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思想品德培养学生“三种意识”的实践探索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5-23 22:49
标题:
小学思想品德培养学生“三种意识”的实践探索
小学思想品德培养学生“三种意识”的实践探索
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学校 郑礼永
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学生发现真知、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探求,同时也是对时代呼唤的回应。下面拟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问题。
一、培养问题意识,建立创新的动力机制
审视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最不能令人满意的是,课上学生缺少质疑的兴趣和胆识,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有自己的主见和创见。
那么,思想品德课如何呼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
1、推崇自主式学习,让学生“敢问”
课上,自主式学习要求教师把自己摆进去,努力用教者的民主思想来影响学生,使思想品德课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让讲台成为师生进行道德对话的平台。在这里,教师不是道德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与学生一样,是道德规范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呼吸民主空气,自主思考,自行探索。在学习道德问题时,敢于实话实说,敢于放胆直言。这样,让学生沐浴在人文精神的阳光下,课堂才能成为创新精神生长的沃土。
如教《诚实守信》一课,教师应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课上,应从小处着手,以“学习上老老实实,不弄虚作假”为切入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考试作弊”问题,组织导行教育。在质疑问难时,学生对“考试作弊”说出了许多困惑:“诚实守信,道理好懂做起来难。譬如考试,考好了,我是爸妈的‘宝’;我尽力了,却考砸了,我又成了根‘草’,冷嘲热讽、挖苦都来了,老师,你受得了吗?我别无选择。”有的说:“考前,有位老师说,为了班级和学校的荣誉,要我考时帮帮差生,我是帮呢还是不帮?”有的问:“老师,你考试作弊吗?”……学生的真心话使老师马上意识到,自己应该蹲下来,与学生站在同一条“道德起跑线”上,共同学习,互相学习。于是,或心平气和地直接析疑,一时说不服的,让学生存疑。如果这时对学生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训斥,甚至嘲讽,那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倡导探究学习,教学生“善问”
从敢于怀疑—“敢问”,到多问、勤问,最终“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究的创新性学习过程。这其中包括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思考问题的求异性、解决问题的独立性等等。
创新离不开求异。思想品德课往往太强调整齐划一,太强调统一和标准答案,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与经济多元化相适应的价值观多元化必然存在,学生面临的道德问题绝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简单、绝对。因此,培养求同思维的同时注重求异思维的训练尤为关键。
在教低年级《心中有他人》一课时,我是这样组织启发学生求异的。教学中投影出示一道辨析题:桌上一块西瓜,小明刚想吃,但他想到了妈妈,他把西瓜让给了妈妈。对于这样一个“没有疑问”的问题,特意安排了质疑的环节:“有没有不同意见?”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小明把一块细化切成两片,一片给妈妈,一片留给自己,也是心中有他人的表现。”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立即议论纷纷。一位同学分辨说:“分和让是不同的,心中想着别人在行动上就要把一块西瓜全让给妈妈。”另一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小明把西瓜一个人吃了,那才是心中无他人。”老师充分肯定了那位学生的独特见解,全体鼓掌表扬。接下来,经过引导,学生逐渐指导,毫不利己、舍己救人,是最好的;先人后己,有福同享,也是允许的;只有损人利己才是要反对的。好孩子应该做到最好,但不做坏孩子。就这样鼓励学生不因循守旧,不唯书,不唯师,面对道德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充分展示个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领悟、归纳评价的过程中,细心呵护创新的幼芽。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5-23 22:49
二、培养能力意识
德育学原理指出:道德能力表现为运用道德知识去分析具体的道德情景、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评价,并使他们逐渐摆脱他人的暗示和对权威的迷信,具有进行独立道德评价、道德选择的能力。如果说学生的道德知识是创新的基点,那么,可以说学生个体的这种道德能力无疑就是创新的支点和内核。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
1、注重迁移学习,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表现为道德主体不断对道德规范顺应、认同、重新构建的“内化”过程。因此,组织迁移性的学习活动,提高对道德现象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如在教学《节约用水》一课时,注意创设道德情境,组织迁移学习,突破学生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我们每日生活不缺水,节约用水离我们远着呢!”“我用水是给钱的,节约不节约是我自己的事。”“我节约,他们不节约,没用。”等等。课上老师出示一杯纯净水,让学生演习后谈体会:我先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这位同学说如果他一个人喝可喝一整杯,同样一杯水,一组同学站起来说“每人能喝一大口”,全班同学站起来说“每人能喝一小口”。接着引导学生把这杯水看作地球上仅有的淡水,全球几十亿人离不开它,算一算每人的占有量是多少,再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由小及大、形象直观的教学,使学生有切肤之感——水是生命之源,如果再不珍惜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组织学生观看水资源现状的知识录像,由远而近,谈体会,实现由知到行的迁移,从而消除了一系列模糊认识,提高了道德判断能力。
2、组织讨论、加强分析表别能力
现在的学生中有许多人在学习上只钻书本,死记硬背,提不出问题。尽管课文、定理背得滚瓜烂熟,但一问“为什么”就瞠目结舌了,题目换了个角度就更不知怎么做了;还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爱面子、爱虚荣,对所学知识不求甚解、不懂装懂等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灵活地设置各个环节。我经常出示一些有兴趣的讨论题,在课堂上多提出几个“为什么”,然后组织个别或分组地对此进行讨论。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还提高了他们分析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我讲到《一个有趣的实验》这一课时,针对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宠爱中生活,事事“以我为中心”,遇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几乎不懂得怎样去关心和帮助别人。因此,在课堂上我就非常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在讲解完本课课文中真实而感人的事例后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课后的两道题。即:1、公共汽车来了,如果还不上车,就要耽误上课了,陈华和另两名同学争着上,同时堵在了车门口,请你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2、学校组织看电影,班里的文娱委员陈静把最差的一个座号留给了自己。同学王明说:“这时应该的,谁叫她是文娱委员呢?你们又怎么看这件事?”学生们针对这两件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由他们自己归纳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的家庭里,不能事事只想着自己,应该处处多为别人着想,把方便让给大家,做到先人后己。在对此的讨论总结过程中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怎样把关心献给他人。
在讲解《“给”永远比“拿”愉快》和《奉献一片爱心》这两课时,针对当前全社会都在支援灾区,为灾民们捐款捐物的这一行动,我重点讲解了为什么和怎样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社会。
三、培养实践意识
世纪之交,为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次全国少代会决定在少年儿童中全面推选“体验教育”。少先队活动的“体验性”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践性”是一脉相承的,倡导的都是“活动教育”,其落脚点是在活动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造才干,为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做充分的准备。
1、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确立“活动教学”的新理念,创设活动化学习情境,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学中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公开课活动中,一位老师教的是《爱护有益动物》一课,她用鸟笼把益鸟带进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看到笼中小鸟的眼神,你猜鸟在想什么?你想对它说什么?怎样爱益鸟呢?讨论时,学生建议:“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给它自由,让它‘回家’,飞向蓝天,回归森林,去尽情享受本来属于它的快乐。老师,我建议,我们全班一起去放鸟。”看了看教室后面听课的老师,她略一迟疑,立即调整教学方案认同了这一富有创意的活动,在《快乐的小鸟》的音乐声中,把学生引到教室外,集体放鸟。从学生天真灿漫的笑容里,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思想品德课就是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对道德观念不仅“真理”,而且“真做”,提高道德践行能力,把首先认识升华为道德信念。
2、设计体验学习方案,指导课外实践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把道德主题的学习,由静态的理性分析转变为动态的亲身体验,增加教学的实践性。这里的实践既有课外的各类活动,又有专门组织的社会实践。
一次,听了一位老师教的《正直公道》一课,介绍铁面无私的包公、直言敢谏的魏征、刚直不阿的海瑞的故事。学生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说,但对“正直公道”并无切身体会。这位老师便让学生召开“小小故事会”,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明理,而不去细加分析。接着用投影展示前几天发生在班上的一件“流血事件”:张刚和王强在班上因一点小事发生口角,后发展到张刚动手用文具盒击打王强,致使王强头部流血,这事在学生及双方家长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讨论中,课堂上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老师趁热打铁指出:“我们从小要做一个正直公道的好少年,对不良现象要敢于批评,正确的言行又要敢于坚持,对班上的‘流血事件’谁是谁非,一时半刻说不清,我建议在班上设一个‘道德法庭’,利用周末班会时间来一个公正的‘审判’。”
课后老师指导学生聘请司法部门的专家作顾问,双方各自作调查准备。活动课“开庭”上班长担任“法官”,纪律委员作“公诉人”,根据学生意愿,分别充当“原、被告辩护人”,开展“法庭”调查辩护。同学们在争辩中搬出《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引经据典,据理力争,“真理越辩越明”。从而看出,学生充满正义感,敢讲真话,坚持己见的同时不断修正偏见。一次“成功的审判”,使学生真情投入,体验“正直公道”,实践“正直公道”,活动中,学生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