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追求诗意的阅读教学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6 13:55
标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追求诗意的阅读教学

阅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构建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传承着人类的一切文明效果。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水乳交融的一种富有诗意的生命活动,生长、发明、激情、对话、开放、活力、民主、个性、多元,一切一切的美,一切一切诗意的理念,都应该贯注在这一美好生命活动过程的始终。让我们师生一起栖居在这美丽而诗意的语文课堂上吧!我想,这应该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一起的教学理想和追求。
生活的课堂,生长的课堂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资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可供开辟的鲜活语文课程资源,也正因为学生各自的生活实际不尽相同,情感的体验和积累不同,对文本的解读才出现出多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与生活的“契合点”要抓准,对学生的“解惑”要和时。可以充沛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去入情入境地朗读、感悟、拓展和发明,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长。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严格要求的爱,作者是幸运的,因为他同时得到了这两种爱,既使他始终充溢着自信,又时刻坚持着头脑的清醒,生活的小船才干不偏不倚地前行。那么,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呢?课堂上,我布置了让学生倾诉他们心灵呼声的环节,请听听学生的声音:我渴望褒扬,它是黑暗里的亮光,让我心底充溢光明,它是温暖的春风,融化了我心头的寒冰;我不希望家长给予我的只是一种溺爱,因为我已经像一株被惯坏了的温室里的花朵,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摧残了我孱弱的灵魂,因此我的脸上总是挂着泪痕;家长离我总是那样遥远,每一回,从电话那头传过来的声音总是那样陌生,无关痛痒,这时我的心在流泪,在痛哭,在我生命每一次艰苦的蜕变中,我总是这样孤单一人,无法向最亲的亲人诉说;我的家庭太冷酷了,家长的脸上总是布满阴云,对我非打即骂,我仿佛总是生活在冬日凛冽的风霜之中,阳光绚烂的日子是一个遥远的梦……众说纷纭的心灵倾诉,不正是倾注着小读者生命体验的对课文的多元解读吗?这一次次的诉说让我心动、感动,让我叹息、同情。面对学生心灵的诉说,我怎么可能无动于衷?语文课堂本就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课堂,语文课堂本就应该关注学生生命的生长,我们教师更应该以“自身的火去点燃旁人的火/以心发现心”。我深情地告诉我的学生:我们人经常并倒霉运,有时也许拥有的就只是溺爱,有时也许拥有的就只是过度的严厉,有时也许拥有的却什么爱都不是——只是歧视和冷酷,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要做生活的强者,我不想被哪一股风刮倒!逆境苦难冲我来吧,只会让我的体魄和灵魂磨炼得更加强劲!经过这样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感的碰撞,学生的心灵擦出了绚烂的火花,重新燃起了对美好未来的神往。我为这样的课堂而激动,我觉得这样才算得上真正实现了一名教师生命的价值!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一种生活,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学生的心灵在强烈的震颤中经受了生活神圣的洗礼,我相信,必将绽放出绚烂艳丽的生命之花!
发明的课堂,激情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动态发展的生命生长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机械训练,不只是在一种固定的模式中起承转合,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生命的一种高尚的体验,一种情感的涤荡,一种卓越的发明,一种快乐和谐的共生和发展。《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一组组组数据,一个个知识点,足以证明文本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施教过程中,我将教学环节简化——师生一起创作了一首诗《地球之歌》:
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星球/有蓝色的海洋、金色的土地/溪流江河是我充盈的血脉/山川原野是我结实的肌体/森林花草是我艳丽的时装/奉献矿产资源我会竭尽全力/
然而我的肌体却遭到破坏而百孔千疮/矿产宝藏被毫无节制的开启/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细菌和毒液/我呼吸的是污浊的有毒气体/绿色被一天天蚕食/风沙肆虐我却衣衫褴褛/
勤劳善良的人类啊/维护你多灾多难的母亲吧/你要知道/除了我/你恐怕再也找不到你们立足之地/
学生每一句创作,每一次切磋交流,每一次激情的吟诵,都是对课文的解读、感悟和发明,这一句句诗,是全体师生对地球忘情的赞美,对过失罪责沉痛的控诉,对人类良知觉醒的深情呼唤!这一句句诗,激发了多少发明的欲望,提供了多少语言实践的机会,掀起了多少情感的波澜,我们为自身的发明而自豪,为自身的发明而激动,我们彻悟了自身光荣的使命,也掂量了压在自身肩头这重担沉沉的份量!
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只可以让对话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和组织形式,而且应该让阅读教学课堂成为师生、作者、编者心灵对话的平台。同时,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相信我们的学生血管里流淌着诗人的浪漫和豪情,因此诗意的课堂、课堂的诗意将成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追求。尤其我觉得我们语文课本里的一首首诗歌,乃是一块块文化瑰宝,是师生最有品味的精神食粮,我们汲取着诗的营养而生长,我们健康的人性光辉在诗的领域里张扬。如学习《忆江南》一词,当学生沉溺于江南如画的风景之时,我朗诵了一首即兴填写的《忆江南》词:建军(为我班一名学生)好,经常考第一。谦虚好问肯动脑,刻苦钻研勤练习。能不出成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诗意流淌着,如决堤的洪流,波翻浪涌,蔚为大观。
有深情赞诵祖国的《忆江南祖国美》:祖国美/美得无处比/文明古国源流远/名山胜水藏巨龙/谁不爱祖国/;有引作者为知音的《忆江南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6 13:55

家乡好》:1、家乡好/风景美如画/巍巍青山如巨人/清清小河如明镜/能不爱家乡/2、家乡好/四季美如画/青山座座如屏障/秀水弯弯玉带长/地广物富饶/3、家乡好/风景美如画/门前湖水像明镜/远山隐隐像长龙/能不爱家乡/4、家乡好/田园瓜果香/无边稻海翻金浪/朵朵白云飘棉田/能不赞家乡/;有向老师一吐衷情的《忆江南老师好》:1、老师好/和蔼又亲切/教书认真爱学生/人人向他竖拇指/谁不尊敬他/;2、老师好/上课最有趣/深入浅出课易懂/旁征博引学生迷/能不爱老师/3、老师好/上课爱搞笑/把我夸得呱呱叫/惹得大家开颜笑/老师真是好/;有同学间不吐不快的的《忆江南凤婷好》:凤婷好/双眼眯眯笑/见人文明又礼貌/大脑灵活爱考虑/能不学凤婷/;有赞扬亲人的:《忆江南爸爸好》爸爸好/人长得好帅/对我温柔又体贴/叫人心里乐开花/能不爱爸爸/……
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交流自身的作品,浓浓的诗意、温馨的情怀——在课堂上弥漫、交融。
开放的课堂,富有活力的课堂
学生的兴趣点就是教学的切入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合理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深加工,最大限度地开发教材的和加值。《童年的发现》是一篇阅读课文,其中关于梦的叙述生动有趣,教师对梦的解释独特离奇,学生阅读之后疑窦丛生:人为什么会做梦?我们梦中所见又当作何解释?从古到今人们对梦进行了怎样的探究?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教学中,可以梦的解释探究为专题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1、我说我梦;2、从周公解梦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3、梦的研究和猜想。通过大量听说实践、充沛地搜集和阅读资料、理性地分析、大胆地猜想等综合学习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听说能力和搜集处置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锻炼了学生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探究发现未知领域的兴趣,了解和习得了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实现了语文阅读课教学的高和加值。另外这篇课文中有关胚胎进化的猜测是理解上的难点,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去了解有关人类发展的科学知识:生命起源-原生动物(草履虫)-鱼类-两栖类(青蛙)-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类人猿-人。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领悟到大胆的猜测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地球板块结构就是建立在大胆猜测基础上的重大发现)。可以说语文课堂的开放程度,积极影响着未来的高素质人材的发生。
自主探究的课堂,多元解读的课堂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充沛让学生自主探究,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可能形成自身的阅读能力,获得多元的个性化解读。例如教学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教学用书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江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由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这只能算是一种正统的、浅层次的文本解读。教学时则可以不局限于此,教者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资料,让学生自主去读去悟。1、了解作者生平(杰出政治家、文学家)、作诗背景(第二次拜相、推行新法);2、自读王安石有关诗文(体会作者政治志向和倔强性格);3、对比参读毛泽东《男儿立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体会两诗立意。学生自主探究之后个性化的解读异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作者期盼自身推行的新法会像春风一样荡涤乾坤,无所阻挡,给神州大地带来勃勃生机;诗中透露了作者渴望有所作为,不慕荣华,能早日功成身退,荣归故里;诗人表达了舍小家顾大家、甘为国计民生赴汤蹈火的执着志愿,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中流露了作者对自身政治前途的担忧,担心再次无功而返,抱憾终老故园,名为何时还,实为不愿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言文字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由此可见一斑。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包括具有未定性的文本和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二者合壁才是完整的作品,没有读者的阅读,没有读者将文本具体化,文本只能算未完成的作品,也就是没有作品的实现。因而作品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发明的,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文本的再发明过程,也就是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若如此,学生这样的多元解读,乃使古老的诗作获得了无数次的新生。老诗人亦当含笑于九泉矣!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