师教其他不会的同学。
唐老师:对呀。你们再想想:课文中有没有没被列进生字表,但是对你们来说却不认识、不会写的字呀?
宗凯新:这种情况太多了。有的字在课文中注了音,有的没有注音,还得问同学、问老师、问家长,或是用部首查字法去查。有的字是学过的,后来又忘了。
唐老师:其实,语文书中的《生字表》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的,具体到你们每个人身上,情况就各不相同了。还有,开学初的时候,一本新的语文书中你们有很多的生字,等学完了这本书之后,那些字你都学会了,对你们来说,那还叫“生字”吗?
甄豆仁:是呀,不叫了呀!我们平时总说“生字”“生字”的,怎么没想过这个问题呢?
唐老师:不光你们,连有些老师也是这样想呢。对汉字的掌握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要求,一种是只要求“会认”的字,还有一种不仅要求“会认”,还要“会写”、“会用”,当然也要懂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总得来说,要求“会认”的字要多一些,要求“会写”的字要少一些,这个原则叫“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在每课的“生字表”和每册书的“生字总表”中这两类字都有明显的区别。你们看——
梅诗帆:我知道,这条格里加拼音的字是只要求“会认”的字,田字格里的字是要求“会写”的字。
甄豆仁:我是一年前从老家转学过来的,那里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要求“会认”的字在课文里面加了注音,要求“会写”的字写在了课后的方格里。
梅诗帆:那为什么不都要求“会写”呢?
宗凯新:写太多了太累呗!那还用说!
唐老师:要求写的多了,你们负担太重,也不容易把字写好看。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让你们多认字,就可以多读书,如果识字量上不去,也没有办法读书呀!
梅诗帆:几年下来,我们已经学了不少的生字了,那我们怎么复习呀?字太多了,一个个地复习也复习不过来呀!
唐老师:这事倒是好说。你们把最近几个学期的语文书找出来,对照着书中的“生字表”系统地过一下,这样我想绝大部分的字你们都认识,都会写了。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
宗凯新:可是,有些字我们就好像没学过一样,印象不深,这是怎么回事?
唐老师:其实“遗忘”是咱们人类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现象。来,你们看看我手头的这张图——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个曲线揭示的就是“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当初我们学生字的时候,如果在最容易遗忘的时间比如三天、一周、一个月的时候及时复习,就会提高识记的效果;如果当时没有及时复习,就会忘得多一些。
梅诗帆:那如果有些同学“及时复习”这一点做得不好,该怎样补救呢?
宗凯新:那得费多少时间,费多少纸呀!
唐老师:那就看你们聪明不聪明了。你们可以把这几册书分成几部分来练,练习的时候利用课余的零碎时间就行。比如你们几个小伙伴到学校花园里玩的时候,就可以你给我提几个字,我给你提几个字。
宗凯新:那我们走到哪还要把本子带到哪呀?
梅诗帆:你真笨,咱在地上用石子写也行呀,用小木棍在沙土地上写也行呀,或是做成识字卡片,随时拿出来玩儿。
甄豆仁:对了,我看见公园里头的老爷爷还用毛笔蘸着水在地上写呢,这多省纸呀!
宗凯新:你们这么一说,我还想起了好几个书法家的故事。南宋大将岳飞也是个书法家,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妈妈就让他用小木棍在沙盘上写字。还有一个书法家我忘了他叫什么名字,他是在柿子树叶上练字的!
唐老师:你说的那位书法家是唐朝人,叫郑虔。刚才咱说的是关于“字”的复习和积累,其实“词语”和“句子”的积累也是一样的道理。你们说,有哪些词语和句子需要我们多积累呢?
甄豆仁:每一课课后的“词句积累”、“读读记记”、“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和句子。
宗凯新:有些课后的问答题中也提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梅诗帆:我们学课文的时候觉得用得很好、平时又经常用到的词语和句子。比如课文中的那些成语、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什么的。
甄豆仁:还有《综合学习》中《读读背背》、《我的采蜜集》中的词语和句子。
唐老师:说到《采蜜集》我倒要提醒你们,书上有这个栏目可不是说只积累书上提供的这些东西就行了,而是提醒你们每个人养成积累的习惯,用本子也行,用卡片也行,把平时在课内、课外遇到的词语、句子甚至其他有价值的资料都及时地积累下来。经常翻看,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底气也会觉得越来越足呢!
来,你们看,这些就是我自己积累的卡片。这几张是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这一张是《常用的部首名称》,这一张是成语《话说“三长两短”》,这一张是《古代的“尊称”和“敬辞”》……我的电脑里面还有“采蜜集”这样一个文件夹,里面又分了一些子目录,给这些资料分了类。
甄豆仁:唐老师,我们都快毕业了,现在还来得及吗?
唐老师:活到老,学到老。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是永远都不会晚的,但是越早行动受益就越早。
宗凯新:这一点梅诗帆应该最有体会了。她的《采蜜集》都建了好几年了,已经有了几大本子了。有一次我去她家,还偷偷地看过呢!我记的里面还有“同音词”、“近义词”、“反义词”、“谐音故事”、“成语大观园”、“小幽默”好多内容呢!
梅诗帆:好嘛,你竟敢不经过我允许偷看我的《采蜜集》!气死我了!
唐老师:哈哈,这就叫“不打自招”呀!我看咱就“坦白从宽”吧。话又说回来,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采蜜集》,过一段时间在班里交流一下,展览出来,或是大家互相借阅,互相借鉴,这样你们不就都有了很多的《采密集》了吗?
宗凯新:唐老师,怎么听着你像在表扬我呢?
唐老师:你倒是挺不谦虚呀!来,你们看我在写字板上写的这两个字——聪明。这两个字就把我们学好语文的秘诀都说出来了: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口”说,用“心”想。天天(日)这样做,月月(月)这样做,持之以恒,就会变得“聪明”了。
梅诗帆:在语文课上,我们的老师也给我们讲过这两个字呢。
唐老师:那太好了。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的古人常说“心之官则思”,那时的人们认为人思考是用“心”来进行的,现在你们都知道了,人是借助“大脑”来思维的。这一点要搞清楚呀!
甄豆仁:唐老师,这次我们给您带来了黑板报,您知道下一次我们来的时候会给您带来什么吗?
唐老师:那我可不知道,你们这帮小精灵,我怎么猜得出来呢?
甄豆仁:其实我们也不知道。我们还没商量呢!
唐老师:又开始“逗”,你这个小东西!好吧,我期待着下一次看看你们的新创意。
第三日谈: 课文是座“金矿山”
唐老师:甄豆仁,你上次说要给我带来你们的新作品,这事你没忘吧?
甄豆仁:哎呀,我还真没带!
唐老师:早知道你忘了,上回真应该让你跟我签个合同。不过,这也没关系,这次你给我打个欠条吧!
宗凯新:唐老师,您别上他的当。他是没带,全都在我这儿呢!
唐老师:我就说嘛。我看看,原来是手抄报呀。
甄豆仁:唐老师,这张是我办的,题目叫《和遗忘做斗争》,把上次您给我们介绍的“遗忘的规律”介绍给了同学们,还总结了一些及时复习的方法。
宗凯新:这张是我办的,题目就叫《考考你·考考他》,我发动我们学习小组的几个同学找出
了一些难写的字和词语。这里头还介绍了生字和词语卡片的做法呢。
梅诗帆:这是我的,题目叫《漫游字词王国》。我设计了一个字词王国,然后领着读者一站一站地走,每一站都是一个积累字词的游戏。您看,还有字谜,顺口溜什么的。
唐老师:真不错,真不错!那这几张是谁办的?
甄豆仁:这是班里其他学习小组办的,你看有《书法家的故事》、《给汉字相相面》、《巧闯
字词关》……
唐老师:那你们准备怎么用这些手抄报呢?
梅诗帆:我们想把它们贴在班里的后墙上,也就是黑板的两边和下面一排,这样同学们平时
就都可以看了。
唐老师:我还有个建议,等你们班的同学们看完了,你们还可以把这些手抄报送到别的班去展览,或是贴到学校的橱窗里,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同学们欣赏到你们的大作了。
甄豆仁:这主意不错,这样我们辛辛苦苦办的报纸,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了。
唐老师:下面,咱们来谈谈课文的复习吧。要说这些课文呀,可真称得上是一座“金矿山”哪!
梅诗帆:为什么这么说呢?
唐老师:你们想想,从上小学开始到小学毕业,你们要学习十二本书,一本书按30篇课文
算,你们要学习300多篇课文,有的一课还有几篇诗歌、寓言故事,这样算起来差不多四百篇吧?再一个,这六年当中,你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课文,不是吗?我来问问你们:通过学这些课文,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呀?
宗凯新:我们认识了好多的生字,积累了好多的词语,还有精美的句子。
甄豆仁:你别都说了,给我留点儿。我还学会了很多的故事,如《盲人摸象》、《刻舟求剑》,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有……,反正是太多了。我还认识了好多课文 里的人物,比如詹天佑,居里夫人,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还有……
梅诗帆:卡壳了吧?六年的时间我们学了这么多,你能一下子想起来,那才怪!我觉得,我们还明白了不少道理呢!为了不像某些人那样卡壳,我就不举例子了!
唐老师:你小心有人跟你急哟。哈哈!是啊,通过学习课文,你们认识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事物,也学习了精美的语言,还学会了一些表达的技巧和学习的方法,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可以说,课文为你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语文书里蕴藏着无数宝藏呀!
甄豆仁:唐老师,我怎么听着你像在作诗呢!
唐老师:哈哈!关于课文的复习,同学们主要有哪些困惑呢?
宗凯新:课文太多了,不知道怎么着手?
梅诗帆:复习的时候按照怎样的方法去做?要做些什么?
唐老师:我准备了两套语文书,一套是人教版的,一套是冀教版的。你们先翻看一下,看看你们平时学的课文可以分几类?
宗凯新:我觉得是分两类,有不带“*”的,有带“*”的。
梅诗帆:你们看,人教版的还有一种带“△”的呢?
甄豆仁:这还有一种,这是六年级下册,放在“综合复习”里边。这么一看,还有点乱呢!
唐老师:其实,一点也不乱。一般来说,“阅读”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精读,不带“*”的课
文就属于这一种;还有一种是“略读”,带“*”的课文就属于这一种;还有一种就是“浏览”,简单读一读就可以了。至于这种带“△”的,属于“选读”课文,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这既可以由你们的老师来选择,确定是不是要课上统一学,也可以由你们自己确定是不是要读一读。
在这里面还有特殊情况,你们看人教课标教材“综合复习”中的这几篇,《养花》、《生活是多么广阔》、《狱中联欢》、《琥珀》等都是很不错的文章,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都是被选作课文的;而《看说明书做玩具台灯》则是边读边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给外地亲友写封信》是要求写信的,是习作的要求。所以,这几篇还不能都当课文看。
甄豆仁:唐老师,我能不能把“精读”的课文“略读”,或是把“略读”的课文“精读”呢?
宗凯新:你怎么又“瞎逗”!要求怎么读就怎么读呗!
唐老师:他这可不是“瞎逗”!前些日子在老师们经常光顾的人教网上还有这样的争论呢!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是很经典的,如果都“精读”时间就不够了。另外,我们平时的阅读学习就应该分多种情况,而不是只“精读”一种情况。你们的语文老师当然可以根据你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调整。但是一般来说,还应该遵循教材的规定。
梅诗帆: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在学习要求上有什么不同吗?
唐老师:这可是个不小的话题。你们的语文老师会准确把握的。简单地说,略读课文的学习有这样几个特点:
1、你们学生自主学习占的分量更重一些,老师讲解指导的分量相对轻一些。
2、课时用的相对少一些,一般用有一课时完成,而精读课文要用2-3课时完成。
3、阅读的要求相对少一些,比如,没有写字的任务,需要品析和积累的词句和段落也相对少些。
甄豆仁:具体来说,我们该怎样去复习这些课文呢?
唐老师: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找答案好不好?先说说你们的想法。
甄豆仁:我先说,我觉得应该一册书一册书地来复习;对一册书来说,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来复习。这就需要自己先做个计划。
宗凯新:这叫“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在复习每一篇课文的时候,因为有些课文我们都忘了,所以应该仔细地再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可以复习那些学过的生字,还可以再了解一下课文内容,也就是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梅诗帆:那些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我觉得应该多读几遍,把背诵的任务再夯实些。
宗凯新:就是,平时考试都有“按照课文原文填空”这样的题目,尤其是那些古诗词,多数还要求默写呢,我看该默写的还要练习默写才行。如果时间紧就先背熟,只把难写的字练习一下。
甄豆仁:我觉得课后习题也应该重视起来,一篇课文哪是重点的问题,哪是重点的段落,哪是重点的语句,我们从课后习题中就可以看出来。
唐老师:你们谈得都不错。我以前总结过课文学习的“五读法”,我给你们介绍一下:
一要读通:能够顺利地把课文读下来,该认识的字词要认识,给积累的要积累。
二要读懂: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要读清:弄清楚这篇课文是怎样来写的,写作的顺序是怎样的,各部分之间的关 系是怎样的。
四要读透: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要表达怎样 的情感。
五要读活:要能自己总结、概括、归纳,要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有的还要跟自己的实际挂起钩来。
梅诗帆:我觉得如果当初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学习每一篇课文,学习效果就好了,复习的时候也就不用费这么大劲儿了。
唐老师:你说得不错。
宗凯新:您这“五读法”真的这么灵吗?
唐老师:那你们来试一试。我这里有三篇课文《再见了,亲人》、《儿童与发明》、《我的母亲》,这里面既有记叙性的文章,也有说明性的文章,还有抒情为主的文章;《儿童与发明》是略读课文,其他两篇是精读课文。我这里还有几张学习卡,你们可以边复习边做笔记。
经过商量,宗凯新选的是《再见了,亲人》,甄豆仁选的是《詹天佑》,梅诗帆选的是《儿童与发明》。
宗凯新:我们现在就开始吗?
唐老师:时间不早了,这就当你们的作业吧!现在你们可以回去了,不过在回家的路上你们还要帮忙做一件事?
梅诗帆:什么事?
唐老师:帮我把这几块巧克力“消灭”掉吧!
三个人:耶!我们非常愿意为您“效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