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1 12:15:00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⒈开设“生态环保”课
&nbsp&nbsp&nbsp&nbsp⑴编写“生态环保”教材,收集“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事例和故事,确定各年级段同学所应掌握的生态环保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使同学学习起来有本可依,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形象性。
&nbsp&nbsp&nbsp&nbsp⑵通过课堂教学,向同学传授“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掌握技能,使同学形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初步认识,培养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道德意识。不时提高课题研究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nbsp&nbsp&nbsp&nbsp⒉构建“知识化、素质化”的生态性学校环境
&nbsp&nbsp&nbsp&nbsp⑴学校环境应在原来的“绿化、净化、美化”的基础上,向“知识化、素质化”发展,建立生态园,开辟种植园、养殖角。让同学拥有一块属于自身的实践基地,栽种蔬菜、花草等绿色植物,在学校中引入动物供同学饲养,使学校具有立体感、动态感,构建学校“小生态”环境,让同学亲身体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感性认识。此外,还应在学校内建立气象观察站、风力发电站等,使它们成为同学课外活动的场所。
&nbsp&nbsp&nbsp&nbsp⑵各个班级建立自然角,绿化班级,利用栏杆种植花草,搞垂直绿化,空中花坛。
&nbsp&nbsp&nbsp&nbsp⑶通过整体优化,将我校建成江苏省绿色学校和无烟学校。
&nbsp&nbsp&nbsp&nbsp⒊&nbsp加强学科渗透
&nbsp&nbsp&nbsp&nbsp⑴充沛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态环保内容
&nbsp&nbsp&nbsp&nbsp学科渗透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现行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环境教育的内容,确立语文、思品、自然、劳动、社会五大学科为加强渗透环保知识的重点学科,等摸索出一定的经验后再扩散至所有学科。
&nbsp&nbsp&nbsp&nbsp⑵加强学科渗透的方法研究
&nbsp&nbsp&nbsp&nbsp改变课堂教学的场所有些课程的教学都可因地制宜地改变原先固有的死板的教学气氛,根据内容将其移至学校乃至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去进行,使同学既掌握了该学科的知识,又感受到了一定的自然气息,获得一举两得的功效,相应的学科有语文、数学、自然、思品、劳动、班队等。
&nbsp&nbsp&nbsp&nbsp采用生动活泼的方法和手段&nbsp防止枯燥乏味的讲解、灌输,应以易激发同学兴趣,易于被同学接受为宗旨,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感染法、儿歌法、竞赛法、实践法等,加大实践操作的力度,协助同学深入理解环境知识。
&nbsp&nbsp&nbsp&nbsp⒋组织新颖多彩的绿色生态环保活动
&nbsp&nbsp&nbsp&nbsp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开展环境教育又一重要途径。
&nbsp&nbsp&nbsp&nbsp⑴专题讲座:邀请环保机构、环境专家来校作报告;聘请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布置相应的专题讨论会和“环保知识”竞赛。
&nbsp&nbsp&nbsp&nbsp⑵观赏访问活动:组织同学观赏污水处置厂等地方,亲眼了解一些生态环保方面的操作过程。
&nbsp&nbsp&nbsp&nbsp⑶基地实践活动:利用学校的生态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种植、养殖活动,并进行观察活动,写好观察日记,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美好的情感体验。
&nbsp&nbsp&nbsp&nbsp⑷课外环保兴趣小组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环境污染的具体调查、考察、分析,写出考察报告,拟出解决意见,开展“民意调查”、“民意检验”等活动,撰写科研小优秀论文等。
&nbsp&nbsp&nbsp&nbsp⑸&nbsp少先队活动:在“少先队活动少先队员自身搞的”基础上,紧扣“生态环保”主题,搞好各类中队活动,大队部则紧扣一系列的纪念日,如“植树节”、“爱鸟周”、“4.22世界地球日”、“4.30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搞好主题教育活动,使教育“寓教于乐”。
&nbsp&nbsp&nbsp&nbsp七、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nbsp&nbsp&nbsp&nbsp1、研究对象:木渎第二小学全体同学
&nbsp&nbsp&nbsp&nbsp2、研究方法:实验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总结法等。
&nbsp&nbsp&nbsp&nbsp①调查法:对本校同学和周边人群就环保知识进行调查,形成统计数据。
&nbsp&nbsp&nbsp&nbsp②文献法:借鉴国内外环境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的经验。
&nbsp&nbsp&nbsp&nbsp③实验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在一些学科教学中进行研究。
&nbsp&nbsp&nbsp&nbsp④总结法: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活动,综合各种因素,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认识。
&nbsp&nbsp&nbsp&nbsp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nbsp&nbsp&nbsp&nbsp2001.9----2002.2&nbsp&nbsp准备阶段
&nbsp&nbsp&nbsp&nbsp制定论证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建立课题组,聘请课题顾问,确立实验学科,确定各年级应掌握的环保知识技能的相应要求,搜集资料,编制校本课程,规划“生态园”。
&nbsp&nbsp&nbsp&nbsp2002.3----2005.6&nbsp&nbsp实施阶段
&nbsp&nbsp&nbsp&nbsp组织实施课题,调控研究过程,开展各学科中的渗透和研究活动,各种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nbsp&nbsp&nbsp&nbsp2005.7----2005.9&nbsp&nbsp总结阶段
&nbsp&nbsp&nbsp&nbsp撰写报告和优秀论文,汇编资料,总结鉴定课题,推广研究效果。
&nbsp&nbsp&nbsp&nbsp九、组织管理:
&nbsp&nbsp&nbsp&nbsp顾问:周永沛
&nbsp&nbsp&nbsp&nbsp组长:朱振华
&nbsp&nbsp&nbsp&nbsp组员:吴文来、吴芳、陈金娥、吴庆华
&nbsp&nbsp&nbsp&nbsp本课题研究的指导:苏州市教科所&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吴中区教科室
&nbsp&nbsp&nbsp&nbsp十、效果形式:
&nbsp&nbsp&nbsp&nbsp1、“生态性”校本课程一套
&nbsp&nbsp&nbsp&nbsp2、实验报告和相关优秀论文
&nbsp&nbsp&nbsp&nbsp3、同学科研小优秀论文和其它相关作品&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