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三年级《盘古开天地》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6-11-26 23:18
标题: 三年级《盘古开天地》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

教学主题:《盘古开天地》                 

课     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人: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3)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2.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五组课文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意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盘古开天地》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接触神话,内心感到新鲜、有趣。但学生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不能细细体味文中的语言,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学习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盘古是怎样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及他所具有的献身精神,并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表达出来。

2、借助板书,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评价任务: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盘古是怎样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及他所具有的献身精神。

2、能抓住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6-11-26 23:19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活动一
1、认读本课重点词语并及时纠正。
2、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1、正确认读新词。
2、学生能抓住要点,运用其中的词语简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活动一: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想一想:盘古是怎么把天和地分开的?天地分开后盘古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分别用“———”和
能准确找出有关句子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环节二
研读文本
感悟精神
“﹏﹏﹏”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读一读画出的句子,想象画面,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活动二:交流感悟
预设一:交流盘古是怎么把天和地分开的。
1、通过做动作,体会“抡斧猛劈”的意思。
2、积累句子中的反义词运用联系生活的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3、通过体会“顶天蹬地”的辛苦,感受盘古的无私。
预设二:交流天地分开后盘古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1、老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2、通过想象、模仿文中写盘古身体变化的句子进行说话练习。
3、通过交流文中省略号是否可以省略,再次感受盘古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
预设三:读中心句,感悟盘古的献身精神。
1、你有什么话想对盘古说?
2、再读中心句。
备注:1、朗读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句子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2、借助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以及配乐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完成目标一)
1、能联系上下文进行充分的、合理的想象。
2、能模仿文中句式说句子。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感情朗读课文。
4、能够说出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抓住要点
练习复述
活动一:抓住要点,复述课文。
1、温馨提示:第一,借助板书,按一定顺序;第二,抓住要点用自己的话说;第三,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语句通顺。         
2、可以选择故事中的某一片段来讲。
       (完成目标二)
能抓住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拓展延伸
激发兴趣
活动一
推荐阅读其它神话故事。
   学生有兴趣阅读其它神话故事。
附:板书设计            18  盘古开天地
抡斧猛劈
创造{  顶天蹬地 }勇于献身
                               化作万物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6-11-26 23:19
《盘古开天地》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讲的是人类的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并且创造了世界的神话故事。优美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描写和丰富、大胆的想象是本文的特色。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和语言的精妙,感悟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是本课阅读教学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学。

一、重视朗读,读中悟情

   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识: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算不上一节好的语文课。 “口诵心维”同样适合于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盘古开天地》一文中我设计了多处诵读环节。如“天地初分”时: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通过找反义词,换词理解掌握徐缓的语速,较深沉的语调,采用师生合作读,齐读,接读等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感悟天地分开的不容易和盘古的艰辛。再如,在“盘古倒下身化万物”教学环节,为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一神奇画面,体会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采用师读“变成了”、“化成了”;全体男孩子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女孩子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同时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二、抓住重点 创设情景

   儿童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感情,激起其内心的感情共鸣。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有趣也很容易的事。比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再比如教学”顶天蹬地”这一环节时,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1分钟,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蹬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学生们从中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艰辛,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些课堂表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更透、更轻松。

三、结合文本 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看投影,全体女同学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盘古社体的巨大变化。

(出示句子)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他的( ),变成了( )的( )。

师:请你们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的()”补充完整,提醒同学注意句子中的第二个括号:他的什么变成了怎样的什么。不要只说成是什么变成了什么。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然后指名说)

生1:他的心脏,变成了红红的太阳。

师:好奇特的想象啊!

生2:他的胡须,变成了柔软苍翠的柳条。

生3:他的头发,变成了随风飘舞的柳枝。

生4: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座高山,盘古的头发变成了茂盛的草地.

师:神奇的想象,生动的表达!

生5:他的牙齿,变成了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

生6:他的鼻子变成了黑漆漆的大山洞。

生7: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

生8:他的肌肤,变成了广阔无边的草原。

生9:盘古的耳朵变成了起伏的山峰;他的汗毛变成了茂密的丛林…..

同学们,刚才大家说的那么多画面,如果把他补到课文第四段,那么,这一段末尾的省略号,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去掉?

生齐说:不行!

生:不能省略,因为很多我们还有没想到。

师:是啊,还有我们没想到的,天地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盘古化成的,讲得完吗?

生齐说:讲不完。

   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号是课文本身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在。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男女生合作朗读来整体感悟语言表达的结构。即: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为了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教师特别强调是变成了“什么样的”“什么”。留下空白,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这样的课堂就会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读写结合,直抒胸臆

   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减小作文训练的坡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儿童的“模仿性”强,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学生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在本课中盘古倒下后“身化万物”,语言描写非常优美,有助于学生的词语积累: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一说“他的,变成了 的 。有了前面句式的引导,再加上儿童特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学生答案妙趣横生,如:盘古的鼻子变成了黑黑的山洞;盘古的手变成了高高的五指山;盘古的睫毛变成了茂密的树林……通过小练笔训练,将写作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练笔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相得益彰,一举两得。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容量太大,上课的节奏不够从容。整堂课先是检查词语复习导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再就是围绕自学提示进行自主性学习.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盘古是怎样开辟天地的?2.盘古的身体有哪些变化?3.想象画面,练习复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有点赶时间,少了给孩子们品读、“消化”的时间。

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齐读、引读、指名读。如果读的形式再多一些,学生的兴致可能会更高。还有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有了这一举措,不仅有帮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当然,除此之外,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过分注重“预设”,对有些教学环节的“生成”措手不及,课堂驾驭力不够;评价语言单一,不丰富等等。还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能批评指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将磨砺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