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二)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 16:10
标题: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二)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一)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二)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
2.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
〖教学活动和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教师讲解:“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学习地图的时候,认识地图上的图例和颜色十分重要。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歌谣押‘平原、低地用绿色,高原、山地黄棕色,河湖、海洋用蓝色,雪线以上用白色,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势。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掌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在中国地形图的陆地局部,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就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高度。
②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我国西部棕色地区、中部黄色地区、东部绿色地区的海拔高度各是多少?通过查找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西部棕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黄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2000~1000米;东部绿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
③结合教科书第45页的中国地势剖面图,认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④小结:“我国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逐级下降,十分像三级阶梯。”“但是同学们要注意,一般我们讲的台阶,是把最低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高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在认识祖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是把最高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低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最低的叫做第三级阶梯。”
3.识图练习。通过中国地形图上颜色的区别来指图,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各从哪里到哪里。
4.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形。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掌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地形都有分布。
②识图练习。组织全班同学在中国地形图上逐项查找,并由负责汇报的学生向全班同学指图介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查找中国地形图并讨论:“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哪一级阶梯上?属于什么地形区?”
〖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 16:10
《黄河东流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广博,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提高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绩。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形图、黄河流域图。
2.歌曲录音:《黄水谣》《黄河颂》《我的祖国》。
3.有关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活动和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的生存方式。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
2.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
3.讨论。“为什么人类要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为什么几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都以河流为标志?”简单提和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埃和的尼罗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文明等,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水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便于发展农业生产等即可。
4.欣赏教科书第50~51页的通页照片,播放歌曲《黄水谣》并朗读歌词。
5.分小组安排任务。“看着照片,我们感受到黄河以她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我们想知道她是怎样从高山之巅,穿过中原大地,流入大海的怀抱,更想知道自古以来,黄河母亲是怎样抚育我们中华民族的。要想探究这么多的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先确定调查了解的方向。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认调查的范围,做好分工,然后分头进行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1)黄河的发源地、流程情况;(2)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3)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4)变“害河”为“利河”;(5)拯救母亲河。
各小组在确认了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后,就要讨论和分配各位小组成员的任务,教师要在各组间巡视,协助各小组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以确保探究、调查任务的完成。
6.教师小结。教师要肯定学生分工和制定计划的成果,同时建议他们可以利用地图、报刊、杂志、各种旅游手册等,从中收集需要的资料和图片。要求各小组在课下多做交流,发挥合作的优势,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和补充,使之尽量空虚。
〖家庭作业〗
依照认领的探究任务收集资料。
《黄河东流水》第二课时
1.导入。(1)播放歌曲《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2)教师引导:“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先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
2.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进行讲授。
(1)导入。“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你们明白其中的含义吗?诗句其实是描述了黄河的流程,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腾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青藏高原地处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黄河的源头是高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
(3)黄河发源后,沿地势曲折东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46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4)指导学生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并寻找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再查找这9个省(自治区)的简称。”
(5)朗读并记忆歌谣。朗读并记忆教科书第51页的歌谣。
(6)学习并理解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3.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入海口。
4.学生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效果汇报。由学生指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源头青海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的源头是高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黄河源头是高原草甸地区,那里黄河的河水是清澈的,并不浑黄;黄河源头地区主要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地区;龙羊峡高坝是黄河第一坝;这一地区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畔有鸟岛自然维护区;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
5.教师小结。
〖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和流经省(自治区)、注入的海洋。
《黄河东流水》第三课时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指出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2.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高山积雪融化的雪水汇聚成黄河的源头,蜿蜒流出青海省以后,在甘肃、四川省绕了一个弯,又进入了甘肃省。”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效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甘肃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下青藏高原,进入甘肃;黄河流经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铁桥是用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至今还横跨在兰州市区的黄河河面上。
4.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效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宁夏段、内蒙古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黄河经过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刘家峡水电站以后,就流出了甘肃,进入了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回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回族同胞信奉伊斯兰教,在银川市建有南关大清真寺。“九曲黄河富宁夏”,黄河造就了宁夏的“塞外江南”。
黄河流出宁夏就进入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这里是内蒙古最富饶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蒙古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同胞善骑射,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居住的帐篷很有特色,叫做蒙古包,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 16:10
5.教师小结。“对河流的流程,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前面我们了解了黄河从发源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市是黄河上游的结束地点,再往下黄河就进入中游地区了。”
6.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效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中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过河口市以后,拐了一个90度的弯,向南穿过陕西、山西,成为这两个省的省界,到了三门峡,又拐了个直角,向东流去,直到河南省的孟津,这一段是黄河的中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在这里冲刷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水变成浑黄不堪了。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效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下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下游是平原地区,地势变得平坦了,水流平缓,河面也更加宽阔了。从河南孟津以下,黄河经过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河水继续流向东北,进入山东省,最后汇入渤海。
8.朗读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9.教师借助教学挂图进行总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0.教师总结,安排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黄河东流水》第四课时
1.检查复习。(1)朗读或背诵歌谣。(2)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从源头开始,流经的省(自治区)。
2.引言:“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发明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所以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活动的效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在距今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在这一区域发明了半坡文化。被誉为我们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带领我们的远古先人在这里扎下了民族的根基。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着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兰州市就位于丝绸古道上。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段,很多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万里长城的西止点嘉峪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黄河中游地区的西安、咸阳、洛阳、开封等历代古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平遥古城……都留下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4.朗读教科书第53页的课文―――“造就华夏文明的黄河”。
5.教师总结:“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家庭作业〗
建议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阅读更多的有关黄河流域的书籍和资料。
《黄河东流水》第五课时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效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捍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
《黄河东流水》第六课时
1.引言:“黄河以她万古流淌、奔腾不息的河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但是,历史上,黄河的桀骜不驯又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下面就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功过。”
2.学生继续开展“探究变害河为利河”活动的效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功与过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1)黄河的功。①黄河为沿河地区供应大量的工、农业用水,造就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灌区。②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这些肥沃的泥沙造就了河南、山东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农业发达地区。③黄河还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在入海口淤积出不时扩大的黄河三角洲。④黄河上游从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级阶梯流向平均海拔2000~1000米的第二级阶梯,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成为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黄河的过。①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中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这些泥沙数量巨大,达到每年16亿吨。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泥沙抬高了河床,使河床高出地平面,造成了“地上悬河”。一遇到暴雨就泛滥成灾,使老百姓流离失所。②泥沙的淤积使河道堵塞,造成黄河下游经常改道,形成黄河故道和黄泛区。
练习活动: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6亿吨,请计算一下,假如用载重6吨的卡车运送,需要多少辆。
(3)50多年来,在黄河上、中游修建了大量的梯级电站、水库和很多水利设施。像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等水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变水害为水利,黄河已经安澜50多年了。
3.朗读教科书第56页的课文―――“黄河的功与过”。
4.教师结合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5.阅读教科书第57页的课文―――“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6.朗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为了明天的黄河”。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 16:10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拯救母亲河”活动的效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拯救黄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授。其要点是:黄河源头地区过度放牧,鼠害猖狂,使得草场退化、沙漠化进程加快;沿河用水量不时增加,黄河水越来越少;黄河断流等问题。开展维护母亲河行动。
8.教师总结。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 16:10
《长江的诉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广博,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澎湃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绩。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活动和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协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长江的流程。
5.探究活动。
(1)安排探究内容。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一样,长江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现在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一找:①长江的上游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流状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效果。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和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高林密,江水奔腾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工业十分发达。
6.朗读教科书第62~63页的课文。
7.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家庭作业〗
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地图上查找:①长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长江中游、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状况;⑤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建设成绩。
《长江的诉说》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2)识图:长江的流程。
2.学生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效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流到宜昌,结束了上游到达了中游,流经湖北到达江西的湖口,这便是中游段。
长江下游:从江西省的湖口到长江入海口便是长江下游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均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朗读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
4.学生继续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效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可以结合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过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进行介绍: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处平原地区,又有很多支流汇合进来,所以江面开阔,江水流速平缓,利于航运,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这一地区还经过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直辖市上海市。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有多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铁路、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经济、科学文化、交通均高度发达。
5.朗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
6.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4~65页的填空。
7.教师总结。
〖家庭作业〗
1.通过识图练习,巩固学习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
2.安排探究任务。预习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收集有关长江环境和维护母亲河行动的资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 16:10
《走进民族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绚丽的民族文化,一起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教学准备〗
1.56个民族的完整目录。
2.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和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活动时使用。
3.歌曲录音:《歌唱祖国》《爱我中华》。
〖教学活动和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照片。
2.组织探究活动。确定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
“认识祖国大家庭”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
(2)我们国家都有哪几个自治区,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
(3)我国的少数民族和分布;
(4)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5)我国的宝岛台湾;
(6)华人、华侨的中国情结。
3.分小组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的活动,假如需要,可将活动延伸到课后。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和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通过前面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着辽阔的海域,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家庭。那么,我们的大家庭都有哪些成员呢?带着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走进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来认识一下吧!”
3.阅读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
4.讨论。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听过并会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并播放歌曲录音,和学生一起唱。教师提问学生:“我们的祖国大家庭里有多少个民族成员?对于祖国大家庭里的民族成员,同学们知道多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民族,教师随手将学生所提到的民族写在黑板上,并简单介绍学生没有提到的民族。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找到图中所列举的18个少数民族和其聚居地。
6.讨论。组织学生依照教科书第69页的讨论要求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7.教师总结:“我们祖国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有的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的民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各个民族都有自身值得骄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所有这些都是和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形成的历史分不开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就这些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家庭作业〗
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民族(假如学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则应该包括汉族),收集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应注意排除教科书中已经介绍过的4个和将要介绍的藏族和新疆等少数民族)。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 16:10
《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身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一起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教学准备〗
1.就教科书第70~73页所介绍的4个少数民族准备一些资料。
2.歌曲录音:《爱我中华》《大中国》,以和回族民歌《宁夏花儿》、朝鲜族歌曲《阿里郎》、黎族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和《红色娘子军连歌》等。
3.有关各个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和中国政区图,供学生课堂活动时使用。
〖教学活动和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阅读教科书第70页上方的文字,讨论乐乐提出的问题,并把自身的猜测和答案写在教科书上。
3.导入。“上次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教科书第70~73页中介绍的回族、朝鲜族、黎族、纳西族这4个少数民族。”
4.分小组。教师请学生汇报自身所选择的是哪个少数民族,并一一记在黑板上,然后将选择同一个民族的学生编在同一个小组。
5.小组准备。教师安排任务,每个小组的同学交流自身所收集的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然后一起准备向全班介绍这个民族。教师应告诉学生,可以利用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资料,并提醒他们,介绍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比方歌曲、舞蹈、绘画,展示服装、生活用品,讲述民间传说等。假如采用的是小组成员一起汇报的形式,则更为适宜。
6.教师巡视并适当地启发、协助学生。
第二课时
1.导入。“上次课,各个小组分别就不同的少数民族的资料进行了准备,今天,我们将根据同学们的准备,召开一个交流会。下面,先由准备回族、朝鲜族资料的小组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可以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假如有必要,再留给他们一些准备的时间。
2.发表。准备介绍回族、朝鲜族资料的小组根据自身小组的准备向全班做介绍。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播放歌曲录音:回族民歌《宁夏花儿》、朝鲜族歌曲《阿里郎》。
3.阅读教科书第71页的文字。
4.教师小结,安排家庭作业。
第三课时
1.导入。“上次课,各个小组分别就不同的少数民族的资料进行了准备,今天,我们将根据同学们的准备,召开一个交流会。下面,就由准备黎族、纳西族资料的小组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可以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假如有必要,再留给他们一些准备的时间。
2.发表。准备介绍黎族、纳西族资料的小组根据自身小组的准备向全班做介绍。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播放歌曲录音:黎族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和《红色娘子军连歌》等。
3.阅读教科书第72~73页的文字。
4.教师总结,安排家庭作业。
意见,假如有必要,再留给他们一些准备的时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 16:10
《民族一家亲》
〖教学目标〗
1.乐于了解藏民族,形成尊重藏族人民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局部和藏汉之间的悠久联系,了解西藏的生产、生活、风俗文化。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的位置图、中国地形图。
2.有关藏族的图片、照片、音像等资料或实物(如服装、饰物、用品等)。
3.歌曲录音:《青藏高原》《珠穆朗玛》。
〖教学活动和过程〗
1.导入。“我们的祖国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同学们熟悉的藏族,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首歌曲。”播放歌曲《青藏高原》。
2.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上方的文字。
3.识图:中国政区图或教科书第74页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的位置图,知道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藏族最主要的聚居区。
4.阅读教科书第74~75页小文的作文―――《真诚的援助》。
5.讨论交流。教师引导:“读了这篇作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有过类似的见闻吗?”
6.阅读教科书第76页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和要点对学生加以引导。
(1)为什么说藏族是“离太阳最近的民族”?为什么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利用教科书第44页的中国地形图和第45页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协助他们了解西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屋脊”是房屋最高的地方;“世界屋脊”之称呼明青藏高原是全世界最高的高原。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当然就是“离太阳最近”的民族了。)
(2)珠穆朗玛峰在哪里?利用中国地形图,找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世界最高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
(3)为什么西藏地区气候寒冷?(因为那里地势很高。)
(4)寒冷的气候对藏族同胞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由于天气寒冷,所以藏族同胞穿毛皮做的藏袍,游牧时居住在密不透风的毡房里;藏族同胞习惯吃能够发生高热量的食物,如牛肉、糌粑和酥油茶,使用能够经受寒冷的牦牛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
(5)藏汉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藏汉的联系就非常密切,文成公主至今受到藏族同胞的敬重。拉萨大昭寺前的唐柳、寺内的释迦牟尼塑像受到藏族同胞的顶礼膜拜。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当年就是为文成公主建造的,这座世界上最高的宫殿现在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50年,解放大军进藏更改变了西藏的面貌,解放军被藏族同胞尊称为“金珠玛米”;解放军修建了青藏公路,后来在西藏又修建了川藏、滇藏和新藏公路;近年来开通了西藏到全国各地的航空线,密切了西藏与全国各地的联系。现在通往拉萨的青藏铁路正在修建中。)
8.完成教科书第76页的作业。
9.教师总结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安排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预习下一课题“打开天山脚下的民族之窗”的内容,并收集有关新疆的资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 16:10
《打开天山脚下的民族之窗》
〖教学目标〗
1.乐于了解新疆的各个民族,形成尊重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和态度;建立我国各民族之间“同甘苦,共患难”的兄弟情谊,建立“民族一家亲,军民一家亲”的情感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局部和各民族之间的悠久联系,了解新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和风俗文化。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国的位置图、中国地形图。
2.有关新疆的图片、照片、音像等资料或实物(如服装、饰物、用品等)。
3.歌曲录音:《我们新疆好地方》《最美的还是新疆》等。
〖教学活动和过程〗
1.导入。“上次课,我们了解了我国藏族的一些情况。这次课,我们从西藏向西北方向动身,到新疆去了解一下生活在那里的少数民族的情况。同学们一定曾经欣赏过美丽的新疆姑娘的舞姿,或者品尝过甜美的哈密瓜,新疆是一个迷人的地方,有一首歌曲就是赞美这个地方的。”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2.阅读教科书第77页的课文。
3.识图活动。利用教科书第30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第77页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国的位置图练习:(1)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是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2)在地图上查找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的省区和接壤的邻国。(3)新疆有哪13个民族?各民族有什么特点?(在新疆生活着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回、蒙、满、汉、柯尔克孜、俄罗斯、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等13个民族。)(4)新疆各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民族服装和风俗习惯,大多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身的文字。(5)新疆的主要产业是什么?(畜牧业是新疆的主要产业,著名的畜种有伊犁马、新疆细毛羊。新疆的绿洲农业也非常著名,干旱地区引天山融化的雪水发展的灌溉农业是新疆的绿洲农业,这里出产优质的葡萄、甜瓜、杏、香梨等水果,还有甜菜和棉花,新疆的特产彩色棉花非常著名。)(6)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现在正在修建的西气东输工程,从新疆动身通往上海。
4.阅读教科书第78~79页柯尔克特写给阿依古丽的一封信。
5.讨论交流教科书第79页“讨论”的内容。
6.教师总结并播放歌曲《最美的还是新疆》。
〖家庭作业〗
预习下一课题“游子回家”的内容,并收集有关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和港澳回归的资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 16:10
《制作维吾尔族小花帽》
〖教学目标〗
1.参与制作维吾尔族小花帽的全过程,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的多姿多彩,加深对维吾尔族人民生活和审美情趣的深切感受。
2.通过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纸板、彩色笔、尺子、剪子,针线或胶水、订书器。
〖教学活动和过程〗
1.动员。可以出示真正的维吾尔族小花帽或图片,以其色彩艳丽、制作精致来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分工。在开始制作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明确分工,以便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使学生清楚这是一项分工合作的制作活动,并能够保证劳动过程的井然有序。
3.平安提示。嘱咐学生一定要依照教科书第80页提示的步骤去制作,在使用剪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平安。
4.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以确保学生的平安。
〖家庭作业〗
运用在课堂上掌握的制作维吾尔族小花帽的经验,尝试着自身制作一顶更加美丽的维吾尔族小花帽,邀请家长评价和欣赏,并在学校内举办展览。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 16:10
《游子回家》
〖教学目标〗
1.增进爱国主义的情感、态度和民族自豪感。
2.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进对于祖国的责任感。
3.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置图、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置图。
2.歌曲录音:《东方之珠》《七子之歌》。
3.有关香港、澳门的图片、照片、音像等资料,尤其是中英两国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葡两国举行的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资料。
〖教学活动和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朗读教科书第37页的《祖国行政区歌》。
2.导入。“在前面的课上,我们游历了祖国大地,又了解了我国西南的西藏自治区、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祖国行政区歌》里有这样两句话:‘港澳回归大家庭,一国两制特色路’,说的是香港和澳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回归,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课题所说的‘游子回家’。现在,我们先来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
3.阅读教科书第81页的课文、第83页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历史年表。
4.识图。中国政区图和教科书第82页出示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置图。(1)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珠江口东岸;(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
5.交流讨论。“香港是怎样从祖国分割出去的?”学生应该知道以下过程: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英国强租九龙、新界,香港从此从祖国分割出去。
6.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7.交流讨论。要点:(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强大终于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把香港归还给中国。1997年7月1日起,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播放录像或出示资料:中英两国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3)香港回归以后,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归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在那里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
8.阅读教科书第84页乐乐的话,认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9.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1.导入。“上次课,我们了解了香港回归祖国的经过。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澳门的回归。”
2.阅读教科书第82页的课文、第83页有关澳门的资料和历史年表。
3.识图。中国政区图和教科书第82页出示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置图。(1)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珠江口西岸;(2)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范围包括澳门半岛、仔岛、路环岛。
4.交流讨论。“澳门是怎样从祖国分割出去的?”学生应该知道,葡萄牙侵略者靠欺骗上岸,随后逐步占领和侵占澳门.
5.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6.交流讨论。(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强大,终于迫使葡萄牙政府把澳门归还给中国。1999年12月20日起,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2)播放录像或出示资料:中葡两国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3)澳门回归以后,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归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在那里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4)认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7.阅读教科书第83页的课文,以和第84页有关大三巴牌坊下的文字。
8.阅读教科书第84页乐乐的话,认识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9.教师总结,安排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预习下一课题“宝岛小朋友的心愿”的内容,并收集有关我国宝岛台湾的资料。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 16:11
《宝岛小朋友的心愿》
〖教学目标〗
1.知道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定趋势。
2.增进和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3.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局部,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
〖教学活动和过程〗
1.导入。“在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里,有一片由众多岛屿组成的很富饶的地方,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台湾岛,它是漂泊在我国东海海面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识图。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到东海、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岛屿。
3.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5页余光中的诗《乡愁》,并进行讨论:“你们明白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教师协助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局部,台湾曾经几次与祖国分离,但后来又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局部,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分离,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4.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6~87页台湾小朋友阿清给大陆小朋友小文的信,然后进行讨论。教师利用下面的问题和要点对学生加以引导。台湾岛原是和祖国大陆连在一起的,是地壳的下沉使台湾与大陆之间隔着一道窄窄的台湾海峡;高山族是台湾最古老的民族,绝大多数台湾居民是从福建、广东迁居到台湾的。为什么说台湾是宝岛呢,因为那里非常富庶,是著名的“粮仓”“糖库”和“水果之乡”;台湾樟脑的产量世界第一;台湾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台湾工业也十分发达。
5.教师总结,安排家庭作业。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5-1 16:11
《我的中国心》
〖教学目标〗
1.知道华人、华侨遍及世界各地,以中国人勤劳、刻苦的美德创立并开拓着事业,为所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的努力。
2.知道海外华人、华侨有着割舍不时的祖国情结,并把中华文化传达到世界各地,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学准备〗
1.歌曲录音:《我的中国心》。
2.工艺品:中国结。
3.了解一些有关海外华侨和外籍华人的爱国事迹。
〖教学活动和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我的中国心》。
2.导入讨论。“你们听到过这首歌曲吗?你们明白这首歌曲的含义吗?”(这首歌曲表达了浪迹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对中国的深厚情感。)
3.阅读教科书第88页“爸爸的话”和华侨、外籍华人在世界上的分布图,知道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
4.出示工艺品中国结或观察教科书第89页照片中的中国结,并讨论:“这是什么工艺品?它标明的是什么意思?”(这是中国结,它寄托着所有华夏子孙对中国割舍不时的情结。)
5.阅读教科书第89页豆博士的话。
6.交流讨论。“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勤劳刻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起品质。那么,走遍世界的中国人表示出的是怎样的特点呢?”协助学生认识到:(1)海外华人、华侨以他们的勤劳、刻苦不懈地创立和开拓着,为所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自身的贡献;(2)海外华人、华侨把中华文化传达到世界各地,并发扬光大;(3)海外华人、华侨都有着割舍不时的中国情结,只要有条件,他们就会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7.交流讨论:“你们的亲友中有海外华人、华侨吗?你们知道他们的情况吗?”
8.教师总结。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