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在对话中升华《灰椋鸟》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有关词语。
3、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体会作者对鸟类、对树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强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教学准备:1、搜集灰椋鸟及课文作者徐秀娟的有关资料。
2、制作投影片:课文片断。
3、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磁带和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师生共同欣赏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2、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它的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它歌唱的是真人真事:有一个东北女孩,十分爱鸟,自幼随父母驯养丹顶鹤,18岁便成了养鹤专家,曾多次为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作驯鹤表演。1986年,她不远千里从家乡来到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在1987年9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了寻找一只飞失的小丹顶鹤,掉进了小河,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她,叫徐秀娟。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她有什么印象?生:她很爱丹顶鹤。生:她把丹顶鹤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3、师:是啊,她不但爱丹顶鹤,还爱各种各样的鸟儿,她的文笔很优美,留下了许多日记和诗文,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灰椋鸟》,就是徐秀娟烈士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成的。
【反思】欣赏优美的歌曲引出一个真实的故事,教师叙述作者的动人事迹,与学生进行第一次对话,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作者爱鸟胜过爱自己的生命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定下了基调,并且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形成阅读期待。
1、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椋”的读音。和它同音形近的字有哪些?生:凉。师:和它不同音但形近的字有哪些?生:惊、掠、晾……认识这种鸟吗?谁来介绍一下?生:喜爱群飞,爱吃种子和昆虫。师:齐读课题。
2、师:如果你是作者,会怎么介绍灰椋鸟呢?生:写它长什么样子。生:写它怎么捉虫子吃。生:写它飞行时的样子。生:写自己和它们相处的故事。师: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反思】看了课题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如果是作者,准备怎么写,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潜移默化地学习、领悟到写作的相关知识。
二、 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听配乐朗读课文的录音。师:你听出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我知道课文主要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生:我听出了作者一开始对灰椋鸟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后来有了改变。生:我知道林场工人十分勤劳。
2、师:这是你们接触课文后的初步感受,要想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心心相连息息相通,就要——(生答)多读书!
【反思】听录音之后谈初步感受,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整体印象,这种感受是肤浅的,但也是珍贵的,让学生说一说,可以起到交流作用,训练思维能力,开阔阅读视野。
3、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认清字形,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标出小节号,查阅工具书,注重好习惯的培养。
4、交流: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风采?举手的同学是自信的。最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指名读,相机正音。“和”和“翘”(备课时我发现课文中除了绿线格里提示的“和”这个多音字外,还有“翘”字,但录音中的读法是错误的,于是专门作了提示)理解生词:排空而至:本课指许多的灰椋鸟一个接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倾诉:完全说出。栖息:停留、休息。
师:有不同的小节吗?老师喜欢不同的,展示你的与众不同。
5、默读,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生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想想课文的写作思路。(生答,师小结:准备观看—归林的壮观景象—感想)
【反思】这一环节设计是极具生成性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随机指导,教师耐心倾听,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伙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正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正如朱熹所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段课文(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划出关键词。
讨论:(写了灰椋鸟的样子)尖尖的——灰灰的——
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作者对灰椋鸟的态度如何?生答:作者觉得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对它的印象不怎么样。
师:但是看了一段电视录像以后,作者就——生齐: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答,师小结:看灰椋鸟的时间、地点。
师: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好?生读:“棕红色——软绵绵的——”
师:这句话让我们感到林场的环境怎么样?生:环境优美。
师:这一段课文主要讲了灰椋鸟的样子及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3、齐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段课文(第3-5自然段)
1、过渡: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课文第3自然段内容。)
思考:作者等候灰椋鸟归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急切。生:迫不及待。
师:等到以后呢?生:惊喜。
齐读第3自然段。
那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并划出灰椋鸟归来的词语和相关句子。
讨论交流:
(1)投影出示:“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刺槐林”
a、指名读,其余划出哪些词句正确生动写出灰椋鸟归林的?(一小群一小群、盘旋、陆续
b、理解后两个词语
(2)投影出示:“没有几分钟——从我们头顶飞过”
a、指名读
b、划出几个你认为好的词句
c、理解: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多的灰椋鸟一个接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浩浩荡荡:气势大;壮观
d、齐读读句子(读出大群灰椋鸟归林时的气势之大)
(3)、作者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从“一开始”写到——(生答:没有几分钟);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生答:整群整群);从“先回来的鸟”写到——(生答:后到的鸟)。投影出示:“先回来——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a、指名读
b、这里写了哪两种灰椋鸟?(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
c、它们各自是怎样表现的?先回来的鸟:鸣叫——倾诉、呼唤:后到的鸟:应和——找到、汇合。你能想象一下它们是如何倾诉、呼唤、应和的吗?同位同学试着说说。交流:
生1: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师(插话):这是孩子在呼唤父母。生2:孩子,你回来了吗?听到我在叫你吗?师:这是老灰椋鸟在寻找自己的孩子。生3:今天,我到那边去玩的,那里的景色可好看啦,(师问:怎么个好看法?)绿草如茵,鲜花遍地,空气也十分清新。生4:我去的那个小区也不错,人们现在都注意环境卫生了,小孩子也不打我们,在那儿玩,我觉得很安全。师:多让人感到欣慰呀!生5:弟弟,今天我找到一个好地方,那儿有许多我们爱吃的小虫子,明天我带你一起去吃个够。生6:太好了,我们把全家人都带去,再把邻居们也都带去,这样才热闹呢!师:这两只小灰椋鸟多么富有爱心啊。
d、指导读一读这两句话,体会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她当时的心情如何,讨论交流,小结:心情愉快,从而产生了亲切、温馨的联想。
【反思】这个教学片断把读与说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教材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使“空白点”成为学生课堂上的“生成点”、“创新点”。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说,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读引导了说,说加深了读,读与说紧密联系,使各具个性的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将思维训练、语言发展交融在一起,通过亲身体验真切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再通过朗读把感受到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学生即兴生成的智慧火花令人惊叹,正像老师预设的那样精彩。
(4)合作读第4自然段
女同学读一小群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男同学读大部队归来时的样子,左边两组读先回来的鸟的表现,右边两组读后到的鸟的表现。
3、过渡: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树林,可灰椋鸟越来越少,他们这是不愿意过早的安眠.学习第五自然段落
(1)、指名读这一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讨论,小结:灰椋鸟归林后热闹而喧哗的场面。
(2)、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你觉得哪句话写出灰椋鸟并不灰,很漂亮?哪旬话写出了归林时的喧闹?你们组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交流:投影出示:A “这几只……那几只……翩翩起舞啊!”
a、小组读(注意“扑梭梭”的读音),说理由,生答(略)。
b、从“翩翩起舞”体会鸟的可爱,再请另外有相同看法的小组与他们这组赛读,齐读。
B“树林内外……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a、小组读句子
b、说理由。生答(略)。找词语:“百鸟争鸣”、“呼朋引伴”
c、师帮助理解:找出比喻句:“似……,如……”这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句式整齐,极富节奏感和音乐美,想象一下,飞瀑落入深涧,让我们联想到李白的著名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生齐)疑是银河落九天。惊涛拍打岸滩,让我们联想到苏东坡的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气势怎样?——大。
d、指导朗读,注意边读边想象。
【反思】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学习这一段话,通过解词、析句、读文悟情,可提高学生团结合作及竞争的意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古诗词的引用恰如其分,便于学生想象画面,享受审美乐趣。
(4)、师生合作读第5自然段。
师读开头的过渡语,女同学读“翩翩起舞”那句,男同学读“百鸟争鸣”那句,其余几句齐读。师:“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们再一起欢呼,想想“我” 当时会欢呼什么呢?生1:啊,太美了!生2:真是想不到哇!生3:灰椋鸟,你真可爱!生4:灰椋鸟,我爱你!师(充满激情地):如果我们也看到了这样壮观的场面,肯定也会欢呼起来,如果你是诗人,可能会为灰椋鸟写一首诗;如果你是画家,可能会把这场面画下来;如果你是摄影师,可能会把这情景拍摄下来。现在有这样一幅画就摆在我们眼前,请大家为它起个名字,好吗?请你拿起笔,把你想好的名字题写在课文的插图上,看谁写的字最工整,谁安排的位置最好看。 交流:
生:灰椋鸟归林图。师:语言简洁,概括得当。
生(纷纷回答):乐园。家园。仙境。鸟的天堂……
师:你们取的名字真好,能表达出作者的感受。
过渡:灰椋鸟归林时场面壮观,入林后热闹非凡,作者看了这样的情景会有什么感想呢?
【反思】着重想象欢呼什么,为插图题名,通过师、生、文本之间对话,唤醒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激活其生活积累,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一环节充分调动教师“导”的功能,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教师的激情述说起到了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情感得到升华,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精神提升。
(三)、学习第三段课文(第6自然段)
1、齐读:投影出示“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
2、交流: 这一段与第一大段有什么联系?(照应关系)
3、这句话你懂吗?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这一段感想有几层意思?讨论,小结: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4、养鹤姑娘徐秀娟烈士离开我们已经17年了(注:本课执教时间为2004年),但她演绎的人鸟和谐共处的故事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底,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曲录音。)今天,我们学习烈士的文章,更深刻地感受她的爱鸟情怀,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道理,我们要(指板书,生齐读):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
【反思】课终播放歌曲与课前遥相呼应,而此时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对作者的理解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从认识作者,走近作者到走进作者心灵深处,对作者的爱鸟情怀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将把自己从作者身上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落实到行动中。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5自然段。
2、用“好像……又像……”、“如……似……”造句。
例:一望无际的稻田好像金色的海洋,又像一块黄色的毯子,满目生辉。
3、以“爱鸟”为主题,制作一张手抄报。优秀作品在班级墙报上张贴展览。内容丰富,可以有爱鸟的故事、与鸟有关的古诗句、美文佳句、公益用语、图片等。
板书设计:
归林 壮观
18灰椋鸟 (植树造林)
入林 喧闹
(爱护鸟类 爱护大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