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校本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1 12:19
标题: —校本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

校本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
1、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nbsp&nbsp&nbsp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身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
&nbsp&nbsp&nbsp自身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2、教育叙事研究的作用:记录与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是记录教师教同学涯和生长历程的重要方式
&nbsp&nbsp&nbsp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考虑和发明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考虑的教师,都有他自身的体系、自身的教育学修养。”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教学反思的重要方式
&nbsp&nbsp&nbsp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身的行为和其情景的能力。
&nbsp&nbsp&nbsp杜威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nbsp
&nbsp&nbsp&nbsp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生长的公式:生长=经验 反思。相反,假如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考虑,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中心位置。
3、教育叙事示例
■例1:意外的观察课(根据湖北黄石市广场路小学教师优秀论文改写)
&nbsp&nbsp&nbsp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可充沛调动同学的想象力,可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挖掘他们潜在的发明力。
&nbsp&nbsp&nbsp今天依然天气炎热。我正在上第二节语文课,向同学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nbsp的问题,想由此引导小朋友们去观察秋天的树叶。突然有一个同学小声叫了一声:“小鸟!”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目光不住地搜索小鸟的行踪。
&nbsp&nbsp&nbsp我一看,这下课可上不成了,依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小朋友们的举动。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平静地问了一声:“小鸟在哪?”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在电视机上面!”这时同学们各抒己见起来。有的说:“小鸟迷路了。”有的说:“小鸟太热了飞进来纳凉。”有的说:“想来看看我们的新教室”,“想来学知识”,“想和我们交朋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身的看法。
&nbsp&nbsp&nbsp我随后问了一句:“小鸟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们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争着向老师汇报起自身的观察结果来。见此情景,我就循着小朋友们的兴致,有目的引导他们观察这只小鸟。“谁能说说这只小鸟的样子?”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的问话,立即抬起小脑袋聚精会神地观察起小鸟来。不一会儿,小朋友们争论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接着纷纷举手。王兰被我叫起来回答,她说得不错,我鼓励道:“你说的真好,还有比她说得更好的吗?”话音刚落,举手的同学更多了,小朋友们对小鸟的样子的叙述也更详细更具体更有创意了。例如:“小鸟的羽毛是黄色的。”“小鸟在向我们眨眼睛呢!”“小鸟的嘴巴一张一合地叫着,好像在说‘你们好!你们好!’……”这时,我深切地感到小朋友们年龄虽小,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甚至比我还要强。他们正是在用自身的童心进行探究啊。
&nbsp&nbsp&nbsp&nbsp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为同学们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当我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时,有同学说‘小鸟’,我知道他并不是在回答我的问题。但假如他真的在回答‘秋风吹黄了小鸟’,你们说对吗?”
&nbsp&nbsp&nbsp&nbsp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吴学钢忍不住大声说:“小鸟的黄色是天生的,不是秋风吹的。”朱丽立即反驳说:“可以这么说。”我马上问:“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她涨红了脸,吱吱唔唔地说不出所以然来。
&nbsp&nbsp&nbsp喧闹了一阵,小朋友们静下来,带着寻求答案的眼神看着我。我微微一笑,说:“在自然界,我们都知道,小鸟的羽毛的颜色绝对不是被风吹成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有一些看起来很不合情理的描写。”我略一考虑,开始背一首唐诗:“碧玉妆成一树高……”&nbsp我刚一开头,全班同学都跟我一起背起来,“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nbsp
&nbsp&nbsp&nbsp“初春的嫩叶是春风裁的吗?”我问。全班齐答:“不是。”“但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什么?”“春风温柔。”“柳叶嫩嫩的,绿绿的,随风飘飘。”小朋友们联想很丰富,我和时褒扬了他们,并告诉他们:文学意义上的观察与科学观察是不同的,它不只观察事物的外表,还要加上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联想、感受。这些道理,他们当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于是,我安排了一项作业:在学过的诗歌中找几个类似的例子,体会一下我说的道理。
&nbsp&nbsp&nbsp&nbsp教学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事件的课发生了许多的感受和联想:第一,小鸟飞进教室,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假如带领同学驱赶它,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肯定会泡了汤。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优秀教案,把观察“树叶”变成观察“小鸟”,把突发事件变成这堂课的一局部,不只完成了优秀教案,而且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第二,文学想象可以从科学观察中受到启迪,但它不能拘泥于科学事实,文学作品中有些看来极不合情理的描写,正是人们情感在这些事物上的折射。或许,通过这种探究性教学,我的同学们就能够一步一步掌握“文学创作”的真谛。
■例2:于漪老师关于《木兰诗》教学的叙事
&nbsp&nbsp&nbsp今天上《木兰诗》课结束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我说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次课能初步背诵是强记,课后要熟读牢记。小忻噗嗤地笑了一声,问其原因,他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nbsp是不可能的,许多同学和和他的意见,说“翻山越岭总要洗脚,虽不是实数十二年,总是时间很长,鞋子一脱,小脚就出来了,怎会不知是女的?”我指出北朝时候女子还没有裹小脚,谁知同学异口同声的问﹕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呢?我被问住了,答不上来。
&nbsp&nbsp&nbsp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可强不知以为知。我如实地告诉同学自身答不上来。课后想方法去查。
&nbsp&nbsp&nbsp备《木兰诗》竞然要备中国古代女子什么时候裹小脚,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教后而知困。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多少相关知识啊!问题还不在于教某一篇课文前的准备,而在于平时的广泛涉猎,细心采摘,日积月累,只有源头有活水,课堂上才会不出现或少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状况。
教学相长。同学促使我学得多一点,学得深一点。感谢同学对我的促进。
&nbsp&nbsp又记:边查阅赵翼的《陔余丛考》,其中《弓足》一篇记载﹕南唐后令宫嫔娘以帛绕脚,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课余将查阅所得告知同学。
■例3:由“爽”字笔顺所想到的
宜昌市伍家岗小学&nbsp&nbsp张雪萍
&nbsp&nbsp&nbsp“请大家看黑板,‘爽’字的写法是先写‘大’,再写四个小叉……”我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
&nbsp&nbsp&nbsp“爽”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十课《颐和园》中的生字,课文中的词语是“神清气爽”,由于比较特殊,因此我特地找出来指导同学的书写。看到收上来的生字本,同学一个个书写工整,我心中暗自窃喜,以为自身指导同学生字学习到位。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