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追问教学关系之变:理想的教学关系是什么样子?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7-12 19:49
标题: 追问教学关系之变:理想的教学关系是什么样子?
追问教学关系之变:理想的教学关系是什么样子?
李桂林
教学的本质在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改革在当下正如火如荼,从讲练结合到精讲多练,从多媒体课件制作到各种导学案编制,从教学结构调整到模式构建,围绕教学的改革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其中,一部分学校之所以积极改革,竟然是因为有一种不改革不潮流的感觉。
教学参与者中,学生无疑是核心,是主体,更是最大的变量。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但都是高速成长的矛盾体。他们很前卫,能迅速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于是,错误认知和正确认知不断交锋,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交替控制,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随时切换,这让学生的行为变得反复多变、不可捉摸,增大了教学的挑战性。正因为如此,也为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学是一种尊重。如果能及时了解、贴近学生的思想,探索出学生更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他们将爆发出极大的潜力。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良性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将极大地推动教学活动走向生动和丰富。所以,教学的本质在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的潜力很大,但很难自我挖掘,而能够挖掘学生潜力的主要群体,必然是教师。
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教学必然要基于学生的差异性。学校是不同的,班级是不同的,学生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客观存在。如何正视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教学,发掘学生的个性,这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正如一个篮球队,有主力和替补队员的区别,也有场上位置的区别,一个好的教练就是要调动所有球员的积极性,争取最大的胜利。教学活动就像一场场比赛,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教练,一定要以人为本,重视每个学生潜力的挖掘,让他们各尽所能,在集体活动中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信任,学会承担……
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善行是引路。现在,教师很容易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教学时喜欢给学生贴标签,主要标准往往是考试成绩,这样会产生巨大的局限性。教师要多问自己:学生每天局限在课本,眼睛盯着分数,这符合他们的长远发展吗?我以为,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参加实践活动,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课内学习,相反会有所增益。教学活动只是在课本和考试成绩上打转,不仅封闭了教师自己,也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因此,教育要有大视野,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巨大潜力,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教师教的不只是教材,更要告诉学生想知道或不知道的现在和未来,看的要长远,方向要明确。只有学生眼界开阔了,道理明白了,内在的小宇宙才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才能自觉提高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教育是一种解放,更是一种释放。只有教师懂得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只要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就会出现整个校园内外都是课堂的生动局面,教师也会醉心于生命绽放的绚丽光彩。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7-12 19:49

(作者单位系内蒙古达拉特旗第十一中学)
教与学,谁主沉浮
徐道峰 张伟
好的课堂应该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充分互动、协同成长的过程。
有人说,教育即关系。于是,便有了关于师中心还是生中心、课堂中心还是学习中心、课程中心还是体验中心、教中心还是学中心等关系的争论。
在众多的关系中,教与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也是争论最多的一对关系。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某种悖论。那么,如何梳理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到底应该谁主沉浮?这应该是整个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起点。
我们可以通过人类社会的历次教育革命来审视教与学的关系——
有研究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过渡期,其标志是文字和学校的出现;第二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其标志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其标志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生,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占据主导地位;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即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学对象由“数字移民”变为“数字原住民”,教学环境由线下的教室学习变为线下线上结合的环境,教学模式由师中心的授课制变为生中心的混合式教学。
与其说每一次教育革命都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不如说每一次教育革命都伴随着教与学关系的变化。
在第四次教育革命正在发生的当下,我们需要对教与学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关系。教与学原本是一个双边互动交往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往往被窄化为一种单边活动,因为教师的权威身份导致“学”的比例常常被挤压。所以,当教得过度时,必然抑制学,遮蔽学;当教严重缺位时,必然使学陷于肤浅。尽管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但教怎能止于不教?
教与学是相互转化的关系。依据学习资源、手段、内容、性质、目的、动机及学习时空、学习场域、学习情景等学习发生的条件不同,教与学的关系呈现多元分布状态:先教后学,先学后教,教学做合一,只需学无需教,只需教无需学。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不可忽视,就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师非师、生非生,师即生、生即师”的教学关系。
若忽视教学、学习发生的条件,一味地强调谁先谁后、谁主谁辅,就会走入以偏概全、钻牛角尖的误区,也不符合辩证思维的理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表示,她不赞成现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在她看来,教育并不是简单地以谁为中心,而是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作用之中,在教育的过程中会有“生成”和“涌现”。
最好的教学关系应该是“生态的”。所谓“生态的”,即教与学是流动的,是变化生长的;是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是相互依存、互联互生的。生态的关系才是和谐的关系,我们应该用生态的思维来审视教与学的关系。
所以,我们需要从教与学的矛盾对立中看到联系与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形式就是对话、交流与互动。好的课堂应该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充分互动、协同成长的过程。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无实质性对话、交往与互动的“教学”,只能说是伪教学。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学习是同新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每个学生与教师应该一道奏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
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教与学的关系。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羊庄二中)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7-12 19:49

教学关系中的角色转换
杨丰烈
教学关系的实质就是“你、我、他”的三者关系。
在谈教学关系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选择题:
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 )
A.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B. 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C. 教师与校长之间的关系
D.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教学的实施者和教学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而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就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了。
师生间这种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应该如何准确定位和转换呢?
我认为,通俗一点讲,教学关系的实质就是“你、我、他”的三者关系。教学理念不同,就会产生主导与主体的不同地位、角色,“你”和“我”也就会随之转换为心目中的第三者“他”。
在传统教学中,“你”是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我”是教师,主导地位演变成教学关系中的“教中心”。你只管学,我只管教,我把知识传授给你,你从我这里接受知识,教与学就成为一种知识的传授关系。反映到教学方法上,就表现为灌输式教学,不管你的认知能力和程度,更不管你愿不愿意学习,你都必须在课堂听我讲。这种单纯追求知识传授的教学,必然会导致你逐渐转化成厌学的“他”。有了第三者“他”的分心和干扰,我教的效果再好,你学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在“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教学中,“我”是学生,主体地位演变为教学关系中的“学中心”,“你”是教师,是我自觉获取知识的引导人。你走下讲台,让我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俯下身子,与我互动、交流,帮助、点拨我学习。我的学从被动的学转化为主动的学,你的教转化为“用不着教”的无师课堂中的第三者“他”。
“你、我、他”角色转换后的新型教学关系,并不是教加学的关系,而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你必须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你的主导作用与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我的自学能力。因为我动脑筋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你想发挥我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对我进行严格的思维训练。
叶圣陶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自知。”因此,你的主导应像雄鸡啼晓一样,寥寥几声却能引起我这个主体的注意。
课堂上,我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一是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欲望强烈;二是明白自己是学习主人,能自觉掌控学习行为;三是会独立思考,能合作探究,敢创新实践;四是具有重视知识巩固和迁移的能力,不断反思、升华和拓展问题。
要发挥我的主体作用,你就要捕捉到我的思维脉搏,正确主导我的学习轨迹。理念上,帮我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再上升为“要学我”;学问上,帮我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引导我认识“为何学”,知道“如何学”,明白“学何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探究,变讲堂为学堂,变“讲为主”为“学为主”,变“以我听为主”为“我说和做为主”,变封闭学习为互动交流、开放学习为主,最终让每个个体的潜能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