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数学公开课听课反思 做一个让学生心中有数的老师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6-6-14 00:01
标题:
小学数学公开课听课反思 做一个让学生心中有数的老师
有幸参加了小学数学特级名师教学方法与教学示范体验式研修,聆听了几位特级专家名师的示范观摩课。分别是钱守旺老师执教的《24时计时法》、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柏继明校长执教的《数数与计数-排队》、武维民校长执教的《租车的问题》、中关村第三小学孙敬斌老师执教的《认识A4纸》、北京实验二小副校长华应龙执教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和特级名师刘德武老师执教的《平均数练习课》。而在这么多优秀的教师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柏继明老师,华应龙老师,刘德武老师。
走进柏老师的《排队》一课,让我有一种“朴实中见深刻 ,简约中见内涵”深刻感受。《排队》一课是柏老师根据人教社实验版教材一上年级第102页一道思考题设计的内容。原本这样的思考题,教师在课堂中往往会较为简单地作为一道习题处理。然而今天她却将一题化为一课,其意何在?让我们一起去领悟、思考柏老师通过这一道小小的思考题所承载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考。
在柏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是关注排队这一类问题中核心要点、知识体系的整理。通过手势演示“前后左右、排头排尾、正数倒数、顺着数与倒着数”梳理了排队中数数计数的主要方式,为解决该类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将排队中的三种不同情境结合不同的计数方式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并通过三个题组的逐层推进,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出排队问题的基本规律。由此可见柏老师对于教材内容解读的精致细腻与教学处理的深厚功力。
课中,柏老师引领着学生们逐步梳理要点,整理知识结构网络。通过内容之间的纵横关系,从梳理走向整理,关注建构良好认知结构。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在一年级的课中即慢慢地引领孩子追求上位的学习能力,深感佩服。
适应儿童的学习是柏老师的主要教育思想。教学工作除了教师的努力,必须要通过学生内因才能起作用。根本就在于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需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要求。这一点在今天的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柏老师的教学流程推进关注学生,遵循儿童的认知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是愉悦的,富有成就感的。通过一只手的演示即很形象、清晰地引导孩子理清了计数数数的表述方法。课中三大版块的逐层推进过程中先创设情境,让孩子在具体的座位图中感受计数、数数的一般方法并结合列式,非常直观形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搭建了良好的认知平台。再次逐步推进至借助画图、想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每一版块都很好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思考。学生充分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很好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过程中学生不断加深对排队这类问题的领悟。
柏老师的课堂对于我们如何深刻解读教材文本、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有效关注学习方法无疑有着很大的启示。
感受最深的还有华应龙老师的“魅力课堂”。在课前,华老师就与我们分享了今年阅兵式片段,出乎意料的是这场让人自豪震惊的阅兵式在华老师的眼中却又增添了一层数学之美。课堂上,华老师与学生们分享了三个故事:一是破解“51”之谜;二是为了神圣的那一刻;三是当坦克踩上俄军的脚。三个故事的命名都极富神秘性,让学生忍不住想去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讲解每道问题时,华老师总是能抓住过去所学知识点,例如在解决阅兵方队长度问题时联系到植树问题,在分析如何求阅兵速度时联系到火车过桥问题。
在华老师的课堂上, “融错教育”始终贯穿始终,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错误,然后将其融化为一种资源,这是教学中很难得的。错误,是一种反证,对教师也是一种提醒和帮助。对孩子“不同”的声音,他总是特别好奇,“还有不同的吗?”。每次当课堂上只有一种回答的时候,华老师就会不停地去问,“还有没有不同的?”在随后与老师们的交流中,他说,“有时候我是有预设的,这个问题,还有着怎样的答案。更多的时候是没有预设的。我只是给孩子一个空间,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独特。”在华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不再把犯错误当作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而是充分认识到,他的错误是很有价值的,所以他才会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华老师告诉我们:“在这样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回想这次的观摩活动,在课堂上,华老师都面带微笑。当孩子答错题目时,他会摸摸孩子的头笑着让他安心地坐下;当孩子语无伦次时,他会侧着头笑眯眯地用眼神告诉孩子,别怕,慢慢说;当孩子的回答有趣时,他会发出爽朗的笑声,甚至有几次他笑得俨然像一个天真的孩子。华老师的笑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位都能感受到他的真诚,让上课的孩子们忘却后面有那么多听课老师在注视着自己,忘却紧张。 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我真切地体味到,他教给孩子们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而是整个数学文化。借助数学,他不仅引领着孩子们去探索真实的数学生活,更“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们领悟人生的真谛。
数学专家刘德武老师的《平均数的练习课》,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得如此精彩。刘老师平平常常一节课,很好地体现了练习课中的"三性",即知识性、思维性、趣味性,不得不让人佩服。本以为练习课会很枯燥无趣,但是刘老师的课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题型难度慢慢增大,孩子们却丝毫不畏惧,而是更加积极地思考,更加踊跃地回答。
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大都离不开题目的练习,教师要设计好题。好题显现在细节上。刘老师对题的设计让我佩服不已。给条件,给数据就是暗示,等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有时候我们要将“全直观”变为“半直观”,“半成品”的思维价值要高于“成品”。在设计题目时,教师要带有创意地将细节做好。
最后,用刘德武老师的一句话总结本次的收获。教学,有问题要上,没有问题创造问题也要上!今后,要向华应龙老师学习,不但要做一个心中有数的老师,更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心中有数的课堂。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