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6-2 00:05
标题: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这本书是老婆买的,但是我一看见它就爱不释手!功利的说法是因为现在很多考试的材料都是从其中截取的。

  初看这本书可以感觉到这是一本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凝结着作者大量心血的学术著作。该书是作者在大学期间授课的内容,经过整整十年的修改,才形成论文予以发表,本书则是他的学生整理发表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本书语言优美,角度新颖,处处可见发人深省的观点,读后让人爱不释手。中国近代史在必修三册上都有内容,并且因其在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近代史的内容相对重要,读陈旭麓的大作能够使我们对近代史的认识更全面,对教学大有裨益。要想在课堂上拥有“胸藏万江凭吞叱,笔有千钧任翕弘”的气度,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这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这底蕴只有读书能给我们。

  有人说,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的学习者,阅读是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主要手段。黄庭坚“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现在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高中老师,每天学校里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从我来说,很多时候就总是自己原谅自己,为自己不读书找理由、开脱。有时候想想,长久下去,坐吃山空,自己也觉得非常不好,哪怕是随便翻翻。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而且读一遍我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希望各位同仁能和我一起共同的欣赏本书!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6-2 00:05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喜欢读点历史,不似其它,不仅有人物生命的张扬和毁灭、世事的无常和荒唐,还有人心的幽暗和沉沦——更主要的是生存方式和生命过程在承前继后的时间延续中人性毫不遮掩的暴露和宣泄。那不是一个遍地是宝俯身皆可拾的世界,但那是一个只要你沉浸进去详查细审就能拥有火眼金睛本领的天地。读文学未必能褪去人身上的燥气,但读历史肯定能。它能告诉你冠冕堂皇背后的虚假可笑、习以为常下面的自私冷酷,心胸由此变得阔大,连凝视都仿佛有了穿透千年的犀利力量。

  初读历史,很不喜欢读宋史,尤其是不喜欢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的那段历史,除了民族的屈辱,还是屈辱……

  日转星移,人世沧桑,如今回头再来读这段历史,尤其是倾听陈旭麓先生的剖析与评判,顿觉“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的今日,拂去积淀在久远往事的尘埃,看待那段历史的角度却大不一样了。

  历史从不做假设,也没有假设。但我常常喜欢以文学爱好者的遐想对历史作这无用功的假设——假如鸦片战争清王朝胜利了,结局怎么样?后来的历史该如何演绎?假如西方人囿于文明的规范和制约,没有选择野蛮的侵略和掠夺,异域文化及其文明理念(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和法治精神),能否传播进来?

  虽然已过去了一个半世纪,但我知道,那些因火与血而得到验证的普世价值至今并未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扎下根——虽然我们接受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可却始终未能接受最先进也是当代世界目前所拥有的最好的文明思想体系——政治制度、民主观念、自由思想、法治精神和平等意识。西方文明确实触动了封建传统文化的顽固堡垒,但并未改变了根深蒂固的旧思想、旧观念。

  鸦片战争(对西方而言)那就是一段侵略史;(对国人而言)那可就是一段屈辱史、受难史。它摧毁了数代人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整个民族都被投入到痛苦煎熬的深渊中。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冲击,现代人的生活只能是更糟!——也许,还禁锢在那漆黑一片的铁箱子里。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所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以此视角来看待以往的那段历史,也许,既往的观念的确陈旧而片面了。

  读历史,尤其是读到那些以往被人为遮掩的历史细节,常常是惊异不已而沉思、而感慨……

  ——如书中所记述的:当京城被洋人占领之后,“街市累见扶老携幼,背负袱被,仓皇逃难之群。而王公大臣汉官富户之未及迁徙者则多‘门首摘去科第匾额,官衙门封’以自晦匿。”

  ——当联军逼近天津的时候,他(淮军宿将聂士成)因忿恨义和团“四处焚掠”,“倡灭洋以酿祸启衅”而屠戮团民,“击杀千余人”。团民则“忿恨,乃乘其与洋兵苦战时,拥其家属眷口而去”。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6-2 00:05
——联军入京之时,京官朝贵中众多人“相率户前挂某某国顺民旗”,“鼓乐燃爆竹,具羊酒以迎师”。

  还有很多我们所忽视的历史细节,在历史学家的锐利眼光下,发掘了我辈未曾思考到历史真相背后的意义:

  ——当北部中国陷入民族战争兵燹之中的时候,南部中国却在“中外互保”下依然一派旧景。

  作者条分缕析,目光如炬:

  ——一方面,它压抑了南方地区的反帝运动,另一方面,它又阻止了八国联军的南下蹂躏;一方面,它免除了列强在扑杀北方义和团时的南顾之忧,另一方面,它又使战胜之后的列强在处置中国时不能不正视驻守东南的几十万军队。

  结果,崩溃的是守旧的王公贵族,兴起的是洋务人物——而有二十世纪之初的“新政”。

  有些历史细节,也许篇幅或者的缘故,书中并未提及:

  当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时,这仅仅是圆明园所遭受到的第一次洗劫;而来自于周围民众进入之后的破坏和盗抢,是第二次也是更为彻底的摧毁。只是这些细节不具备留在史书上的资格而渐渐为人所忘却罢了!

  为人所忘却的历史细节又何曾只是这些?

  文革期间的文人相互之间的揭发和批判,那种放弃道德底线和生存良知的相互残害,乃是中国知识精英的极大悲哀,也是民族精神的被玷污、被扭曲、被摧毁!

  今天的我们,已经能够走进已被刻下的过去,在历史的小径上除去杂草拂去灰尘看到一些珍贵的历史真相,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当我沉默时感到充实;当我开口时,同时感到空虚”而改之“当我面对历史的真相时感到充实;当我背对之时同时感到空虚”,愿我们能够在痛苦与反省中,正视我们所应该面对的一切,哪怕是曲曲折折的前行,都将有助于我们的民族精神的腾飞!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6-2 00:05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前月购得陈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观后,感慨良多。

  老实说此书史实被很多书籍引用过,很多题材耳熟能详,不怎么新鲜。但陈先生的观点却足以令人赞赏和欣慰。书中不再以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的绝对性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这些观点出自一位受党教育多年的史学家笔下,确实难能可贵。也反映了国内学术的提升。比如对于太平天国的评述、对于辛亥革命的观点、对于孙中山与袁世凯的纠葛等等,以史实为依据,不再遵循既定的说法,颇发正统文字不言之语。

  读完全书,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要算第十三章《假维新中的真改革》,所以如此,大概是由于我们在关注清朝最后十年的历史的时候,往往更多从革命党、从北洋军阀的角度去看了,而忽略了当时的正统政府在做什么。恰恰是这个忽略,使我们往往以为既然是落后的政府,即使在庚子事变、签署《辛丑条约》后,也一定仍是腐朽、不知悔改的,因此才有最终的灭亡。但我们的角度产生了错误。陈先生在书中通过事实告诉我们,最后的十年,清政府固然仍然落后,但并没有坐而等死,恰恰相反,区区十年间,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出台,一系列重要的实践的发生,注定这十年的主角不应被完全忽视。创新学、练新军、建工厂、修法律、改政府、废科举、五大臣留洋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值得关注,于是连陈先生也感叹,清末这十年的改革成果在民国初年不仅没有被废除,反而大部分保留并延续使用了。也就是说,这些改革确确实实是正确的改革方向,是对国家有好处的。

  但结果人人知道,清朝毕竟灭亡了,在李鸿章、张之洞、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后不久,在康梁依然活跃的年代,迅速的灭亡了。新学和公派留洋的的学生成了推翻政府的主力,新军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新式工厂生产的枪炮调转了枪口,清政府的十年维新换来的只是加速死亡。

  是维新还是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适得其反,让我们看看陈先生是怎么说的。他把清政府在改革中的灭亡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6-2 00:05
第一、   先天不良

  尽管清政府1901年1月29日发布了“预约变法”之上谕,承认了没有“一成不变之治法”,但终究没有摆脱“万古不易之常经”,使得这次变法依旧缺失了先进的理论基础。其对变法范围的限制,最著名的文字是:“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有此限制,当时贤良如张骞,权臣如张之洞,在当时的环境下,又有什么可能再次开创一个“同光中兴”的局面呢?

  第二、   旧人办新政

  新政是由一批曾经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任务完成的一次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尽管最坚定的顽固派在庚子事变中已经或死或流,但这些临危受命的改革权臣们,其根本特性冲淡了新政的革新色彩,限制了新政的可信度和深入的发展。想想一个言出而不行、甚至庙堂之言与实际操作差距极大的改革,其结果恐怕只能带来负面的效应,使社会混乱,成为王朝的催命符。

  第三、   传统和既得利益的双重阻力

  这点好理解,不多说了。

  不可能成功的改革,其起始和过程如此,其结果可想而知,但过程中的一些举措仍不失为成功之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在清灭亡之前颁布的《实行宪政谕》。无怪乎陈先生在本章最后感叹:“历史有情乎?无情乎?”

  中国当时的社会复杂度也确实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所能比拟,这也导致了中国在清王朝灭亡后,不可能马上出现一个新型的国家,新的灾难只是在延续。

  读了陈先生的文章,联想起姜鸣在书中那些充满魅力的人物,以及现实中最近自己的颇多感触,不仅兴从中来,提笔作词一首以记之。

  鹧鸪天

  读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三朝未远有余荫,中兴渺渺泪盈频。

  清流名士湘淮客,未敢风流揽万钧。

  汉丞相,楚将军,关山西望满乾坤。

  秋夜小楼休独饮,逆水江心月满身。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6-2 00:06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与林则徐一样,叶明琛“雪大耻尊国体”,所不同的是林则徐以“师夷长技”的气魄为中国人了解西方打开了一道门,而叶明琛则是关上了门,用身心贴连着中世纪。与之相比是理性的务实的林则徐。

  叶明琛带着两千年来的个人英雄主义,面对英国对总署的炮轰,巍然不动,封建卫道士和先进的西方枪炮相对抗,哪有不败之理。其心可哀,其事则不足为训。他的事情被官宦们长时间的咀嚼反思,足见他不是个人行为,而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息。

  当时官员们甚至认为用取消关税换得不住使节,值。他们更看重维护他们的尊严。

  外国人乘轿进城换约礼仪上的凌辱与外国人在中国的烧杀抢劫相比给当时中国人更加难于接受的难堪。

  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震撼了东南沿海的话,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头至尾的四年却震撼了清王朝的中枢。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6-2 00:06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社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充满变数,急剧变化的时期,各方人物争相上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国门被迫打开,欧风美雨席卷而来,中国向何处去?这是盘旋在每一个中国人脑海中的疑问。

  台湾史学家蒋廷黻说近代中国社会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能近代化吗?如果能,那中国必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不能,中国必将被历史淘汰。从19世纪60 年代开始,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新的救国道路,近代化起步,在此过程中,社会几度更迭,中国社会在曲折中艰难跋涉。

  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就为我们多方位全程展示了这样一个过程。作者认为,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有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

  本书语言优美,角度新颖,处处可见发人深省的观点,读后让人爱不释手。中国近代史在必修三册上都有内容,并且因其在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近代史的内容相对重要,读陈旭麓的大作能够使我们对近代史的认识更全面,对教学大有裨益。

  下面我简单列举几例,与大家共飨。

  “立宪派是维新派、保皇派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争夺的着重点不一样,依次形成为三个不同段落的分称: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这些变换的称号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也略寓褒贬,但改良派一直是他们的总称。”在讲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时对这些名字我也是略懂一二,但不甚了解,给学生讲解也是半天说不明白,经陈旭麓这么一说,简单明了。

  “在中国古代,‘衣服有制’。……因此变异服饰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而是一种政治斗争和文化冲突的外在表现。它的更新,往往是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正因为如此,近代一些力主革新的进步人士常常把异服饰同政治变革相联系。”这个时候我们才更加明白了为什么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才推动服饰革新,这里面不仅仅是外表的好看与否,还蕴涵了更多的内容,从而使我们对课本的理解更深。

  作者对义和团的论述为:“暴烈的排外主义行动中蕴含着经济意识……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多重的历史内容,决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民族正义性,又决定了这种正义斗争的历史局限性。”辩证的看待义和团运动,短短数语,思想的深刻性已显现出来。

  书中这样浅显优美的文字处处可见,有见地性的论点也是层出不穷,几百万字的著作,读着都让人不觉得累,我想这就是大作的魅力。“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要想在课堂上拥有“胸藏万江凭吞叱,笔有千钧任翕弘”的气度,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这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这底蕴只有读书能给我们。

  有人说,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的学习者,阅读是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主要手段。黄庭坚“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现在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高中老师,每天学校里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从我来说,很多时候就总是自己原谅自己,为自己不读书找理由、开脱。有时候想想,长久下去,坐吃山空,自己也觉得非常不好,哪怕是随便翻翻。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