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代讲”经验材料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6-10-16 22:41
标题: 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代讲”经验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读代讲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的凭借是课文,每篇课文都有很多东西(从形式到内容,从局部到整体,从文内到文外)需要理解,而读恰好又是完成理解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把读当作理解、领悟和吸收阅读客体材料的手段。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在《文章讲话》中指出:“文章的奥秘要用读的功夫才能发掘。”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道理、语言的韵美,只有通过多读,才能心领神会,甚至潜移默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轻轻松松地读书,舍掉过多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下面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谈谈“以读代讲”的具体做法。

一、校本教研助推观念改变

我们通过校本教研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中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及标准,使其充分认识到课标中提出的“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明确“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我们还认真学习了一些“以读代讲”教学实例和先进理念,并积极加以研讨、消化。  

二、常规课堂促进“以读代讲”

    学校教导处要求教师要细化学习目标,根据学情设计明确的学习目标,科学地制定最佳的学习目标,做到围绕目标学,围绕目标教,围绕目标练。针对“以读代讲”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并将经验思考汇成理论成果。同时,针对有关教师业务水平的问题,我们也不断指正,并相互学习,请教专家以提升自身教学素质。

     通过不断的探索、改进,我们把“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贯穿到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分为四个步骤: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指阅读活动中的感知过程,是感知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获取信息和加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因此,整体感知离不开“读”。初读阶段,首先是为了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读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轻声读,或者默读,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从而概览课文大意,把握主要内容。在小学低年级,一些学生还没养成初读课文时动笔做记号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告诉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然后再教他们边读书边动笔进行点、画、批注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这是“以读代讲”的第一层次要求。

    (二)仔细研读,理解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里的“有所感悟”是指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这种理解与感悟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自主深入地读书的一种自悟自得,而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

    (三)品评细读,熏陶情感

品读,即是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地读,读出感情,通过朗读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以表演性朗读为主要形式来展示读书的效果。如分角色读、表演读、游戏读等。也可组织小组、女生组、男生组、全班等不同范围的齐读,有时配合进行录音或教师的范读。这里,师生要共同参与到欣赏和朗读的过程之中,在品读中加强感情交流,实现共同升华。

(四)、熟练朗读,积累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学会积累语言材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语文知识、思想观念、文史常识、名家名篇、表达方法等的积累。小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多数靠的是自己的熟读成诵而不是靠老师的分析理解。再说,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形成语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熟读或是背诵课文或句段是很有必要的,这个环节也可向课外延伸。   

    三、因材施教,读法多样

  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根据学习目标的设置和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感悟。  

    (一) 范读。  

老师的示范朗读,可以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感染学生,引导其欣赏课文,提高欣赏水平。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教学,由于学生识字量少,独立通读课文会有很大难度,因此,范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的薰陶。     

(二)默读

为了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线索或序目,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层次、捕捉关键词句,我们则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构画。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所以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默读体悟时间,让他们深入文本,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三) 领读

    当教材中出现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艰深难读的片段,我们就采用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

(四)分角色读

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情节或对话较多的课文,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或男女生分读。  

     (五)“开火车”读

    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就采用此种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以读悟语,以读悟情”,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敢于放手,“有扶有放”“有错有纠”,让学生在“多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学到知识。具体选择何种朗读方法,要精心设计,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四、读演结合,入情入境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一味地朗读或默读,不免单调,而且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要与肢体动作的表演相结合,从而增加读的感染力。所谓的“表演”,其实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场景的需要,通过肢体动作和语言描述,把文章内容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而“读”在情景表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决定着表演的效果。因此,要更好的展现课文内容情景,就要在“读”上下工夫。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多读进入“角色”。如何才能进入“角色”呢?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体会角色的心理变化,要随着情节、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语气。解决了“读”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演”了。有了不同角色的对话,再加上肢体动作的展现,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就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了。通过读演结合,学生不知不觉中会把自己渗透到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中,对话语气也随内容和意境表现得真实、贴切,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激情诵读,品味诗意

古诗讲究音韵和节奏,只有诵读才能做到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悦耳动听。要想把古诗的韵味表现出来,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音乐美、节奏美,最好的方法还是诵读。因此,教师在学习古诗时要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对于诗意的理解,学生借助注释只要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学生在诵读古诗时要做到抑扬顿挫、激情无限、韵味无穷,只有这样才能体会诗意,深深地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的意境之美、形象之美,同时还可以积累语言,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六、尊重学生,个性朗读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每位学生感悟文本之后的真情倾诉,它是学生用心体会作品的情感后用有声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受的个体行为。毕竟那是学生自身对文章情感的体会,所以不能要求学生的朗读与教师的完全一致,不能用教师的情感代替学生的情感,用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跟教师朗读的效果一致,就会导致学生或追求技巧,或缺少真情实感等情况,就会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鼓励个性朗读,学生才能自主地挖掘和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才会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是搞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合理运用“以读代讲”,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多读”可以让学生迎刃而解,激发求知欲望,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特别是精彩段落、关键词语,学生在“读”中深知、熟诵,“如出己之口”,这不仅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口语与书面语的距离,还避免了课堂教学脱离语言文字的空洞和枯燥。当然,“以读代讲”并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解和点拨,让学生一竿子读到底,以致读得无滋无味,而是要根据读书的需要灵活运用读的各种形式、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坚持以读为本,不仅是为学生创设学好语文、认识和理解语言、运用语文参与社会交际的良好氛围,更是为了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使阅读教学收到最佳效果。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