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师生权力与角色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1 12:00
标题:
师生权力与角色分析
摘 要:师生之间权力与地位的悬殊差异,具体表示在课堂上的师生人际互动。解决影响教学过程 中师生权力和地位的因素和造成师生之间抵触的根源,才干使师生关系合理化,从而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师权力的资源
任何组织都必需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干实现其组织目标,只有权力才干变混乱为有序。韦伯认为,权力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某一行为者不顾反对意见,去强行执行自身的意愿,也不顾这种意愿会带来什么后果。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权力集中于某个人把自身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体现出权力关系的不对称性。权力具有两极性,涉和到主动的一方(施权者)和受动的一方。权力的形成需具备两个条件,即动机和资源。二者是相互联系的,缺少动机,资源的力量就会减少;缺少资源,动机就会成为空谈。二者缺少任何一个,权力就会解体。
制度性资源是教师权力(这里指实然权力)的首要资源。一般认为,“领导权力的渊源存在于外部组织体系和体制之中,而不是来自于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实践中的权力往往是作为权利的派生物而形成的。教师的法定权利是教师权力的制度性资源。权利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根据我国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享有的权利中与同学有关的有以下两条(其余略):
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b.指导同学的学习和发展。
从教师法所规定的教师所具有的权力来看,相对于丰富多采、千变万化的班级生活来说,这两条法律实在是有点太过笼统了,当然也为教师的实然权力的发生提供条件。教师可以为着一个良好的目的------传授知识,选择不良好的手段,而不去计较手段所可能造成的后果。以至忽略了其他法律条款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维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同学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人们对保守师生关系模式的认同,是教师权力的第二个外部资源。我国文化保守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但由于长期处于封建宗法社会,于是铸成了一种压抑人性的较稳定的文化保守。这种文化保守把单方面的服从作为人生的最高行为准则。由于缺乏广泛的人文背景,社会所重视的只是教育的控制功能。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置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所谓“师徒如父子”)。要求教师对同学严加管束,而同学必需对教师绝对服从。整个教学过程 中,主要关心教师的教,忽视同学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送,忽视同学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课堂上,教师期望的是同学按教学设计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同学,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同学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角色。这种保守的教学观念和师生关系模式对师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同时也被社会上相当一局部人所认同,这成为教师权力的又一个外在资源。
不只如此,同学家长为了使同学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升迁的目的,不惜把自身的权力转交于教师,从而强化了教师“管束”同学的意识。
二、制约教师权力影响力的因素
教师的权力是社会赋予的,权力的渊源存在于外部组织体系和体制之中,因此教师权力的这种外部资源也成为制约教师权威的基本前提。外部资源对于每个教师是相同的,而不同的教师其权力对于同学的影响力却各不相同。因为教师权力影响力主要决定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以和同学方面的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
艾普尔将知识视为“文化资本”(culture capital)和“政治资本”(political culture power)的反映。对于教师而言,制约其权力影响力的因素莫过于知识的多少了。“假如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缺乏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也就很难谈和其权力的影响力。有观点认为,“真理就是权力的一种。而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权力便没有知识,没有知识也没有权力;权力控制了知识,知识也能给人以权力。”教师法定权力的笼统性造成教师权力的多样性、不确定性,由于教师掌握着对同学来说的重要资源------知识,导致教师具有法定权利以外的权力。“在多数社会中,保守上家长实际上都享有惩办子女的无限权力。教师,作为那些社会里的代理人,同样具有任意处分同学的无限权力。”当教师行使这些权力的时候,即使冒犯了同学的法定权利,也不会遭致同学明显的、强烈的反抗行为。而这种权力恰恰是其他人(除家长或其他亲人)所不具备的。这构成了教师的特权。
对同学来讲,教师乃是知识的化身。因此教师拥有知识所赋予他(她)的权力。知识给人以权力其先决条件是知识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产物,反过来又能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工具,对于社会中的个体是有意义的。假如说小同学的认识能力还远没有达到这一点的话,知识对于他们的最直接的目的也许是取得名次、赢得称誉、改变生活处境。因此他们需要知识的武装。哪怕是同学完全出于一种被动的心态去掌握、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终究同学学习知识是他们应该完成的任务。
另外,在班级中,每个同学所具有的兴趣、喜好不同,对于教授与自身的兴趣相符的教师难免会偏爱三分,这种亲和力将有助于提高教师权力的影响力。
2.人格
就教育的工作性质而言,一位教师不但应该具备专业权威,而且在人格上也须具备某种程度的感召力量,如此才干赢得同学的信赖和信仰。在实践中,不同的教师所拥有的权力的影响力不尽相同,对于小学教师而言,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差异主要不是由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知识量的多少决定的,更多地受教师人格因素的影响。人格是一个多因素的复合体,表示在对人、对事、对已等各个方面,诸如教师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上的果敢、作风上的刚毅等等,对于教师权力的影响力起着或增强或削弱的作用。另外,年龄因素也成为影响教师权力影响力的又一因素,由于师生之间年龄上的差异,使师生之间至少存在长幼之分。从而使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心理优势,这种优势对于教师权力的发挥起着积极的作用。
3.教师行使权力的方式
在实践中,日益增多的知识与保守,几千年来都是从教师传给同学,随着这种情况便发生了严格的、权威的、学院式的纪律,反映着社会自身就是建立在严格的权威性原则上的。这就树立了具有权威性的师生关系的典型,而这种典型仍在全世界大多数学校里流行着。
对于教师来讲,行使其权力的方式不外乎积极和消极两种。就积极的方式而言,教师最惯用的方式即是认同、褒扬和夸奖。也许人们会认为,无论是认同还是褒扬,无非是一种最廉价的施舍方式。但教师的褒扬与家长以至同学的其他同辈或长辈相比,也许更具诱惑力。因为一般来讲,教师所褒扬的同学是多数中的一个或有限的几个,而不是少数中的一个或几个。何况班级中的成员都属于同辈群体,成员之间更具可比性。假如说儿童自进幼儿园之日起,在幼儿园阿姨的诱导下使儿童的竞争行为已得到开发的话,则进入小学的同学随着学习活动自身对自身的价值越来越大,班级中的竞争行为也愈演愈烈,在这种竞争性氛围中更增强了教师褒扬的魅力,同时也会强化教师行使褒扬权力的动机。但在实践中教师所行使更多的是消极的权力方式,褒扬同学的时候却较少。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1 12:00
奖励和惩办是教师所具有的权力,尽管教师法有明确规定,理论界以和教育行政机关不鼓励乃至反对教师对同学实行惩办。但由于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力,也就拥有了对同学的奖惩权力。因此,对同学的惩办现象在教育实践中可以说极普遍地存在着。根据观察,教师以消极的方式行使其权力的概率高于以积极的方式行使权力的概率。小至语言节奏上的变化、表情上的示意,大至明确的批评、谩骂和体罚。教师行使权力的方式远远不只这些,随着班级情境的不同,教师与同学之间由于长期的互动而达到一致的默契,对情境有着一起的解释,使教师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可能成为行使其权力的一种表征。但是,“假如教师仅凭法定给予的地位(ascribed status),完全依照自身的利害为动身点,采用独裁的、官僚的权力支配学习,则将流于教师本位主义,师生之间的隔阂愈大,引起同学反感,影响教学效果。”并使同学处于外表服从、向动反对的状态。
在班级中,当教师对某个同学的成果给予褒扬时,假如这个同学发现其他同学与自身同样的成果得到教师更高的赞赏时,这个同学就会觉得教师的奖赏不公平。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同学漠视教师奖励的状况。班级作为一种竞争性环境,对于同学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重视学习结果自身,而不注意取得结果的过程,从横向的角度审视自身所获得的成果;对于教师来说,他们不只从横向而且从纵向的角度评价同学的成果,对班级中每个同学所取得的进步给予褒扬。这样,由于教师与同学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教师对不同的同学取得同样的成果给予不同程度的褒扬,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发生不公平感。
同样,教师在运用惩办的权力时,对犯同样错误的同学,总倾向于对平时影响不好的同学给予更严厉的惩办。而对于平时成果好的同学给予轻微的惩办、警告,甚至免于惩办。因为,教师认为:轻微的惩办对于那些‘坏’同学来说不起作用。”可见,教师的奖励容易挫伤好同学的积极性,教师的惩办容易损害“坏”同学的自尊心。教师的奖惩方式对同学所造成的不公平感将削弱教师权力的影响力。
4.教学战略
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权力,其他权力都是围绕教学而发生的。当教师在行使这一权力的时候,教学战略(即教学方式)无疑将成为影响其权力影响力的主要因素。
当我们在分析教学战略时,无妨可以引进领导方式的双因素模式进行分析。斯托格第(R.M.Stogdill)和沙特尔(C.L.Shartle)认为,领导方式就是领导者领导群体去实现目标的行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两个向量,即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际关系为中心。从管理的角度动身,把教学过程 中的教师当作管理者,同学则成为被管理者(相信这一比喻并不失当),教学战略也相应存在着以两个向量为坐标轴的多种方式。以工作为中心则教学过程 中多注重教学目标 的达成,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则教学过程 中多注重同学个人的需要。同学的需要可以说是追求降低限制,从课间同学那种欢蹦雀跃的神态中不难得出这一结论。
教师作为领导者,其任务是向同学传授知识,发展同学的能力。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教师总是趋于限制同学的自由(同学心目中的自由并不是仅指课堂上可以随时向教师发问等,何况目前同学并没有完全享有这种自由)。尤其是传授知识的任务要受到知识数量的限制,教师必需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问题是能力的因素既可以在同学所要求的“自由”中得以发展,也可以在教师限制同学“自由”的传送知识过程中得以发展。但不同的活动形式更有利于发展不同的能力。因此,追求高效率、高满足度的教学方式总是存在一定的矛盾。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超越于这种完美的方式。这意味着在班级教学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必需付出一定的牺牲,这种牺牲或此或彼、或大或小、或远或近。
当前,素质教育试图在两者的取舍之间找到一种最佳的切合点。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构想,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每个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示都会存在相当的不同,假如教师能够寻找到一种最大限度地拓宽同学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同学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教学战略,无疑将受到同学的尊敬和敬爱。
5.同学方面的因素
必需供认,使用“绝对的”权力亦即“强制性的”权力是有限度的。尽管教师具有法律所赋予自身的法定权利,但权力究其实质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其影响力的大小如同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合力一样。教师对同学的作用力与同学对教师的反作用力的合力即是教师权力的影响力。所以,教师权力的影响力不只受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同学方面的因素。同学方面的因素包括:
(1)同学群体的凝聚力
由于教师原本是作为社会代表而“派”到班级与课堂中来的,因此,从制度上来说,教师班级社会系统中无疑始终有“领导者”的身份同时拥有其“领导者”的权力。教师权力的影响力势必受到被领导者------同学群体势力的制约。所谓“‘同学势力’是用以表达处于教学社会系统中的同学所具有的维护自身、表示自身乃至扩张自身的力量状况。”同学势力的规范即是其群体凝聚力的大小。根据勒温的分析,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其行为的“动力总是在具体的个体与具体的情境的关系之中发生的,而就内在力量而言,正是从各种功能系统的关系中形成了个体。”假如同学群体的内聚力强,同学间团结一致,每个同学从同伴那里得到的支持力量就强,对教师的作用力就大;反之,假如同学群体的内聚力小,如同一盘散沙,群体成员从群体内部得到的支持就弱,对教师的作用力就小。
(2)同学群体的价值取向
同学群体的内聚力作为影响教师权力影响力的一个因素,起着怎样的作用还要看同学群体的价值观方向。假如同学群体的内聚力高,且与教师行使权力的要求相一致,就会提高教师权力的影响力。反之,则削弱教师权力的影响力;假如同学群体内聚力低,当同学群体的价值观与教师的要求一致时,无疑会增强教师权力的影响力,但由于同学之间缺少合力,其积极影响不如内聚力高的群体作用大。反之,假如群体内聚力低,且群体的价值观与教师的要求相悻时,这时教师的权力影响力将高于教师在面对同学群体内聚力高、但价值观方向与教师要求相修时的权力影响力。
为了保证班级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社会赋予教师进行教学的权力,但未必每一个教师都能真正理解自身权力的依据和限度,以和作为教育领导者的责任,未必懂得如何正确行使权力使其发生有益于同学多方面发展的作用。当教师不懂并滥用权力时,就不会具有真实的权威、拥有真实的领导地位,就会发生不健康的、同样也不利于教学和同学发展的师生互动关系。
教师权力影响力的强弱,制约于教师自身的知识、人格、对同学奖惩方式、教学战略以和同学群体内聚力的大小和群体价值的方向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随着儿童家长的高学历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教师的地位会相对地降低,教师的权威失落感会情不自禁地涌来。这也是关于教师权力所达成的共识。”
三、同学角色的社会规定性
构成班级社会组织的人格主体包括教师和同学两局部。他们在班级中占有的地位、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所谓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和地位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人们是通过对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来认识他的社会地位的。社会地位总是通过角色表示出来,角色是社会地位外在的、动态的表示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根据。对于个体而言,所占据的是地位,但扮演的是角色。可以说,地位和角色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1 12:00
在实践中,个人可能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假如一个同学走在大街上被一个陌生人所质询:“你是干什么的?”他会回答:“我是同学”。假如在居委,他也许会回答:“我是某某家的小朋友”。假如在班级,他会回答:“我是这个班级的班长!”总之,不只角色扮演自身是个动态过程,就是扮演哪一种角色也随着环境、时间的改变而不同。另外,角色还有一个特点,它具有一定的参照系。“同学”的参照系一般来说是教师,“小朋友”的参照系是家长;“班长”的角色参照系是班级中的其他同学。地位也同样具有相应的参照系。因此,“莫雷诺把社会组织看作是一种角色网络,这些角色规范并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角色理论有两种典型的研讨方略,一种是比较重视结构的方法,另一种是比较重视过程的方法。这里我们试图把同学作为一个整体,以教师为参照系,从班级结构的角度来研讨同学的角色与地位。对于角色承当者来说,其行为并非全部是位置结构自身的功能,其中还包括人们对这些位置所固有的期望所致。结构角色理论典型的观点之一是以演戏作比喻把期望区分为三个一般层次:来自剧本的期望;来自其他“演员”的期望;来自“观众”的期望。这里我们仅研讨来自“剧本”和“观众”(把同学作为整体,教师则成为观众)对同学的期望,来自其他“演员”的期望留作另文研讨。
1.来自剧本的期望------同学的权利与义务
提和同学的权利和义务,从应然的角度讲,我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规定了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义务。对于小同学而言,与其说“参与教育教学计划布置的各种活动”是他们的权利,莫如说是他们的义务。至少在教学形式对小同学还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的情况下下此结论是不为过分的。也正是同学应履行的义务,在相当程度上又弱化了同学的权利。同学需“努力学习,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而何谓“努力”?“学习任务’有多重?这种规范完全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掌握的。假如同学没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那一定是同学“不努力”所造成的结果。随之即来的是教师严厉的批评以至体罚,即使这种批评或体罚超出了界限,侵犯了同学的权利也不至于导致同学的强烈反抗。因为同学需要履行“尊敬师长”的义务。
同学需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不只仅是教师的对同学的要求,也是家长对同学的要求,且这种要求是正当的。在这种众多人的要求之下,同学在因自身没有达到要求而招致的教师对自身权利的侵犯时,只好忍气吞声了。这或许是同学的一种战略,因为“教师总是对的”。假如不是这样,他们将面对的是教师、家长多方的更严厉的惩办。从另外的角度看,“功能论者认为,个人之所以扮演他们的社会所分配给他们的角色,不只是因为他们涉身社会共享的道德规范,而且也是因为他们想要获得他人的赞同与尊敬。若不按他人的期望去做,则无法得到赞同且会失去自身所想要的事物。”
师生关系是一种以教育任务为中心的“人---人”关系,但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却发现,现有的师生关系似乎更倾向于被异化为“人---物”关系。同学在班级中,面对教师时所充任的更多的是趋于物的角色,缺少的是为人的尊严与权利。同学所扮演的这种角色也有其历史的渊源。无论是古代保守文化中过于推崇教师权威的思想,还是近代私塾对同学所实行的体罚制度都成为目前社会上师生关系的一种源流。另外,教师在面对同学时的威严似乎也是在面对社会之缺乏的一种弥补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与其说同学在班级中履行的是自身的义务和权利,毋宁说同学更多的是实践着角色行为的另一个方面------社会对自身的期望,尤其是教师和家长对自身的角色期望。
2.来自观众的期望
当我们把同学当作演员时,无妨把教师和家长都按观众来对待。“一般而言,同学角色是依照学校规定,奉行学校团体规范和完成学习目标。”同学必需遵守校规校纪、扮演适当的角色。假如同学不服从教师的指导、扰乱课堂纪律。不按规定学习功课,则不可能发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维持班级的正常功能、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希望同学必需聚精会神,努力用功学习;必需会延缓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兴趣。由于班级教学任务受教学大纲的限制,且不同的科目一般由不同的教师来担当。因此,教学活动需按顺序排出课程表,同学必需严格遵守时间。无论课间玩得如何兴奋,上课铃声一响,必需把精力、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否则,将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指责。
同学在家长的眼里,永远是个小朋友,无论其思想怎样,考虑能力如何。因此,他们的行为也必定是幼稚的、不幼稚的,只顾眼下尽兴的。真理掌握在教师的手里,目标则由家长来设计。由于家长的见识比同学广得多,他们为小朋友所设计的目标也久远得多。而教师的知识正是小朋友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基于此,在家长看来,小朋友应听从教师的话。接受教师的批评,无论这种批评是否过当。只要教师的批评、惩办没有造成同学身体上的伤害,教师就一定是对的。至于对同学心理上的创伤,家长则不去关心或很少关心。终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对同学的“雕刻”应该是合乎情理的,在“雕刻”过程中也难免会对同学有所损伤,否则何以称为“雕刻”呢?教师在家长的眼里,总归其愿望是良好的,且具有“雕刻”同学灵魂的资本与技术。因此,家长假如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决不能与教师发生抵触。不然,教师可以以家长反对“雕刻”为由,拒绝对其小朋友的“雕刻”,甚至有意无意地沿着与家长为小朋友设计的目标相反的方向“雕刻”。如此,家长那种对小朋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就彻底破灭了。从这个角度讲,同学真有些忍辱负重的意味,而这“辱”是来自于教师的,这“重”是家长赋予的。
从教学过程 的实际情况来看,同学仅仅是作为“配角”而存在的。在班级中,同学角色的社会规定性以和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决定了他们在教学过程 中所处的地位与所扮演角色。
四、师生关系合理性研讨
从小同学的行为特点来看。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身体必需有场所可以活动、伸展,而当前的教学模式恰恰束缚了儿童的身体。难怪每天必需坐上几个小时的同学一旦束缚解除,就会迸发出阵阵过分的喧哗与盲动。既然他们的体力没有正常地发泄途径,就只能在体内积蓄,一旦机会来临,就会迸发出来。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转变专制式的教学方式为民主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不要教师一个人说了算,不应以一种单一的规范来评价同学。尽可能为每个同学发明施展自身才气的时间和机会。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的工作任务是确定的。在课堂活动中,正是这种较强的任务取向,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权威结构。另外,由于师生的角色地位以和知识、年龄、自我概念与生活经历等方面的特点,使教师肯定居于主导地位。并保证知识由教师(知识高位者)向同学(知识低位者)的传送。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权威。试图取消教师权威的努力是徒劳的。它必将损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师生之间,我们同样需要任务取向上的合作关系,在权力控制与合作平等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合点。寻求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平等(主要是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目的并不是取消教师的权威,而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师生权力与角色分析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