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结合旧知,合理猜想,打开探究之道
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的方法,让我对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各抒己见:把冷水倒在锅里加热、在冷水里再加入热水、把冷水杯放在热水盆中、放在太阳下晒、放在暖炉里烤。。。。。。这些方法都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经验,所以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热这一单元是有一定了解的。于是我演示将冷水袋放入热水中,水袋中的水温度会上升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毫不奇怪,那么请你仔细看一下将冷水袋放入热水中会有什么变化。(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事先在冷水袋中加入了墨水以便学生观察。)学生看着冷水袋慢慢的胀大,慢慢地浮起来都异常激动,觉得非常惊奇。验证了水温后矛头直指现象水袋除了水温变化后还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发了问题:水袋为什么会由沉变浮呢?结合前面所学旧知“影响沉浮的因素”,鼓励学生作出猜想。学生基本都认为,可能是水受热后体积变大,使它浮起来了,“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除了与体积有关,请你围绕其它因素再猜想一下还有什么其他的可能?”原本是想把这个环节单独开来,先归纳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但是考虑到这样一来学生思维肯定局限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以和浸入的液体密度,无法从重量和体积上面作考虑,所以还是布置在猜想以后作提示引导学生再做考虑猜想。这下学生考虑的更广了,可能重量变轻了,浸入液体也能影响(针对这个猜想学生都明确同样是放在热水中,所以这个猜想是不成立的。)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本课的重点,探究水在受热过程中的变化。
二、自主讨论,一起交流,摘取探究之果
作出猜想以后,学生都很明确要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那么怎样设计实验探究水在加热过程中重量、体积的变化呢?我将这两个问题分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讨论如何研究重量问题。学生一下想到用天平分别丈量冷水带、热水带的重量,话还没说完,学生立即补充到“不对,水要一样多的”,总的来说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学生也考虑很周密,因此我采用了演示实验,通过称量学生发现重量并没有改变。只是其中我演示的时候对于天平的使用方法指导的不够,现在想想课上应该要渗透性的将方法交给学生。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都一致认为体积变大是使水袋上浮的因素,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我依然让学生自主讨论。学生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直接想到的即将冷水袋和加热后的水袋的水倒出比较体积,很遗憾可能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遗忘,学生没有想到利用量筒,不过欣慰的是学生想到了测排开的水量,经过集体的交流,大家达成了共识可以通过量筒丈量体积的变化。学生有如此见地(装的水要一样多),说明他们有了扎实、认真的考虑,也明确其实这两实验即对比实验,充沛肯定了学生的思维结晶,但是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更直接观察到呢?根据提供的资料,学生设计了与书本设计相同的实验,在动脑基础上的动手达成了有效、直接的探究,学生在总结发现后即找到了科学的结论。
本课可以说也是一堂经典的“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协助的,在以后的课堂中应重视这一过程的展现,充沛让学生在勤思的基础上去亲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