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月光曲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4:01
标题:
月光曲
月光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课文可以分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地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这段的最后一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10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这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训练重点就体现在这一段;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3——9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里,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这局部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有一些使同学难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进窗子来”,驱走了茅屋里昏暗陈腐的景象。“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围的环境是那么静,那么美;穷兄妹俩又是多么质朴,多么可爱。贝多芬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的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按起琴键”,创作了《月光曲》。
关于《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系表达出来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发生了变化。“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浪涛汹涌的大海”,说明了音乐的节奏有了明显的转换,贝多芬此时想到的是穷兄妹俩的处境,心里十分不满,他要用自身的音乐表达出这种心情。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表示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贝多芬和《月光曲》,点明题意。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结尾):自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其中第二段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第3至9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第10自然段):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写作特点
1、本文着重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这其中反映了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这种情感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2、作者由实在的事物发生了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内涵。
3、本文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近、反义词
近义词:陌生——生疏 苏醒——清醒 陶醉——陶醉
熟练——熟练 幽静——清幽 微云——薄云
反义词:陌生——熟悉 幽静——喧闹 微云——浓云
熟练——生疏 断断续续——连续不时
词语注释
幽静:幽雅恬静。本课指这条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谱写:写作(乐曲)等。
陌生:生疏,不熟悉。
水天相接:形容水面广阔;远远看去,好像水和天连在一起。
清幽:非常秀丽,非常幽静。
恬静:很恬静,本课指盲姑娘由于想象和向往乐曲中的意境,脸上表示出的专注、平静的神色。
陶醉:很满意地沉溺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本课指从乐曲的意境中清醒过来。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微弱:小而弱。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熟练:指功夫深,非常熟练。
句段赏析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这句说的是贝多芬散步于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听到了钢琴声。“幽静”,幽雅寂静,这里指小路十分偏僻、清静。一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到“各地旅行演出”,还到“小镇”演出,可见他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断断续续”,时断时续,这里指琴声不连贯,说明弹琴人对所弹的曲子还不熟练,为下文“多难弹啊”作了铺垫。“茅屋”,屋顶用芦苇、稻草等物盖的房子,大多简陋矮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家很贫苦。这么贫苦的家庭,这么酷爱音乐的穷人,而且弹的曲子正是他自身谱写的,因而贝多芬很受感动,不由地走近了茅屋。
2、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他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身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是贝多芬走近茅屋时听到的兄妹俩的对话。“多难弹啊”和前面的“断断续续”照应。“只听他人弹过几遍”,标明姑娘面前没有琴谱,得靠自身“记住曲子”,为下文写她是个盲人作了铺垫。“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身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说明姑娘知道贝多芬正在小镇演出,渴望听到贝多芬的琴声。“是啊”,标明哥哥对妹妹充溢了同情与爱意。“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可是”一转,说明家境无法满足妹妹的要求。“家里太穷了”
与前面的“茅屋”照应。“随便说说”,在这里指妹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尽管自身对听贝多芬亲自弹奏梦寐以求,但仍这么说,标明兄妹俩相互体贴,手足之情颇为感人。姑娘对音乐的酷爱以和兄妹俩的对话,深深地感动了贝多芬,于是贝多芬推门进屋。
3、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贝多芬走进屋后看到的情况。从“微弱的烛光”。“男的正在做皮鞋”、“有架旧钢琴”到“很清秀”的姑娘、“可是眼睛瞎了”,我们可以看出穷鞋匠家只有兄妹俩,而且靠哥哥做鞋度日。贝多芬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特别是对那位酷爱音乐并且特别喜爱自身的曲子的盲姑娘。
4、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练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是盲姑娘在听贝多芬弹自身刚才弹过的曲子时的神态、表情和语言。“听得入了神”,是指全神贯注地听,听得入迷了,标明贝多芬弹奏得非常好。盲姑娘不只爱音乐,还懂音乐。“熟练”,指功夫深,技术熟练。“弹得多熟练啊!感情多深哪!”这是盲姑娘激动的赞美声。一方面标明盲姑娘有较高的音乐素养,酷爱音乐,另一方面也标明贝多芬弹奏时充溢了激情,很投人。弹得这样熟练,对乐曲的感情又体会得这么深刻的,只有贝多芬自己才干做到。因为盲姑娘知道这时候贝多芬正在小镇演出,所以立刻猜到了为自身演奏的一定是贝多芬。自身盼望已久的美好的愿望一下子实现了,使得盲姑娘非常激动,一连用了两个“您”字。贝多芬见这样一个穷小朋友,可怜的双目失明的小朋友,偏偏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从琴声中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自身,一下子在这里——一个偏僻的小镇的一个穷人家里遇到了知音,因而心情非常激动,于是决定“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5、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这是贝多芬即兴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和贝多芬的神态、动作。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月光。“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在这里是凄清、幽静的意思。“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给人以美的感受,并且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望了望”,标明贝多芬对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这些都是贝多芬看到的实在的事物。此时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喜好音乐的人们,就像这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自然使贝多芬按起琴键来。所弹曲子包括的思想内容,就是他此时此刻由实在事物发生的联想。
6、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惊涛骇浪的大海。
这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过程,其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琴声是皮鞋匠听到的实在事物;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皮鞋匠看到的实在事物。“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是他听着琴声发生的联想。“她仿佛也看到……”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而发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虽看不见,但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所以她听得入神了。
7、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皮鞋匠由曲子的内容、意境、情感所发生的联想。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音乐一定是舒缓的,朗读时也要平缓。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幽静被破坏了,音乐一定加强了且有了曲折,朗读时要由平缓滑向高昂。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因而朗读的语调也应是高昂的。
8、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妹俩很爱音乐,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这句话外表上是写兄妹俩,实际上也反衬出贝多芬的高超的演奏技巧。
课后题解
考虑·练习2
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20 14:01
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酷爱音乐的精神所感动,盲姑娘不只爱音乐,还懂音乐,从琴声中就能分辨出弹琴的人,他觉得他遇到了知音。所以贝多芬又弹了一曲。
考虑·练习3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是他听到琴声发生的联想。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
教法建议
教学重点让同学通过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可让同学分别画出两次为盲姑娘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再指导同学抓住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学习第9自然段时,可与美术联系起来,可引导同学边看插图边想象课文中有关段落所描绘的情景,有条件的班级可适当播放《月光曲》,边听边想像,感受意境,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完成考虑练习的第3题。同学的感受只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因此一定要掌握好朗读这一自然段的基调,时而轻柔时而激昂,形成鲜明的对比。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让同学在理解的前提下,发表自身的见解,有利于迸发同学求异的火花。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