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8-14 00:23
标题: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普遍的在教学中使用,引起传统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还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本文结合高中历史的学科特色,谈谈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高中历史 教学应用
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通过计算机加工组成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的技术。当今很多学校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多媒体教学,甚至有的学校已经在教室中安装了更加高级的交互式白板,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已经建有微格教室。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引发了一场大变革。
历史是门很重要的学问,梁启超曾经说过:“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因此,历史不仅指的是过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现在活动的指导借鉴意义。所以,历史学科不仅是向学生们讲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上的国家兴衰等等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更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一、新颖有趣的新课导入,丰富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而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在新课导入的环节,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直观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在讲高中必修1的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时,课堂导入我用了两张照片。第一张是著名的《乔的大笑》。同学们看到乔冠华这张仰头大笑的照片时,不禁猜想:这是谁?他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我先对这张照片进行了介绍:这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图片,拍摄于1971年,照片中的人名字叫乔冠华,当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这张照片就是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拍摄的。有同学知道为什么他笑得那么开心吗?因为当时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学生“哦”的一声,顿时明白了为什么他笑得那么开心的原因。第二张照片是当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通过时,会场一片沸腾,非洲国家代表兴奋起舞、振臂高挥,而一些西方国家代表却愁眉苦脸、交头接耳。我接着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两张照片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感受到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的激动和重大意义。
又如必修2《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入时利用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介绍了美国经济危机前经济的飞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家家户户都有无线电,汽车的普及让美国人觉得好日子刚刚开始,当时美国的经济一片繁荣。然而1929年10月24日的疯狂的股票抛售导致股市崩盘,当天就有8人自杀,以死抵债。这段视频介绍了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前后的经济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学们看完视频后就会想:美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为什么突然间会发生股市崩盘的,股市崩溃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由此导入新课。而视频的内容正好符合课本中描述的:美国经济是“虚假”的繁荣,并且点出了股市的崩溃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8-14 00:23
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因此要学生去感受和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环境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光靠老师的讲述,学生很难体会和理解其中的道理。而多媒体技术就很好的弥补了这个遗憾和缺陷。其强大的图像、声音和视频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感受到当时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和理解,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深化。
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这一课,讲述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时,播放纪录片《南京大屠杀》,解说员低沉而悲痛的声音,那些血淋淋的图片,阴暗的画面,再现那段历史的悲怆和民族遭遇的灾难和不幸。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同学们情感上的共鸣,一段小小的视频会在他们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通过这段视频,不仅了解了日军的凶残,了解那段屈辱和悲痛的历史,收获了知识,还能感受到我们抗战八年的艰辛不易和付出的惨痛代价,不自觉中就会油然升起一股爱国的情怀,不能忘记屈辱历史,维护民族和国家安定的决心和意志。
还有《甲午中日战争》中,教材上用战争示意图介绍了战争过程,但是没有黄海海战的图片,文字上也是简单的介绍了邓世昌的事迹。而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海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补充,我播放了由陆毅主演的《甲午大海战》的有关黄海海战的片段。虽是影视作品,但是震撼力极强。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船上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这一幕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同学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很多,悲愤,叹息,仇恨和哭泣……此时,不需要任何语言,因为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所有的答案都写在每一个同学的心里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才是真正的艺术!
三、增强地域空间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突破重难点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提到高中历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规整。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涉及到地域空间,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图像,三维空间的建立和表达又是语言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实现。
比如在必修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课本上总结出: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如果单纯让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死记硬背,效果可能不好,但是如果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通过表象深化,那么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总结出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利用PPT,制作出一副中国对外开放示意图。用不同的形状和颜色代表不同的区域,并且加上动画效果。在地图上用圆形圈出四个经济特区,首先动画显示经济特区的城市。然后出现三角形代表的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接着用不规则的图形画出四个四个沿海开放区,并填充浅颜色。最后用大块的颜色连在一起,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非常形象具体地反映出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体系,并且从动画中可以很明显从数量和面积上总结出我国对外开放体系的特点是: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结论了。既解决了课本的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总结材料的能力。
这样的方法可以在很多课程中使用,例如在讲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可以通过动画展示秦国横扫六国,完成统一的先后顺序。在《解放战争》一课中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过程。从动态地图上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先进行辽沈战役的原因,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深化理解。
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时期因为不同的原因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和发展阶段。在教材中会进行详细的文字介绍,但是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规律却是很难通过文字表述呈现出来。学生没有在脑海中形成图像,因此只能死记硬背。这时,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展示发展状况和总趋势,清楚明了,客观形象,并且轻而易举的就可以总结出特点和规律。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8-14 00:23

二、
例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1921-1919年迎来了短暂春天,在1927-1937国民政府统治十年期间较大发展,但是到了1937-1945抗日战争期间却遭受打击,抗战胜利后 ,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图表,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发展状况,然后用直线表达它的发展状况。这样,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很清楚的就展示出来了,并且可以总结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是曲折发展,其原因是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因此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取得民族独立。知识点一气呵成,水到渠成,再也不用担心学生会死记硬背了。
还有在对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小结时,也可通过多媒体对历代政府在中央和地方采取的措施进行展示,学生就可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不断被削弱。学生的分析、总结信息的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加强。
五、提供学习机会,有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多媒体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机会。
例如《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中,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衣食住和社会风俗发生的变化,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生活的情况以及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变化,课程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好玩有趣,简单容易操作,所以这节课就交给学生去完成。把同学们分成两大组,一组负责的是鸦片战争前后的变化,另一个负责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后的对比。两大组又分别分为服饰组、饮组食、建筑组和社会风俗四小组。同学们小组合作,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翻阅书籍等方式搜集资料,然后再进行展示。同学们的成果非常丰富,有图片、视频等等,并且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例如鸦片战争的服饰组,这个小组的同学对中山装进行了很详细的介绍,中山装因孙中上提倡而得名,并从造型特点、设计理念和时代标签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展示得非常的好,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赞许和鼓励。
《鸦片战争》中有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也是让同学们根据条约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一个小组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结合课本的知识,竟然演了一出小短剧!非常精彩,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另一个小组则展示了香港问题的由来,后来播放了香港回归的视频。在《东方之珠》的歌声中,大家齐声合唱,热闹非凡。所以,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展示他们的成果,不仅锻炼了能力,。还给我们送来了大大的惊喜!
课堂的实践活动已经证实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大意义。但是多媒体技术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点,例如内容容量过大,学生不易掌握;播放速度过快,学生不能很好的做笔记和消化;网上下载课件,直接使用,生搬硬套等等。一节好的课,不仅仅“热闹”,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质,因此更加注重对教师素养和课堂掌控能力的考察。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适当的结合多媒体技术,才能真正的展示出课堂的真正的精彩!
参考文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多媒体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