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从《人民的名义》看政治生态的影响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7-5-12 15:04
标题: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从《人民的名义》看政治生态的影响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从《人民的名义》看政治生态的影响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个体的人在集体的耳濡目染之下不可避免会受到周围环境、风气的影响,而党员所受到的各种影响中,最大的是来自党内。因此,在党的建设中,净化政治生态十分重要。
前不久热映的《人民的名义》中以高育良为首的“汉大帮”搞政商勾结、团团伙伙、任人唯亲,他们想的不是党性原则,不是要维护地方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而是凭个人喜好、关系疏密来选拔任用干部,甚至与商人之间构建复杂的利益共生链条,搞庸俗化的典型“人身依附”,遇事拉拉扯扯、投桃报李、划定小圈子,把同志关系、上下级关系搞得变了味,形形色色的关系网越织越密,最终给自己也编织一个坚固的牢笼,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行越远,不仅使自己身陷囹圄,而且也给家庭带来了巨大伤害。这种教训何其惨痛、何其深刻,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刻认知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性、易干扰性和艰巨性,自觉维护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政治生态环境。
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性。对一个地方来说,政治生态不仅是这个地方政治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活状况的反映,而且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没有健康的政治生态,就没有稳定牢固的发展根基,就没有风清气爽的干事创业氛围。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如何,直接影响着政治的清明与社会和谐稳定,要正确处理政治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这个“1”与“0”的关系,如果没有政治生态健康这个“1”,后面有再多的“0”也无济于事。从近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政治环境的污染,不仅可能助长庸俗乃至病态行为文化的滋生与蔓延,还容易为腐败滋生提供土壤,影响党风政风和民风,进而诱发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只有净化政治生态,让党员干部以积极向上的从政文化和良好作风约束自己,促进干部群众心情舒畅、凝心聚力,才能为地方的长久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要清醒地看到政治生态的易干扰性。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道:“党内无论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政治生态污染和被破坏现象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小圈子”引起的,而政治生态本身又具有“泛化”的特点,在其受到污染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如权力寻租、权钱交易、官商勾结、上下串通、吃拿卡要、任人唯亲、卖官鬻爵、腐化堕落等多种腐败问题,从《人民的名义》一剧中所暴露的由山水集团利益供给“链条”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就是典型的腐败“窝案”,“一挖一窝子、一提一大串”的“塌方式”腐败,揭开了一个个虚伪“面纱”,更是揭开了腐败幕后不堪入目的权色、权钱交易,其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腐败情形盘根错节,牵涉范围之广、腐败程度之深,可谓乱象丛生、触目惊心,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
要深刻认知全面构建政治生态的艰巨性。全面构建良好政治生态要在“全面”二字上下实功,它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既要防止因新形势新任务带来的许多具有新特点的“隐形变异”问题,使得腐败更加具有隐蔽性,更加加大了监管的难度与透明度;又要防止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出现“观望”和“懈怠”心理,导致上面惊涛骇浪、下面纹丝不动的“力度不统一”问题时有发生,严重拖缓了全面构建政治生态的进程和步伐。另外,结合现实的经验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不断加大,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和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比如:《人民的名义》中出现的“蹲式窗口”屡次得不到改善,给人民群众造成诸多不便,就是典型的“不作为”,而现实中类似问题还有很多,并且这类问题往往又具有“多而散”“密而乱”的特点,很多直接暴露在群众面前,看似是小事,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挫伤人民群众的感情。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