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0 13:01:00
|
只看该作者
⑴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三十八岁中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等小官,后辞官南归,两年后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他学识渊博,对于经学、史学、文学等有很深的造诣,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主张改良内政,抵御外侮,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诗,多取材于社会实际,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语言瑰丽,气势挺拔,颇有特色。他是晚清重要的诗人,著有《定庵全集》。
⑵ 写作背景介绍:
道光十九年(1839),作者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家眷,往返途中写成这组诗,共三百五十首,杂述见闻、感想以和往事、回忆等。
2、请两位同学播放课前录制好的配乐朗诵磁带,其余同学听读,并点评,掌握朗读节奏、语气、重音。
3、学生反复读诗,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选两位同学概括诗意。
明确:这首诗四句两层意思。一、二句写诗人愤然辞官后扬鞭东去远赴天涯;三、四句写诗人愿像护花的春泥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
4、深层探究,理解诗中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辞官南归的痛苦心情,同时表示了作者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沦、立志始终都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5、品读诗歌,鉴赏美点,并积累名句:
⑴ 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用“白日斜”“天涯”来烘托映衬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南归的心情是极度痛苦的。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诗人的理想志向无法实现,所以才愤而辞官去寻找另一种方式去继续为国效力。诗的最后两句对此作了明确的表述,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全诗移情于物,巧妙构思、寓意深刻。尤其一个“更”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以身献国的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⑵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景理交融,被视为名句而广为流传。从这句诗中你会联想到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交流看法,然后任选几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评点。
明确:这两句诗为读者展现了动人景象:
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绝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
今天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即使自身像花一样凋谢了,也要化作“春泥”去护花,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6、背诵这首诗。
六、学生齐背三首诗
七、安排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写一段赏析文字。
3、阅读下面两首咏物诗,写出谜底:
劝尔莫移禽鸟性, 冰霜磨炼后,
翠毛红嘴任天真。 忽放几枝新。
如今谩学人言巧, 独立江山暮,
解语终须累尔身。 能开天地春。
(打一禽)________ (打一花)________
〖参考答案〗
鹦鹉 梅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一起研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朗读诗歌,整体掌握诗意;深悟诗意,体味诗情;鉴赏诗歌的写法;感知诗歌的艺术风格,并进行比较鉴赏;延伸拓展、课堂讨论。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诗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行”的诗歌。“行”是乐曲的意思。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李白的《长歌行》《秋浦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属于这一类。
三、研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作者和背景简介:
选二位同学介绍杜甫,其余同学补充,教师也可提供相关资料,内容如下:
杜甫,字子美,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人称“杜工部。”。他自幼学习刻苦,七岁时便学会做诗,到了十四五岁,其诗已备受前辈诗人的称誉。他曾在洛阳住过三年,与李白成为好友。杜甫三十五岁来到长安,本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可是处处受到排挤、打击,就连小儿子也活活地饿死了,这苦难凄惨的遭遇,使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于是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痛苦,批判封建统治者,著名的“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也就应运而生了。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有“诗史”的美称,杜甫自己也被尊称为“诗圣”。他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晚年他流浪在潭洲、衡洲、耒阳一带,船成了他的家,长期在水上生活,使杜甫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五十九岁。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协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起了暂时安宁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外表上的闲适,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实际,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指导朗读: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罥(juàn) 衾(qīn) 庇(bì) 坳(ào)
重:chóng(三重茅)长:zhǎng(生长)丧:sāng(丧乱)
zhòng(重量) cháng(长林梢) sàng(丧失)
见:jiàn(看见)
xiàn(现此屋)
⑵ 学生大声读诗歌,注意掌握歌行体的朗读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概括诗意:
选两位同学概括诗意,明确:全诗共四段。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段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和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