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0 12:35: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描述】 书声朗朗满课堂
一年来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学生的朗读,本节课也是如此,朗朗的书声,贯穿整个课堂。
一、自由放声朗读
初读课文,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浅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于是学生饶有兴趣的自由放声地朗读,在朗朗书声中,我走进学生,协助学生解读不认识的字词、 注意聆听学生朗读的节奏与停顿,并和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协助学生划分节奏与停顿。如: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听读课文录音
其次,我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节奏和停顿,听懂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格外仔细、听完后,郑叶舒同学对“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句的朗读节奏,提出质疑,认为不应该作这样的停顿,而应改为:“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我深有同感,因为我在朗读节奏处置时,对这一问题也是斟酌再三,委决不下。她认为“至承天寺”和“寻张怀民”都是动宾短语,同样的结构,应作同样的划分,对她的细心和不迷信权威,我当场给予褒扬。
三、仿读和译读
听读之后,我要求学生仿读课文,即模仿课文录音,有感情的朗读、于是学生有板有眼的开始仿读,虽然情感不是十分投入,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停顿已初见效果。于是我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译读课文,即结合课文注释,译读全文。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我则走进学生的行列,个别辅导学生。学生们有的看注释,有的查找工具书,有的相互讨论,有的举手问我……不一而足,充沛展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对字词句的含义或重点句翻译游刃有余,迎刃而解。于是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理解了文本。
四、朗读挑战赛
理解了文本之后,我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即师生朗读竞赛。该环节设计新颖,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斗志高昂,热情空前高涨,把朗读推向了高潮。两分钟准备时,我看着一个个学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朗读,挺有感情的。我的心掠过一丝暗喜。学生准备后,男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老师。竞赛开始,男生张世苗同学虽有点紧张、拘谨,但不一会儿,便渐入佳境,朗读不只流畅,而且蛮有感情。令我出人意料的是,女生王丽娟同学的朗读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不只声音婉转悦耳,流畅自然,而且声情并茂,教室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印证学生对她的佩服与赞美。
轮到我出场了,我有一些心跳,有一点紧张,我知道要逾越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深呼吸,开始诵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与乐者……、、”在我觉得有点拗口,顿时掐住了。学生们高兴地笑了,说道:“老师,您背错了!”看着他们兴奋的笑脸,能比老师优秀,他们是多么高兴,多么自豪!我故意顿了顿嗓音,笑着说:“老师可以再来一次吗?”于是我又重新融入文本,开始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课堂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很感谢学生给我的鼓励。
点评开始,黄玉彬同学说:“老师和同学读得都很有感情,只是张世苗同学声音有点低,而老师在第一次诵读时背错一处,只有王丽娟同学不只朗读得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可以说是声情并茂,我认为王丽娟同学最好,老师和张世苗并列第二。”丁小静同学说:王丽娟同学的朗读不只流畅,声音抑扬顿挫,而且很有感情,老师您虽然声情并茂,可惜朗读并不流畅,所以王丽娟同学读得比您好……”
学生能够超越老师,我并没有觉得尴尬,相反我很多么高兴!我当场宣布王丽娟同学为本班的朗读之星,并将要送给她一份特殊的礼物。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我无意之中出错,竟然在笑声中消除了学生的紧张之心,完全投入课堂,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则显得忘我,完全忘记了听课老师们的存在,学生的表示可谓异彩纷呈。
五、品读
语言品味不只是现代文教学的难点,更是文言文教学难点,设计品味语言这一环节,我也是斟酌再三,才确定的。虽然在品味语言之前,我指导学生运用增减和调换法,品味优美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设置了两道品味语言的题目: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时,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没有想到是,此时的教学竟能如此水到渠成、当我将问题抛出后,思维敏捷的薛永生同学马上说:“老师,我认为添上这些语句不好,因为,它写得是夏天的景观,季节不对。”接着语文科代表刘星星同学补充说:“我也认为添上这些句子不好,因为原文以积水空明的月光和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之美,不只创设了一个幽静淡雅的意境,而且也写出了月色的空灵之美,而加上这些语句,则破坏了这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难道这不是语文课堂的奇葩吗?有这样的理解和品味,难道不比我单方的解读的更好吗?面对如此精彩的品读,于是我顺水推舟抛出第二道题目:
2、删一删,品修辞:
⑴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 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中朗读着、考虑着,感觉句子有点别扭。,不一会儿班级女诗人郑园园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此处不可删,因为删去之后,完全改变了原意,变成庭院中积水空明,积水中藻荇交横,与原文不符。”
我不失时机的提示;从修辞的角度上看,你觉得可以吗?她略一考虑,说;“不行,因为作者运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而且“空明”一词,更是妙绝,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可谓新颖之极。”、黄秀红同学抢着说:“我觉得作者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写,说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一种如临水池之感,但在“盖竹柏影也”中,却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实在出其不意,很有新意,是一种空明的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