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浙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全册教学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4:54
标题: 浙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全册教学设计

1.走进新天地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初步了解小学阶段美术学科学习的内容,认识相关的工具资料。
2.通过看看、说说、画画、玩玩的形式,培养同学对儿童美术作品欣赏和学习使用各种相关美术工具资料的能力,大胆尝试油画棒、彩色水笔的几种基本用法。
3.培养同学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评价的情趣,养成保护和正确使用美术工具资料的习惯,为学习美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
让同学了解美术课的学习内容和工具资料,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同学养成评价作品的习惯和正确使用美术工具资料的习惯。
课时布置:2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一幅自身创作的画或一件手工作品、彩色水笔或油画棒一套、画纸
(教师)一只装有优秀儿童美术代表作品和各种工具资料的“百宝箱”:形式多样、能反映小学段美术教学内容的作品(如同学的作品画册或生长袋),相关美术资料图片(课件或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展示、交流,激发兴趣。
(1)出示我国彩陶上的绘画杰作或法国史前绘画的拉斯科洞穴壁画的图片,引起同学学习美术的兴趣。
(2)启发谈话:我们小朋友会画画、会做手工吗?能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吗?教师启发同学展示自身带来的美术作品,简单评述自身的作品,并引导同学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同时进行简单的评价。让小朋友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初步熟悉美术课的学习内容。
(3)教师出示“百宝箱”,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欣赏、感受各种作品,了解学习内容和相关资料。
教师从“百宝箱”中逐一展示儿童代表作品,通过多媒体教学或观看展览的形式,让同学猜猜、看看、说说和评评,自然、生动地讲授小学段的美术课学习内容,也可通过相关作品欣赏,重点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
(1)出示各种形式的手工造型作品。
结合书本、课件、图片,让同学欣赏更多的手工造型作品,如纸艺、橡皮泥、陶艺、废旧物创意造型等等。教师可进行相关制作演示,让同学认识手工造型作品和相关资料。
(2)展示绘画造型作品。
结合书本、课件、图片,让同学进行“连线游戏”等活动,欣赏更多的绘画造型作品,如纸版画、水粉画、水墨画、线描画和贴纸画等。同时出示相应的绘画制作工具,可结合讲讲有关工具的发明等。
(3)出示同学参与美术活动的图片或进行直观演示,协助同学了解学习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3.了解油画棒、彩色水笔的用笔,激发想象。
(1)结合课本和儿童作品,出示油画棒、彩色水笔的绘画作品,让同学看看,并说说对这两种作品的不同感受。
(2)让同学学习油画棒、彩色水笔的各种用笔方法,用油画棒、彩色水笔尝试画出不同的点、线、面。
(3)可出示米罗绘画作品,如《太阳与鸟》等,启发同学想象点、线、面可画成什么,鼓励同学进行大胆地想象。
4.大胆尝试、表示。
让同学尝试彩色水笔和油画棒的用法,画一幅点、线、面组合的绘画作品,并像米罗一样进行想象,同时给画取个题目。
5.展示、评价、交流。
(1)让同学分组张贴自身的绘画作品,安排一块展板进行展览,并让同学互相观摩、学习,养成评价、交流的习惯。
(2)用讨论的形式启发同学怎样正确使用彩色水笔、油画棒。
6.总结、拓展。
(1)出示考虑题:你知道本学期美术课学习什么吗?你会使用哪些工具?你喜欢学习什么样的美术内容?
(2)教师可出示以往同学的画册或生长袋,可安排拓展性的作业:准备一本绘画本,让同学回家继续尝试油画棒或彩色水笔的用法,画画自身喜爱的东西。
(3)安排下节美术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准备的工具。
相关资料:
美术的起源
美术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如同整个艺术的起源问题一样,还在不时地探索研究之中。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应结合现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美术遗物,来初步认识美术起源。
洞穴壁画、原始饰品和小型雕刻是现已发现的真正人类最早的美术遗物,最重要的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一些装饰品和欧洲的洞穴壁画,以和一些小型雕刻。这些东西发生的时间约在公元前四五万年到公元前二三万年之间。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和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是现已发现的欧洲许多洞穴壁画中最著名的两处。
中国,石器时代是美术起源和萌芽时期,美术来源于生活劳动,如“山顶洞人”的装饰品;新石器时代,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中也可觅到中国最早一些用笔描画的迹象,丰富了美术内容。
毛笔的发明
毛笔是中国人特有的书写工具。战国前,人们用竹棍蘸墨在竹简上写字。秦国大将蒙恬总是写不好,他想:要是有一支好用的笔就方便了。有一天,他看见打猎的士兵拖着兔子走,兔子的血顺着尾巴在地上画下了血痕。蒙恬立即剪下兔子尾巴,插进细竹竿做成一支毛笔。这一下写字就方便多了。经过改良,毛笔开始广泛使用。
  铅笔的发明
18世纪前,欧洲人用鹅毛蘸着墨水写字,中国人用毛笔写字,携带非常不方便。1760年德国人法贝尔研制出了铅笔芯,可用起来容易折断,于是他发明了用木板夹着笔芯的铅笔。经过一些改进,日自己真崎仁六研制出了现在的铅笔,铅笔使人类的书写工具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
  钢笔的发明
据说在1890年,美国人沃特曼一次与客户签合同时,由于羽毛笔漏水,竟把合同弄脏了。当他去取新合同时,一位竞争对手乘机同这位客户签了合同。沃特曼很生气,立志要发明一种能自动控制墨水而不漏的笔。终于他受植物内毛细管输送液体的启发,发明了钢笔。钢笔为现代化书写绘画工具,既方便又美观。各种水笔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发生的。
教后记:
2.有形的世界
教学目标:
1.本课主要让同学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体,直观地感受和认识各种常见的基本形,初步认识各种形状,了解生活中的物体由各种基本形组合而成。
2.继续学习油画棒和彩色水笔涂色、画线的方法,学画各种基本形和简单的组合形,画画身边的物品和景象,并尝试用撕纸的方法,借助基本形和组合表达自身对形的感受、记忆,以此来培养同学对形的感受力、观察力,提高同学对各种形的描绘能力和撕贴等造型能力。
3.激发同学用各种基本形去观察、描绘生活中的不同物体的兴趣,培养对形的审美感受力。
教学重点:
认识基本形,并用基本形画或撕贴身边的物品或景象。
教学难点:
用基本形去观察、理解生活中的由基本形组合的物体。
课时布置: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彩色水笔或油画棒一套、彩色纸、收集一些生活中具有基本形的物体的图片或实物
(教师)各种生活中的具有基本形的物体和其图片、基本形模具一套、生活中的基本形课件
教学过程:
1.趣味导课,初步感受基本形。
触摸、猜谜和画画,趣味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个装有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物体的纸盒或袋子,让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
(2)拿出这三个常见的基本形物体,让同学猜猜写在上面的谜语,谜底是一些基本形明显的常见物体。
(3)让同学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基本形物体,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这些形状。
2.结合生活,深入观察,感受不同基本形的特征。
(1)让同学按小组观察实物的各种基本形,深入感受各种基本形和特征。
(2)让同学在教师准备的模具中找出与实物相对应的基本形,并说说特征。
(3)结合“生活中的基本形”课件,说说有关基本形的有趣故事,让同学感受生活中更多的基本形和特征。
3.抓住特征,探究表示方法,激发撕画兴趣。
(1)让同学研讨如何画好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基本形,通过分析,启发同学用弧线画圆、用三条直线画三角形、用四条直线画长方形等等。
(2)让同学分组在黑板上进行竞赛,看哪一组画得多和抓住特征画得好,教师同学一起进行评价与修改。
(3)让同学在黑板上记忆想象添画基本形。
(4)进一步启发同学用撕纸的方法撕出基本形,研讨怎样用长方形或正方形彩纸撕出各种基本形,感受与绘画不同的审美情趣,并提示同学正确的用纸方法。
4.撕撕、画画喜爱的各种基本形,进行记忆想象。
(1)鼓励同学大胆地进行撕、画练习。
(2)请同学对自身撕、画的基本形进行添画练习。
5.趣味展示、评价。
展示同学撕、画练习作品。游戏展示:可让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参与竞赛,教师与同学一起评价其作品。
6.拓展学习。
教师总结,欣赏擅长用基本形画画的艺术家的作品,开拓视野;安排下节课的准备工作。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彩色纸、彩色水笔或油画棒一套、七巧板
(教师)基本形组合图片和实物、彩色纸、七巧板、实物投影仪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请同学说说、画画和撕撕已认识的各种基本形,可用竞赛形式比比哪位同学说、画、撕得又多又好。
2.摆摆玩玩,游戏导课。
(1)出示一副七巧板,让同学拼出各种有趣的物体。
(2)教师导入新课: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是由各种基本形组合起来的。
3.观察感受,探究认知,启发想象。
(1)初步感受: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课本中的上海浦东的图片,让同学观察感受,说一说那些建筑物是由哪些基本形组成。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4:54

(2)深入感受、探究: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是由各种基本形组合起来的。教师利用课件、图片和实物,出示一些生活中同学感兴趣的物体,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3)发散同学的思维,启发同学进行大胆创新。教师给出各种基本形,请同学任意组合成各种物体或图案,并让同学充沛想象。
4.欣赏感受,激发尝试。
(1)欣赏儿童撕贴、绘画作品,从作品中感受各种基本形。
(2)欣赏大师撕画作品,进一步感受艺术作品中利用基本形进行创作表示的手法,激发同学创作的欲望。
5.小组合作,撕拼画练习。
(1)让同学分小组,把自身撕成的各种基本形在桌面上进行组合、想象练习。
(2)选择拼图画面,小组合作,把它添画完整。
(3)首先让同学选择自身擅长的表示手法,画画记忆或想象中的基本形,然后小组合作,最后把画组合在一起,最后拼成一张大作品。
6.展示、自评。
让同学展示作品,启发同学自取题目,自我评价作品,并说说撕贴的画与画的画有什么异同。
7.出示课题,拓展教学。
(1)教师总结,教师出示课题:《有形的世界》。
(2)让同学加上所感受到的词,如:“美丽的”有形世界、“缤纷的”有形世界、“多姿的”有形世界等等。
(3)安排回家作业:继续用基本形组合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并在自身的画册上画一画。同时要求同学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
相关资料:
谜语
(1)圆形物
太阳:有个毛公公,天亮就出工,有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
地雷:铁西瓜,圆又大,不长叶,埋地下,敌人一碰轰隆响,地上开朵大红花。
(2)方形物
衣柜:方方一木房,四周没有窗,开门看一看,有被有衣裳。
电冰箱:屋子方方,有门没窗,屋外热烘,屋里冰霜。
(3)有圆有方物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有鱼有肉他先尝,出来常成双。
教后记:
3.色彩魔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红、橙、黄、绿、蓝、紫、褐、黑、白、灰等常用色彩,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2.采用故事、扮演等形式让同学结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简单的色彩练习,进一步寻找自然界其他色彩,发现色彩的美感和魅力。
  3.运用小组合作等方式加强同学的合作与交流,逐步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力,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同学对大千世界的热爱和探求。
教学重点:
认识红、橙、黄、绿、蓝、紫、褐、黑、白、灰等常用色彩,并能作简单的练习。
教学难点:
协助同学能够顺畅地讲述色彩的故事,并能准确地运用色彩表达自身的情感。
课时布置: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预习:
①运用剪纸或绘画的形式表示所认识到的色彩;
②寻找有关色彩的照片和图片。工具:彩色水笔、油画棒和水彩等作画工具资料
(教师)课件、录像《多彩的世界》、规范色标、10只彩色小球等
教学过程:
1.认识色彩,认识世界。
(1)出示课件:播放录像《多彩的世界》。指名要同学说说看到的色彩,说出自身最喜欢的颜色。
(2)揭示课题:《色彩魔方》。
(3)出示课件:欣赏书本中的作品(色彩魔方、生活中的色彩、同学和画家的作品等)和教师提供的色彩作品。
(4)提供欣赏的建议:
①注意作品的整体性;
②分析色彩的组成;
③感受作品的美感。
2.玩玩游戏,猜猜颜色。
(1)教师出示准备的10只气球:教师放飞气球,同学抢答气球的颜色,谁先回答出奖一只气球。
(2)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说说对生活中的色彩的感受。
3.交流体会,画画色彩。
(1)把收集的色彩和书本中的色彩进行比较并分析差异。
(2)小组讨论差异的原因,教师小结(正是因为有这些色彩,才有丰富多彩的世界)。
(3)尝试练习:把记住的色彩用彩色水笔等作画工具画出来,并交流记住色彩的各种好方法。
4.创作作品,表示色彩。
(1)作业主题:画出自身心中的色彩组合,如教材中的《七色花》,还有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动物、人物等都可以。
(2)出示课件,提供创作建议:
①画出生活中自身熟悉的物品和其他东西,并融入自身的情感;
②画的线条要自然流畅,有一定的表示力;
③作品要有个性,各具特色;
④同学作品完成后,教师与同学一起作简单的评价。
5.拓展主题,寻找色彩。
(1)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色彩,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原来世界是这样的多姿多彩。
(2)提供拓展性的主题:结合四个季节,寻找自然界中美丽的色彩。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美术课常规工具、上节课拓展的作业
(教师)课件,春、夏、秋、冬的录像和10张有色彩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1.述说故事,发现色彩。
指名要同学讲述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结合各个季节也可以),并分组讨论故事中出现了几种颜色,然后讨论感受故事中色彩的美与丑和其原因
2.引申故事,表达色彩。
(1)教师根据同学讲的故事,选择其中一个,运用色彩来表示。
(2)同学分组讲故事,分组扮演(扮演的同学在胸前挂上画有色彩的小卡片)。
(3)师生一起小结,理出创作思路:
①讨论故事和扮演的优点与缺点;
②进一步研讨色彩在表示情感变化上所具有的特点和作用。
3.升华主题,发明色彩。
(1)提供创作主题:我心目中的四季(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其中一个季节,也可以把四季的景色都画出来)。
(2)同学创作,教师指导。
4.拓展教学,评价色彩。
(1)采用小组评、自评、集体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
(2)评价的建议:
①作品的主题是否明确;
②作品是否熟练而准确地运用了自身所认识的色彩;
③作品是否体现了自身的情感和个性。
(3)教师小结,对发明性的色彩予以褒扬。
(4)提供拓展性的主题:
①进一步探索色彩的秘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色彩变化;
②记录一周的色彩心情日记,或者进行听音乐画色彩等有意义的色彩练习。
相关资料:
  光之谜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都始于人的感觉经验。在人的所有感觉器官中,恐怕要属视觉最重要了,因为人的感觉经验更多的来自于视觉。在天体运行方面,古代人就是依赖视觉对星空的观察去探索宇宙奥妙的。我们听不见太阳黑子的爆炸和巨星陨落的声响,但它们却“无声无息”地发生在我们的视觉中。感谢造物主赐予我们视觉,使我们能够接受光明,有了光,有了眼睛,就有了一个更遥远、更宏大的可以感受和想象的缤纷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太阳、星空、大海和山脉,可以看到鲜花与宝石的夺目光彩。透过显微镜,我们还可以看到分子结构的奇丽式样。此外,我们还有区分亿万人不同相貌的身手,甚至能从一个人的眼睛的细微变化上觉察到许多精神的内容。为什么?因为这一切都是色彩的现象。由于人眼能够识别非常微妙的色彩变化,因此人们可以认识众多的事物。
在没有光的情况下,人眼是不能看到任何东西的。人类崇敬光,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坚韧不拔地探索着,试图回答光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情。
公元前1世纪,伊壁鸠鲁学派的学者卢克莱修在他的垂教后世的诗作《物性论》中,用这样的诗句描述光:
因为一切物的外表总是在流走,以致物能把外表抛出去。
……
同样从物那里也肯定有许多物的肖像
以许多方式在一个瞬间向各个方向飞开,
因为无论我们对着物的哪一面
把镜子转过去,相应地那里就出现
形式和颜色与原物相同的东西。
卢克莱修,这位古罗马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诗人,以诗人的想象力,猜想宇宙间的一切物质自身运动的形式。这几行对光的运动的描述充溢浪漫气质的想象,已经蕴育着光的粒子说的萌芽。它是美感的,也是具有科学精神的。
(《色彩构成》,钟蜀珩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页)
  颜色的表情
无论有彩色的色还是无彩色的色,都有自身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或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改变了。因此,要想说出各种颜色的表情特征,就像要说出世界上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那样困难,然而对典型的性格作些描述,总还是有趣并可能的。就让我们对典型的色彩作一些描绘吧,它会使我们和色彩更加亲近。
红色 红色是强力的色彩。心理学家的科学实验标明,红色能够使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加强。这恰好符合颜色心理的效果:相当于长波振动的暖色能引起兴奋的感觉。红色是热烈、激动的色彩,革命的旗帜使用红色可以唤起人民的斗志。中国人用红色来表达喜庆。歌德曾经通过一块红玻璃观察明亮的风景,此刻他想到最后审判那一天弥漫天地的那种光,“不由发生敬畏之心”。康丁斯基说:“当然,每一个颜色都可以是既暖又冷的,但是哪一个颜色的冷暖对立都比不上红色这样强烈。”
橙色 橙色的波长仅次于红色,因此它也具有长波导致的特征:使脉搏加速,并有温度升高的感受。橙色是十分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它使我们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因此是一种富足的、快乐而幸福的颜色。
黄色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4:54

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在高明度下能坚持很强的纯度。黄色的绚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因此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黄色有着金色的光芒,因此又象征着财富和权力,它是骄傲的色彩。黑色或紫色的烘托可以使黄色达到力量无限扩大的强度。白色是吞没黄色的色彩,淡淡的粉红色也可以像美丽的少女一样将黄色这骄傲的王子征服。黄色最不能接受黑色或白色的侵蚀,这两色只要稍微渗入,黄色即刻会失去光辉。
绿色 鲜艳的绿色非常美丽、优雅,特别是用现代化学技术发明的最纯的绿色是很漂亮的色。绿色很宽容、大度,无论蓝色或黄色渗入,仍旧十分美丽。黄绿单纯,年轻;蓝绿色清秀、豁达;含灰的绿色,也仍是一种宁静、平和的色彩,就像暮色中的森林或晨雾中的田野那样。
蓝色 蓝色是广博的色彩,天空和大海这最辽阔的景色都呈蔚蓝色。无论深蓝色还是淡蓝色,都会使我们联想到无垠的宇宙或流动的大气。因此,蓝色也是永恒的象征。蓝色是最冷的色,使人联想到冰川上的蓝色投影。蓝色在纯洁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感情上的冷漠,它只不过表示出一种平静、理智与纯洁而已。真正令人的情感感到冷酷悲痛的色,是那些被弄混浊的蓝色。
紫色 波长最短的可见光波是紫色波。通常,我们会觉得有很多紫色,因为红色加少许蓝色都会明显地呈紫味。所以很难确定规范的色。约翰•伊顿对紫色作过这样的描述:紫色是非知觉的色,神秘,给人印象深刻。有时给人以压迫感,并且因对比的不同,时而富有威胁性,时而又富有鼓舞性。当紫色以色域出现时,便可以明显发生恐怖感,在倾向于紫红色时更是如此。歌德说:“这类色光投射到一幅景色上,就暗示着世界末日的恐怖。”
黑、白、灰色 我们曾经说过,无彩色在心理上与有彩色具有同样的价值。黑色与白色是对色彩的最后笼统,代表色彩世界的阴极和阳极。太极图案就是以黑白两色的循环形式来表示宇宙永恒的运动的。黑白所具有的笼统表示力以和神秘感,似乎能够逾越任何色彩的深度。康丁斯基认为,黑色意味着空无,像太阳的毁灭,像永恒的缄默,没有未来,失去希望。而白色的缄默不是死亡,而是有无尽的可能性。黑白两色是极端的对立的色,然而有时候又令我们感到它们之间有着令人难以言状的共性。白色与黑色都可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悲痛,都具有不可逾越的虚幻与无限的精神。黑白又总是以对方的丰收在显示自身的力量。它们似乎是整个色彩世界的主宰。
(《色彩构成》,钟蜀珩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50至52页)
教后记:
4.我的胸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平面形的变化和胸卡的有关知识。
  2.通过胸卡的设计与制作,尝试用不同资料大胆地进行创作与表示,加强同学对物体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示力。
  3.开展自我介绍与交流活动,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了解,锻炼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激发同学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不同的资料与方法制作一张胸卡。
教学难点:
如何制作一张有自身独特想法的胸卡。
课时布置:1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绘画、手工工具,白(彩)色卡纸,线绳等,收集1-2个胸卡,可带一张自身的小照片
(教师)课件、胸卡实物和范作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带着胸卡工作的实景和胸卡的放大特写镜头,或不同胸卡的放大图片。
(2)让同学说说胸卡的样子和用途,了解胸卡上的基本内容和胸卡的不同用途。
(3)揭示课题:《我的胸卡》。
2.范作欣赏,加强感知。
(1)出示课件:同学作品。
(2)让同学看看、说说胸卡的有趣造型,感受平面形的变化,进行胸卡内容的设计。
3.小组讨论,激发创意。
(1)提问:怎样设计胸卡的外形?分小组讨论探究胸卡的外形变化与设计,进一步了解平面形的变化。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概括小结、示范:在圆形、方形、三角形基础上的变化;基本形的组合变化;象形设计变化(结合课件展示平面形和范作)。
4.讲解演示,掌握步骤。
(1)提问:怎样制作一张胸卡?引导同学集体讨论制作方法。
(2)教师小结、补充,让同学了解掌握胸卡的基本制作步骤(借助课件演示):①设计、制作胸卡外形;②设计、绘制胸卡上的内容与图案;③设计、制作胸卡的挂件(用别针、线绳等不同的方法)。
5.同学练习,表示感受。
(1)明确作业要求:为自身设计、制作一张胸卡。
(2)练习提示:大胆创意,从胸卡的外形到内容都力求有自身的独特想法;胸卡上有自身的姓名或形象;同桌可以讨论、合作。
(3)同学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6.展示交流,小结拓展。
(1)让同学戴上自身设计制作的胸卡,同学间进行自由交流(提示交流内容:自我介绍姓名、喜好和特长等;胸卡制作体验)。
(2)指导同学互评作品(提示评价内容:外形、内容的设计是否有创意;颜色的搭配是否大胆、漂亮;挂件等的制作是否精致)。
(3)小结拓展。引导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为爸爸、妈妈设计、制作一张漂亮的胸卡,进一步进行练习与创作。
相关资料:
  胸卡与胸饰的区别
  胸卡注重实用性,兼顾装饰性,多以明确身份,以利于工作的开展与管理为主要目的。造型一般比较简洁,以突出胸卡上的内容。如:有的学校同学挂的校牌,形状多以长方形为主,上面标明的内容有:校名、班名、姓名、学号和同学照片等;银行工作人员挂的工作牌,形状一般也是长方形,上面标明的内容有:单位名称、工号和工作人员照片等。
  胸饰强调的是装饰性,主要以点缀装饰为主要目的。造型、风格丰富多样,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喜好的人的消费需求,丰富人们的服饰,装点人们的生活。
教后记:
5.小雨沙沙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点、线的基本知识。
  2.采用聆听雨声、触摸雨水等形式,结合扮演、欣赏、述说等做法,让同学运用不同的情感体验来表达下雨的感受(包括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感受),从而培养同学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和对点、线、色彩的表示能力。
  3.通过引导同学对秋天小雨的观察、回忆、考虑、想象与讨论,使同学感受秋雨的美,进一步培养同学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运用点、线和色彩表示下雨的情景。
教学难点:
学习雨中与雨前、雨后不同天气变化的表示方法。
课时布置: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油画棒、彩色水笔和画纸等常规用具;分成4至6人的小组,选好小组长
(教师)课件:录像《小雨沙沙》、范作、喷水壶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出示课件:录像《小雨沙沙》。教师让同学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说说对录像的感受。
(2)教师用水壶洒水,询问同学听到什么,并让同学表述听到的感受。
(3)教师小结听到的声音:沙沙、刷刷、滴滴答答……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出示课件:作品欣赏。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同学欣赏(欣赏可以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结合点、线和色彩)。
(2)让几名同学说说欣赏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3)揭示课题:《小雨沙沙》。
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提问:怎样表示小雨点?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同学上台演画小雨,教师讲述并补充。
(3)提问:怎样画中雨、大雨和暴雨的雨点呢?
(4)在画中人物、动物和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4.安排作业,表示感受。
(1)提出作业的主题:记忆中的秋天小雨。
(2)出示课件,提供创作的建议:画出自身对秋天小雨的感受,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可以互相讨论画法。
(3)同学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3)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示自身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的点、线和色彩的表示是否统一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同学课外的研究思路:
问题:雨前、雨中和雨后有什么不同(包括天气、人物、动物和植物等各方面)?
注:正逢下雨天,要求同学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如不下雨,可找一找图片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美术课常规的作画工具
(教师)录音《雨中情》、范作、不同雨景(有暴雨、大雨、中雨和小雨的情景)的录像
教学过程:
1.运用情景,启发思维。
(1)出示课件:下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情景。
(2)考虑:怎样扮演你在不同雨景中的感受?
2.结合课件,述说感受。
(1)让同学谈谈自身对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感受。
(2)小组评,教师评。
3.讲述故事,结合扮演。
(1)让同学说说雨中的故事(可结合扮演的形式)。
(2)小组评价,教师总结。
4.安排作业,表示雨境。
(1)出示课件:让同学欣赏教师提供的照片或范作等。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4:55

(2)提供作业构思建议:①主题:在雨中。②思路:可以表示自身或他人在不同雨景中的情景;也可以表示对雨中不同情景的感受;还可以表示动物、植物在雨中的情景;自由地想象对雨中情景的感受。③注意:运用不同点、线和色彩,画出雨的不同变化,把自身的感受表示在画面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画的反面写上说明,创作时要求小组成员互相合作。
5.作业欣赏,开拓思维。
(1)同学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褒扬与肯定。
(2)小结本节课内容。
(3)安排拓展性的作业:①了解天气为什么会有阴、晴、雨的变化;②回家后可以与他人一起合作创作在雨中的作品。
相关资料:
  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
  台湾学者王秀雄把欣赏大体分为: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过程,并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1)简单描述。
  感官可感受到的层面作为描述的开始。
  对题材、主题、造型要素(色彩、线条和形状、肌理等)与形式等确认、作简单粗浅的描述。
  (2)形式分析。
  研讨作品制作中所运用的资料、技法和其特性。
  研讨作品中的色彩、形状、线条、肌理描写之特色。
  分析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关系。
  研讨运用何种构成的原理(或美的原理),把艺术要素组织为一整体。
  研讨作品之风格。
  (3)意义解释。
  研讨环境、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等背景要素与此作品的关系。
  作家的个性、性格、思想、艺术观与此作品的关系。
  研讨作品里所传达的内涵,即所含有的气氛、感情、心情、主题意义、观念和思想等。
  以上述所学到的知识、概念为基础,对作品的优劣与价值做合理的判断,并述其理由。参考专家对此作品的批评与判断。
  
  (《美术与教育》,王秀雄著,台北市立美术馆,1990年)
  雨量和分级
  降水量是用来衡量降水多少的一个概念,它是指雨水(或融化后的固体降水)既不流走,也不渗透到地里,同时也不被蒸发掉而积聚起来的一层水的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降雨量可以用雨量器来丈量,同时还可以用雨量器来自动记录雨势的变化和雨量的大小。
  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水强度。最常用的对降雨的分类方法是按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的等级。根据国家气象部门规定的降水量规范,降雨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6种。
  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和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按降水的性质划分,降水还可分为:
  连续性降水:雨或雪连续不时地下,而且比较均匀,强度变化不大,一般下的时间长,范围广,降水量往往也比较大。
  间断性降水:雨或雪时下时停,或强度有明显变化,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但是这个变化还是比较缓慢的,下的时间有时短有时长。
  阵性降水:雨或冰雹常呈阵性下降,有时也可看到阵雪。其特点是骤降骤停或强度变化很突然,下降速度快,强度大,但往往时间不长,范围也不大。假如在阵雨的同时还伴有闪电和雷鸣,这便是雷阵雨。
教后记:
6.我心中的太阳
教学目标:
  1.运用线、色描绘太阳,激发同学大胆地表示太阳的美。
  2.学习想象画,培养想象力和发明力。
  3.感知太阳给大自然带来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启发同学想象,通过联想画出想象中的太阳。
教学难点:
如何用线条和色彩来具体表示太阳的“光”和“热”,开拓同学形象思维,在描绘过程中,如何丰富太阳的形象。
课时布置: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自身喜欢的绘画工具
(教师)CAI课件,有关太阳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歌曲《种太阳》。欣赏后说说:歌曲中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去播种太阳?小结: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太阳!
2.欣赏感知。
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用不同的方法来描绘太阳。课件演示(诗歌,散文,中外画家的画,不同时段太阳的照片,日出日落的影片,歌曲等相关资料),揭示课题《我心中的太阳》。
3.分析太阳造型。
(1)了解太阳的特征,如太阳的形、色、光。说说对太阳的各种称谓。
(2)课件演示,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4.尝试创作,教师指导。
(1)提出作业的主题:画几个你心中的太阳。
(2)提出创作的建议:你想画的太阳是什么样的?
(3)同学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作品展示,学习评价。
(1)作业台上展示,学习评价: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2)提供评价建议:形、色、光是否有自身的特色。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自身喜欢的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有关太阳的小故事、儿歌、范作
教学过程:
1.儿歌引入。
(儿歌)太阳姐妹和弟兄,脾气个性各不同。喜怒哀乐阴又晴,春夏以后是秋冬。
2.引导想象。
启发同学想象,讨论太阳的年龄、性别、脾气、色彩、表情和名字等。
3.欣赏感知。
(1)欣赏音乐结合扮演的形式,展开想象。
(2)欣赏同学的作品,互相作出评价,教师小结。
4.尝试创作。
创作一张和太阳在一起的画,并给自身的画取个名字。
5.展评与拓展。
(1)介绍自身的画,说说为什么这么画。和时褒扬同学的想象力与发明力。
(2)总结本课内容,并让同学找一找有关以太阳为主题的美术作品,互相交流欣赏。
相关资料:
  有关太阳的科学知识
  太阳的家可大了,可以说是个大家族。“家长”当然是太阳公公了,它居于中心位置。另外,它还有9个“儿子”,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此外,这一“家”中还有卫星、小行星、彗星以和其他星际物质等。怎么样,这可真是个大家庭吧!
  太阳发出的可见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正午,太阳从头顶直射入大气层,距离较短,七种光都能透入大气层,所以看上去是白色的。早晨和黄昏,太阳光斜射入大气层,通过的距离较长。这时,只有红、橙两色光能突破大气层的阻挡到达地面。所以早晨和黄昏的太阳看起来就是红色的。
  科学家们推算,太阳目前正处于它的“中年”——50亿岁,也就是说太阳还能再活50亿岁呢!太阳是个火热的气体大火球,从内到外,依次分为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和表层。表层从里到外又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日冕是太阳的最外层,厚度为几百万千米,温度高达100万摄氏度。
  太阳离我们地球很远,据计算大约在1.5亿千米。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8分19秒才干“跑”到地球上。
  太阳上有很多氢气。这些氢气的原子核不时发生反应,于是就像有氢弹不时爆炸一样,总有光和热发出来。
  (《21世纪十万个为什么》,广州出版社,2003年6月 )
  莫奈《日出•印象》
  莫奈(1840-1926年),法国研究外光色彩、以写实主义的态度记录自然丰富色彩变化的著名印象派的领袖。印象派画家勇于探索新的绘画方法,并把客观地、科学地、真实地表示光与影的方法融入艺术实践。
  《日出•印象》是1872年莫奈在阿弗乐港口写生的作品,全画是用稀薄的蓝灰色调和随意的大笔触画出的,同时,绚丽的橘红色在海水中厚涂出朝霞的感觉。这张画于1874年以“无名气的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的名义展出,结果被杂志记者、美术评论家李洛伊戏称为“印象而已”,从此,“印象派”被包括莫奈在内的画家们所接受,并以外光表示自然的风格被广为传达,影响深远。
  儿歌《太阳哪里来》
  红红的太阳哪里来?
  鱼儿说:
  它从海里钻出来。
  鸟儿说:
  它从山下爬上来。
  公鸡说:
  是我天天叫出来。
  婴幼儿说:
  是我用笔画出来!
  (选自《365夜儿歌》,秦莲英作)
  唐诗《晓日》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选自《唐诗三百首》,唐•韩)
教后记:
7.来来往往的车辆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地表示不同种类汽车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汽车的历史、构造和功能等。
  2.通过撕纸拼贴各种各样的汽车,进行基本形的练习。学习有目的地撕纸、有序地拼贴。在对汽车的观察、分析和表示过程中提高同学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同学的美术学习兴趣。通过对来来往往的汽车的观察、分析,感受汽车造型的奇特、色彩的美丽。
  4.在评价中,通过活动提高同学的交通平安意识,初步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汽车,观察、分析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外形特征,学习用撕纸拼贴的方法表示自身喜欢或想象中的车辆。
教学难点:
概括地表示汽车的外形轮廓和将纸撕出自身想要的形状。
课时布置: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 各种玩具汽车、胶水、彩色纸等用具,分成4至6人的小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4:55

(教师)课件(含汽车的历史介绍、汽车图片展示、构造介绍等)、范例、示范用纸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请同学在小组内展示自身的玩具车,互相介绍玩具车的名称、功能等,并交换着玩一玩。
(2)同学汇报游戏体会,教师小结活动情况。
(3)教师出示课题:《来来往往的车辆》。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出示课件:作品欣赏。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同学欣赏(提示:欣赏可以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结合外形、结构和色彩感受汽车文化,了解汽车的发展历史)。
(2)让几名同学说说欣赏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3)讨论研究以下问题:
生活中常见的汽车有哪些?从外表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特点?
3.自主研究,激发创意。
(1)提问:怎样表示汽车?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研究课本中的步骤图,分析撕纸拼贴汽车的表示方法。
(3)同学汇报研究结果,教师适当示范:先撕出车的轮廓,再拼贴车轮、车窗等。
4.安排作业,表示感受。
(1)提出作业要求:用撕纸拼贴的方法表示一辆自身喜欢的汽车。
(2)同学创作表示,教师巡回辅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同学用完成的作品,模拟来来往往的车辆行进的场景进行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互相学习、评价同学的作品。
(2)教师小结本课的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胶水、彩色纸等工具,纸箱、纸板等资料
(教师)各种概念车的图片、示范用纸等
教学过程:
1.运用情景,启发思维。
(1)出示课件:创设情景后,教师介绍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2)请同学想象未来汽车的特点。
2.结合课件,述说感受。
(1)老师展示各种概念车的图片,向同学介绍几种现代化新型汽车,如汽车飞机、超音速汽车等。
(2)小组内讨论自身想象中的未来汽车的模样。
3.讲述故事,结合扮演。
(1)让同学说说未来汽车的故事(可结合扮演的形式)。
(2)小组评价,教师总结。
4.安排作业,创作表示。
(1)提出作业要求:设计一辆未来的汽车,用撕纸拼贴或在纸板、纸箱上贴的方法表示出来。
(2)同学创作表示,教师巡回辅导。
5.作业欣赏,开拓思维。
(1)全体同学将自身制作的汽车拿在手上或粘在身上,全班模拟车辆来来往往的场景。
(2)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身创作的汽车的特点。
(3)同学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褒扬与肯定。
相关资料:
  汽车的诞生
  1769年法国人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三轮汽车。
  1886年国际汽车产业界推举德国戴姆勒•飞驰汽车公司主办国际汽车百年圣诞庆贺的盛典,并公认国际汽车产业界汽车发明家是兴办飞驰汽车公司的卡尔•本茨先生,所以人们一般把1886年称作汽车元年。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1956年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牌中型卡车诞生。1958年生产出第一辆国产小轿车“东风”和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红旗”。
  汽车的未来——概念车
  汽车自发明以来,除了作为运输和代步工具外,豪华高贵的名牌坐骑也是胜利人士彰显身份的象征,但更多的年轻人、女士和儿童却不喜欢豪华车刻板的外观,于是设计师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融入汽车,设计出了奇形怪状的车,它们或优雅如可爱的小动物,或夸张如太空飞物,因其造型独特,难以批量投入生产,仅仅停留在创作阶段而被称为概念车。
  概念车不只以奇特的造型取胜,更以鲜艳的色彩夺目。概念车虽小,却是五脏俱全,而且设计者在缩小体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性和平安性。从概念到产品或许还有相当长的过程,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愿望总能实现。
教后记:
8.窗花花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对称等不同方法来表示简单的图案,学会用折叠的方法撕窗花。
  2.继续练习撕纸,通过活动学习概括、夸张的表示手法,提高同学感知、观察、考虑和探索能力。
  3.欣赏窗花,感受窗花这种民间艺术的美感,懂得美可以通过发明来获得。引导同学参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感受撕窗花的喜悦之情,探索多种造型方法,使同学养成珍惜每一张纸的好习惯。同时进一步激发同学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团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
感受窗花艺术的美感,学习用不同方法撕窗花。
教学难点:
学习撕出使窗花图形边线好看的方法。
课时布置:1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彩色纸、胶水等
(教师)课件(窗花的资料、窗花纹样)、范例、纸窗户4扇、示范用纸等
教学过程 :
1.情景切入。
出示课件,教师创设情景后导入本课的学习,出示课题:《窗花花》。
2.感受窗花。
(1)教师用课件向同学提供有关窗花的资料,同学自主地学习了解。
(2)同学汇报自身的感受,教师作适当补充。
(3)教师出示窗花纹样范例,同学欣赏并谈谈体会。
3.研究方法。
(1)讨论:窗花可以有哪些表示形式?
(2)交流:书本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法?试着折一折、撕一撕,体会如何撕才干使图形边线好看。
(3)教师在同学汇报后适当示范:设计方法不同、折法不同、撕去的形状不同,效果就不同。
4.创作竞赛。
(1)全班分成4组,每组一扇纸做的窗户,请各组同学将自身用折、撕的方法制作的窗花贴在窗户上,比一比哪一组的窗户最漂亮。
(2)评评哪组的窗花最有特色(从窗花的形状、色彩的搭配上分析)。
5.示范扮演。
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当场扮演,师生一起欣赏、评价。
6.教师总结。
褒扬撕得有创意的作品。
7.课后延伸。
鼓励同学将所学身手应用在平时的生活中,撕出各种美丽的窗花,装饰周围的环境。相关资料:
  窗花
  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做装饰的剪纸。在北方较为普遍,北方农家窗户多是木格窗,有竖格、方格或带几何形的花格,上面糊一层洁白的“皮纸”,逢年过节便更换窗纸并贴上新窗花,以示辞旧迎新。
  窗花的形式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连枝团花,更有自由的各式纹样,如动物、花草、人物,还有连续成套的戏文或传说故事窗花。总之,适应不同形状的窗格,做成不同的安排。有一种安排很特别,即跨越窗格的窗花,在山东民间叫“窗越”。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表示农民生活,如《坐新车》、《合家欢乐》等。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事物、美好愿望表示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窗花的表示形式多样,剪的显得严谨、工整,撕的显得自然、亲切。撕纸窗花有着特有的艺术效果——稚拙、简朴、粗犷。
  装饰剪纸
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于“人日”在屏风上贴剪纸的习俗,开创了剪纸在室内装饰中发挥作用的先河。敦煌莫高窟内发现的装饰纸花是更为幼稚的室内装饰剪纸。经过千余年的传承发展,装饰剪纸的品类日渐丰繁。今天,民间剪纸中的挂签、顶棚花、炕围花、灶头花,均属装饰剪纸。
挂签是贴在门媚上的剪纸,上沿贴牢,下面大部悬空,可随风飘动。挂签又叫“挂钱”、“挂千”、“过门笺”。清《燕京岁时记》说:“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飓,贴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日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山东南部、江苏北部的郯城、邳县等地又有套色挂签,俗称“换堂于”。其法取五色彩纸剪刻成型,局部刻断,各局部相互调换、镶嵌,形成色彩绚烂的装饰效果。
顶棚花是贴在天花板上的剪纸,中央是一张大型的团花剪纸,四角贴上角花。这种布局俗称“四菜一汤”。民间新屋落成。新糊顶棚,以和过年过节、办喜事等都要换贴顶棚花。
炕围花是沿炕周围贴在墙上的剪纸。炕围花的作用不只是装饰墙面,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以团花为主的对称布局,造成了很强的向心力;完整的装饰层次加强了室内祥和富足的气氛,暗示着生活的理想。
  特种剪纸
特种剪纸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纯观赏性剪纸,这种剪纸具有较单纯的审美价值,做工精湛,风格高雅,经过装裱或装框,置于室内以供观赏。创作特种剪纸的代表性人物是江苏扬州张永寿。他自幼研习剪纸艺术,成年后形成个人风格,以剪制菊花最为擅长。他的作品造型精准,线条流畅。充沛调动剪纸的艺术语汇,将物象压缩在二维平面上刻画成生动的形象,但在视觉感受上却充溢三维空间的意味。作品虽然不表示物象的重叠交叉,但观众看到的却是丰满而立体的形象。
特种剪纸的文字造型极有兴味,文字的笔画都经过了美化处置,用各种花鸟虫鱼等图形充任笔画,匠心独运。彩色脸谱也是在戏剧人物窗花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特种剪纸。脸谱造型极尽精妙,通常选取形式感强、色彩丰富的谱式,用彩色剪纸的方法制成专供观赏的工艺品。
观赏性剪纸的形成与窗花关联密切,虽然不承当窗花的民俗作用,但是其精湛的技艺与完美的形式又对窗花、挂签、炕围花等实用性剪纸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窗花创作的提高与深入。
  绣花样子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4:55

剪纸绣花样是刺绣的粉本,也就是刺绣施针的依据。先用无色的薄纸剪刻成各式纹样,贴在待绣的地料上,再依样绣花。刺绣完成时,纸样于就被绣线覆盖,再也取不出来了。因此,绣花样于又是一次性的刺绣粉本。虽然绣花样子的最终效果将表示为刺绣,但是,就其自身的艺术特征而言,又是剪纸艺术的重要组成局部。
绣花样对刺绣工艺的作用非比寻常,造型优劣直接关系到刺绣纹样的成败。用绣花样子刺绣时,施针便当,只须沿纸边下针,即可得到挺括的线条或齐整的轮廓。由于纸样的烘托作用,刺绣纹样会出现高鼓平滑的效果,有效地增强了绣品的装饰性。有些绣花样子还带有针孔构成的虚线,以便于绣作者施针和变换颜色。
根据不同的需要,民间艺人创作了各种各样的绣花样子。用于刺绣服饰的花样有“领口花”。“袖口花”、“胸花”、“花边”、“裙花”、“裤脚花”;用于鞋袜的有“鞋头花”、“鞋面花”、“袜底花”等。用于刺绣日用纺织品的绣花样于有“被面花”、“枕头顶花”、“帐沿花”、“镜帘花”、“门帘花”等。刺绣小品如扇子套、眼镜盒、钱包、香囊、荷包等各种配饰,也都可用剪纸绣花样为粉本进行刺绣。
  春联、窗花和“福”字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只自身挥毫书写,还经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和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沛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需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检查,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许多地区的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只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和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示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和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示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单色窗花“申猴”
  放风筝是保守的民间户外活动,极有趣味。这件剪纸刻画了童子放飞风筝的情景。童子神情执着,形态娇憨可爱;作品风格简朴生动,体现了作者善于表示人物神情的娴熟技艺。孔尚任《燕九竹枝词》:“结伴儿童袴褶红,手提线索骂大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这首词的内容正是此情此景的写照。
  这是十二生肖剪纸中的一幅。十二生肖源于东汉,王充《论衡》中已有成说。后以为人生在某年即肖某物,称“十二生肖”,也叫“十二属相”。民间美术的各种工艺村料的作品无不涉和十二生肖。旧俗极重属相,婚嫁、取名、算卦均以属相为重要参照。十二生肖窗花是春节时贴在窗户上的装饰因每人皆有所属,故含有对所有的人均表示祝福贺颂之意。
  单色窗花“庄稼忙”
“唯有农家稼穑难,终朝忙迫在场间。收来面表如山积,妇孺咸歌太平年。”这是清道光年间民间木版年画《庄稼忙》上的题画诗。农业生产活动是民间美术反复表示的题材。民间剪纸的作者大多生活在农村,对——己生发生活的事项感触良多,剪纸“庄稼忙”就是这种感触的真实写照。四个小男孩正在忙着割麦、捆麦、扛麦、挑麦,一派丰收的喜悦。作品选取北方农村最有代表性的粮食作物小麦为题,精心刻画了劳动的场景,洋溢着对生产、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后记:
9.花式点心
教学目标:
  1.学习搓、团、捏、拉、压和接等泥塑的基本方法,用彩泥表示各种“小点心”,体验资料的美感。
  2.培养同学大胆想象、勇于发明和表示的能力。
  3.培养同学对泥塑活动的兴趣。
  4.培养同学良好的作业习惯。
教学重点:
简单的“点心”造型、色彩的搭配。
教学难点:
造型的变化。
课时布置:1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彩泥或相应的资料(陶泥、面塑)、泥工板(塑料板或铅画纸)
(教师)课件、实物点心
教学过程:
1.导入。
(1) 出示课件:欣赏歌曲《生日歌》。让同学结合实际情况,说说自身或家人是如何过生日的。从同学的答案引出蛋糕,让同学说出蛋糕的造型、色彩。讨论后教师出示各种造型的蛋糕图片(或课件演示),介绍蛋糕的种类。
(2) 结合课件,引出点心的概念,并让同学简单介绍有关点心的一些知识或趣闻。
(3) 揭示课题,提出要求:尝试利用彩泥制作各种花式“点心”。
2.探究泥塑方法。
(1) 鼓励同学动手玩玩手中的彩泥,上台演示。交流归纳出搓、团、压和拉等方法。
(2) 提示同学从色彩的搭配、造型拟人化等方面进行想象,鼓励同学讨论泥塑的方法和步骤。
3.同学创作。
(1)提出作业的主题:用彩泥做几个好看的花式“点心”。
(2)给自身做的“点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3)教师巡回指导,练习前提醒同学卷好袖子,注意在泥工板(或铅画纸)上作业,坚持衣服和桌面的整洁。同学作业不要求做得很像、很精细。
4.作业展评。
(1)用“点心店”、“西饼屋”等形式展示作品。通过“选购自身喜爱的点心”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
(2)收拾和整理:作品完成后,提醒同学收拾整理工具资料,坚持环境卫生、整洁,课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卫生习惯。
5.课后拓展。
尝试用其他资料(彩纸、布、棉花等)制作“点心”。
相关资料:
  儿歌《舔蛋糕》
  奶油蛋糕,又香又甜,弟弟跑来,舔了一舔,哎呀呀,弟弟变成大花脸。你吃一半,我吃一半,阿呜一口。
  (选自《365夜儿歌》,龙桂秋作)
  法国甜点
  法国甜点最普遍的是塔、千层派以和泡芙等。塔的尺寸大小与馅料变化有上千种之多;千层派是一层蛋糕与一层馅料层层堆叠;至于泡芙,它内有馅料,用糖浆粘成一座山形,法国婚礼中绝对少不了。
  糕点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4:55

  糕点是以面粉和糖为基本原料,以油、蛋、奶、果仁和果料等为辅料,经过调制、成型、熟制而成的食品。在西方国家中,除面包和饼干两大类产品以外的焙烤制品,统属于糕点。中国统称西方各国的糕点为西式糕点。这类产品一般是调制成水分比较大的面糊,经机械搅打或化学法充气,成型、烤制而成。蛋糕是西式糕点的代表产品。
  中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发明出了丰富多彩的糕点食品,统称为中式糕点。中式糕点按地区分为京式、苏(州)式、扬(州)式、宁(波)绍(兴)式、广(州)式、潮(州)式、闽式、高桥式和川式等。中式糕点按产品特点可分为8类:①酥皮类:用筋性面团包油酥,多层折叠成皮料,大多包馅后成型、焙烤制成,如京八件、苏式月饼、潮州老婆饼和牛舌饼等;②浆皮类:用糖浆和面,经包馅、成型、焙烤制成,如提浆月饼、双麻月饼;③混糖皮类:用糖粉和面,经包馅、成型、焙烤制成,如广式月饼;④饼干类:为手工制作糕点式饼干,油、糖、面、水混合在一起,擀片成型、焙烤制成,如高桥薄脆、麻香饼;⑤酥类:用油、糖和面,印花切块成型、焙烤制成,如杏仁酥、糖酥;⑥蛋糕类:用蛋量大,加糖、面,搅打成糊,浇模成型,经焙烤或蒸制而成,如喇嘛糕、方糕;⑦油炸类:调制成型后以油炸熟制,如排叉、麻花、萨其马等;⑧其他类:凡配料、加工、熟制方法不同于前七种的中式糕点均属于此,如绿豆糕、元宵和各种糕团等。中式糕点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为月饼。
教后记:
10.甜甜的帮帮糖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泥塑的简单工艺,要求能塑出几种有趣的棒棒糖造型。
  2.培养初步的设计意识、想象力、发明力和动手能力。
  3.尝试泥塑造型的乐趣,进一步感受色彩搭配。
  4.体验创作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胜利感。
  5.互帮互学,学习合作。
教学重点:
通过变色活动让同学直观感知色彩的变化,认识色彩,培养同学主体造型的初步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想象,采用拟人化手法,联系蔬果、动物、人物的形象,用彩泥塑造一些漂亮有特色的棒棒糖,在造型上能抓住形体的主要特征,既夸张又可爱,色彩鲜艳。关键是从塑造过程中培养对造型艺术的兴趣。
课时布置:1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彩泥或相应的资料(陶泥、面塑)、泥工板(塑料板或铅画纸)、小棒
(教师)课件、棒棒糖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出示装有棒棒糖的实物箱,让同学猜一猜、闻一闻和摸一摸。
(2)出示实物,师生一起研讨、了解棒棒糖的造形、色彩等有关知识。
2.理解技法,掌握技能。
(1)出示课件,研讨棒棒糖的形状特点。
(2)提问:有什么方法能使手中的彩泥颜色更丰富、更漂亮?
(3)同学讨论,并上台演示。
(4)出示课件,让同学欣赏具体的制作图。教师归纳方法。
3.作业要求。
独立或小组合作,制作漂亮、有特色的棒棒糖。教师巡回指导,和时褒扬有创意的作品。
4.体验胜利。
(1)作品完成后,插到展示台上。
(2)集体评价:评出最想购买的棒棒糖。从色彩搭配和形状上分析。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最佳色彩奖等,以此激励同学。
5.课后拓展。
欣赏面花。
相关资料:
  儿歌《甜婴幼儿》
  红纸包,绿纸包,剥开糖纸瞧一瞧,里面藏个甜婴幼儿。
  (选自《365夜儿歌》,丁曲作)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新颖,形态逼真,或摆茶陈设,或馈赠亲朋,既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在许多地区,人的一生不时与面花结缘,而面花也深深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在陕西华县,小朋友过满月、成丁礼,外婆都要送来精制的大花馍虎,希望小朋友一生能够受到虎的保佑,能像虎一样虎虎有生气,身体结实强壮。其中小朋友满月时送的“大谷卷”虎由数十、数百个小部件组装成,而每一部件都是独立的精美作品,或花果,或虫鱼,有小棍儿插着,随时可以摘下几个送给小朋友们当玩具玩耍。陕西关中地区,小小朋友过生日,外婆要送“混沌”花馍,在一个团形大花馍上满满插上各种小动物、花果和人物的小花馍,象征着混沌世界孕育生命万物。
教后记:
11.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学习深入细致地观察与造型表示物象的方法,画出鸟的基本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想象,发明出有个性特点的鸟的形象,并能够欣赏他人的作品和评价。
  3.了解有关鸟的文化,鸟的各种艺术品以和鸟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同学从小保护鸟类、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简单概括地画出鸟的基本形体特征。
教学难点:
能通过观察鸟的头、嘴、身体、尾巴和翅膀的形状和动态变化,画出鸟飞的、叫的几种形态。
课时布置: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 16开作业纸、绘画工具(彩色水笔或油画棒)、剪刀、胶水、课前查找的各种鸟的资料和有关图片
(教师) 课件(各种鸟的图片、范画、录像等)、一棵用厚纸板做成的大树、剪刀、双面胶、乐曲《荫中鸟》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提示:组织好同学,检查学习用具。)
2.观察、讨论,营造讨论气氛。
导入:
(1)听听鸟鸣声的录音。
(2)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鸟类的品种很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些你熟悉的鸟?
(提示:展示课前收集的各种有关鸟的资料图片,与小组同学交流。谈鸟、说鸟、了解鸟、熟悉鸟,引起表象知觉,引导回忆,启发同学发挥形象思维,表达对鸟的喜爱之情。)
(3)欣赏国画作品《玉兰黄鹂》、摄影作品《和平鸽的广场》、雕塑作品《陶鹰尊》、同学作品和各种鸟类装饰物等艺术作品。
(提示:欣赏鸟的不同艺术表示形式。)
(4)揭示课题:《鸟的天地》。
3.分析、比较,学习表示方法。
(1)对鸟的外形分析(外形、羽毛的花纹和色彩)。
(2)对鸟的头、眼和嘴进行分析、比较。
(3)对鸟的尾巴分析、比较。
(4)对鸟的动态分析。
(5)找找鸟的一起特点。
(提示:出示课件中各种各样的鸟的图片和录像,引导同学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理解和明了鸟的外形、色彩和羽毛的花纹特点,创作想象中的鸟,形象概括鸟的特点。可以采取同学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和教师介绍等形式。)
4.造型、表示,创作个性作品。
(1)作业要求:画几只特征明显的鸟,并上色。
(2)把画好的鸟用剪刀剪下来。
(提示:鼓励同学画出特征明显、有个性、有创意的美鸟或怪鸟。同学作业的展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因为有的鸟不是生活在树林里的。)
5.展示、欣赏,同学作业评价。
(1)出示一棵用厚的硬纸板制作的“大树”,置于教室中央。
(2)请同学把剪好轮廓的鸟“停到树枝”上去。
(3)作业评价:说说你喜欢树上停的哪只鸟,介绍一下你画的那只鸟和特征。
(提示:欣赏乐曲《荫中鸟》,营造鸟的家园、鸟的天堂的氛围。请同学到台上指着作品介绍、讲评。让同学展示自身,体验胜利的快乐。)
6.整理打扫,安排下次课用具。
(提示:保管好同学的作品。)
7.课后研究。
(1)鸟类之最。
(2)做一件爱鸟的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4开作业纸、绘画工具(彩色水笔或油画棒)、课前查找的各种鸟的图片和有关资料
(教师)教学课件(各种鸟的图片、范画、同学作品、录像等)、乐曲《百鸟朝凤》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提示:组织好同学,检查学习用具。)
2.启发想象,引起联想。
欣赏乐曲《百鸟朝凤》:让同学谈谈感受。
(提示:体验各种表示鸟的艺术形式。)
3.展示作品,说说体会。
(1)展示上节课的同学作品。
(2)请同学说说各种有关鸟的故事和艺术品。
4.观看录像,观察交流。
(1)引导同学观察鸟的生活环境,了解各种鸟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和鸟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2)交流课后学习的“鸟类之最”。
5.同学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创设多种情境,创编鸟的天堂。如:《孤独的小鸟》、《小鸟乐园》、《小鸟俱乐部》、《怪鸟》、《我们去旅行》、《鸟的天堂》、《群鸟学艺》……
(提示:4人小组合作完成一张4开画纸的作品。通过拟人化的故事创编,启发同学想象,激发同学作画的兴趣和激情,鼓励同学画出有情感的鸟,不同动态、各种色彩的鸟和树养鸟、鸟护林等内容。)
6.作业展示,结合扮演。
(提示:也可以采用做各种鸟的头饰或全身打扮的形式,小组扮演节目。)
7.总结,整理、保管同学作品。
相关资料
  鸟的文化
  早在我国殷、周时代的铜器上面,我们的祖先就刻画了鸟的形象。在象形文字中,他们很早就仿照鸟兽的蹄爪痕迹,制成文字。“鸟”字就是从鸟的整个形象刻画出来的。嘴、头、眼睛、颈、两翅、尾、爪,多用侧面角度表示,作为我国民族保守绘画的花鸟画,表示鸟在飞、鸣、宿、食时的各种不同姿态。各个时代的画风更是各领风骚,在世界画坛上独树一帜。
  鸟的形态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4:55

  禽鸟是恒温、卵生的脊椎动物,遍体生有羽毛,为了适应空中飞行,所以身体像长梭形,借以减少空气的阻力。鸟有一对翅膀,像人的两臂,披有轻而温暖的羽毛,便于飞翔,借着翅膀上的羽毛,鼓动空气来适应飞行;胸部高而且有力量,肌肉特别发达,胸骨中央突起,叫做龙骨,质很薄,骼内有空隙,所以体轻容易飞行;羽毛里面细密,可是外表坚硬、油亮,不怕雨淋。各地所产的鸟,形状不同,四季的羽毛色彩各有变化。
  形形色色的鸟嘴
  鸟嘴的形状各有不同,这和它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有的鸟嘴用来建巢和整理羽毛,有的用来作为武器。吃五谷的鸟,它的嘴短而有很坚固的直尖,便于剥开谷粒的壳,如麻雀、百灵鸟等;常吃昆虫和果实或木苗的鸟嘴细而微长,嘴峰稍有弯曲,如莺等;有的鸟嘴短粗作圆锥形,能吃花生、剥栗子,如梧桐鸟、芙蓉鸟等;鸭嘴扁平广阔,便于滤水取食水草和鱼类;鹰类的嘴端细成钩状,尖锐而且有力;有的嘴细长像凿子,嘴端尖锐,常在浅水边待鱼游过时即快速捉取,如鹭、鹤等;有的上颚骨尖端宽,向下弯曲如钳,能破硬壳,又能巧攀树木,如鹦鹉、葵花鸟等;交嘴鸟的嘴形很奇特,上下颚骨的尖端全部弯曲,有细钩,左右交插,不能密合,它性喜吃松子,以嘴探到松球的鳞片内取松子,甚为便当;啄木鸟的嘴能够啄穿树皮,搜索隐藏的昆虫;在空中追捕虫类的燕子的嘴是扁平的,开口时面积很大;蜂鸟细长的喙用来吸食花蜜。
  鸟类的生态
   (1)鸟类的生态类群。
  鸟类在其持久的进化历史过程中栖住在森林、开阔地区、沼泽地和水域中,因此发生了各种生态类群,它们的外形和构造都有显著的不同。森林鸟类群的特征是翼短、宽而钝;开阔地区鸟类群多有维护色,脚趾变异较大;水域鸟类群羽毛丰满而紧密,尾脂腺发达,趾间具蹼膜,善游泳;沼泽鸟类群脚与趾均细长,有的趾间具蹼膜,宜于在泥泞地方行走。
   (2)鸟类的迁徙。
  鸟类在不同的季节中更换栖息地区,在营巢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移居,这种现象就是迁徙。鸟类以迁徙习性的不同,可以分为留鸟、候鸟和迷鸟等类型。留鸟是终年栖居于同一地域的鸟,如喜鹊、麻雀等;候鸟是随季节的不同而在巢居地和越冬地之间迁居的鸟类。春夏季飞来当地营巢繁殖的鸟,称为夏候鸟,如家燕。冬候鸟在北方繁殖,每年秋冬南飞越冬。在长江流域,如雁、鸭等。鸟类也有冬眠现象,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到墨西哥中部地区越冬的弱夜鹰,在严冬数月进入昏眠状态,待天气转暖时才恢复正常。
  鸟类的分布
  除鱼类外,鸟类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脊椎动物,其数目约在1千亿只以上。现在地球上约有8600种鸟类。我国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拥有较多的珍稀鸟类,如栖于海拔3500米至5000米的青藏高原上的黑颈鹤。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画有鸟的图案。历代出土的文物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鸟类造型。家禽的饲养,如家鸡的饲养,我国早在7000年前便已开始。鸟类的羽毛不只用做工艺美术品和装饰,还可以制扇,羽绒可制保暖服装、被褥。一些禽类的羽翎是出口商品。鸟粪是优质有机肥料。一些鸟类可做药用。经过驯养,信鸽可为人们传信,鸬鹚、鹈鹕可为人们捕鱼。
  各种各样的鸟
  世界上生活着许多多姿多彩的珍禽奇鸟:非洲的鸵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鸟。鸵鸟很大、很重,翅膀又很短,所以不能飞。但它跑起来却很快,1小时跑上70千米不在话下,连快马也比不上它。分布在美洲的蜂鸟是世界鸟类中的双料冠军:①体型最小,最小的蜂鸟才6厘米长;②拍翅速度最快,1秒钟可以拍动60~70次。它们以啄食花蜜以和花朵上的小昆虫为生。在大洋洲的新几内亚,有一种非常美丽的鸟叫天堂极乐鸟,当地人称为“天堂里的神鸟”。它们以吸食花蜜为生。另有一种没有翅膀的鸟,叫几维鸟,身子长得圆滚滚的,它的翅膀和尾巴完全退化了,又叫“无翼鸟”。在我国,传说中的凤凰,是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出来的理想动物的形象,它是人们生活中高贵而美好的象征。
教后记:
12.大鱼和小鱼
教学目标:
  1.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并能以鱼为对象,感知大小对比,在比较和造型中体验大与小的组合。
  2.通过对比、探究让同学感知大小的原理和表示方法,理解大小是在比较中发生的。
  3.培养同学的观察力,提高学习的兴趣,抒发热爱自然的情感。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培养同学热爱集体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让同学观察和认识物体大与小的差别。在观察、感受和表示中进行比较和区分,学会表示谁大谁小。
教学难点:
理解在一个画面中,大与小局部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大与小的并列或遮挡)。自然、和谐地将不同颜色的大与小的形象组织在画面中。
课时布置: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 16开作业纸、绘画工具、剪刀、胶水
(教师) 课件(鱼的图片、范画、录像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提示:组织同学有顺序地摆放好学习用具,坐好。)
2.导课。
出示一张有很多大小不均等的鱼的图片,让同学数一数大鱼和小鱼的数量。(引起争论:大与小的规范不统一而引起区分上的混乱。引导观察,引发考虑,引出课题。)
3.揭示课题。
(1)引导同学观察、比较教科书中的图片,让同学多谈谈自身的感受,提出问题:为什么图中的鱼大小对比非常明显?
(2)教师小结:大,就是占的面积大、地方多。小,就是占的面积小、地方少。
(3)让同学说说生活中的大与小的事物。
(提示:通过观察大鱼和小鱼,理解大和小的差别。在一个整体画面中,局部间的大与小相互是有区别和联系的,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大、小可言。)
4.构思。
(1)让同学说说鱼的种类和大鱼和小鱼的不同特点。
(2)观看各种各样的鱼的图片和同学作品。分析、比较大鱼和小鱼在各局部(器官)上的区别。
(提示:引导同学观察鱼的结构组成与外形特征,采用提问方式启发同学对鱼的认识。重点使同学知道鱼的身体形态是各种各样的。)
5.创作。
(1)独立作业形式,画一张大鱼和小鱼在一起的画。
(2)讨论:想象画上的大鱼和小鱼各像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
(提示:启发同学大胆地多画鱼,力求形状各异、颜色丰富、花纹又不相同。和时鼓励、褒扬有发明性的作品。教学建议:本课也可以采用撕纸拼贴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6.展评。
以同学的作品为例,讨论、分析如何把一条小鱼变成大鱼或者把一条大鱼变成小鱼,加深对大与小的理解。
7.小结。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全开铅画纸10张拼接起来的长卷作业纸、绘画工具、剪刀、胶水
(教师)课件(鱼的图片、范画、同学作品、海底录像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组织同学观看海底录像。
(2)准备全班同学一起使用的画纸,贴于教室四周。
(创设海洋场景:用全开铅画纸10张拼接生长卷作业纸。)
2.启发谈话。
让同学谈谈观看海底录像后的感受。说说他跟鱼的故事、经历或幻想;说说最大的鱼,比比谁知道的鱼大;说说大鱼的样子和身手;说说大鱼和小鱼在一起干什么。
(提示:了解各种鱼类,观察鱼的形象、色彩和纹样。通过交流,了解有关水生物的知识,增加对鱼的认识和理解,引起作画的兴趣。)
3.欣赏评述。
(1)欣赏同学和画家作品,小组讨论、分析鱼的造型、色彩、纹样。
(2)说说作品中的鱼和自然界中的鱼有什么不同。
4.集体创作。
(1)选择自身喜欢的用具,分工、分场地完成作业。
(2)教师也可以一起参与绘画,巡回指导。
(提示:注意不要拥挤。每组必需有明确的内容,必需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内容可画,画好后可以剪下贴上去。)
5.集体展示。
6.讲评、整理。
(教学建议:本课也可以让老师和同学一起完成一幅大画,或让同学分别画一张鱼妈妈和鱼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的画。)
相关资料
  鱼
  鱼是水里主要的动物,因为有鳃,所以能在水中呼吸;因为有代替手、脚的鳍,所以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鱼还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物,许多沿海地区,很早以前就把鱼作为主食之一。
  鱼的年龄:对于有鳞片的鱼来说,鱼的年龄只要观察一下就可以一目了然。在一年四季中,鱼的生长速度不同。通常春夏生长快,秋季生长慢,冬天则停止生长。鳞片也是这样,由于四季生长的速度不同而形成的生长带,叫做“年轮”。年轮多的鱼年龄大,年轮少的鱼年龄就小。
  生儿育女的鱼家长: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冷血动物,大都卵生,产卵的数量有的多达1亿粒。大局部鱼在产卵后就游走了,只有少数鱼会维护自身的卵。
  世界上最大的鱼:鲸鱼是鱼类乃至动物中体型最大的鱼,其中鲸鲨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体长有12米,重可达1万多千克。它不会伤人,而是以浮游生物为食。
  世界上最小的鱼:全世界最小的鱼是产自印度洋的一种微虎鱼,幼稚母鱼体长小于1厘米。
  儿童诗
  《大鱼和小鱼》
  小鱼的泡泡小,
  大鱼的泡泡大。
  小鱼长大了,
  就变成了大鱼,
  小泡泡也变成了大泡泡。
(李晔作)
教后记:
12.大鱼和小鱼
教学目标: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4:56

  1.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并能以鱼为对象,感知大小对比,在比较和造型中体验大与小的组合。
  2.通过对比、探究让同学感知大小的原理和表示方法,理解大小是在比较中发生的。
  3.培养同学的观察力,提高学习的兴趣,抒发热爱自然的情感。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培养同学热爱集体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让同学观察和认识物体大与小的差别。在观察、感受和表示中进行比较和区分,学会表示谁大谁小。
教学难点:
理解在一个画面中,大与小局部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大与小的并列或遮挡)。自然、和谐地将不同颜色的大与小的形象组织在画面中。
课时布置: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 16开作业纸、绘画工具、剪刀、胶水
(教师) 课件(鱼的图片、范画、录像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提示:组织同学有顺序地摆放好学习用具,坐好。)
2.导课。
出示一张有很多大小不均等的鱼的图片,让同学数一数大鱼和小鱼的数量。(引起争论:大与小的规范不统一而引起区分上的混乱。引导观察,引发考虑,引出课题。)
3.揭示课题。
(1)引导同学观察、比较教科书中的图片,让同学多谈谈自身的感受,提出问题:为什么图中的鱼大小对比非常明显?
(2)教师小结:大,就是占的面积大、地方多。小,就是占的面积小、地方少。
(3)让同学说说生活中的大与小的事物。
(提示:通过观察大鱼和小鱼,理解大和小的差别。在一个整体画面中,局部间的大与小相互是有区别和联系的,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大、小可言。)
4.构思。
(1)让同学说说鱼的种类和大鱼和小鱼的不同特点。
(2)观看各种各样的鱼的图片和同学作品。分析、比较大鱼和小鱼在各局部(器官)上的区别。
(提示:引导同学观察鱼的结构组成与外形特征,采用提问方式启发同学对鱼的认识。重点使同学知道鱼的身体形态是各种各样的。)
5.创作。
(1)独立作业形式,画一张大鱼和小鱼在一起的画。
(2)讨论:想象画上的大鱼和小鱼各像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
(提示:启发同学大胆地多画鱼,力求形状各异、颜色丰富、花纹又不相同。和时鼓励、褒扬有发明性的作品。教学建议:本课也可以采用撕纸拼贴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6.展评。
以同学的作品为例,讨论、分析如何把一条小鱼变成大鱼或者把一条大鱼变成小鱼,加深对大与小的理解。
7.小结。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全开铅画纸10张拼接起来的长卷作业纸、绘画工具、剪刀、胶水
(教师)课件(鱼的图片、范画、同学作品、海底录像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组织同学观看海底录像。
(2)准备全班同学一起使用的画纸,贴于教室四周。
(创设海洋场景:用全开铅画纸10张拼接生长卷作业纸。)
2.启发谈话。
让同学谈谈观看海底录像后的感受。说说他跟鱼的故事、经历或幻想;说说最大的鱼,比比谁知道的鱼大;说说大鱼的样子和身手;说说大鱼和小鱼在一起干什么。
(提示:了解各种鱼类,观察鱼的形象、色彩和纹样。通过交流,了解有关水生物的知识,增加对鱼的认识和理解,引起作画的兴趣。)
3.欣赏评述。
(1)欣赏同学和画家作品,小组讨论、分析鱼的造型、色彩、纹样。
(2)说说作品中的鱼和自然界中的鱼有什么不同。
4.集体创作。
(1)选择自身喜欢的用具,分工、分场地完成作业。
(2)教师也可以一起参与绘画,巡回指导。
(提示:注意不要拥挤。每组必需有明确的内容,必需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内容可画,画好后可以剪下贴上去。)
5.集体展示。
6.讲评、整理。
(教学建议:本课也可以让老师和同学一起完成一幅大画,或让同学分别画一张鱼妈妈和鱼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的画。)
相关资料
  鱼
  鱼是水里主要的动物,因为有鳃,所以能在水中呼吸;因为有代替手、脚的鳍,所以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鱼还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物,许多沿海地区,很早以前就把鱼作为主食之一。
  鱼的年龄:对于有鳞片的鱼来说,鱼的年龄只要观察一下就可以一目了然。在一年四季中,鱼的生长速度不同。通常春夏生长快,秋季生长慢,冬天则停止生长。鳞片也是这样,由于四季生长的速度不同而形成的生长带,叫做“年轮”。年轮多的鱼年龄大,年轮少的鱼年龄就小。
  生儿育女的鱼家长: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冷血动物,大都卵生,产卵的数量有的多达1亿粒。大局部鱼在产卵后就游走了,只有少数鱼会维护自身的卵。
  世界上最大的鱼:鲸鱼是鱼类乃至动物中体型最大的鱼,其中鲸鲨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体长有12米,重可达1万多千克。它不会伤人,而是以浮游生物为食。
  世界上最小的鱼:全世界最小的鱼是产自印度洋的一种微虎鱼,幼稚母鱼体长小于1厘米。
  儿童诗
  《大鱼和小鱼》
  小鱼的泡泡小,
  大鱼的泡泡大。
  小鱼长大了,
  就变成了大鱼,
  小泡泡也变成了大泡泡。
(李晔作)
教后记:
14.我做的笔筒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设计的基本知识。
  2.初步学习用立体纸盒装饰制作笔筒的方法。学习浅显的装饰美化知识,将作品做得精美,进一步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同学的发明精神。
  3.通过学习感受笔筒文化,知道笔筒的使用价值与收藏价值。从“做做玩玩”与“做了可用”中,提高利用身边的废旧物设计制作用品、美化生活的情趣,懂得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喜悦和欢乐,养成认真细致地制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笔筒的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自身身边的废弃物进行想象造型。
课时布置:1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剪刀、胶水、各种身边容易找到的包装物、彩笔等
(教师)课件(有关笔筒的资料)、笔筒成品两个、供同学使用的彩色卡纸若干张、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把笔,问同学:把笔放哪儿?
(2)教师出示范例,引入课题:《我做的笔筒》。
2.欣赏感受。
(1)出示课件,引导同学欣赏各种古代的笔筒,了解笔筒文化。
(2)讨论:笔筒的制作资料有哪些?(提示:木、竹、瓷等。)
3.讨论研究。
(1)小组讨论:好的笔筒是怎样的?(板书:美观、实用。)
(2)小组研究分析:教材中的笔筒有哪些优缺点?(造型多样,装饰的手法多样,但使用纸杯制作笔筒时应该考虑稳定性。)
4.技法交流。
(1)纸笔筒的造型有几种?(出示几种外形不同的笔筒范例欣赏。)
(2)讨论:假如是用其他资料加工,应该注意些什么?(适当介绍一些装饰的方法。)
(3)看看自身所带的资料,想想制作什么样的笔筒比较好,怎样装饰好看。
5.操作体验。
(1)提出要求:利用自身身边的资料制作一只美观实用的笔筒。
(2)同学设计创作,教师巡回辅导(提醒同学平安使用剪刀)。
6.展示评议。
将笔放入笔筒,请同学互相说说同学做的笔筒有什么优点。
7.总结下课。
(1)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活动情况并请同学收拾清洁教室。
(2)请同学课后继续利用各种废弃物加工制作成各种美观实用的物品。
相关资料
  笔筒
  笔筒造型简单,一般口底相若,呈筒形,被人们称之为文房第五宝。笔筒始于何时已难考证。《李清照》中记述有一桩逸事:词人李清照和金石学家赵明诚在汴京结婚,收藏了大量的毛笔。为方便使用,赵明诚做了一种能直立搁置笔的陶罐。可见在宋朝笔筒已经发生。到了明朝,笔筒已经十分普和。形状有圆桶形、半圆形、四角形和六角形等,资料有青花瓷、五彩瓷、钧窑瓷、龙泉瓷、玉、竹、黄花梨木、紫檀木和象牙等。到了清代,使用的资料更多,制作的工艺更为讲究。笔筒文化内涵丰富,既可欣赏,又可以使用。
  青花瓷
  概括地说,所谓青花就是以钴料在白瓷素胎上描绘纹饰,再罩以透明釉,于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清丽、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保守名瓷。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虽然色泽单一,但看来并不觉得单调。在绘瓷艺人的生花妙笔下,浓抹淡施,粗细有致;或刻意求工,层次分明;或寥寥数笔,美不可言。青花瓷历史悠久,考古工作者发现,唐代时河南省的巩县窑就有原始青花制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已能生产装饰精美的产品了。明清两代的青花瓷在元代基础上更是光彩夺目,不乏精美之作。
教后记:
15.能站立的折纸动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站立的折纸动物的研究与制作,使同学初步掌握动物立体造型的一般规律,提高动手能力。
  2.对动物的造型表示进行适当的夸张与装饰,进一步丰富同学的想象力和发明力,提高同学的审美能力。
  3.通过对动物的了解与制作,培养同学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让同学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平面思维向立体形象思维的转换,研究与实践动物站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同学思维,举一反三,根据多种不同的构思进行设计和制作。
课时布置: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各色彩纸、卡纸、废旧挂历纸、旧报纸以和剪刀、胶水等
(教师)课件、各种动物图片资料、纸折动物实物若干、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1.动画引入。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4:56

听一听:听课件播放的各种动物的声音。
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是谁发出的?
谈一谈: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
学一学:最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如小狗汪汪、小猫喵喵……)。
小结:这些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2.展开。
继续欣赏动画和图片,逐渐地导出动物雕塑图片。
说一说:看了雕塑家雕塑的动物,你有什么感受?(提示:引导同学观察动物的神情。)
比一比:这些雕塑的制作资料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各自用什么资料制作的吗?
找一找:这些雕塑有一个一起的特点,你发现了吗?(提示:都是四肢着地站立着的。)
想一想:用你手中的纸来制作站立的动物行吗?
试一试:一张纸怎样才干立起来?(提示:折、卷、揉等。)
折一折:有哪几种折法?(提示:对折、二折、三折等。)
想一想:怎样充沛利用纸张呢?(提示:构图要大、满。)
剪一剪:展示剪成两半的失败的作品,动画反复播放剪的过程,让同学找出失败的原因。(提示:剪时要注意留好连接处。)
贴一贴:给剪好形状的动物形象贴上花纹图案,进行美化。
学一学:这些纸做的立体动物是老师课前制作的,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3.作业与辅导。
作业要求:模仿或自创站立的折纸动物。
同学大胆制作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与小结。
玩一玩:让同学模仿动物的叫声、走路动作,上台扮演,作自我介绍。
评一评:谁做的作品大、美,站得牢。(提示:可采用实物投影方式。)
延伸:下节课制作“动物乐园”。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准备好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各类纸张、剪刀、胶水
(教师)组织同学观赏动物园、海洋馆或观看温馨“动物家园”的图片或录像资料,较大的有色卡纸和相关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检查同学课前准备情况和分组情况。
(2)欣赏评述上节课的优秀作品。
2.讲授新课。
(1)欣赏动物园、海洋馆、花鸟市场等相关的动物图片或录像资料。
讨论: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它有什么特征?可以怎样把它制作出来?
(2)用最快的速度折好卡纸并设计出最喜欢的动物外形。全班同学举起来,比一比谁设计的动物最大方、最美;合作小组的同学之间相互赏析,指出修改意见。
(3)讨论:准备添加什么样的花纹图案?可选择哪些合适的颜色?
3.自主表示。
同学自主或合作完成单件作品,教师巡视辅导,协助解决制作中的问题。
4.分组合作。
分小组合作完成“动物乐园”,巧妙添加背景,如山、水、树木、花草等。
5.展示讲评。
(1)观赏各组合作完成的“动物乐园”。
(2)投票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6.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特别的收获?还有些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完善“动物乐园”。
相关资料
  王合内简介
  王合内: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法裔中国现代女雕塑家。1912年4月7日出生于法国,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1958年为北京民族宫创作大型浮雕。1978年以后连续创作《杨开慧》等女革命先烈雕像,在这些雕像中,她特别强调女革命家所特有的文雅、善良的中国女性气质。
  周国祯
  男,1931年出生,湖南人。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以耕耘陶艺为业,名扬四海。2001年1月6日周国祯陶艺馆开馆,它是我国第一个私立陶艺馆。
  疣猪
  在非洲才干看到的偶蹄目动物,是野猪中的大型种类,体重可达150公斤。疣猪虽然是食草类动物,但长着大而弯曲的犬齿,连狮子也怕它三分,但雄疣猪之间打架时却不用牙齿,只用额头推倒对手。
教后记:
16.大气球飞呀飞
教学目标:
  1.学习表示圆形物体,进一步了解大小物体的对比表示方法。
  2.通过想象创作练习,让同学体验自由表示、大胆发明的乐趣,培养同学的想象力,激发同学的创新精神。
  3.组织评说自身和同学的画,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欣赏与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用圆形观察、表示圆形物体。
教学难点:
画出大气球的“大”和“飞得高”的感觉。
课时布置:1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绘画工具,在家长的协助下查阅大气球(热气球)的有关知识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演示热气球竞赛的场景,引导同学观察感受。
(2)让同学说说自身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设问:想一想,这么大的气球是怎样飞上天空的?你还知道大气球的哪些知识?了解同学课前查阅资
料研究学习的情况,让同学交流课前研究学习效果。
(4)揭题板书:《大气球飞呀飞》。
2.假设情境,启发想象。
(1)设问:你想不想乘坐大气球飞上蓝天?假如你坐着大气球飞上天空,会做些什么事情?
(2)独立想象考虑后,同桌或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启发。
(3)请几位同学介绍自身的想法,同学间进一步相互启发。
3.范作欣赏,探究表示。
(1)课件展示同学范作,了解、感受不同的表示方法和大气球的花样设计。
(2)课件展示两幅有对比的同学作品,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探究:怎样画出大气球的“大”和“飞得高”?
(3)学习小组汇报、交流小组探究效果。
(4)教师小结,补充讲解、板演。(提示:渗透圆形物的画法。)
4.同学练习,表示体验。
(1)明确练习主题:画一张乘坐大气球飞上天空的想象画。
(2)提示:大胆想象、设计大气球的花样,尽可能把大气球的“大”和“飞得高”的感觉表示出来,画出自身坐上大气球高兴的样子。
(3)同学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1)请局部同学展示、介绍自身的作品,老师指导同学进行评价。(评价提示:大气球的花纹和色彩表示是否大胆、漂亮;是否画出了大气球的“大”和“飞得高”的感觉。)
(2)教师小结,进行课外延伸。引导同学课外进一步了解与表示大气球,并画一画其他的圆形物。
相关资料
  热气球的发展
  人们一般认为,1783年11月,法国蒙哥菲埃尔兄弟俩首先发明了热气球,并实现了第一次载人飞行。其实,最早研究热气球的是中国人。两千年前,我国汉朝《淮南子》一书就记载了热空气的浮升作用。我国五代的莘七娘在指挥作战时,曾用竹篾扎成纸灯,下面用松脂点燃,靠热空气把纸灯送上空中,作为军事信号,这比欧洲早七八百年。
  热气球的构造
  载人热气球通常由球体、吊篮、加热器和地面鼓风机等局部组成。球体是直径相当于六七十个篮球直径的气囊,用尼龙等人造纤维织物制成。这种资料事先用多层涂料处置,不会漏气。球体底部有个进气口,靠火焰最近,用耐高温和能阻止燃烧的织物制作。球体通过尼龙绳和不锈钢丝绳与吊篮相连。吊篮用来安放实验器材、燃料和载人。加热器就在吊篮的上方,紧对着球体的进气口。热气球起飞时由一台发动机带动木螺旋桨来鼓风。当球体内快充溢空气时,用加热器对球内的空气加热,发生浮力带动吊篮升上蓝天。通常加热器还有应急喷嘴,在急需爬升越过地面障碍物时,可以同时打开应急开关,火焰马上加大,使热气球急速上升。
  热气球的用途
  热气球造价低廉,使用经济,飞行技术简单,除了供航空运动训练、竞赛和科普活动外,还可用来空中游览观光、摄影、大气取样、大地丈量、科学试验、提升重物、边防观察等,有着广泛的用途。
教后记:
17.有趣的脸
教学目标:
  1.通过画有趣的脸,让同学初步了解人脸部的基本特征。
  2.学习用联想、夸张的手法和不同的材质表示人脸,促进同学观察力、想象力和发明力的发展。
  3.引导同学欣赏不同材质表示的有趣的脸,感受不同的表示效果,拓展同学的美术视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让同学用联想、夸张的手法表示人脸。
教学难点:
把人脸表示得生动、有趣。
课时布置: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绘画工具、镜子
(教师)课件、有人脸图案的花瓶、装饰盘等工艺品
教学过程:
1.猜猜、看看,激趣导入。
(1)教师用暗色布包裹好花瓶或装饰盘,让同学上讲台摸一摸,猜猜是什么。提高同学的关注力,激发学习兴趣。
(2)看一看、说一说花瓶(盘)上的图案,初步感受“有趣的脸”的图案。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有趣的脸》。
2.欣赏范作,启发想象。
(1)出示课件,欣赏名家作品。感受不同材质、不同形式表示的“有趣的脸”,拓展同学的美术视野,开启同学的想象空间。
(2)出示课件,欣赏同龄人作品。感受同龄人的大胆想象与发明,进一步激发同学的想象力,增强自我表示的信心。
3.讨论探究,开拓思路。
(1)用小镜子看一看自身的脸,了解人脸部的基本特征。
(2)提问:怎样把脸画得有趣、好玩?
(3)引导同学做做“鬼脸”,再用小镜子看一看,启发同学想象。
(4)考虑:结合人物的脸部特征、个性等,用联想、夸张的手法构思有趣的脸。(提示:可进一步借助书本上的同学范作,启发同学想象。)
4.同学练习,创作体验。
(1)作业要求:想象、创作一张“有趣的脸”。
(2)提示:练习中要敢想敢画,画出自身独特的想法。
(3)同学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同学互评。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4:56

(1)让局部同学展示、介绍自身的作品。
(2)指导同学互评作品,感受同学作品中的想象力与发明力。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手工工具、各色卡纸、油光纸、毛线、纸杯、酒瓶、纸盒等
(教师)课件、“有趣的脸”手工作品范作
教学过程:
1.范作欣赏,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范作(书上两件“正”、“倒”作品),引导同学赏析设计制作中的巧妙之处,激发同学用不同资料、不同方法表示“有趣的脸”的积极性。
(1)出示“正”作品,看一看,说说有趣在哪里。
(2)出示“倒”作品,感受设计之巧妙。让同学说说两个作品脸部不同部位的联系之处。
2.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1)按学习小组指导同学根据所准备的资料,进行制作方案设计。
(2)课件展示局部不同材质制作的作品,进一步启发同学的创作思路。
(3)小组间交流设计方案,教师进行简单的点评指导。
(4)各小组进一步对制作方案进行讨论修改。
3.合作练习,创作体验。
(1)明确练习要求:小组合作创作一件“有趣的脸”的手工作品。
(2)合作分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主要任务(由学习小组组长组织)。
(3)同学合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精选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交流与评价。
(2)课件展示一组图案是脸的工艺品,激发同学课后进一步开展探究与制作活动的积极性。
相关资料
  《朱颜》作品简介
  《朱颜》又称《惠特尼肖像》,是西班牙艺术家达利1974年的装置作品。这个女子的肖像其实是一个房间,金发是帐幔,朱唇是沙发,鼻子是壁炉,眼睛是挂在墙上的画……假如你有机会走进这个房间,你也就走进了这位女子的脸庞。但当你置身在这个脸庞的“空间”中,脸庞的表象概念消失了。
  脸谱、面具
  中国戏曲中的脸谱,民间戏中的面具,都以夸张的色彩和多变的线条、形状来表示人的脸部。脸谱,形式美的构成因素——装饰性非常突出,通过装饰,美中蕴真,取形传神。脸谱绘制手法夸张且富有想象力。面具,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从特定的角度表示出各民族的道德观念、审美心理以和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发明力。
教后记:
18.大家成为好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对比的方法观察人的主要特征,并尝试用油画棒、彩色水笔或水粉颜料等多种工具,用线或基本形画画自身熟悉的一个或多个好朋友的形象。
  2.培养和提高同学观察人物的能力、善于抓住特征进行造型的能力。
  3.培养同学观察人物的兴趣,并让同学通过研讨怎样成为好朋友的问题,培养同学间团结友爱、友好相处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让同学通过探究,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描绘人物的主要特征。
课时布置: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课前观察好朋友的外形特点,美术工具可自定
(教师)“相似游戏图”一幅,课件或图例“变化的五官”、“大师作品欣赏”、“儿童人物作品欣赏”、《找朋友》的音乐
教学过程:
1.游戏导课, 趣味学习。
(1)游戏:出示两幅有出入的“相似游戏图”,请同学找出不同之处。
(2)游戏:请男女同学各一位上来说说同学中自身好朋友的模样特征,让其他人猜猜他(她)是谁。游戏导入新课。
2.对比观察,感知外形特征。
(1)让被猜出的男孩和女孩先后面对大家,启发大家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外形特征:圆圆的、长长的、胖胖的、瘦瘦的脸形;小眼睛、大眼睛等。
(2)进一步启发同学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一样。让同学观察、描述不同的特征:如男孩头发短,女孩头发长等。
(3)教师出示课件或图片,进一步启发同学用基本形观察“有形的世界”的方法进行整体观察,感受脸形、发型和五官不同的特点。请同学们一起观察,一起讨论。
(4)进行审美:不同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外形特点,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美。培养同学健康的审美心理,学会尊重他人的形象。
3.欣赏作品,探究描绘方法。
(1)让同学通过欣赏,研讨怎样描绘才干更好更容易地表示特征。
(2)让同学欣赏运用各种表示手法创作的儿童绘画作品。
(3)高更、凡•高的《自画像》等表示人物的大师作品欣赏。
(4)用线描、基本形造型、色彩造型等方法启发同学。
4.演示主题,观察感受,探究表示主题的方法。
(1)可启发同学讨论怎样使不是好朋友的人成为好朋友。
(2)观察探究:怎样表示好朋友的主题?可请两位好朋友做一个能表示好朋友的动作。让同学通过扮演,如手拉手、拥抱等等,启发同学还有哪些特征能表示好朋友的主题,如开心、快乐、面带微笑、手牵着手等。
(3)请每一位同学随着“找呀找呀找朋友”的音乐,自由组合找到自身的好朋友,表示友谊,体会感受。教师可重点褒扬新找到朋友的同学。
(4)欣赏几幅表示这一主题的儿童绘画作品,开拓视野,使同学学习多种绘画手段的应用,启发同学进行写生、记忆、创作,让同学体会人物主题的表示方法。
5.分小组,自由表示。
自由组合小组,进行以“大家成为好朋友”为主题的绘画创作活动。教师可以对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6.评价交流,传送友谊。
作品展示交流,自评、互评,互相赠送给好朋友。
相关资料
  《伊索寓言》
  农夫与争吵的儿子们
  有个农夫的儿子们经常互相争斗不休。农夫多次语重心长地劝说他们,尽管他苦口婆心,但仍无济于事。他认为应该用事实来教育他们,便叫儿子们去拿一捆木棒来。木棒拿来后,他先把整捆木棒交给他们,叫他们折断。儿子们一个个竭尽了全力都无法折断。随后他解开了那捆木棒,给他们每人一根。他们都毫不费力地将木棒折为两段。这时,农夫说:“小朋友们,你们要像木棒一样,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不会被敌人征服;可你们互相争斗不休,便很容易被敌人打垮。”
  这个故事说明,团结就是不可征服的力量,而内讧却只能耗损自身。
  谜语
  手: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
教后记:
19.美术万花筒——祖国优秀保守艺术欣赏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相关的民间玩具图片,了解民间玩具的用途以和造型、色彩上的特点;激发和培养同学热爱祖国优秀保守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相关的民间玩具图片,了解民间玩具的用途以和造型、色彩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祖国优秀保守文化对同学的熏陶与传承。
课时布置:1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课前搜集的有关祖国优秀保守文化的相关民间玩具、玩具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涉和祖国优秀保守文化的相关民间玩具、玩具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1. 小组汇报课前安排的有关祖国优秀保守文化的相关民间玩具、玩具图片、文字资料的搜集情况:
玩具(件) 玩具图片(张) 文字资料(则)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第五小组
第六小组
2. 小组交流:欣赏各自带来的民间玩具、玩具图片,说说各自了解到的有关民间玩具的知识。
3. 教师出示凤翔彩绘泥塑、布虎等收集到的民间玩具和其相关图片,指导同学欣赏,并作相关介绍。
4. 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发言:
(1) 通过课前的了解,你知道了哪些民间玩具?
(2) 你能说说民间玩具有哪些作用?
(3) 你能说说民间玩具的形状、颜色有什么特点?
(4) 欣赏了这么多民间玩具和图片,了解了民间玩具的相关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5. 指导同学进行发明想象:这些玩具假如让你来设计,你会怎么做?
6. 拓展学习
(1) 自由欣赏本地的一些工艺作品,如黑陶,木制玩具等。
(2) 安排课外作业:自身来当一回工艺大师,利用本地资料资源制作一件喜欢的玩具。
相关资料
布虎
应劭《风俗通义》:“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焐虎皮饮之;击其爪亦以能辟恶,此其验也。”可知民间视虎为可以辟恶驱邪之物,由来已久。民间玩具中当有以布虎作枕头或玩物,盖取其能维护儿童不得恶遇,健康生长之意。北京布老虎具有京都特色,头大体粗,兽纹和口鼻等皆以梁枋彩画之法,古雅典丽,威猛传神。
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存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经考证专家们认为,其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敬、生殖崇敬、神灵崇敬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它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玩具类,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类。
各种色块和纹样有着特定的寓意。绿色,意万年 短命;红色,意四季红火;石榴,意多福多子;艾草,意去毒辟邪;海棠, 意富贵;蝴蝶,意多福;牡丹,意吉祥高照;贯钱,意万贯利钱。这些有 “讲究”的符号,在求生、趋利和避害观念的统摄下,串联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4:56

此外,素白色的作品则主要受中国书法绘画的影响,有大俗大雅的意味,别 具一格。
教后记: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