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次教育名家讲座中都听到过这样的话。如果你抄写十年教案,到最后也只能是一位教书匠。如果你能坚持写三年反思,那么你也会成为一位教育家。
虽然上述话语有些夸张,但是足见一位教师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对待教学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嗅觉。多问一个为什么,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有两篇故事《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这两首诗一前一后编排在一课中,这是为何?难道有什么深意?
前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对儿子读书的训示,循循善诱。诗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告诉儿子读书要想有所成就必须经历三点:一是读书要竭尽全力,即“无遗力”,二是读书要持之以恒,从少到老,三是读书学习不仅时间漫长,而且十分艰苦。前两句是陆游告诉儿子古人学习的间接经验,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儿子读好书要做好第四点:“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学习。“绝知”一次,更突出了读书与实践两者相结合的重要性。
《观书有感》师南宋大文学家,哲学家朱熹的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与“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原因是池塘里的水很清。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停留于此,二是透过现象去发现半亩方塘清澈的原因: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什么诗人能够发现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使人能够透过纷繁的外部现象,去看到事物的本质。
第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但是紧紧掌握方法是不够的,《观书有感》引导我们还要在实践中敢于思考观察。这样,书才能读活。朱熹也在告诉人们他的读书方法,不仅要饱读诗书,还能够利用自己所读之书,进行思考。
两首古诗同在在介绍读书方法,很显然,第二首是第一首古诗的递进。如果不深入文本,不去发现,只是一遍一遍的重复教,就完全忽略了编者对教材的用意。所以教师只有正确理解,把握了古诗的意蕴,那么教的就不仅仅只是两收古诗,而是把知识讲活,真正把握住了古诗教学的基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