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31 01:41:59
|
只看该作者
又比如李白在《赠汪伦》中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一般老师可能对这句的讲解一带而过,而某老师却抓住“忽闻”一词,看见了其中隐藏的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要在李白坐上船‘将欲行’的时候来送?” 学生经过一阵小组讨论,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认为:可能汪伦出去买酒了,李白怕汪伦伤心,便不辞而别。汪伦回来没有见到李白,估计李白刚走,就赶紧来送行。也有学生认为:可能已经在汪伦家里告别过了,但汪伦想到李白喜欢喝酒,就又提着酒壶踏歌而来再次送他,要给李白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该老师的设计可谓是精彩非凡,令人大声叫好,如果在其他老师的课上,这一情感处的空白估计会被其他教学情节所遮掩,老师却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空白,使学生们在自由的环境中尽情想象汪伦踏歌送李白的各种理由,各种情景,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并在最后将各种声音聚集,无论何种理由都体现了汪伦对李白的情真意切,而学生在讨论中也对他们之间的情感更加理解,不再是一般的泛泛而谈。
3、利用提问创造空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问答法。提问往往贯穿课堂的始终,问题的设置关系到教学的效果,问题既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又不能低于或过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还要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环环相扣,逐渐加深,如此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由此,提问很关键,而在提问处留白,则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地更充分,则更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问题的设置应设在重难点处、疑问处、矛盾处,而留白的运用更是应该在这些关键处,学生仿佛站在“岔路口”不能立刻明确地找出方向,如果这个时候,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反而会错过一个锻炼学生思维,给学生学习的好机会。因而,在疑惑处给学生留下空白,使他们发散自己的思维,选择不同的岔路,看见不同的风景,而后更全面地看待疑惑处,得出自己的理解,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防止满堂“问”,“问”要有价值,要有技巧。“问”不仅是教师问,也是学生问,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教师不仅要精心地设置问题,也要适时地抓住时机转化学生的问题,使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能发挥其作用,如对一位特级教师在教《草船借箭》时,有学生质疑:“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巧当,因为‘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用后再归还’。不是‘借箭’是‘骗箭’”。老师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便在此处留白,让同学们展开辩论,进过一番论争,同学们在认知上的疑惑消除了,明白了“借”的道理,同时也加深了对人物形象和文义的理解。而这些在动态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和较强的调控能力,对教师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总之,在古诗词中,古代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带动读者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感情和经验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一起参与创造。越是能激起读者想象的作品越有感染力,读者的想象也是一种创造。” 这便是为“细味空白,还原诗情”的细读诗歌活动所做的最好注脚。古诗词里的留白,不仅不使人觉得突兀断续,恰恰更突出了作品浓墨重彩描写的核心部分,使读者产生详略相宜、疏密有致之感。在以后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扣住“留白”这一主线,引导学生理出一脉凝聚的思考,把重点放在如何理解古诗词的语言上,不宜对照历史、伦理做过多写实性的描述,也不宜过分深化诗里的政治意识。
参考文献
[1] 伍建强,王丹.新课程理念下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究[J].现代阅读.2013(2).
[2] 陈向春.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大学学报.2005(8).
[3] 曾莉.高中古典诗歌五步法教学实践例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
[4] 康连霞.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J].教育艺术.2012(6).
[5] 孙晨红.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感悟和思考[J].文学教育.2011(10).
[6] 孙绍振.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J].课程教材教法.201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