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便于学生思考和探究。小数与单位换算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案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自主探究后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网络,重组知识结构。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实现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探究知识的过程,经历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过程。同时,进一步体会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重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明确是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是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根据各单位间的进率进行转化,然后按照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实现名数间的改写,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的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直接写得数。
0.75×100= 5.67×1000= 60.4÷100= 28÷1000= 2.填空。 1米 =( )分米=( )厘米
1千米=( )米 1吨=( )千克 1千克=( )克 1时=( )分 1分=( )秒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复习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了解生活中的小数。 (1)讨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小数,找一找,在哪儿见过?(教师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商品的标价、身高、体重、体温等) 师:在同学们汇报的这些小数中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米20厘米5毫米,30.4千克,36.5℃等。通常把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这些数据都是名数;不同点是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师: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复名数。大家能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吗?(学生举手发言)
(2)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和整数。(课件出示教材48页情境图) 2.学习名数的改写。 师:通过刚才所举的例子,大家发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这里就有四个小朋友,他们在比身高,我们来给他们排排队吧! (1)提问:观察情境图,这些小朋友的身高各是多少?(80 cm、1 m45 cm、1.32 m、0.95 m) (2)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四个数据,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要想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预设 生1:把它们都化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
生2:把它们都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再比较。 生3:把它们都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再比较。 (3)教学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①课件出示例1。 ②看一看厘米和米这两个单位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教师小结: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用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用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 ③应该怎样改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详见课堂活动卡) ④指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 因为100 cm=1 m,所以80 cm= m=0.80 m。 方法二 80 cm=(80÷100)m,80÷100可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把8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即80÷100=0.80(m)。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教师板书:80 cm=0.80 m=0.8 m)
(4)讨论: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教师小结: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就用这个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也可以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 (5)教师出示:1 m45 cm=( )m。 ①提问:这道题与上面的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1 m45 cm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小组讨论一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 45 cm=0.45 m, 0.45 m和1 m合起来是1.45 m) 教师小结:把复名数改写成小数,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不变,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把复名数中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作为小数的小数部分,再把两者合起来。(教师板书:1 m45 cm=1.45 m)
(6)给四个小朋友排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