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乐言中学)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3
标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乐言中学)



  
撰写优秀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优秀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下面提供多套优秀教案供您参考!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3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⑶ 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衔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青丝:苍颜,脸色衰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⑷ 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3、词语小结:
    (幻灯展示。)
   ⑴ 而: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衔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⑵ 也:
     表陈说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五、安排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只有太守和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小朋友,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宁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依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⑴ 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⑵ 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⑶ 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⑷ 写宴饮局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⑴ 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示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示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知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⑵ 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示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⑶ 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只有太守和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示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局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五、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
    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六、安排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资料链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3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3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⑵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⑶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其积极意义。
   ⑷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⑵ 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手法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⑶ 组织模拟旅游活动,激发同学的想象力,感受旅游的乐趣。
  3、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所表示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而”,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教师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2、讨论点拨法。
  3、品评鉴赏法。
  4、体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和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节奏韵律;二读课文,疏解文意,要求读得通顺;三读课文,读出“也”“而”的不同语气和轻重音,推究文理,要求读得流畅。品读课文,鉴赏美点。比读课文,比较鉴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西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作者和背景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志向,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绩。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示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与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关于“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
    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环滁(chú)壑(hè)琅琊(láng yá)潺潺(chán)
     
 辄(zhé)霏(fēi)瞑(míng)晦(huì)
     
 伛偻(yǔ lǚ)肴(yáo)提携(xié)蔌(sù)
     
 酒洌(liè)觥筹(gōng)弈(yì)翳(yì)
     
 颓然(tuí)   
    教师范读第二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学生练读,掌握朗读节奏。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旨在读得通顺:
   ⑴ 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难词句。
   ⑵ 四人一组,依照“读文──释句──译文”的步骤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协助学生答疑解惑。
   ⑶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协助学生理解文意,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 生词: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杂然:错杂的样子。
      伛偻提携:驼背。
      山肴野蔌:蔬菜。
    ② 一词多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靠近)
      临溪而渔(到)
      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
    ③ 语段翻译:
      第二段参考译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4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黄昏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④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句被用到多种场所,你能举出几例吗?
      示例: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你能再写几例吗?
  3、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也”的不同语气和“而”的轻重音;通过推究文理,梳理文脉,读出词、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旨在读得流畅。
   ⑴ 教师在学生疏通文句的基础上作朗读提示:
     第一段,“环滁皆山也──琅琊也──酿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自号曰醉翁也──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中,前四个“也”表判断;五、六、七个“也”表解释;第八个“也”表肯定,语气坚定,“也”的语调要较重;第九个“也”表肯定,但语气较平稳。
     第二段,这一段中“而”较多。关于“而”的读法,凡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节奏作用的,则应轻读。
     第三段,四个“也”均表解释语气,六个“而”有的表修饰,如“杂然而前者”;有的表因果,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这些句子均应轻读。
     第四段,一、二句“也”表陈说语气,四、五句“也”表解释。“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除第三个“而”表顺接需轻读外,其余三个均应重读。
     教师播放录音磁带,学生复听一次,体会“也”的不同语气和“而”的轻重音的不同。
   ⑵ 探究文理,梳理文脉,旨在读得流畅,背得顺利。
    ① 提问:请大家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
      学生自由发言:
      生1: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生2: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生3: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生4: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生5: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于内心深知的乐趣
      生6: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生7: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概括很精当,很有特色,第二位同学用“亭”字一线串珠,第三位、第四位同学用“乐”字,第五位同学用“醉”,第六位同学用“醉翁”“乐”,一线贯穿,巧妙组接。
    ② 提问:请大家研究每个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整理出来。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段:
      明确:山、水、亭、名、太守
      学生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明确:第二段:朝—暮—春—夏—秋—冬;第三段: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四段: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③ 学生根据以上线索背诵课文。
   ⑶ 难点探究:
     提问: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的含意?
     学生考虑、讨论。
     明确:
    ①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实际借山水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 在写“太守宴”之前,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示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滁州,由于自身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身复杂的情感,既包括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括看到自身的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四、品读课文,鉴赏美点
  教师提示:《醉翁亭记》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散文,秀丽多姿,饶有诗情画意。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身的语言再现文章的优美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下面我们拟从意境和语言两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审美观照。
  1、探究课文优美的意境:
    生1: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葱茏欲滴,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踞临泉上。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生2: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木原本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到了黄昏,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早晨的宁静、清新,黄昏的昏暗,色调不同,气氛有别。
    生3:四季变幻之美。作者选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了醉翁亭的四季变化。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四幅画面变化有致,又互相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生4:动静对比之美。这篇散文动静相宜,相得益彰。有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如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有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如“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静,人影移散是动,相互映衬。有人与人之间的动静对比,如写滁人游,“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如“众宾欢”与“太守醉”。由于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生趣盎然。
  2、品味本文出色的语言:
    学生自选佳句揣测:
    生1:本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两个成语一直延用至今,这是语言高度概括的典型例子。
    生2:本文语言凝练精粹,如写四季景物,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精确熨帖。如“有亭翼然”形象地写出亭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五、实践与体验,模拟旅游激兴趣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4

  教师提示:醉翁亭令我们神往,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一起梦游醉翁亭。
  指名一学生当导游,护送“旅客”到滁州醉翁亭风景区。指名一女生当导游小姐,护送旅客乘坐“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到醉翁亭。
  指名三位同学任醉翁亭风景区的导游,要求他们依照课文内容依次作景点介绍,如“醉翁亭一目楼”“醉翁亭晨昏苑”“醉翁亭四时轩”“醉翁亭民俗阁”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想象尽情发挥,如“醉翁亭民俗阁”可组织“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介绍”等。
六、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只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憨厚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让我们在熟练的背诵声中与先生道别吧……
七、安排作业
  1、请自选角度,比较《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说说它们的异同:
    示例参考: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议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身的志向和情怀,都表述了自身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
   ⑴ 结构技巧有别:
     《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呆板、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⑵ 语言表述有别:
     《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⑶ 主题深度有别:
     《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和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2、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谈谈自身的想法。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参考答案:
    散文和词的创作风格是不同的。黄庭坚的《瑞鹤仙》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基本用原句连缀成篇,显示了极高的提炼再创功力,形式上完全变成了“长短句”。但由于近乎是文字游戏,又缺乏新意,所以读起来未免索然寡味。黄庭坚出于对《醉翁亭记》的酷爱,才有此改编。(鼓励学生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成理)
  3、写出文中的两个成语,并造句。
    答案:略。
【板书设计】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4



《醉翁亭记》教学设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
  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
    欧阳修早年曾协商范仲淹革新政治,震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测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考虑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实质。“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⑴ 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2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___。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⑵ 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领起,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收一笔。2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⑶ 结尾局部也可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2层写___________,这两层中间用“____________”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用“__________”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提问学生,然后教师作纠正、补充。
  7、参考文中的注释,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
  8、教师小结,并板书: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二、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三、安排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  引出
   景
脉络 乐
   事
归结 “醉能同其乐”(主旨)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4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四
【教学要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和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青丝”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憨厚。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滁(chú)壑(hè)酿(niàng)潺(chán)琅琊(láng yá)
      
 辄(zhé)霏(fēi)暝(míng)晦(huì)伛偻(yǔ lǚ)
      
 洌(liè)肴(yáo)蔌(sù)酣(hān)觥筹(gōng chóu)
      
 弈(yì)翳(yì)   
  2、重点词: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 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 名之者谁:为……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⑺ 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⑼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⑵ 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⑶ 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⑷ 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⑸ “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⑹ 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⑺ 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⑵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酒宴上陈设的东西?
   ⑵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⑶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青丝,颓然乎其间”
   ⑷ 划分层次?
    ① 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② 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③ 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描写黄昏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⑵ 理解本段烘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⑶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总结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与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 (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四、课后小结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4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五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的句法。
 
【教学设想】
  1、布置两课时。
  2、安排课前作业,让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课内根据学生实际释难句。
  3、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沛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考虑,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4、加强背诵指导,力求课堂内能背诵局部段落。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和其多方面的成绩。
  2、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3、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4、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明确写景的方式和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复习巩固对“骈句”的理解。
  3、背诵课文,在背诵中进一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第一课时授课提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投影醉1
 
二、引导参与
  1、结合课前作业的评讲,巩固学生自学的效果:
   ⑴ 作者介绍,投影醉2(由学生讲,教师补充)
   ⑵ 诵读:
    ① 抽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完后学生再作评议。评的规范: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对了节奏,是否在“也”字后有较大的停顿,“而”的轻重语气是否读出。
    ② 听范读。
   ⑶ 疏通文字,释难词、难句。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发问(投影字词题醉3),主要针对注释上没有作注释的词句作解答,巩固学生自学效果。
   ⑷ 齐声诵读描写醉翁亭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句子。
  2、问题探究,用课文中的句子作答,边讨论边作结构图投影醉4。
三、 就结构图示作归纳小结,并投影醉5,展示强调教学目标
四、 安排第二课时作业(投影醉6)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4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六
《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一提起《醉翁亭记》我们首先会想起里面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这里面的“醉翁”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欧阳修。欧阳修写此只有39岁,一个不到40的人,怎么就以老翁自许了呢?对于这一点作者有两句自白可释我们疑团:他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也就是说他年届四十,身强体壮并未衰老的感觉,不过是起个绰号开个玩笑罢了,是否是真的开个玩笑呢?读文知意。
一、配乐欣赏,整体感知
  放录音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要求同学们随录音想象文中所描的画面,考虑每段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总结:欧阳修的文笔清新流畅,文辞委婉,雍容自如,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考虑: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依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考虑:作者写了哪些风景?依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黄昏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考虑: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丰衣足食,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陶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陶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考虑: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可先做提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虑)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这种带有“民胞物与”情调的宽广襟怀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但是这美好的人生境界终究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闪现,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忧患从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现的则是那种力不从心,年迈无力的感觉,这也正是他 39岁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溢忧患的社会迫使作者在闲适生活中寻觅愉悦之境,而他所觅得的愉悦之境又难以解脱整个社会忧患阴影的笼罩,故意做出来的平静终究掩饰不住政治失意所带来的凄凉心情,在冲淡纤禾农,疏野超诣的外在形式下,带有深深孤寂和凄苦、秀美的山水之间悄然流动的是一股若隐若现的忧郁和悲痛,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回顾全文,总结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面对艰难的国运,欧阳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珍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4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七
【教学目标】
  1、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早年支持范仲淹的革新主张,受到北宋朝廷内部旧势力的反对,被贬滁州。本文是他任滁州太守时所作。
  欧阳修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受到排斥打击或被罢免、贬官,志向得不到实现,于是他寄情山水,纵酒遣愁,乐以忘忧。但总的说,他没有沉沦下去,仍能把地方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丰衣足食。文中写他的“醉”,其实是表象,“乐”才是实质。因此,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一个“乐”,阅读本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个“乐”字的?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学生自由朗读:
  1、生字:
    伛偻  佳肴  蔌  沟壑  晦明  觥筹交错
    暝   琅琊  翳  辄   清洌
  2、重要的词语:(检查预习)
    诸峰:各个
    林壑:山谷
    峰回路转:回环、拐弯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
    名之者谁:命名
    得之心寓之酒:领会;寄托
    林霏开:雾气;散
    云归:聚拢
    岩穴暝:昏暗
    前者呼:呼唤
    后者应:答应
    临溪而渔:到;钓鱼
    酿泉为酒:用泉水酿酒
    酒洌:清
    杂然:错杂的。
三、学习第一节
  1、指导朗读。
  2、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3、分层次(二层)。
    明确: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的得名并指出太守之乐。
  4、讲析第一层的字词句:
   ⑴ 环滁皆山也──表判断语气。
   ⑵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树林和山谷。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其:代滁州城。
   ⑶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表判断语气。而,表并列。
   ⑷ 山行六七里──沿山路走,或在山上走。
   ⑸ 峰回路转──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
   ⑹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展翅欲飞的样子。在
  5、作者是怎样有层次地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的?
    明确:不是和盘托出,而只曲折道来,采用逐步缩小范围的方法,步步取景,最后点出亭子的所在。
    景点:
    环滁皆山(鸟瞰,概写全貌)
    西南诸峰
    琅琊山
    水声潺潺泻出于两峰(酿泉)
    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由远到近,逐步缩小)
  6、小结:
    作者先是引导读者远眺,后是近视,镜头逐步推进,景物愈来愈清晰,通过层层烘托,点明了它的位置,突出了它依山傍水的环境美,引人入胜。
  7、分析第二层:
   ⑴ 醉翁亭是怎样得名的呢?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⑵ 为什么要给自身起“醉翁”二字呢?
     “太守……醉翁也”
   ⑶ 用“自号”以命亭的用意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寓之酒也”(前句是成语,比喻心怀叵测。)
    小结:
    在说明醉翁亭命名的原委后,接着写“醉翁之意不在酒……寓之酒也”,这就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一个“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思想感情,并以“乐”为主线,把全文贯穿起来。
 
四、学习第二节(欣赏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
  1、齐读。
  2、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写出山间景色的?分几层?
    明确:(乐)山间朝暮之景  山间四时之景
    直抒胸臆:乐亦无穷
  3、“野芳……四时也”这句话按什么顺序写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四幅画面,选取了最富季节特点的景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水落石出(成语:……)
  4、第三层:
    写出了留连山中四时美景的无穷乐趣,直接抒发陶醉于其中的欢乐心情。
    这一段写山水之乐,其“乐亦无穷”承上启下,既具体标明作者“山水之乐”的兴趣所在,又引起下文作者的更大乐趣所在。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节
  1、文章第一节写了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由来,突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二节具体描写山水之乐,描绘了朝暮、四时的山间景色,突出“乐亦无穷也”。但作者的乐趣是不是仅仅停留在“山水之乐”呢?是不是还有更深的意思呢?学习三四小结。
  2、朗读。
  3、分几层?几个局面?
    明确: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分析各局面分别表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第一个局面──滁人游:
    “歌”、“休”、“呼”、“应”、“往来不绝”,表示滁州人和平生活之乐,外表写“游”而未写“乐”,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欢乐的气氛。
    这一层暗含着作者被贬滁州励精图治的政绩,于失意中可引以自慰。
  6、第二个局面──太守宴(鱼肥酒洌)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杂然前陈
    就地取材,极其方便,充溢超脱尘俗之乐。
    假如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宴客之乐就不在食。
  7、第三个局面──众宾欢(觥筹交错)
    众宾欢,虽无丝竹之乐,只是行酒令,投壶下棋而已,然而,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人们无拘无束,体现了太守与僚属的平等、融洽的关系。
  8、第四个局面──太守醉(颓然其间)
    “苍颜青丝”刻画太守年长形象,“颓然”写出太守的醉态。太守居中,众宾团围,一片欢愉。醉中之乐,令人神往。
    这里体现了作者失意中求欢,愿与百姓同乐的复杂心情。太守与众宾客的宴游之乐就是“与民同乐”。
  9、作者怎样由上文的景,写到人?
    上段写山中佳景,其乐亦无穷,这段作者推进一层,写山中游人之多和亭中宴欢之乐。这比山中佳景更为可喜。所以写了滁州的各种游人,突出游人之多,在此基础上再写太守和宾客的宴欢之乐,这里包括着“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分析第四节
  写太守醉归之乐,点出“乐其乐”的题旨。
  1、朗读。
  2、分层。
  3、本段写法。
    层  暮归时的山景(引出)      写景
    层  禽鸟之乐       烘托   相结合
    推  游人之乐            抒
    进  太守之乐       烘托   情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4

  4、这一段通过烘托层层推进,最后点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为什么太守之乐是人所不知的呢?“乐其乐”又是乐什么呢?
    明确:欧阳修被贬滁州政治失意,于是寄情山水,但并未沉沦,虽遭贬谪,却把滁州治理得“政通人和”,人民丰衣足食,整篇文章贯穿一个“乐”字(山了;年 之乐、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众宾游宴之乐,无一不统摄于太守之乐)外表上毫无烦恼,但是人们只是从外在情绪知道太守之乐,而不能透过外在情趣进一步理解太守之乐。
    那么太守“乐其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明确:看到了自身的政绩之乐(游人丰衣足食,正说明自身的政见正确,治理有方)个中之乐,自然不是随从的“宾客”们所能理解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4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八
【学习目标】
  1、培养文言语感,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学习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过了两篇以“记”为体裁的文章,《小石潭记》先借尤为清冽的潭水、参差披拂的青树、往来翕乎的游鱼,表达自身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又借四面环竹,空寂无人的环境道出了自身孤独无助、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岳阳楼记》借迁客骚人的忧喜之情,展示了自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以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志向。由此可见,“记”这一文体,明为“记”,实为“寄”也。它们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借题发挥,融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为一体的名篇佳作。下面我们学习《醉翁亭记》,且看作者欧阳修如何借题发挥吧!
二、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词注音并注意语音停顿:
    学生齐读、听录音读、个人读,理解重点字词句:
   ⑴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⑵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⑶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⑷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⑸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⑹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特别提示:“也”字的用法,“而”的轻重读法。
三、课文理解,学生带问题朗读课文
  问题设置:
  1、结合课文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恰当的修饰语:
之琅琊; 之酿泉; 之醉翁亭;
  2、“醉翁”和“醉翁亭”的来历是什么?醉翁的乐趣在不在酒?
  3、作者在写醉翁亭之前写了哪些景物?它周围的景色如何?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朗读中讨论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四、他山之石
  我初中时有一个老师性情豪爽,嗜酒如命,每餐无酒不食,每饮四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间断,经常容光焕发,心乐之,口歌之,手舞之,足蹈之,且自号曰“醉翁”,他的宿舍被我们戏称为醉翁亭。那么他这个醉翁之意全在酒,或借酒浇愁,或借酒作乐,但教书功夫却很了得,对学生宽严有度,他是教数学的,文学功夫颇深,很得同学的敬重。倒霉于上月死于脑溢血。我还特意写了一首挽诗给他:
  恩师一朝乘鹤去,山愁水凄万里烟。三尺讲台润无声,一生桃李遍涯天。
  从此不得聆面训,长恨华佗早千年。但愿蓬莱仙境在,青鸟殷勤为探看。
  而本文的醉翁之意却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五、课文探究
  1、作者写早晚之景和四时之景都抓住了的____________特点,从而写出了山间的无穷乐趣。
  2、课文第三段写人物活动,作者设置了几个场景?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3、本文写了作者的哪些快乐之事?他的快乐仅仅是一己之乐吗?
六、小试牛刀
  试结合课文注释以和你对课文的理解翻译课文。
七、小结
  本文借对醉翁亭和其周围景物的描写,通过人物活动场景的布置,表示了作者的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文为乐的豪迈情怀,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成为成语为世人所称道。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随着你年龄的增加,你一定游历过不少的名山大川,请就其中的一处景物,表达自身的人生志向或感悟,500字左右。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4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九
【课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和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沛表示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和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沛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习:景点介绍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4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和其多方面的成绩。
  2、了解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无常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思想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教学设想】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 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沛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考虑,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通过“线条串联法”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教师说出:“庆历四年”。
  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教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学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教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自己在庆历五年也被贬知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三、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呵斥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绩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只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绩。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标示生僻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齐读一遍文章。
四、学生分四人小组疏通文字障碍(提醒学生利用课下注解和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解疑释难,明确:
  1、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环:环绕
    尤:尤其、特别
    山:沿着山路
    翼然:像鸟的翅膀的样子
    临:高踞、靠近
    作:建造
    名:取名、命名
    谓:称谓、叫、是
    辄:就
    在乎:在于
    开:消散
    归:聚集、回家
    幽香:散发出幽幽的香味
    繁阴:形成浓郁的树荫
    伛偻:代指老人
    提携:代指小孩
    前:在前面
    酣:正浓
    丝竹:代指音乐
    颓然:醉醺醺、摇摇晃晃的样子
    已而:不久
    阴翳:枝叶茂密成荫
    乐:乐趣、快乐、以……为快乐
  2、需重点掌握的句子:
   ① 环滁皆山也。
   ②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 若夫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⑤ 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⑥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⑦ 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⑧ 苍颜青丝,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的情况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并且疏通了字词障碍。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全文并且理解文章的写法和主旨。
二、播放《醉翁亭记》的朗诵录像,学生注意欣赏和模仿
三、学生分段朗读
  1、学生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一和第二段(教师事先标明朗读的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2、教师简单点评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况,并提出新的要求: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三和第四段(难度加大,没有标明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3、教师点评学生单独朗读的情况之后全班齐声朗读第三和第四段。
四、师生一起研讨文章的写法(线条串联法)
  1、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呢?
    明确: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众人出游的情况、醉罢晚归的情景。
    或者: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2、假如每一局部都与醉翁亭挂上钩的话,可以归纳为: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此处为教师专门做出的范例)
  3、那么我们能不能让每一局部都含有“醉”字呢?
    明确: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众人出游──醉在自身的乐趣
  4、假如要求大家每一局部都用含有“乐”字的短语来归纳,该怎样归纳呢?
    明确: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或者: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5、能不能每一局部都含有“醉翁”和“乐”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5-10 13:04

    明确: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游人之乐──醉翁醉自身之乐
  教师小结:这个环节我们通过线条的串联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不难发现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醉”和“乐”字。而“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外表现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那么作者想通过这种写法表达什么样的主旨呢?
五、师生一起研讨文章的主旨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明确:(围绕以下三点发挥均可)
   ①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 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示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身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 “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身复杂的情感,既包括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括看到自身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2、知识拓展:文章告诉我们,作者此时的身份为滁州太守,他怎么能不务政事而整天游乐呢?
    明确:作者虽然被贬谪,但并没有消沈,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得滁州“政通人和”(滁人游、溪深鱼肥、山肴野蔌),是一种尽责之乐。
    梁启超:尽责最乐;尽得大的责任,便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便得小快乐。《饮冰室文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六、安排学生综合全文的内容设计文章的板书
七、在设计板书的基础上理解性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