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教学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11-9 18:03
标题: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教学反思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教学反思
                                                     临高中学    语文组      戴小珊
        本节课是文言文复习中至关重要的一节课,这个知识点不仅在文言文阅读中占有重要地位,方法掌握恰当,还可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古诗词鉴赏中。故本课时我则重于方法的讲解和运用。
        我重点介绍了以下种文言实词推断法: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我从会意字、象形字、形声字的结构方面引导学生如何根据字形结构来推断文言文实词,而且所举例子均是课内常见文言文实词。教了方法后引导他们去理解并各累一系列偏旁的含义。如“月”与身体部位有关,“米”与粮食有关……这样就可教给学生方法,又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二)句式分析法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对这类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如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败逃者。又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义是“奔马”。又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三)利用语法结构辨别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 如: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审”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 用引申义“知道”。取樵炊爨{cuàn,灶}——樵:打柴) “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樵”为名词,理解为动词,明显不当。又如: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明史》(“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 “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再如:习题“怀信侘傺”中“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不可能为“相信”、“确实”之意,应为“忠诚”。
      (四)联想法。(包括成语联想和课内联想)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收天下之兵”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又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还可利用所学过的词的意思去推断没有学过的。(略)
        (五)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如:2003年卷中的第11题C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又译不通,只能是“对待”。又如习题中“所举应法,得其罪辜”,联系上下文看,该句内容与“处罚、制裁”有关,其义可解释为“告发、举报”。再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里的“人事”是什么?只有探究一下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理解为“人的作为”。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