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省级骨干培训作业: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活用语文”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23 08:21
标题: 省级骨干培训作业: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活用语文”
省级骨干培训作业: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活用语文”
海口市龙峰实验小学   周燕娜
2016年9月18日至20日,我参加了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组织的省骨培训,培训结束后,我们的作业是我的语文教学主张什么?我在想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什么呢,我们教学生学语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文,因此我想我的语文教育主张就是“活用语文”。
一、“活用语文”立德。
1、语文教学在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上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对于形成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其一,纵观历史上极长的一段时间,学生的为学不外乎三字经,四书五经这样的内容。无论是民间的私塾,还是国家的太学,学生基本上接受的都是语文这样的专科学习。(理科如数学物理等的普及,已经是封建社会晚期的事了。)恰恰是经由这样的学习后,许多人将知识内化为血肉,以六经注我,造就了我们诗歌国度,礼仪之邦,自强不屈的民族,思辨浓厚的国家。呼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豪迈之语,成就了一个个为家为国为天下,有情有义有思想的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民族的脊梁。今天,我们赏其文,观其行,品其人,不得不承认母语教育在他们身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二,正因为其一所述,即使在科目繁多的当今学校教育中,语文作为母语,以其强大的工具性和浓郁的人文性,仍是摆在诸学科之首。尤其是在功利气息弥漫,是非善恶判断不明,只知征服而少奉献和服务,对社会的关怀度普遍降低的今天,相对于数理化,信息技术等强调“术’的学科,语文更是以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彰显其“道”。担负着树人立德的重任。举个例子,描写景物极尽其词,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所反应的人和自然合而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当下对“术”的滥用的救赎,我们的有识之士认为,欲矫西方“征服自然”之弊流毒,必领会宣扬中国的“天人合一”之思想。再比如,一些教材资源所体现的“孝顺”一词在英文中是没有的,因此,对比中国老人的老有所养,其乐融融,西方老人的晚景是孤独凄凉的,而对于道理的理解,中国是“礼让”为道,西方是“拳硬”是理。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仁道”,西方的“霸道”。这些思想理念的形成,西方靠的是“鲁宾逊漂流记”,我们靠的是“孔融让梨”。这些对自然,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感态度也正是通过语文课本,通过一篇篇生动精美的文章而溢淌出来的,语文书和课堂,是这些人文理念很好的载体。而作为不久将来的国家文化建设和复兴中华的主力军,我们的学生就必须学习我们的母语,接受我们民族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启蒙。以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实践祖国的复兴大业。而我们的语文老师,现在则义不容辞的要做布道之人。其三,小学语文教师绝大多数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因此,相比较其他学科老师,语文教师对学生个体的思想状况,心理轨迹了解全面,清楚,深刻。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时,针对性强,内容鲜活,方向明确,再结合班主任的威仪,时效性也就很高。比如结合大课间情况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尊严荣誉纪律教育,结合春游行为而在教学中渗透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结合家访而在教学中渗透的感恩奉献和责任意识等等。既然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实做好。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23 08:21

2、认清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通过语文的学习,会说写以达到和他人交流,沟通,合作的目的,对少数人来说,语文学习达到了高层次,就要立说著书传情达意,但对于任何人,老师要求学习语文而形成健康向上,爱己爱人爱物的人生情感态度这一目标指向则是一致的。学生要想觉得受教育是一件幸福的事,就要经历两件事: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了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带着仁爱心去面对社会,去解决难题并认为这种自我的爱心是教育所赋予的。孩子要想一生幸福,就必须接受教育以达到会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以及自我思想中正确和错误的关系。着眼语孩子的长远,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对这个目标都要认清。否则,即使我们培养出语文的高材生乃至诗人学者,他们也许会因为个人的品德缺陷而失礼失节,成为邪恶的帮凶误己害人。这点,是有先例的,作为二十世纪的作家,周作人无疑是饱学之士,读书何其之多,作文自成一家,说他是那个时代读书最多的人,文章写得最好的人也不为过,但北平沦陷后,他却成为了汉奸,从此为时人及后人诟病。历览前人的优秀诗歌文章,唱千百年而不绝此响,无时代的隔阻,无地域的限制,主要的原因不是精纯技巧,华美的词句,而是此中所传达的真挚深沉的情感,或忧国爱民如“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或感恩回报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或去国怀乡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身处困境而不沉沦如“乘风破浪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或人在自然而亲万物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这些情感的溢出,皆赖于他们成长,学习中健康情感的积淀,而这些积淀生成离不开老师和书本的传道解惑。
3、平衡语文教学中“器”与“道”的关系。
正如一所述,语文教学具有的人文教育偏废不得。文以载道,我们就得论道。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尽管语文新课改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被强调,但落实到教学实际,此目标仍被淡化,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单薄,一本语文书学到头已然成了一块压缩饼干,也就成了几个词语,几句概括,几段人云也云的句子。强写速记是学生追求分数手段,静下心来反复品味,消化已是很难的事,如此,要想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形成内心的情感张力,化文字为血肉就很难达到了。这样下去,学生只能成为应试的机器,而无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可以说,一篇作文能较为全面的反映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应试教育下,学生的作文有时候却让我们看到了虚假造作,价值观的迷失。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正语文学习之本,在成器同时更需得道。毕竟,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一辈子慢慢学,但学生情感的培养我们却疏忽不得,时间紧迫,小学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关键期。错失培养的良机,机会也就不再来了。其实,平衡了“器”与“道”的关系,“道”会是“器”的学习有力的推动者,试想,学生在感情上走进了文本,品味,感悟,自然就会从知之好之乐知,这种情感助推器会大大提升课堂语文学习极致终身学习的效率。
4、在语文活动中加强道德实践行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对于情感的培养,道德的完善同样重要。我们来看看先秦儒家所倡导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谈的都是实践,告诉我们通过什么样有序的行为达到道德的完善。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忌讳空洞的议论,大而空的说教。爱,责任,自强等不是挂在嘴上,我们得让学生去践行体验,去反思生成,比如,开展“我是家庭小主人”活动,让学生写事道情;“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写景抒情;结合中国的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故事会,演讲会,歌会等说事表情。系列活动,经由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实践参与,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完成了学生的道德积累。
5、发挥语文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也是一本书,我们得从表到里以良好的形式和内容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读我们的时候如沐三月里的春雨,芬芳甘甜。无论课堂上的勤勉敬业,求真唯善,还是课堂外好学静思,律己仁爱都无时不刻会影响着学生。读文本,该动情时我们自己得先动情,须质疑时,我们自己得先质疑,遇矛盾时我们自己得先大度,有过失时我们自己得先反省自评。孔子说过,其言正,虽不令而从,其言不正,虽令而不从。作为语文教师的多重身份,我们一定要谨小节而慎言语,让学生看到一个健康本色的榜样。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23 08:21

二、“活用语文”善读。
第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善于质疑释疑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控制力相对维持的时间较短,所以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激发发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主题和引入入胜的图片、资料等,会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第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积淀较为有限,能够真正深入理解品味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结合学生实际,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和设计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多维度的、多方面,不必刻意进行限制,能提出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一步。走出了这一步,再引导学生对比性地提出问题,发现自己所提问题与他人提出的问题的异同,思维的角度差异,提出的问题的价值性等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从而促进更多学生学会提出更有针对性、更能发人深省的问题,从而达到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生活中善于动脑、想办法,用自己的发现的眼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更加重要,乐思善思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
第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胆量、思维的可学习性等其他的方面进行鼓励。
第四是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得到启示,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三、“活用语文”巧写。
以教材为依托,立足于课堂去训练,才有条理有内容,易于操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实施呢?我时常在教材中寻找各种感触点,去激活学生的思维,然后以此为中心向课外拓展,既能训练学生思维,又能促进学生写作。如美点品评,寻找课文美点,重在积累运用;疑点探讨,故意质疑问难,重在引发探究热情;课文指瑕,为课文找缺点,重在发现和创新;课文配对,为课文找朋友,重在比较找规律;人物激活,让文中相关人物活过来,重在想象和创新。
1、美点品评法。意境优美、语言生动的散文多用此法。譬如,学了《做一片美的叶子》后,可引导学生寻找并品评文中的美点:美在技巧:悬念、铺垫引人入胜;美在方法:描写、叙述细致生动;美在语言:巧用动词,让语言有了动感;妙用叠词,让语言有了情致;活用拟声词,让语言有了声响;引用警语,让语言闪烁理性的光辉。美在人物……美在精神……美在形象……美在线索……就这样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品味课文的美点,是能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为学生的写作积累语言、方法、技巧;还能为学生学习散文提供阅读范例。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课外我曾向学生提供了好几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让他们分组进行品评,再交流心得,注重学以致用,学生兴趣盎然,收获颇多。如若反复进行,学生会练就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神经、鉴赏美的大脑、创造美的心灵。
2、人物激活法。情节曲折的小说、戏剧往往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果采用人物激活法,通过改写、续写、仿写等方式让文中人物活起来:或活在“我”笔下,成为“我”笔下的一个形象;或活在当今社会,借“他”眼来看世界;或来个我与人物的访谈录,记下心得和体会;或让甲文的人物和乙文的人物聚会,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同一场合下会演绎怎样的故事呢?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如此等等。例如学了第五册小说单元后,我指导学生用这种方法写作,也颇受欢迎。光从拟题就可窥见一斑:《陈毅探母》、《孙中山破陋习》、《军神》……这样极富个性的人物在我思我悟我写中鲜活起来了。用教材中的人物作为写作对象,解决了写作素材的问题,同时增设了写作场景,也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做使读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
3、疑点探讨法。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可用此法使文章出彩。如学了《石头书》后,我让学生就文中石头书的演变进行探讨:你从课文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学生经过一番探究得出好几种观点,归纳起来有:(1)人力的伟大,是人类的行为让生物进化大大提速。(2)面对生活,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不能消极承受或漠然,那是自我虐杀和毁灭,而应该主动改造,善于观察,刨根问底,积极完善自我,找寻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的引导使学生在疑思议说中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思维的训练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4、联系实际法。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外搜集某类工艺品,搞一个实物展或图片展。要求学生活动前写一份策划书和实物说明(特点简介也可);活动后写写随感或展览会花絮等。
5、开展研究会。乏味的传记文,就来个人物研究会。即以课本人物为依托,从课外书籍中去搜集与他相关的故事、评论或作品,通过读说议,在形成初步的印象后,写写对这个人物的看法(主要是精神上的收获)。拥有更丰富更有价值的资料是搞好人物研究会的关键。
这样看来,“活用语文”的主阵地仍是课堂,教科书是我们重要的学习资源之一。如果抛开课堂和教材,到广袤的社会生活中去寻觅,是缘木求鱼、得不偿失的。不如以课堂为阵地,以教材为依托,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针对性地向课外延伸辐射,既能训练学生思维,又能促进学生写作,还能使课内外学习资源紧密相连,融合而用,不失为好的教学举措。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