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学内容的选择 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针对这个例题,教材上只给出一种解法,即:
顺理列出算式:75+75×4/5
=75+60
=135(次)
想一想: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而崔老师却剥夺了孩子单独思考的机会,直接将两种方法作为新课内容讲解给了学生。无疑,加大了课堂知识容量,这也是导致她课还没讲完就下课的一个原因。作为老师,我们总想着把所有的知识都告诉学生,总想着多给你讲点儿,让你学的更好些,我们的本意都是为了学生好。可是,这样反倒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内容量大,学生往往吃不透,不能深得精髓、举一反三。个人还是建议按照教材的内容来教,多给学生留些思考的空间。学生只有吃透了那一块,才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少即是多,四个字太重要!
3、关注课堂生成 在讲解第二种方法:75×(1+4/5)的时候,是请了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画图、列式解答。在她叙述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明显感到支支吾吾,说不准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其实就是不明白),崔老师见此状,就自己说出了原因,并请女孩儿回去。看到这,我们心里都已明白,对于第二种方法,学生还是不理解。可是,老师的做法失去了一个很好的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机会。假如,此时老师善于运用聪明才智,耐心的帮助学生搞明白(也是在教其他不会的同学),并让她能够自己真正的说出来算理,我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已经达到了。关注课堂生成,要作为老师的教学习惯!班里那么多孩子,不可能每一个孩子都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思路走,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另辟蹊径,或者根本就是搞不明白。而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生成,真正让学生心悦诚服的认可新知识!
当然,整节课优点也特别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