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品德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打印本页]
作者:
ljalang
时间:
2016-5-2 18:43
标题:
品德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品德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海口市第十一小学 陈文华
近期,我买了一本王清平主编的《放眼生命的成长——品德教学新视野》的书,其中不少的新理念对我启发很大。
书中强调品德教学要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活动、走向互动、走向开放、走向发展。
其中把走向生活放在第一位,我非常赞同。因为,儿童的道德不是独立于儿童生活之外的,生活是道德的载体,道德品质形成过程是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品德课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链接,是因为儿童从出生到长大,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无论是从家庭到学校,还是从学校到社会,生活总是与其形影不离,在生活中成长的儿童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必然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只有根据活动主题目标,找准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切入点,尽可能地为儿童创造条件和机会,通过与儿童的共同活动来支持他们的学习,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主学习,从而引发儿童内心的道德体验,并将领悟的道德观念自觉地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品德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习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是社会现象。因此,学校教育越贴近社会生活,其现实性就越突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社会意识就越强,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在教学中,我们品德教师都知道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不能单纯从传统意义的教材中获取,更多的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所有我们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他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材,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生活经验,为直奔教材中心学习“铺路搭桥”,寓品德教育于润物无声中。
作为德育的载体,我们的品德教材大都来自于生活,比较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作为一本教材,它存在很多的共性,不可能切合每个学校、每个孩子的实际状况。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删改或变通,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有提升的过程,情感有体验的过程,意志有磨练的过程,行为有实践的过程,这样,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才能落到实处。
道德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道德规范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焕发出活力。陶行知先生认为,要解决知行脱节的矛盾,最有效的莫过于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言行一致的道德品质,即“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行为不可。”因为社会生活领域(包含家庭生活)是品德教学延伸的一个更大的空间,我们要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体验社会,既要让学生把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看到的,体验到的东西带进课堂加以讨论、思考,更要带着品德课上所形成的认识,所激发的道德情感,所产生的道德意志去适应社会、塑造自我。
让教与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中,品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教师,要坚持生活化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主动关注有关学生生活中典型敏感和棘手问题的内容,贴近、关注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现实生活,根据活动内容主题设计情感体验式活动、实践式活动、合作学习式活动、探究式活动等来展示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素材,活动将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空间;活动中,把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的社会性品质就会得到发展,这样加强学生道德实践体验,丰富德育内涵,提高品德课的实效,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更好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