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正方体的认识 | 课型 | 新授课 |
设计说明 |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具有概括长方体特征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着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整理。 1.以旧引新,形成知识的良好迁移。 运用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先全面呈现上节课长方体的相关知识,既复习了长方体的认识,又能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几个角度去认识正方体。再呈现正方体物体,让学生明白它的长、宽、高都相等,引导学生概括这样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又叫做立方体。这样从旧知走向新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能更好地让学生探究新知。 2.注重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集体观察正方体,发现正方体的特征。在讨论前,让学生带着“正方体有几个面?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有几条棱?棱有什么特点?正方体有几个顶点?”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使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 ||
课前准备 |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正方体模型 学生准备 正方体纸盒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效果检测 |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 1.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长方体,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2.要求学生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3.引导学生想象: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4.引入新课。 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板书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 1.观察课件出示的长方体,根据已学知识回答长方体的特征。 2.先分别找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然后汇报。 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想到: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了,那么每个面的大小也就一样了,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4.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1.填一填。 (1)长方体有( )个面,它们一般都是( )形,也可能有( )个面是正方形。 (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面积分别( )。 (3)长方体的12条棱,每( )条棱为一组,12条棱可以分成( )组。 |
二、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15分钟) |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 2.组织学生根据正方体模型,尝试自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3.引导学生对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 1.先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来汇报长方体的特征。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观察、讨论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3.在小组内选一个代表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总结并汇报。 面:6个(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棱:12条,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顶点:8个。 | 2.填空。 (1)正方体是由( )个完全相同的( )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有( )条棱,它们的长度都( ),正方体有( )个顶点。 (2)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它的棱长总和是( ),当a=6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 |
三、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10分钟) | 1.引导学生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学生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 1.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进行区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填写记录单。 2.通过讨论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动手操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 3.解决问题。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8 cm,它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2)用一根长48 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体(铁丝没有剩余),这个长方体的长是5 cm,宽是4 cm,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
四、巩固新知。(7分钟) | 看图回答问题。 (1)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 )cm。 (2)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cm。 (3)这个正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是( )cm2。 | 先认真观图,分析题意,独立完成此题,然后汇报自己的答案,集体订正。 | 4.用96 cm长的铁丝焊成一个正方体框架(铁丝没有剩余),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每条棱长是多少厘米?
|
五、课堂总结。(3分钟) |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
|
教师批注 |
|
|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