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健康观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6-12-22 12:41
标题: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健康观
本学期负责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瞬间又有了心理咨询师的感觉。结合本学期参加的心理培训和自己的读书感悟,浅谈一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教育观。
心理健康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论基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的心理健康观即“动态心理平衡”。
一、传统心理健康观:没病就是健康
我国常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它也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这种医学病理学导向的传统心理健康观及其测评,已经严重落后于现代健康观。
现代健康观不仅要求无病,更要求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应对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影响,这就为心理健康指明了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被公众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尽管界定不同,但可以从中提炼出三种心理健康层次。一是底线标准,即非病状态,二是较好的标准,即一个人能适应自身环境的种种变化,他就是健康的。三是理想标准,即心理健康的人表现出更理想的状态,比如负责的、成熟的、勤奋的、能够爱和被爱的、独立的、智能良好的、快乐的、有成就的等,指向高效学习工作、生活和幸福指数的最佳状态。
二、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健康观:动态心理平衡
要义有四:其一,它是内心世界矛盾各方的对立和斗争。其二、这种矛盾运动促使矛盾各方子啊对立的过程中实现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统一,从而达到暂时的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心理平衡,这是心理将康的常态。其三、这种平衡不是正负两方面的折中妥协,而是积极心理品质作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凸显正能量。其四,这种心理平衡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螺旋上升,促进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幸福感不断提升。
三、积极心理健康观的思想基础:吸取古今中外精华
“都要心理平衡”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最早体现在孔子提出的中庸直之道。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身体力行,表现出“文二里,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人格特征。在如何谋求心理平衡问题上,孔子提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心自省”。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在自我和超我之间谋求自我的最佳平衡点,才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