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流浪的暑假读后感想读书体会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7-4 01:34
标题:
流浪的暑假读后感想读书体会笔记
流浪的暑假读后感想读书体会笔记
梁静惠是一个一向非常听话,学习非常好的女孩子,她甚至没有对老师和父母说过“不”这个字。在梁静惠去上补习班的时候,不小心得罪了安如玉,安如玉就叫人扮成森林打她家的电话,那个男生叫高翔飞。他是森林的同学,他听森林说,这个暑假,他要干一件大事——流浪。
流浪过后,他明白了,社会并没有他想象的美好;也没有他想象的不堪入目。他和一个叫五哥的捡破烂人一起捡破烂,一起睡桥洞。这一篇小说揭示了社会的丑恶,也写出了社会的真实面目。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7-4 01:34
《流浪的暑假》读后感
暑假是我们快乐悠闲的时光,在这段时光里,你可以尽情地玩耍,可以吹着凉爽的空调,读几本自己喜欢看的书,在清澈的游泳池里优美的展现着自己的泳姿,是多么美好啊……在这个暑假,有些同学也会在补习班里静静地度过这个暑假。
女主人公梁静惠就是这样,她的暑假父母已经安排好什么时候上什么课,梁静惠并没有抱怨,她知道父母想让她成为一位好学生。在回家的过程中,她一张普通的“寻人启事”映入她的眼帘,是一位名叫森林的男孩。森林是一个很特别的男生,他的成绩数一数二,他走到那里,都有同学朝他指指点点,总有一丝羡慕的眼光。他有一位同学——高翔飞,他很嫉妒森林,处处针对他。有一天,森林告诉高翔飞,他在暑假要干一件大事,他决定去流浪,不想在他把爸爸妈妈的控制下……
当梁静惠在深思时,一位大小姐走了过来,她就是——安如玉。她和梁静惠渐渐地成为了好朋友。她们一起认识了正在流浪的森林,也好森林成为了好朋友……在这次的流浪,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也让森林懂得了很多的哲理……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7-4 01:34
流浪的暑假读后感 饶思怡
1985年龙应台《野火集》在台湾成书上世,不到一个月再版24次,火势惊人,“野火”遂成为一个时代的共同符号。那时起,我就开始读龙应台,一直跟读至今。30年后的今天,我的学生也爱读龙应台。饶同学的课前演讲非常成功,很见读书功力。在此贴出,共同分享。
最开始读龙应台《目送》中的《不相信》,就知道龙应台先生笔中有着对政治的深刻分析,而《野火集》则是对当时的台湾以至于现在的大陆的深刻评论。正如有些人所说:“《野火集》像一部预言一样,将今日中国的种种问题一一展现出来。”何其相似,三十多年前的台湾与现在的大陆!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环境污染越发严重,社会冷漠,网络暴力,各种各样的事件与问题却始终没有个解决的方案。而龙应台,她的这一把野火烧在三十年前的台湾,而三十年后的大陆,这把火仍然在烧。面对毒奶粉,瘦肉精,僵尸肉,中国人有什
么理由不生气?可是我们没有,我们还是吃着不知道有没有问题的食品,呼吸着不知道有没有问题的空气,行走在不知道会不会塌陷的路面上。大多数的中国人习惯性地服从权威,但是近几年的各种“砖家”难道还没有让大家从“三人成虎事多有”中醒过来吗?朋友圈里的谣言胡话,有多少人信以为真,而真正有用的信息,早就被淹没在了胡言乱语的洪流中。而龙应台,她《野火集》中清醒的文字背后是一个清醒的灵魂,她知道只有当一个人先站出来了,才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才会有人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不是没有美好的,不是没有正义的,龙应台在《野火集》中批评台湾的政府不作为,台湾的环境受污染,台湾的教育制度是在培养机器,但是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明明可以去赞美时政,而不是引火烧身,但她没有。她让每个市民去争取自己的权利,让他们一定要生气,而今台湾的问题早有改变,而现在的大陆,早该需要这么一把野火!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7-4 01:34
《流浪的暑假》读后感 冯泓杰
如果你是一个好学生,你敢在学校不遵守纪律吗?你敢在暑假中独自一人去流浪吗?你能不畏恶臭味和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在垃圾桶里捡垃圾吗?相信对于一个好学生、甚至是一个坏学生而言,这些都是不可能的,而本文的主人公——森林就做到了这些连坏学生都不敢做的事情。
通常在我们眼里,那些所谓的三好学生、好学生所具备的特点都是成绩优秀、聪明活泼、遵守纪律,并且很帮得上老师忙的……而森林恰恰就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成绩名列全级第一,可森林不喜欢过这种好学生的生活,他在开学第一天就爬到树上,并且把自己一条非常昂贵的运动裤剪了两个拳头般大小的洞,这不经会让我们产生疑问,这真的是一个成绩优秀生所做的事吗?
看完本文后,我才真正的懂得,这本书其实很好的诠释了我们好学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森林在流浪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也认识了许多人,如:拾破烂的五哥、和自己一样是好学生却又一样叛逆的“老板”……森林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他们真实的一面,那淳朴真实的一面,那义气的一面。再回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为什么那些所谓的好学生的童年都是那样的索然无味,其实常常都是父母的原因,一早就为我们规划了所有所有,我们都只是无条件去执行的木偶罢了。父母都想我们将来可以出人头地,所以就想从小就培养我们,让我们能有远大志向,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那出来找份工作就不成问题了,可他们有没有想过,在他们“拔苗助长”的同时,也将我们原本七彩的童年给断送了,到我们长大后再回首自己的童年时,却发现是那麽的不堪如目,那岂不是留下遗憾了吗?这个问题也值得然我们深思……父母也不妨试着和我们沟通,学会了解,那岂不是更好吗?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7-4 01:34
流浪的暑假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看龙应台的《野火集》,文章写得很精彩,虽然写得是30 年前的台湾,但读起来一点都没有陌生和遥远的感觉,反而就像在写此时此刻的我们自己一样,看得很入迷和也很投入,不仅增长知识也给自己多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许多问题不能简单地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来定义。
可美中不足的是,在每篇章后面,时不时的就可以看到有一个括号,括号内写着“本篇略有删节”。那种感觉还真让人很不舒服,就如一个人好好的非要把他阎割成太监一样难受。我不知道为什么需要这样?我们到底还在怕什么?怕我们了解真相?怕我们看到一些不好的词汇?还是其它什么的?说白了改革开放都已经30多 年了,但是从内心和本质上我们还是不够自信的。
我在想,如果一辈子不让我知道一些东西,我倒也乐意,反正我知道的我教育的我接受的,统统是这样,就如羡慕朝鲜人民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这种幸福不是假的,是真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在互联网时代,又老是让我知道或听到,或有能力或有渠道知道一些真的事情,我就很不舒服了。就如夫妻之间,有本事就一辈子欺骗我,倒也是“和谐”,如果一旦知道了,那就没完没了了。
既然不能欺骗一辈子,最好的做法是不欺骗,就以坦诚相待。因为人有一种求真的欲望,或者逆反心理,你越禁,就越想了解真相的欲望和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通过学习发现你确实说谎了,第一次还有可能情有可谅。但不久又再次发现说谎,那就不可宽恕了,下次你再说什么?将是永远的不相信、怀疑和抗拒,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已经荡然无存。夫妻之间还可以离婚,解处婚姻来处理,但人与机构之间就难了,比如越陷越深的医患关系,冰冻三尺非一天之寒。
最好的解决问题,我曾经看过李敖在北大的演讲,他提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开放A 片的故事,他提到全世界最早开放的国家是北欧的瑞典和丹麦,当年的统计的数据是全国的强奸犯罪率减少了16% ,偷窥狂减少了80% 。第二个提到了许历农的案例,他当年是台湾国民党总政治部的主任,专门查禁李 敖的书,现在开放了,也没有事。所以许历农还公开向李敖道歉,他说现不查禁 这么多书,也不会亡党亡国。
从我个人观点经历,我认为李 敖讲得挺有道理的,当您开放小电影的时候,大家整天看,稀松平常,反倒没事了。有些书有些言论开放了以后,是火山一样的喷火口,让它喷出去。看书好像看小电影、看A 片一样,让他讲了,让他骂了,让他说了,老虎屁股让他摸了,没什么了不起……
我认为,这是今天我们的宣传工作者最该知道的一点。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