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古诗《题西林壁》读后感想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8 00:31
标题: 古诗《题西林壁》读后感想
古诗《题西林壁》读后感想
     林玮凡

  这几天,我学了一首诗,名叫——题西林壁,它是苏轼写的诗这首诗是描述庐山的景色,描写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像山岭,从侧面看像山峰,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的景色各不相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不知道庐山的真正样子,因为人们站在这座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明白了看一个东西或想一件事,一定要从各方面来看,不能只单纯的看一个方面,不要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8 00:32
《题西林壁》读后感     窦宇佳  

  我们刚学完《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但我印象深刻的是《题西林壁》最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身处其中,所以不能全面地观察。这两句诗提醒我们,不管对待什么事下结论时,一定要走出事外,完全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

  上学期学的《画杨桃》也是这类似道理。我门要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比如说,清朝的大贪官和绅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十恶不赦的贪污犯。他把许多金银财宝据为己有。新皇帝刚登基就把他的财产没收,和绅的钱财富可敌国。换一个角度想想,他不是帮新皇帝“存钱”了吗? 我们身边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所以不能片面的去看问题哟,要客观地,有证据!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8 00:32
《题西林壁》读后感  袁子云

  这个星期,赵老师教我们第五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就是其中一首。

  当老师教完这首诗后,我发现,诗中的“不认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告诉我们的哲理是: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事物,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正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多少事,就是因为只从片面去看才失败。比如:三国时期,连皇帝都没有安息之处,有很多人建议关东军盟主袁绍“挟天子以令讨诸侯”,但他想:“如果皇帝让他交出军权呢?如果他们不认同皇帝呢?那我不亏大了吗?”所以,他没有做,但曹操却把这个好机会抓住了。他不仅拉拢了很多人才,还让自己的威信大大提高了呢!所以,人不能只看一面。我有一次吃桔子,我只看它的表面,大多是不好吃的,只有一个还可以。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片面,表面,要看全面,不然就是“盲人摸象”了。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8 00:32
《题西林壁》读后感

  有一首诗,同学们都很熟悉,那就是《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讲述的是横着看和侧着看,远看近看,俯视仰视都不一样,只是因为自己在这座山中。

  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世间大部分人总认为自己是这件事中的主要人物,当然比那些旁观者更清楚一些,根本不听那些旁观者的建议。可事实死,他们并没有那些旁观者看的,了解的清楚。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些人在发现这些事的时候,根本没弄清状况,而旁观者则了解了事情的缘由。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深山之中,根本无法了解这山的形状,结构等等;而不再此山中的人,比如坐在飞机上的就能看到山的总体面貌。

  所以,在此我想告诫大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你困在某个难解的谜团的时候,不妨问问周围的人,向那些旁观者寻求帮助和合理的建议。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8 00:32
《题西林壁》读后感

  匆匆间,四个月过去了,没有成绩,只有跑腿。这四个月的适应生活,宛如是别人看我,我看别人的过程。真切地感受古诗《题西林壁》诗意的里外。

  来到新的单位,从事新的岗位,干的是陌生的工作,压力很大。一切从零开始,我捡起一度压在我玻璃台板底下的四句话:把别人看着自己;把自己看着别人;把别人的别人看着自己;把自己看着别人的别人。告诫自己勤勉做事,诚恳做人;遇事换位思考;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谦卑与低调。面对新的领导与同事,我真诚地表白:这里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前辈;年长的我敬重,年幼的我看中;大家都是我的老师!

  没有依靠的我,一切皆靠自己的努力。勤快的手,能跑的腿,上进的心,尝试着去做一些事,为了只是被“认可”,谋取一丁点儿的宽慰,告慰天国里的父母,寄以厚望的亲人,以及一直以来关心我的朋友和同事。不想与谁有什么纷争,走到哪里都是打工者,努力工作是谋生的手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8 00:32
《题西林壁》读后感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记得这首诗是小学语文课本的。小学时,我在一个落后的穷乡僻壤里就读,教育也非常落后。因此,在我印象中,老师讲解该文时,只是从诗歌的本身意思直接解释出来,讲到在不同角度看庐山,所看到的景象不同,同时解释了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并没有从人生哲理上去解释,是师资问题?亦或是针对我们小学生不宜作更复杂的解释?这就不得而知了。最近,不时的在讨论某一事物时,我脑中总会不自觉地冒出这首诗来。于是便更细致地去品味个中滋味,感触颇多。

  感触一:事物是多样性的。任何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立场都会得出不同的视点和特性。不会仅有一种感知和认识。因此,只有从多角度去看问题,才会对问题与事物有全面的认识。

  感触二:事物是辩证的。辩证法,最早应该缘自于中国古代的老子。阴阳乾坤、天地日月、南北东西、上下高低、正反左右,应该说这个世界万物皆阴阳,无事不辩证。不由得你不信服前人的智慧。乃至今人的许多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均离不开辩证法。离开辩证法去看事物,均是不科学的,不客观的,不全面的。

  感触三:事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没有绝对的美与丑;没有绝对的快与慢,也没有绝对的动与静。处理事物也不能绝对,决策要留后路,思考要留空间。给自己留下余地就是留下一片天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9-8 00:32
《题西林壁》读后感

  苏东坡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千余年来被人传诵不衰。其中能悟出哲理的也大有人在,可往往到了大是大非的时候却“当局者迷”了。远的不说就我们都知道的大事件吧,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对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大破坏,多少文化瑰宝被付之一炬 ,多少传统文化建筑变成了断壁残垣,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对一大批老干部、文化界人士的肉体精神生乃至生命摧残。即使到了举国上下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时候还有人执迷,抱着“誓死保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的决心背水一战,是当局者之迷乎?近期发生在全国影响到世界的一系列奶制品含三聚氰胺事件,一月内连续九起重大人员伤亡事件等等,是“不识事情真面目”乎?非也!是利欲熏心的执政者(高管们)为了自己的名和利置人命于儿戏。试想一个能在太空行走的科技时代,不知道三聚氰胺食用后会致死人命,是他们把经济效益看的比人命重要。一些官员认为:自己的政治声誉哪怕有丝毫瑕疵他们也会影响到升迁、提拔、和重用。他们所在的“山中”是官场仕途,是高效利润,当然就难“识庐山真面目”了。苏诗中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是视角不同,所以产生视觉效果也不同。是“岭”是“峰”分不清的原因在于“身在此山中”。如果跳出“此山”在飞机上看庐山全貌就会彻底知道它的真面目了。维护“文化大革命胜利成果”的也罢,置人民生命而不顾者也罢如果和平民百姓置换一下位置,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去恪尽职守,就不会出现那麽多惨痛的事故了!

  在每个人生长短不同的征程中会遇到不同的境况,对知识的追求、干事业上、为民众排忧解难上,应该深入其境付出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可终生无怨无悔“身在山中”,对利禄功名要跳出“山中”,就要靠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来“识得庐山真面目”了。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