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感于“你会握手吗” |
广州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小学部 徐培敏 |
人教试验教材第三册p99页《数学广角》是近年常被老师们选上的内容。但在处理该页做一做的第一题时,见下图: 出现了诸多问题。 在这里老师们突然发现,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动作“握手”。“握手“在他们的眼中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花样繁多,如:两人单手互握对握的、两人双手交叉握、三人六只手叠在一起互握等等。以至于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个环节时耗时颇多,合作活动也显得乱而无序。 有幸的是上学期校级诊断课中,我也选上了《数学广角》。不曾想试教中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和众多网友交流中我发现,处理这个环节时,老师们大多把重心放在“握手“上了。如教学这一环节时,一般都会这样进行:当某个同学表现出色时,老师会乘机抓住该生的手与之握手以示鼓励,然后不失时机的抛出问题:你会握手吗? 答案当然不言而喻,谁不会握手呀!接下来自然进行”每两人握手一次,三人一共握几次手?“但此时的结果却让很多老师为之头痛不已,握手的次数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出现了三次、四次、五次、六次等等。有的老师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前面又进行了三人示范活动,甚至握手礼仪方面的知识,但最终的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反复思考许久发现,老师在处理这一内容时,重心始终放在“握手”上了。学生会握手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当老师抓住了“握手”这一重心时,学生也受之影响,被“握手”吸引,童心使然,五花八门的握手方式、次数自然应运而生。 孩子们根本没有明白题目的含义呀! 找到了原因,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教学中,我采用课件直接出示上图,以图画、文字的形式呈现实际问题,摒弃了以语言先入为主,让学生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资源,在图画、文字和相互的交流中,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问题所在──象图中那样两人握一次手,三个人能握几次?后面的三人合作握手活动也进行的井然有序。 反思:解决此题出现的种种问题,原因其实很简单。教学中老师创设的情景偏离了问题本身,孩子们受到“握手”信息的干扰,无法关注到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导致学生离题太远。今后的教学中,在问题的设计和呈现上,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问题情景,了解情景,从情景中真正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过程一定要指导学生仔细的观察,用自己的话大胆的、充分的讲,真正明白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和问题,在这一点上老师永远是无法代替学生的。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