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音乐教学设计《进行曲与摇篮曲》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6:44
标题:
音乐教学设计《进行曲与摇篮曲》
音乐教学设计《进行曲与摇篮曲》
一、 教学内容:
摇篮曲与进行曲的对比欣赏、表示和创作。
二、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对摇篮曲、进行曲这两类体裁乐曲的欣赏、表示和创作,养成同学良好的欣赏习惯并适当培养其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进而激发他们探究、表示音乐的兴趣。
2、 过程目标:通过课堂内外以和师生互动的体验、探究、合作,进行好欣赏、表示和创作。
3、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同学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音乐、享受音乐,在已有技能的基础上表示音乐,同时以自主、即兴的创作表达自身的情感。
三、 教学过程:
1、 开课;
2、 同学展示收集的资料,进而谈一谈所知的摇篮曲和进行曲的知识;(通过课前准备,同学以从书本、杂志、词典和网站等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张老师要和你们一起来听一听、谈一谈,一起来表示一下摇篮曲和进行曲这两类音乐形象完全不同的乐曲。(播放CAI课件)课前我请同学们去找一找、去准备一下自身喜欢的歌曲或乐曲,并且搜集相关的资料,不知道都准备的如何呀?”
……
(点评:新课标对于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这样的两点表述,即以兴趣喜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本课这一教学环节以同学搜集、探索音乐未知领域为突破口,激发同学兴趣喜好,鼓励同学参与音乐实践,有利于同学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
a、 在组内同学中进行交流;
b、 哪些同学来说一说?”
分组上来谈一谈、唱一唱、奏一奏
《军队进行曲》 (舒柏特)
《摇篮曲》 (莫扎特)
同学在展示中要提到什么是摇篮曲,什么是进行曲,以和它们的一些特点。
…… (教师随意的加以板书)
(点评:这也是同学积极参与音乐实践的一种形式,通过同学自身的推荐,自身的扮演,拓宽了音乐的表示渠道,增强了同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愉悦了课堂氛围。)
3、 欣赏、表示《摇篮曲》,欣赏《威风凛凛进行曲》,再次强化同学对两类乐曲的体验与感受; (CAI课件)
a、 引入:
师:“好。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谈的也比较具体。在这里,张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两首乐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b、 欣赏并表示《摇篮曲》 (勃拉姆斯)
※ 师:“第一首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于1868年创作的《摇篮曲》。这是一支广泛流传的经典乐曲。乐曲采用大调式,4/3拍子,简单的主题充溢了温和安宁的情绪,表示了母亲对小朋友深深的爱。我们来听一听。”
※ …… (CAI课件。抒情柔美的乐曲配以宁静、祥和的风光与亲情摄影、绘画作品)
※ 出示曲谱,听范奏熟悉《摇篮曲》旋律;
※ 用哼鸣演唱,表示出乐曲应有的情绪。
c、 欣赏《威风凛凛进行曲》 (爱尔加)
※ 师:“接下来要感受的是英国作曲家爱尔加于1901连创作的《威风凛凛进行曲》。这首进行曲因为它非常非常形象,非常非常有感染力,所以现在已经为许多国家军队仪式所采用。乐曲也是大调式4/2拍,速度较快。它分三个局部表示了热烈欢快的气氛和辉煌、庄严、壮丽的局面。是不是呢?我们来听一听。”
※ …… (CAI课件。画面配以世纪大阅兵队列行进图片。)
(点评:新课标关于“综合”有这样的表述:将其他艺术表示形式有效的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协助同学更直观的理解音乐的意义和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而本课这一教学环节则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真正做到了以聆听为主的综合性感受。)
4、 理解摇篮曲与进行曲的不同特点。
a、 师:“现在我们又感受了两支乐曲。那么张老师就要请同学们自身来总结啦。什么是摇篮曲呢?什么是进行曲呢?它们有一些怎样的特点哪?”
b、 ……同学分别说一说;教师板书;
c、 展示总结性图标。 (CAI课件)
5、 综合学习活动。
※ 师:“同学们已经感受、理解了摇篮曲和进行曲这两类形象、情绪截然不同的乐曲。作为六年级的同学,我们知道,诗歌、散文这一类文学作品也能够很好的表示人们的思想与情感。那么张老师就要请小朋友们来写一段话或一篇短小的文章,它们的整个的感觉、整个的情绪要和摇篮曲或进行曲的情绪相一致。最后选择摇篮曲或进行曲作为背景音乐朗诵给我们听一听。”
※ …… (同学进行创作)
※ 请同学表示自身的作品。
(点评:新课标注重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与联系。本课这一教学环节通过加强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之间的综合与联系,相辅相成,一起提高同学的感知与表示能力。)
6、 总结,下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通过你们自身动手、动口动脑来欣赏、感受、理解了两类不同体裁的乐曲——摇篮曲和进行曲。在这里,张老师要说,音乐的表示力是非常强的,它是非常奇妙,非常美好的,今后我们要接触更多体裁更多类型的音乐,从中感受到更大的乐趣!”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